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辨證方法簡介

包括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這四種辨證方法。 

六經辨證

一、六經辨證:

爲漢‧張仲景《傷寒論》論治傷寒的辨證方法。是將外感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表現的不同證候,以陰陽爲總綱,歸納爲三陽病、三陰病兩大類,分別從邪正鬥爭關係,病變部位,病勢進退等方面闡述外感病各階段的病變特點,並作爲指導治療的一種辨證方法。

註:

三陽病:即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

三陰病:即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

 

二、六經辨證,是經絡、臟腑病理變化的反映【例1】,其中三陽病證以六腑的病變爲基礎;三陰病證以五臟的病變爲基礎,所以,六經病證基本概括了臟腑和十二經的病變。但是,由於六經辨證的重點,在於分析外感風寒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及其傳變規律,因而又不完全等於內傷雜病的臟腑辨證。 

例1 

《靈樞‧海論》云:「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傷寒病的發生,是人體感受六淫之中風寒之邪,始從皮毛、肌腠,漸循經絡,由表及裏,進而傳至臟腑。因此,它的病理變化,當病邪淺在肌表經絡,則表現為表證;若寒邪入裏化熱,則轉為裏實熱證;而在正虛陽衰的情況下,寒邪多易侵犯三陽經,出現一系列陽虛裏寒的病理變化。

 

註:

三陽病證:凡是人體抗病力強盛,病勢亢奮的為三陽病證。

三陰病證:凡是人體抗病力衰弱,病勢虛弱的,為三陰病證。 

 

六經辨證 ── 太陽病證

  太陽主表,爲諸經之藩蘺。太陽經脈循行於項背,統攝營衛之氣。太陽之腑爲膀胱,貯藏水液,經氣化由小便排出。風寒侵襲人體,多先傷及體表,正邪抗爭於膚表淺層所表現的證候,即太陽經證,是傷寒病的初起階段;若太陽經病不愈,病邪可循經入肺,而發生太陽腑證

 

註:

太陽經證:有傷寒、中風之分。

太陽腑證:有蓄水、蓄血之分。 

 

(一)太陽經證

【概念】

太陽經證由於風寒之邪侵犯人體肌表,正邪抗爭,營衛失和所表現的證候。

【說明】:由於病人感受邪氣之不同、體質的差異,又有太陽中風證和太陽傷寒證之分。

 

註:太陽經證:為傷寒病的初起階段。

 

【臨床表現】

惡寒,頭項強痛,脈浮。

 

【機理分析】

本證是由風寒外邪侵犯太陽經所致。

 

風寒束表,衛陽被遏,肌腠失於溫煦,故惡風寒。足太陽經脈自頭項下行於背部,太陽經脈受邪,經氣不利,氣血運行受阻,則頭項及背部作痛。正邪抗爭於太陽肌表,脈氣鼓動於外,故脈浮。

 

上述表現是太陽病的主症主脈,無論病程長短,但見此症此脈,即可辨爲太陽病。

 

(二)太陽腑證

太陽腑證是指太陽經證不解,病邪由太陽之表內傳其膀胱腑所表現的證候。

註:太陽腑證:根據病機之不同,又分為太陽蓄水證太陽蓄血證

 

太陽經證 ── 太陽傷寒證

【概念】

太陽傷寒證是指以寒邪爲主的風寒之邪侵犯太陽經脈,導致衛陽被遏,營陰鬱滯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

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身體疼痛,無汗而喘,脈浮緊。

辨證要點:太陽傷寒證是以無汗,身痛,惡寒,脈浮緊為其辨證要點。  

 

【機理分析】

風寒外邪以寒邪爲主侵犯太陽之表,衛陽被遏,肌膚失於溫煦,則見惡寒;寒邪鬱表,衛陽奮起抗邪,正邪交爭,故發熱。衛陽鬱遏,脈中營陰鬱滯,筋骨失於溫養,故頭身疼痛。寒性陰凝,致使肌腠緻密,玄府不開,故見無汗。寒邪凝束,正氣抗邪,故脈浮緊。寒邪束表,肺氣失宣,則呼吸喘促。

 

風寒入侵──寒邪束表

┌衛陽被遏──惡寒
│正邪相爭──發熱
│經氣不暢──頭項強痛
│腠理閉塞──無汗
│肺氣不利──咳喘
└脈道拘急──脈浮緊

 


 

太陽經證 ── 太陽中風證

【概念】

太陽中風證是指以風邪爲主的風寒之邪侵犯太陽經脈,使衛強營弱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

發熱,惡風,汗出,脈浮緩,或見鼻鳴,乾嘔。

辨證依據:太陽中風證以惡風、汗出、脈浮緩為辨證依據。

 

