03_整體望診~望色.gif 

望色──含義及歷史

   望色,又稱「色診」,是通過觀察病人全身皮膚(主要是面部皮膚)的顏色和光澤的變化,用以診察病情的方法。可按此瞭解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病性的寒熱、病情的輕重和癒後。

 

   色診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內經》中就有望色診病的詳細記載。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素問五臟生成》中描述了五臟的常色、病色、死色的具體表現。

 《靈樞五色》詳細記述了面部分候臟腑的部位。

 

望色──面部色診的原理

 1、心主血脈,其華在面,手足三陽經皆上行於頭面,故面部的血脈豐盛,為臟腑氣血之所榮。

 

 2、面部皮膚薄嫩,長期外露,其位最高,其色澤變化易於觀察,故將面部作為望色的主要部位。

 

望色──色與澤的意義

   望面色應觀察面部皮膚的顏色和光澤。

 

   ★ 面部皮膚顏色——屬血、屬陰,主要反映血液的盛衰和運行情況。在病理狀態下則反映不同性質和不同臟腑的疾病。

 

   面部皮膚光澤——屬氣、屬陽,是臟腑精氣外榮的表現,主要反映臟腑精氣的盛衰和病情輕重、癒後。

 

[解釋]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所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經,其色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四診抉微》曰:「夫氣由臟發,色隨氣華。」

 

  如《靈樞五色》說:「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此即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質。

 

  前人根據五行學說中五色與五臟相應的理論還認為:五色分屬於五臟,其對應關係是「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見《靈樞五色》)。五臟之氣外發,五臟之色可隱現於皮膚色澤之中;當臟腑有病時,則可顯露出相應的五色異常,故面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還可反映不同臟腑的疾病。

  凡面色榮潤光澤者,為臟腑精氣未衰,屬無病或病輕;

  凡面色晦暗枯槁者,為臟腑精氣已衰,屬病重。

 

望色就是醫者觀察患者面部顏色與光澤的一種望診方法。顏色就是色調變化,光澤則是明度變化。古人把顏色分為五種,即青、赤、黃、白、黑,稱為五色診。

 

五色診的部位既有面部,又包括全身,所以有面部五色診和全身五色診稱望色,但由於五色的變化,在面部表現最明顯,因此,常以望面色來闡述五色診的內容。

 

望面色要注意識別常色與病色。

 

1、常色

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狀態時的面部色澤。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

1)主色

所謂主色,是指人終生不改變的基本膚色、面色。由於民族、稟賦、體質不同,每個人的膚色不完全一致。我國人民屬於黃色人種,一般膚色都呈微黃,所以古人微黃為正色。在此基礎上,有些人可有略白、較黑、稍紅等差異。

 

2)客色

人與自然環境相應,由於生活條件的變動,人的面色、膚色也相應變化叫做客色。例如,隨四時、晝夜、陰晴等天時的變化,面色亦相應改變。再如,由於年齡、飲食、起居、寒暖、情緒等等變化,也可引起面色變化,也屬於客色。

總之,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其共同特徵是:明亮潤澤、隱然含蓄。

 

2、病色

  病色可分為白、黃、赤、青、黑五種,故審察面部的色澤變化,又稱「面部五色診」。

 

五色主病

主病分析

古人論述

青色主病

主寒證、疼痛、氣滯、血瘀、驚風。

病人面見青色,多由寒凝氣滯,或痛則不通,或瘀血內阻,或筋脈拘急,使面部脈絡血行瘀阻所致。

古人按五行理論,認為木形人面色稍青,春季面色稍青為正常;肝病面青暴露、枯槁晦暗為真臟色見,脾病面青無華為難治。

赤色主病

主熱證,亦可見於戴陽證。

病人面見赤色,多因有熱而面部脈絡擴張,氣血充盈所致,但亦可見於虛陽上越的病人。

古人按五行理論,認為火形人面色稍赤,夏季面色稍赤為正常;心病面赤暴露、枯槁晦暗為真臟色見,肺病面赤無華為難治。

黃色主病

主脾虛、濕證。

病人面色發黃,多由脾虛機體失養,或者濕邪內蘊、脾失運化所致。

古人按五行理論,認為土形人面色較黃,長夏面色較黃為正常;脾病面黃暴露、枯槁晦暗為真臟色見,腎病面黃無華為難治。

白色主病

主虛證、寒證、脫血、奪氣。

病人面色發白,多由氣虛血少,或陽衰寒盛,氣血不能上充於面部脈絡所致。

古人按五行理論,認為金形人面色可略白,秋季面色稍白為正常;肺病面白暴露枯槁無華為真臟色見,肝病面白無華為難治。

黑色主病

主腎虛、寒證、水飲、血瘀。

病人面色發黑,多因腎陽虛衰,水寒內盛,血失溫養,脈絡拘急,血行不暢所致。

古人按五行理論,認為水形人面色稍黑,冬季面色稍黑為正常;腎病面黑暴露、枯槁晦暗為真臟色見,心病面黑無華為難治。

病色是指人體在疾病狀態時的面部顏色與光澤,可以認為除上述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顏色都屬病色。病色有青、黃、赤、白、黑五種。現將五色主病分述如下:

 

1)青色

主寒證、痛證、瘀血證、驚風證、肝病。

青色為經脈經阻滯,氣血不通之象。寒主收引主凝滯,寒盛而留於血脈,則氣滯血瘀,故面色發青。經脈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故痛也可見青色。肝病氣機失於疏泄,氣滯血瘀,也常見青色。肝病血不養筋,則肝風內動,故驚風(或欲作驚風),其色亦青。

如面色青黑或蒼白淡青,多屬陰寒內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屬心血瘀阻,血行不暢;小兒高熱,面色青紫,以鼻柱,兩眉間及口唇四周明顯,是驚風先兆。

