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為一身之表,內合於肺,衛氣循行其間,有保護機體的作用。凡感受外邪或內臟有病,皆可引起皮膚發生異常改變而反映於外。因此,審察皮膚色澤形態的異常變化和皮膚病症,可以診察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判斷病邪的性質,病情輕重。

 

望皮膚~色澤形態

色澤

皮膚發赤:多見於丹毒,有抱頭火丹、流火和赤遊丹之分。發於上部者多由風熱化火所致,發於下部者多因濕熱化火而成,亦有因外傷染毒而引起者。

 

皮膚發黃:面目、皮膚、爪甲俱黃者,為黃疸。有陽黃和陰黃之分。前者多因濕熱內蘊,膽汁外溢所致,後者則多因寒濕鬱阻,膽汁外溢所致。

 


 

皮膚發黑:皮膚黃黑晦暗,面額色黑者,多由勞損傷腎所致。周身皮膚發黑亦可見於腎陽虛衰的病人。

 

皮膚白斑:常見為白駁風。多因風濕侵襲、氣血失和,血不榮膚所致。

 

注_抱頭火丹:發於頭面的丹毒,叫抱頭火丹。

注_流火:發於小腿的丹毒,叫流火。

注_赤遊丹:發於全身、遊走不定者,名赤遊丹。

注_陽黃:其黃色鮮明如橘皮色的黃疸,名陽黃。為濕熱蘊蒸,膽汁外溢肌膚而發。

注_陰黃:其黃色晦暗如煙熏色的黃疸,名陰黃。為寒濕阻遏,膽汁外溢肌膚而發。

注_白駁風:皮膚白斑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病程緩慢者,稱白駁風。

 

正常人皮膚潤澤,柔韌光滑而無腫脹。

 

形態

潤燥:皮膚乾枯無華,多為津液已傷,或營血虧虛,肌膚失養。皮膚幹枯粗糙,狀若魚鱗,稱為「肌膚甲錯」,常兼見色黧黑,屬血瘀日久,肌膚失養所致。

 

腫脹:周身肌膚腫脹,按有壓痕,為水腫病,有陽水和陰水之分。

 

注_水腫病:指因感受外邪,飲食失調或勞倦過度,使肺失通調,脾失轉輸,腎失開合,膀胱氣化不利,導致體內水液瀦留,泛濫肌膚,表現的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特徵的一類病證。

注_陽水:病人罹患水腫病,其頭面先腫,繼及全身,半身以上腫甚者,多屬陽水。

注_陰水腫:病人罹患水腫病,其足跗下肢先腫,繼及全身,半身以下腫甚者,多屬陰水。

 

望皮膚~皮膚病症

斑疹:斑、疹均為全身性疾病表現於皮膚的症狀,兩者雖常常並稱,但實質有別。

斑:凡色深紅或青紫,多點大成片,平鋪於皮膚,撫之不礙手,壓之不褪色者為斑。有陽斑、陰斑之分。色多紅紫,形似錦紋、雲片,兼有身熱煩躁脈數等實熱證表現者為陽斑。多由外感溫熱邪毒,內迫營血而發。色多青紫,隱隱稀少,兼有面白肢涼脈虛等虛寒證表現者為陰斑,多由脾虛血失統攝或陽衰寒凝氣血所致。

疹:凡色紅、點小如粟或如花瓣,高出皮膚,撫之礙手,壓之褪色者為疹。有麻疹、風疹、癮疹等。疹色桃紅,形似麻粒,先見於發際顏面,漸延及軀幹四肢,後按發出順序逐漸消退者為麻疹,因外感風熱時邪所致。屬兒科常見傳染病。皮膚上突然出現淡紅或淡白色丘疹,形狀不一,小似麻粒,大如花瓣,皮膚瘙癢,搔之融合成片,出沒迅速者為癮疹,為外感風邪或過敏所致。

 


 

水皰:即皮膚上出現成簇或散在性小水皰,可有白、水痘、熱氣瘡、濕疹等。

皮膚出現白色小皰疹,晶瑩如粟,高出皮膚,擦破流水,多發於頸胸部,四肢偶見,面部不發,兼有身熱不揚等濕熱證表現者,因外感濕熱之邪,郁於肌表,汗出不徹而發,屬濕溫病。

水痘:小兒皮膚出現粉紅色斑丘疹,很快變成橢圓形小水皰,頂滿無臍,晶瑩明亮,漿液稀薄,皮薄易破,分批出現,大小不等,兼有輕度惡寒發熱表現者,為「水痘」。因外感濕熱之邪所致,屬兒科常見傳染病。

熱氣瘡:口角唇邊鼻旁出現成簇粟米大小水皰,灼熱疼痛者,為「熱氣瘡」。多因外感風熱或肺胃蘊熱而發。

濕疹:周身皮膚出現紅斑,迅速形成丘疹、水皰,破後滲液,出現紅色濕潤之糜爛面者,為「濕疹」。多因濕熱蘊結,複感風邪,郁於肌膚而發。

 

瘡瘍:望皮膚瘡瘍,應注意觀察其形色特點,並結合其他兼症,以辨其陰陽寒熱虛實。常見的發於皮肉筋骨之間的瘡瘍類外科疾患主要有癰、疽、疔、癤等。

癰:患部紅腫高大、根盤緊束,焮熱疼痛者為「癰」,屬陽證。多為濕熱火毒蘊結,氣血瘀滯而發。其特點是未膿易消,已膿易潰,膿液稠粘,瘡口易斂。

疽:患部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或晦暗,局部麻木,不熱少痛者為「疽」(無頭疽),屬陰證。多為氣血虧虛,陰寒凝滯而發。其特點是未膿難消,已膿難潰,膿汁稀薄,瘡口難斂。

疔:患部形小如粟,頂白根硬而深,麻木癢痛者為「疔」,多發於顏面手足,因外感風邪火毒,毒邪蘊結而發。

癤:患部形小而圓,紅腫熱痛不甚,出膿即愈,症狀輕微者為「癤」。因外感熱毒或濕熱蘊結而發。

 

 

 

0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