【機理分析】

衛爲陽,營爲陰,風寒外邪以風邪爲主侵犯太陽經,衛受邪而陽浮於外與邪爭則發熱;風性開泄,以致衛外不固,營不內守則汗出。

說明:此所謂「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

 

由於汗出,肌腠疏鬆則惡風。若外邪犯及肺胃,肺氣失宣則鼻鳴;胃氣失降則乾嘔。

外風侵襲──風邪傷衛

┌風盛於表──發熱

│風邪阻絡──頭痛

┤中風表疏──自汗出

│汗出腠疏──惡風

└腠疏營虧──脈浮緩

 

太陽腑證 ── 太陽蓄水證

【概念】

太陽蓄水證是指太陽經證不解,邪與水結,膀胱氣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

發熱,惡寒,小便不利,少腹滿,消渴,或水入即吐,脈浮或浮數。

審證要點太陽蓄水證以太陽證與小便不利,少腹滿並見為審證要點。

 

【機理分析】

太陽經證不解,故見發熱,惡寒,脈浮等表證。邪熱內傳其膀胱之腑,氣化功能失職,邪與水結,水液停蓄,故見小便不利,少腹滿。水停而氣不化津,津液不能上承,故渴欲飲水。若飲多則水停於胃,致胃失和降而見飲入即吐。

 

太陽經證不解──
(發熱、
惡寒、
脈浮)

邪熱內傳,膀胱氣化失職而水蓄於下

┌水液停蓄─小便不利,少腹滿

┤津不上承─渴欲飲水

└水停於胃,胃失和降─飲入即吐

 

太陽蓄血證 ── 太陽蓄血證

太陽蓄血證是以少腹急結,小便不利,其人如狂爲其審證依據。

 

【概念】

太陽蓄血證是指太陽經證不解,邪熱內傳,與血相結於少腹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

少腹急結或滿,小便自利,如狂或發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脈沉澀或沉結。

【審證依據】太陽蓄水證乙太陽證與小便不利,少腹滿並見為審證要點。  

 

【機理分析】

太陽經證失治,邪熱隨經內傳,與血相結,瘀熱結于下焦少腹,故致少腹急結,甚則滿;瘀熱內結,上擾心神,故見神志錯亂如狂,甚則發狂,以及善忘等症。病在血分,未影響膀胱氣化功能,故小便自利。瘀血下行隨大便而出,則大便色黑如漆。脈沉澀或沉結,是因瘀熱阻滯,脈道不利所致。

 

【圖示】 

                 ┌水液停蓄─小便不利,少腹滿
                 │
 太陽經證不解──邪熱內傳,膀胱 ┤津不上承─渴欲飲水
 (發熱、惡    氣化失職而  │
  寒、脈浮)    水蓄于下  └水停於胃,胃失和降─飲入即吐
 

 


 

六經辨證 ── 陽明病證

【概念】陽明病證是指傷寒病發展過程中,陽熱亢盛,胃腸燥熱所表現的證候。

陽明病證,:陽明病證又可分為陽明經證和陽明腑證。

【性質】陽明病證性質屬裏實熱證,為邪正鬥爭的極期階段。

 

【臨床表現】身熱,不惡寒,反惡熱,汗自出,脈大。

【形成原因】本證多因太陽經證不解,內傳陽明化熱而成;或因少陽病失治,邪熱傳入陽明而成;或因素體陽盛,初感外邪便入裏化熱所致。

 

【機理分析】陽明病的主要病機是「胃家實」。陽明爲多氣多血之經,陽氣旺盛,邪入陽明最易化燥化熱。裏熱熾盛,蒸騰於外,故見身熱;迫津外泄則汗自出。表邪已入裏化熱,陽明邪熱獨盛,故不惡寒,反惡熱。熱盛而氣湧,脈道充盈,故脈大,且鼓指有力。

 

【圖示】 

    ┌裏熱熾盛,蒸騰於外──身熱。
    │裏熱蒸騰,迫津外泄──汗自出。
 脈證 ┤表證已解──不惡寒。
    │裏熱亢盛──反惡熱。
    └陽熱亢盛,正盛邪實──脈(洪)大。

 

陽明病證 ── 陽明經證

【概念】

陽明經證是指邪熱亢盛,充斥陽明之經,彌漫全身,而腸中無燥屎內結所表現的證候。

陽明經證:又名陽明熱證。

 

【臨床表現】

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引飲,或心煩躁擾,氣粗似喘,面赤,苔黃燥,脈洪大。

辨證依據:陽明經證以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為其辨證依據。

 