 

2)黃色

主濕證、虛證。

黃色是脾虛濕蘊表現。因脾主運化,若脾失健運,水濕不化;或脾虛失運,水穀精微不得化生氣血,致使肌膚失於充養,則見黃色。

如面色淡黃憔悴稱為萎黃,多屬脾胃氣虛,營血不能上榮於面部所致;面色發黃而且虛浮,稱為黃胖,多屬脾虛失運,濕邪內停所致;黃而鮮明如橘皮色者,屬陽黃,為濕熱薰蒸所致;黃而晦暗如煙熏者,屬陰黃,為寒濕鬱阻所致。

 

3)赤色

主熱證。

氣血得熱則行,熱盛而血脈充盈,血色上榮,故面色赤紅。

熱證有虛實之別。實熱證,滿面通紅;虛熱證,僅兩顴嫩紅。此外,若在病情危重之時,面紅如妝者,多為戴陽證,是精氣衰竭,陰不斂陽,虛陽上越所致。

 

4)白色

主虛寒證,血虛證。

白色為氣血虛弱不能榮養機體的表現。陽氣不足,氣血運行無力,或耗氣失血,致使氣血不充,血脈空虛,均可呈現白色。

如面色晃白而虛浮,多為陽氣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多屬營血虧損;面色蒼白,多屬陽氣虛脫,或失血過多。

 

5)黑色

主腎虛證、水飲證、寒證、痛證及瘀血證。

黑為陰寒水盛之色。由於腎陽虛衰,水飲不化,氣化不行,陰寒內盛,血失溫養,經脈拘急,氣血不暢,放面色黛黑。

面黑而焦幹,多為腎精久耗,虛火灼陰,目眶周圍色黑,多見於腎虛水泛的水飲證;面色青黑,且劇痛者,多為寒凝瘀阻。

 

常色與輕病、重病面色鑒別表

五色

正常面色

輕病面色(善色)

重病面色(惡色)

如以縞裹紺

如翠羽

如草茲

如以縞裹朱

如雞冠

如衃血

如以縞裹栝蔞實

如蟹腹

如枳實

如以縞裹紅

如豕膏

如枯骨

如以縞裹紫

如鳥羽

如炲

 

望色──注意事項

★注意病色與常色的比較

   色診目前尚無統一的客觀標準可作判斷依據,因此望色時須把病人的面色或膚色等與其所處人群的常色作比較來加以判斷。如病人屬某一局部色澤改變,還可與其自身對應部位的正常膚色進行比較。當病人因原來膚色較深不易發現其他病色,或因病情複雜、面色與病性不符時,則須觀察病人體表其他部位組織(如舌體)的色澤,並結合其他診法進行綜合判斷,以免造成誤診。

 

 ★注意整體色診與分部色診的結合

   望色應以病人的整體面色(或膚色)為主,並以面色的榮潤含蓄或晦暗枯槁作為判斷病情輕重和估計癒後的主要依據。《內經》中面部分部色診的理論和前人根據五行學說提出的五色生克順逆的理論可作為臨床診病的參考。但實際應用時不可機械刻板,必須四診合參,靈活運用。誠如《望診遵經》所說:「倘色夭不澤,雖相生亦難調治;色澤不夭,雖相克亦可救療。」

 

 ★注意面部色澤的動態變化

   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隨著病情的變化,病人的面部色澤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因此注意觀察病人面部色澤的動態變化,可推測疾病的發展變化和轉歸。清代醫家汪宏著《望診遵經》,在《靈樞五色》望色理論的基礎上加以補充,提出「望色十法」,分別用以判斷疾病的表、裏、虛、實、陰、陽、新、久、輕、重,觀察面部色澤的動態變化。「望色十法」即浮、沉、清、濁、微、甚、散、摶、澤、夭。

 ★注意非疾病因素對面色的影響

   面部色澤除可因疾病發生異常改變外,還可因氣候(詳見「客色」)、光線、晝夜、情緒、飲酒、饑飽等非疾病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故望色診病時還要注意排除上述因素的幹擾,以免造成誤診。

 

  浮——指面色浮顯於皮膚之表——主表證。由浮轉沉——是邪由表入裏

  沉——指面色沉隱於皮膚之內——主裏證。由沉轉浮——是邪自裏出表

  清——指面色清明——主陽證。由清轉濁——是病從陽轉陰

  濁——指面色暗濁——主陰證。由濁轉清——是病由陰轉陽

  微——指面色淺淡——主虛證。由微轉甚——是病因虛致實

  甚——指面色深濃——主實證。由甚轉微——是病由實轉虛

  散——指面色疏散——主新(近)病,或病邪將解。

  摶——指面色壅滯——主久(遠)病,或病邪漸聚。

  由散轉摶——是病雖近而邪漸聚

  由摶轉散——是病雖久而邪將解

  澤——指面色潤澤——主精氣未衰,病輕易治

  夭——指面色枯槁——主精氣已衰,病重難醫

  由澤轉夭——是病趨重危

  由夭轉澤——是病情好轉

 

  光線:有色光線可使面色發生相應的色調改變而失其本來面色,故望色診病時應在自然光線(日光)下進行,如無自然光線也應在無色燈光下進行。

 

  晝夜:白晝衛氣浮於表,則面色光輝外映;黑夜衛氣沉於裏,則面色隱約內含。

 

  情緒:喜則神氣發揚而面赤,怒則肝氣橫逆而面青,憂則氣並於中而色沉,思則氣結於脾而面黃,悲則氣消於內而澤減,恐則精神蕩憚而面白。

 

  飲酒、饑飽:酒後脈絡擴張,則面紅目赤;飽食胃氣充盈,則面益榮潤光澤;過饑胃氣消減,則面色澤減而少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