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陰虛體質

常呈一派陰虛內燥、陽熱偏亢的病機變化。其性情多急躁,對時令偏熱的適應能力較差,在春而已如入夏,不耐暑熱而易感溫邪。

 

臨床上常見形體消瘦,面頰紅,口燥咽乾,內熱便秘,陽事易興或遺精,尿黃短少,喜涼飲而飲不解渴,少眠心煩,五心煩熱,耳鳴耳聾,脈細弦數,舌紅少苔或無苔等症狀。

 

發病後多內熱熾盛,易入裏化熱,傷耗津液。此外,其中有肺陰不足者,往往難耐秋令之燥,易致肺燥咳血諸證。一旦感受溫燥之邪,則迅速化熱入咒,常傷肝腎之陰液。

 

二、陽虛體質 

常呈一派臟腑虛寒、陰寒偏盛的病機變化。其行動遲緩,對時令偏冷的適應能力較差,在秋而已似入冬,不耐寒冷而易於感受寒邪,且易入裏寒化,常傷脾腎之陽氣。

 

臨床上常見面白體胖、形寒怯冷、唇淡口和、四肢倦怠、膚冷自汗、面色不華、大便稀溏、毛髮易落、夜尿頻多清長、喜熱飲、脈沉遲無力、舌淡胖嫩,可有齒痕。

 

發病後常見外寒較甚,易從寒化而傷陽氣。臨床所見陰氣虛衰著常屬此種體質類型。


 

三、氣血素虛體質 

適應時令變化的能力和抗病能力均較差,既不耐寒,又不耐暑,衛外不固,多出虛汗,稍有不慎,即感風寒,以致終年感冒不已,暑天則常倦怠少氣。

 

臨床上常見面色胱自、氣短懶言、乏力眩暈、心悸健忘、動輒汗出、氣虛肛墜感、手易發麻、婦女月經淡少、子宮下墜感、舌淡、脈細弱無力。

 

病後恢復較慢,易虛脫,非扶正不足以禦外邪。臨床所見氣血易虛者常屬此種體質類型。

 

四、痰濕體質 

常以痰飲停聚或水濕停滯為主要病機變化。多為素體濕盛、體胖多痰、舌苔厚膩。或因某種病理性代謝產物積聚所致。易感濕邪,常因外濕引動內濕而為泄為腫,亦常與脾腎陰虛相互為患。可因陽不化濕以致水濕停滯,或因濕困牌腎之陽而溫運溫化失司。

 

臨床上常見形體肥胖、口中粘膩、頭重如裹、不思飲、大便不實、脈或濡或滑、苔膩而多痰涎,常出現中腕痞滿,胸滿昏眩、肢節疼痛、帶濁淋漓,發病後纏綿難已。

 

臨床所見痰濕內盛者常屬此種體質類型。

 

五、瘀血體質

此型體質如遇寒涼則血脈凝澀,血行不暢,則為痛為脹。也有血熱妄行、血溢脈外而致瘀者。

 

臨床常見膚色晦滯,口唇色紫,眼眶暗黑,爪甲枯槁,肌膚甲錯,或現赤絲紅縷瘀斑,脈沉澀弦緊,舌多瘀點。

 

發病後多見痞悶作脹,痛有定處,或有時出血,或症痿積聚。血瘀日久可化熱內蘊,此時對溫熱燥火尤為敏感。

 

上述五種病理體質的易感性以及傳變趨勢,均是相對而言。


 

所謂某種體質類型易感某種病邪,只是指其較大的可能性與傾向性而言,並非必感某邪而不感他邪。既病之後,則所患病證的性質往往與外邪和體質類型的綜合影響有關。

 

以風淫為例。風邪中人,則得風病。如作用於素體陰虛內熱者,則常為風熱見證;作用於素體陽虛外寒者,則常為風寒見證;作用於素體痰濕內盛者,則常呈風濕見證等等。其病變發展趨向和傳變過程則往往取決於體質因素。如寒邪中人而易得寒病,素體陽虛者,病多從寒化,或表寒特甚,或直中於裏,或入裏寒化。素體陰虛者,如中寒邪,雖以寒病為其始,但往往有化熱傷陰之傾向,或為表寒裏熱,或入裏化熱。如素體濕甚者,則往往形成寒與混合的病理過程,寒濕或在肌膚,或在上焦,或在中焦,或在下焦等等。所謂「同氣相求」之病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的各種體質類型對六淫病邪相應的易感性,和感邪以後發病類型與傳變趨勢的傾向性而言的。

 

關於體質與方藥宜忌,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病同人異論》中說得十分明確:「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則效,治彼則不惟無效,反而有大害者,何也?則以病同而人異也。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氣體有強弱,質性有陰陽,生長在南北,性情有剛柔,筋骨有堅脆,肢體有勞逸,年齡有老少,奉養有膏粱藜霍之殊,心境有憂勞苦樂之別,更如天時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淺之各異,一概施治,則病情雖中,而於人之氣體近乎相反,則利害亦相反矣」。由此可見體質在治療中的重要作用,故處方用藥必須照顧到體質之宜忌,如氣血素虛體質忌破氣藥,痰濕體質忌滋膩藥,陰虛體質忌辛燥藥,陽虛體質忌苦寒藥,瘀血體質忌收澀藥等,這些方面都是臨床上應當注意的問題。

 

 

 

 

 

 

 

0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