【機理分析】

邪入陽明,化熱化燥,充斥陽明經,彌漫全身,故身大熱;邪熱熾盛,迫津外泄,故汗大出;熱盛傷津,且汗出複傷津液,故口大渴引飲。邪熱上擾,心神不安,則見心煩躁擾;氣血湧盛於面,故面赤。熱迫於肺,呼吸不利,故氣粗似喘。脈洪大有力,苔黃燥,爲陽明裏熱熾盛之象。

 

陽明病證 ── 陽明腑證

【概念】

陽明腑證是指邪熱內盛陽明之裏,與腸中糟粕相搏,燥屎內結所表現的證候。

陽明腑證:又名陽明實證。

 

【臨床表現】

日晡潮熱,手足濈然汗出,臍腹脹滿疼痛,痛而拒按,大便秘結不通,甚則神昏譫語、狂亂、不得眠,舌苔黃厚乾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脈沉實,或滑數。

註:日晡即午後,下午2~5時。

 

【辨證要點】:陽明腑證以潮熱汗出,腹滿疼痛,大便秘結,苔黃燥,脈沉實為其辨證要點。

 

【機理分析】

陽明經氣旺於日晡,四肢稟氣於陽明,腸腑實熱彌漫,故日晡潮熱,手足濈然汗出。邪熱與糟粕結於腸中,腑氣不通,故臍腹脹滿而痛,大便秘結;邪熱上擾心神,則見昏譫,甚則狂亂不安。苔黃燥而有芒刺,或焦黑燥裂,為燥熱內結,津液被劫之故。邪熱亢盛,且有形之邪壅滯,氣機不暢,脈氣不利,故脈來遲慢有力;若邪熱迫急則脈滑數。

【圖示】

            ┌燥熱亢盛——大熱,面赤。
 太陽不解┐     │熱迫津泄——大汗、大渴、苔黃燥。
     ├邪入陽明 ┤
 誤治傷津┘     │熱湧血脈——脈洪大。
           └熱灼心神——心煩。

 


 

六經辨證 ── 少陽病證

【概念】

少陽病證是指邪犯少陽膽腑,樞機不運,經氣不利所表現的證候。

少陽病證:又稱少陽半表半裏證。

 

【形成原因】:少陽病證多由太陽經證不解,邪傳半表半裏的少陽部位而引起。亦可由厥陰病轉出少陽而成。

 

【臨床表現】

口苦,咽乾,目眩,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

【辨證依據】少陽病證以寒熱往來、胸脅、苦滿、脈弦等為其辨證依據。

 

【機理分析】

本證多由太陽經證不解,邪傳半表半裏的少陽部位而引起。亦可由厥陰病轉出少陽而成。邪正相爭於半表半裏之間,邪出於表與陽爭,正勝則發熱;邪入於裏與陰爭,邪勝則惡寒,故見寒熱往來。膽熱上炎則口苦;灼津則咽乾。邪熱上擾空竅,故頭目昏眩。邪鬱少陽,經氣不利,故胸脅苦滿。若膽熱擾胃,胃失和降,則見嘿嘿不欲飲食,欲嘔;膽熱擾心則心煩。脈弦爲肝膽受病之徵。

【圖示】       ┌正不勝邪──惡寒┐
           │        ├往來寒熱
           │正勝邪去──發熱┘
           │
 太陽不解──熱鬱少陽┤膽熱上炎──口苦、咽乾、目眩
           │
 病邪入裏      │膽熱犯胃──嘿嘿不欲食、喜嘔
           │
           └膽氣不舒,經氣不暢──胸脅苦滿,脈弦

 

六經辨證 ── 太陰病證

【概念】

太陰病證是由多種原因所致脾陽虛衰,寒濕內生所表現的證候。

【形成原因】:太陰病為三陰病之輕淺階段,其病變特點為裏虛寒證。

 

【臨床表現】

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時腹自痛,四肢欠溫,脈沉緩而弱。

【辨證要點】:太陰病證因三陽病治療失當,損傷脾陽而起,亦可由風寒之邪直接侵犯而成。

 

【機理分析】

脾陽虛衰,寒濕內生,氣機阻滯,故腹滿時痛;脾失健運則食納減少;寒濕下注則下利;寒濕犯胃,胃失和降,故見嘔吐。陽虛而氣弱,失於溫煦,故四肢欠溫;鼓動無力,故脈沉緩而弱。

【圖示】
          ┌氣機不暢──腹痛,腹滿,嘔吐。
 三陽經病┐    │
     ├寒濕困脾┤運化失常──納差,便溏。
 外感寒濕┘    │
          └中陽不運──四肢欠溫,脈沉緩。

 


 

