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分病機是溫病邪在衛表時期的病理演變,主要是衛氣及其功能因病邪的侵襲受到妨礙以及衛氣與病邪相互作用而發生的各種病理變化。

 

由於外邪傷人,一股先從肌表襲入,衛氣首當其衝,而溫為陽邪,

陳平伯《外感溫病篇》"陽邪從陽,必傷衛氣"

所以,衛分病機是以邪襲衛表,衛陽郁傷和衛氣與病邪相爭為主要病理,以惡寒發熱,無汗或少汗,脈浮等為主要證候表現。

 

至其病變性質,則屬於表證的範疇。由於衛陽被傷或阻遏,至肌膚失卻衛氣的溫養而惡寒;衛氣與病邪相抗爭,奮力驅邪外出,陽氣浮盛於體表,故而發熱,脈浮;衛氣受阻,開闔失司,汗孔啟閉失常,故而無汗、少汗或自汗。至於衛陽鬱傷的程度及其證候表現,則又依病邪的性質不同而有所差異。

在溫熱(不挾濕邪)病邪,主要為衛陽鬱阻,且程度亦不甚重,故惡寒較輕而短暫,因溫為陽邪,衛氣與病邪抗爭較劇而發熱較重;

在濕熱病邪,則衛陽鬱遏較甚,因濕為陰邪,故惡寒較重而發熱相對較輕,並因濕阻清陽和濕郁肌肉,常有頭目昏脹重痛,肌肉四肢酸痛困重等症。

 

衛分的病機演變有以下幾種:

    一、邪傷肺衛

    溫熱病邪侵犯人體,有自肌表襲入,或由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兩種感受途徑。由於衛氣通於肺,肺又主氣屬衛,外合皮毛而主表,故二者每相互影響,而成為肺衛兩傷的病理變化。

吳鞠通《溫病條辨》說:"肺主氣,又主皮毛,肺病則氣賀鬱,不得捍衛皮毛也":又說:"肺應天,為萬物之大表,又為華蓋之臟,由上以統下,而主一身之表"(溫病條辨,上焦篇第二條自注),

故衛氣鬱阻,肺氣亦因之而失宣:肺氣不宣,則衛氣亦受波及而鬱閉。

 

此即《素問‧調經論》所說:”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胰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的機理。


 

反映在證候上,除前述衛陽鬱遏的一般見證外,每兼有咳嗽、喘促等肺氣失于宣降的證象。此種病理變化與證候表現,在溫病學中特稱之為"邪在肺衛"或"肺衛受傷"。至於其病機重心雖尚有偏于衛表和偏於肺經的差別,但基本病理均屬於邪在衛表的溫病初起階段。

 

    二、衛陽暫亡

    為衛氣嚴重傷損或消耗而一時不能充敷溫養於肌表的一種病理變化。多由誤汗、過汗,致衛陽傷耗,汗孔開合失司,肌膚皮毛不得溫養所致。或積漸而成,或突然發生,前者多見於病程遷延、反復汗出之證,後者多見於戰汗之際或戰汗已作之後。主要表現為肌膚涼冷如水,汗出粘冷不止,四肢不溫,脈微細等。

《注解傷寒論‧辨脈法》說:"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成無己注曰:"……衛言衰者,以其汗出如流珠,為陰氣外脫"

 

薛生白《濕熱病篇》則說:"濕熱證,四五日,忽大汗出,手足冷,脈細如絲或絕,口渴莖痛,而起坐自如,神清語亮,乃汗出過多,衛外之陽暫亡",即屬此種病理演變。

 

    三、衛陽虛衰

    多見於素體陽氣虛弱之人,因久病或反復汗出,致衛陽虧虛,肌膚失于溫養,膜理不能緻密,防禦外邪功能減弱的情況下。表現為畏風怯寒,形寒肢冷,或汗出惡風,反復感冒等。

《金匱‧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說:"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虛則衛氣不足"

《注解傷寒論‧平脈法》說:"衛氣虛,則惡寒數欠","衛氣    衰,面色黃",和"衛氣疏,則其膚空"等,皆屬此種病機。

由於衛陽為全身陽氣之一部分,具有固衛肌表的功能,即"衛外而為固也"的作用,故其實質乃屬於陽虛輕證。 衛分病機的轉歸,或因表解外透而愈于衛分,或向裏傳變而進入氣分,或不經氣分而直接深入營分和陷入心包等,後者特稱之為"逆傳"和"內陷"。

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