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氣病機,有外風、內風之分。外風系由自然界風邪侵襲人體所致,內風則是因臟腑功能失調,尤其是肝臟功能障礙,氣血運行逆亂引起。

《素問‧骨空論》說:"風者百病之始也,……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前者指外感之風,後者指內生之風。 

 

一、外風病機 

風氣雖為春令之氣,但四時皆有,終歲常存。風邪侵襲人體,多發於氣候突變,寒暖失常之時。風邪常兼挾寒、濕、燥、熱等邪氣侵犯人體,而為風寒、風熱、風濕、風燥等證,故風邪實為外邪致病的先導。風性輕揚,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頭面居人體之上,肺為臟腑之華蓋,故以頭面及肺系病變較多。風邪"善行而數變",故起病急驟,常兼其他病理變化為患,在表常客傷于皮膚,或稽留於肌胰,或游走於筋骨,失治入裏,則可損及臟腑。 

 

(一)風傷衛表

若調攝不慎,膜理空疏,衛外不密,則風邪乘虛傷人表衛。

其病機特點主要是:使衛氣的開合失司,而見發熱、惡風、頭痛、或汗出、或無汗、脈浮等證。

 

又因肺主氣屬衛,外合皮毛,開竅於鼻,故其病機特點又有:

(l)風傷衛分:證見如發熱、惡風、頭痛等;

(2)風傷肺衛:風邪外襲皮毛,內應於肺,而使肺失宣降,故見鼻塞、身重、咳嗽、脈濡滑等症。

 

(二)痹著筋骨

風氣傷人,初犯表衛,失于外解,可以內傳而痹著筋骨。若素體虛弱、衛陽不固者,風邪常與寒濕挾雜傷人,或流注肌膚經絡,或痹著於筋骨關節,致氣血運行不暢而發為漓證的病理變化。

 

此即《素問‧痹論》所謂:"風寒濕之氣雜至,合而為痹"。

但三氣為痹,各有偏勝,其

風氣勝者名行痹、亦名風痹;

寒氣勝者名痛痹,亦名寒痹;

濕氣勝者名著痹,亦名濕痹。

 

風邪痹著的特點為:


 

 (1)多為三氣合痹、凝阻經絡、氣血滯澀、筋骨關節失卻濡養,故肢體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疼痛遊走不定,涉及範圍較大。且每多因風邪誘發,故常兼風邪在表之病理變化。

(2)若氣血素虛,或日久未癒者,多致氣血不足或肝腎虛弱,可見面白唇淡,氣短心悸,口淡納呆,腰膝酸軟,得按稍舒等症。

(三)風邪中絡

若調攝失宜,正氣虧虛,衛外不固,經絡空疏,則風虛乘虛中於經絡。其中有但中絡脈者,有中絡與中經並見者,有直中臟腑,同時傷及絡脈者。

其病機特點:

一是風邪中絡,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反急,正氣引邪,出現口眼咽斜,眼瞼不閉,肌膚不仁等症;若風中於經,則氣血痹阻,肌膚筋脈失於濡養而半身不遂;

二是有正氣不足,或陰陽氣血虧虛的病理變化。

(四)風毒入血

多由氣血不足,複受風毒侵襲使然。

張仲景說:"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營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金匱要略‧中風曆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對風毒入血病機因亡血而血氣不足,複因風毒外受中於經脈、浸淫血分的兩個環節,作了較完善的論述,並舉癮疹為例,說明風毒入血可以引起身癢為主症的皮膚病。風毒入血,多因陰血不足,又失於解散所致。因風為陽邪,風毒久遏經絡,勢必化熱,可見關節紅腫痛熱;若熱迫血行,溢于孫絡而為發斑;風毒鬱久,化燥傷陰,肌膚失養,則見皮膚粗糙、作癢等症。風毒內留,可以進一步釀成滯血耗血的病理,引起頭髮脫落等症。

 

(五)風毒致痙

由風毒自破傷處侵入而致。北宋以來稱之為破傷風,在漢代稱。金瘡瘦疚",隋代則稱"金瘡痙"。多起於產後或外傷,創口感受風毒之邪,侵入肌膀經脈,使營衛不得宣通,甚則內傳臟腑,引起嚴重的病變。

其病機特點:

一是有創傷史;

二是風毒壅滯肌胰經脈,使之失於濡養,可見牙關緊急,面肌痙攣,呈苦笑貌,肢搐項強,甚則角弓反張,反復發作,極為痛楚;

三是邪毒入裏,擾動肝風,可見頻頻抽搐,呼吸急促、痰涎壅盛等症。未期則邪毒深陷,正氣欲脫。


 

二、內風病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風勝則動",故內風病機,主要概括一些動搖眩暈證候的病理變化。如頭目眩暈,四肢抽搐,肢膚麻木,振掉,強直,乃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其病理多與筋、目和精神異常有關。而肝主藏血,淫精於目,淫氣於筋,又藏魂而主謀慮,密切關係精神活動,所以內風之生,主要責之在肝。肝風內生,可由陰虛血少,風陽上擾,筋脈失養所致;也可由陽熱太盛,燔灼肝經,煽動內風而發;還有少數系因陽氣不足,筋脈失于溫煦而引起。

 

(一)風痰內阻

素體陰虧,陽氣偏亢,陽亢風動;脾失健運,痰濕中生,複因情志過極、嗜酒勞累或氣候影響,致肝風與積痰相搏而為風痰。痰隨風升,並氣並血,乘勢上逆,或蒙閉清竅,則卒然昏僕,或流竄經絡,臟腑內閉,及發為癇病。

其病機變化詳見"肝臟病機","痰飲病機"各章。

 

(二)虛風內動

系指由陰虛或血虛而內生之風。多見於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傷陰,致津液虧損,液少血枯,血不養筋,肝陰不足,陰不潛陽而致肝風內生者;亦有因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肝風上擾者。可見眩暈、震顫、手足蠕動,或昏僕等症狀。血虛生風者,指在血虛基礎上產生的內風之象。

 

病機特點是起病緩慢,風象輕淺。僅見於膚表,常見皮膚搔癢、手足發麻,頭暈眼花,一般無抽搐痙攣等症狀。

 

(三)脾虛生風

脾土虛寒,陽氣不能外達於四未,則手足筋脈無以溫煦,氣不布津則手足筋脈失於濡潤,遂致風氣內動,發為拘急、抽搐等症狀。脾虛生風又名慢驚風,以小兒為多見。


 

其病機特點,外由先天稟賦薄弱,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或因各種原因引起脾胃虛寒。常伴有神倦懶言,面色淡黃或青白相間,唇黯,四肢不溫,不思乳食,大便色青或下利清穀,舌淡質嫩少苔,脈沉緩或沉遲無力等症。

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