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主脾所生病,其位在裏,虛寒初盛於裏,始病三陰,故稱之為太陰病。而脾胃虛寒,也就是太陰病的基本病機。

 

    太陰病的傳變由來有三:

一為"臟有寒",邪氣直中太陰;

二為太陽病誤下,脾陽受戕而成,《傷寒論》279條"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即是;

三為陽明攻下太過,損傷脾陽,可轉化為太陰。而太陰過用溫燥,亦可轉屬陽明,是太陰脾與陽明胃互為表裏之故。《傷寒論》第192條"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至七八日,大便鞭者,為陽明病也。"就是太陰、陽明互相傳變的病機。故有虛則太陰,實則陽明之說。如太陰不治,吐利不止,陽亡液脫,則傳少陽、厥陰,病勢更加危重。

 

    一、太陰虛寒

    太陰虛寒的病機變化,主要是由於脾陽虛弱,失于溫運,致使清陽不升,導致胃中虛冷而濁陰不降,寒濕內盛,運化失司,氣機鬱滯,升降悖逆,可出現吐、利、滿、痛、食不下等症狀。此純屬裏證寒盛,如理中湯證。


 

    二、滑脫不禁

    太陰陽虛裏寒,嚴重發展,以致無力升津液,統脂血,致腸道津液脂血滑脫而下,出現下利不止,便膿血,綿綿腹痛等症狀。如桃花湯證類便是。

 

    三、寒濕發黃

    太陰濕多易虛,虛寒在裏,水濕鬱滯不化而發黃,是為寒濕發黃,也稱陰黃。寒濕發黃可以從陽明熱化,而轉變成濕熱發黃,即陽黃;而陽黃也可從太陰寒化,而轉變成寒濕發黃。

 

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