六經辨證 ── 少陰病證

少陰病證為六經病變發展過程中最危險的階段。

表現:少陰病證表現為抗病機能明顯衰減的全身性虛寒證。

 

病位主要在心腎,臨床以脈微細,但欲寐為主要脈症。

分析:由於陽氣衰微,營血不足,所以脈微細,出現精神極度衰憊,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沉迷糊的狀態。

 

少陰病有從陰寒化,從陽熱化兩類證候。

 

少陰病證 ── 少陰寒化證

【概念】

少陰寒化證是指少陰陽氣虛衰,病邪入內從陰化寒,陰寒獨盛所表現的虛寒證候。

 

【臨床表現】

無熱惡寒,脈微細,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穀,嘔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熱反不惡寒,甚至面赤。

【辨證依據】:少陰寒化證是以無熱惡寒,下利,肢厥脈微等為辨證依據。

 

【機理分析】

少陰陽氣衰微,陰寒內盛,失於溫養,故見無熱惡寒,但欲寐,肢厥;脈失鼓動,則脈微細;腎陽虛,火不暖土,脾胃納運、升降失職,故下利清穀,嘔不能食。若陰盛格陽,可見身熱反不惡寒,面赤。

【圖示】 
      ┌陽衰寒盛──無熱、畏寒、四肢厥冷
      │
 陽氣不足┐│神氣失養──精神困倦,但欲寐
     ├┤
 邪入少陰┘│不鼓血行──脈微細
      │
      └不溫脾胃──下利清穀,嘔不能食

 

少陰病證 ── 少陰熱化證

【概念】

少陰熱化證是指少陰陰虛陽亢,邪從陽化熱所表現的虛熱證候。

 

【臨床表現】

心煩不得眠,口燥咽乾,舌尖紅,脈細數。

 

【機理分析】

邪入少陰從陽化熱,熱灼真陰,水不濟火,心火獨亢,侵擾心神,故心中煩熱而不得眠。陰虧失潤則口燥咽乾;陰虛而陽熱亢盛,故舌尖紅赤,脈細數。

【圖示】
      ┌腎水虧損,不能上濟──口燥、咽幹
 陰虛陽亢┐│
     ├┤水不制火,心腎不交──心煩、不寐、舌尖紅赤
 邪入少陰┘│
      └陰虛內熱──尿黃,脈細而數

 


 

六經辨證 ── 厥陰病證

【概念】

厥陰病證是傷寒病發展傳變的較後階段,所現陰陽對峙,寒熱交錯,厥熱勝複等證候的概括。

厥陰病:為六經之末,多由它經傳變而成,其中尤以少陽病為主。

 

【提綱】:厥陰病證以上熱下寒證為其提綱。

 

【臨床表現】

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

 

【機理分析】

邪入厥陰,心包之火炎上則上熱;熱灼津傷,故消渴飲水。厥陰之脈挾胃,上貫膈,今火性炎上,肝氣橫逆莫制,故見氣上撞心,心中疼熱。又因下焦有寒,脾失健運,更因肝木乘犯,故不能進食,強食則吐,內有蛔蟲者,常可吐蛔。

【圖示】 
   ┌消渴──上焦津傷
   │
 上熱┤氣上撞胸┐
   │    ├邪熱之氣上沖胸脘之間
   └心中疼熱┘

   ┌饑不欲食──胃中有熱,腸中有寒
 下寒┤
   └食則吐蛔──蛔聞食臭而上竄

 

六經辨證 ── 六經病證的傳變

六經病證是臟腑、經絡病變的反映,而臟腑、經絡之間相互聯繫,因此,六經病證可以相互傳變,分爲傳經、直中、合病、並病等。

 

傳經──病邪自外侵入,逐漸向裏發展,由某一經病證轉變爲另一經病證,稱爲「傳經」。

 

一 、其中若按傷寒六經的順序相傳者【傳變規律】稱爲「循經傳」。

【傳變規律】:即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

 

二 、若是隔一經或兩經以上相傳者,稱爲「越經傳」。

 

三、若相互表裏的兩經相傳者,稱爲「表裏傳」。

【舉例】:如太陽傳入少陰,陽明傳入太陰,少陽傳入厥陰。

 

直中──傷寒病初起不從三陽經傳入,而病邪徑直入於三陰病者,稱爲「直中」。

 

合病──傷寒病不經過傳變,兩經或三經同時出現的病證,稱爲「合病」。

【舉例】如太陽陽明合病、太陽太陰合病等。

 

並病──傷寒病凡一經之證未罷,又見它經病證者,稱爲「並病」。

【舉例】如太陽少陰並病、太陰少陰並病等。

 

1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