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溫邪犯肺

溫熱病邪由鼻竅而入,首先犯肺。因肺合皮毛而統衛氣,故溫邪襲肺,輕則肺氣失宣,衛受邪鬱,邪熱入侵,正氣抗邪,故發熱;太陰受邪,清肅失司,故咳嗽;肺氣不宣,衛氣鬱而難伸,肌膚失于溫煦,故微惡風寒;熱則津傷,故口渴。

 

若溫邪襲肺,郁而不宣,壅塞於肺,而致肺氣服鬱者,則見壯熱、汗出、口渴、咳嗽而喘,甚則鼻翼煽動。金受火刑,木失所制,則肝風內動,證見抽搐、痙厥等,正如雷少逸說:"良由暑熱極盛,金被火刑,木無所畏,則風從內而生"(《時病論‧暑風》)。又火熱灼肺,肺絡受損,經血沸騰,血循浦竅上溢,則證見咳血咯血,輕者咳唾粉紅色泡沫血水,種者口鼻噴血,煩躁不寧,而色青黑,預後不良。

 

如為濕熱初侵,則見各種衛受濕鬱,氣受濕阻的病理變化。因濕郁衛表,肺氣失于宣發,揍理開合失常,故見惡寒;熱處濕中,故雖發熱而身熱不揚;濕熱交蒸,複得午後陽熱之助,故熱勢盛於午後。濕邪上蒙清陽,郁於肌肉,故頭身重痛。同時,濕阻上焦,氣失宣展,故見胸烷痞悶;水道通調失司,故小便不利。濕邪內盛,上泛於舌,故舌苔白膩。

 

二、化源告竭

指肺不主氣,生氣之源欲竭的病理變化。肺吸納天氣,與水穀精氣相合,積於胸中,名曰宗氣。上出喉嚨以司呼吸,通過心脈而布散全身,百脈皆取氣於肺,臟腑、經絡、形體均受其榮華。

 

正如《中藏經‧論肺臟虛實寒熱主死逆順脈證》云:"肺者,魄之舍,生氣之源,乃五臟之華蓋也,外養皮毛,內榮腸胃"。

若肺受邪乘,生氣之源告困,清氣不入,濁氣不出,臟腑失養,生命活動不能維繫,則出現喘促鼻煽,汗出如湧,脈象散亂,甚則咳唾粉紅色血水,面色反黑,煩躁欲絕等化源告竭證象。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上焦篇》第八條小注中說:"汗湧、鼻扇、脈散、皆化源絕之徵兆也。"

凡溫邪犯肺,因火熱蒸迫,胰理開疏,津液外溢,氣隨汗泄,津傷不能斂納元氣,氣耗不能固攝陰津,氣陰兩竭,皆能致化源速絕。


 

此外,溫邪襲肺,肺絡受傷,迫血妄行,離經為瘀,阻塞氣道,清濁之氣出入俱廢,亦可使肺之化源速絕而死亡。

如吳鞠通說:"咳而腑,邪閉肺絡,上行清道,汗出邪泄同生,不然則化源絕矣"(《溫病條辨‧原病篇》第8條)。

化源告竭是溫病中最嚴重的病變之一,常迅速危及患者生命,故吳鞠通稱"化源絕,乃溫病第一死法也"。

 

三、熱陷心包

又稱熱閉心包,是指邪熱內陷,包絡機竅阻閉,神明失主的病理變化。證見神昏肢厥、舌蹇、舌絳等。熱陷途徑,有自肺逆傳包絡者,有從表入裏,漸傳心營者,有暑熱直中,徑入心包者。熱陷包絡,逼亂神明,則神昏譫語,甚則昏慣不語;熱深厥深,故手足厥冷不溫,但一般冷不過肘膝;心主血屬營,熱陷心包,營血自亦受邪,故舌質紅絳。熱陷心包常挾痰挾瘀,正如何秀山說:"熱陷包絡神昏,非痰迷心竅,即瘀塞心孔"(《重訂通俗傷寒論.六經方藥》)。平素心虛有痰者,外熱一陷,裏絡就閉,證見神昏痰鳴,舌絳苔垢等;其挾瘀者,多系血為邪瘀,氣為血阻所致,表現神志如狂,唇黑甲青,舌質紫晦等。由於兩厥陰同氣,木火相煽,故熱入心包,易引動肝風,而痙厥兼作,嚴重者則可釀為內閉外脫的病變。

 

四、濕蒙心包

指氣分濕熱蘊蒸,釀成痰濁,蒙蔽包絡的病理變化,基本表現是神忘昏糊如蒙,時清時昧,似寐似醒,舌苔垢膩,舌不紅絳。因痰濕外蒙包絡,心神受其蒙蔽,故神志昏糊;邪熱未深入營血,包絡機竅未被阻閉,營血運行正常,故四肢不見厥冷;因痰熱在氣分交蒸,故舌苔垢膩而舌質不絳。若濕從燥化,熱入營血,也可導致包絡機竅內閉,甚至內閉外脫而死亡。

 

濕蒙心包與熱閉心包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種病理變化,前者因於濕熱所致,後者純系熱邪為患;前者病在氣分,後者已入營血;前者為痰濁蒙蔽于包絡,後者熱邪內陷,閉塞機竅。

 

A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