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 

 人和高等動物機體都具有一定的溫度,這就是體溫。體溫是機體進行新陳代謝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一)表層體溫和深部體溫 

 人體的外周組織即表層,包括皮膚、皮下組織和肌肉等的溫度稱為表層溫度(shell temperature)。表層溫度不穩定,各部位之間的差異也不大。在環境溫度為23時,人體表層最外層的皮膚溫,如足皮膚溫為27,手皮膚溫為30。軀幹為32,額部為33-34℃。四肢末稍皮膚溫最低,越近軀幹、頭部,皮膚溫越高。氣溫達32以上時,皮膚溫的部位差將變小,在寒冷環境中,隨著氣溫下降,手、足的皮膚溫降低最顯著,但頭部皮膚溫度變動相對較小。

 

 皮膚與局部血流量有密切關係。凡是能影響皮膚血管舒縮的因素(如環境溫度變化或精神緊張等)都能改變皮膚的溫度。在寒冷環境中,由於皮膚血管收縮,皮膚血流量減少,皮膚溫隨之降低,體熱散失因此減少。相反,在炎熱環境中,皮膚血管舒張,皮膚血流量增加,皮膚溫因而上升,同時起到了增強發散體熱的作用。人情緒激動時,由於血管緊張度增加,皮膚溫、特別是手的皮膚溫便顯著降低。例如手指的皮膚溫可從30驟降到24。當然情緒激動的原因解除後,皮膚溫會逐漸恢復。此外,當發汗時由於蒸發散熱,皮膚溫也會出現波動。

 

 機體深部(心、肺、腦和腹腔內臟等處)的溫度稱為深部溫度(core temperature)。深部溫度比表層溫度高,且比較穩定,各部位之間的差異也較小。這裏所說的表層與深部,不是指嚴格的解剖學結構,而是生理功能上所作的體溫分佈區域。在不同環境中,深部溫度和表層溫度的分佈會發生相對改變。在較寒冷的環境中,深部溫度分佈區域較縮小,主要集中在頭部與胸腹內臟,而且表層與深部之間存在明顯的溫度梯度。在炎熱環境中,深部溫度可擴展到四肢(圖7-5)。

 

7-5 在不同環境溫度下人體體溫分佈圖

A:環境溫度20 B:環境溫度35

 

 體溫是指機體深部的平均溫度。由於體內各器官的代謝水準不同,它們的溫度略有差別,但不超過1。在安靜時,肝代謝最活躍,溫度最高;其次,是心臟和消化腺。在運動時則骨骼肌的溫度最高。迴圈血液是體內傳遞熱量的重要途徑。由於血液不斷迴圈,深部各個器官的溫度會經常趨於一致。因此,血液的溫度可以代表重要器官溫度的平均值。

 

 臨床上通常用口腔溫度、直腸溫度和腋窩溫度來代表體溫。直腸溫度的正常值為36.9-37.9℃,但易受下肢溫度影響。當下肢冰冷時,由於下肢血液回流至髂靜脈時的血液溫度較低,會降低直腸溫度;口腔溫度(舌下部)平均比口腔溫度低0.3,但它易受經口呼吸、進食和喝水等影響;腋窩溫度平均比口腔溫度低0.4.但由於腋窩不是密閉體腔,易受環境溫度、出汗和測量姿勢的影響,不易正確測定。

 


 

 此外,食道溫度比直腸溫度約低 0.3℃。食道中央部分的溫度與右心的溫度大致相等,而且體溫調節反應的時間過程與食道溫度變化過程一致。所以,在實驗研究中,食道溫度可以作為深部溫度的一個指標。鼓膜溫度的變動大致與下丘腦溫度的變化成正比,所以在體溫調節生理實驗中常常用鼓膜溫度作為腦組織溫度的指標。

 

(二)體溫的正常變動

 在一晝夜之中,人體體溫呈週期性波動。清晨2-6時體溫最低,午後1-6時最高。波動的幅值一般不超過1。體溫的這種晝夜週期性波動稱為晝夜節律或日週期(circadian rhythm)。

 

 女子的基礎體溫隨月經週期而發生變動。在排卵後體溫升高,這咱體溫升高一直持續至下次月經開始(圖7-6)。這種現象很可能同性激素的分泌有關。實驗證明,這種變動性同血中孕激素及其代謝產物的變化相吻合。

 

 

7-6 女子的基礎體溫曲線

 

 體溫也與年齡有關。一般說來,兒童的體溫較高,新生兒和老年人的體溫較低。新生兒,特別是早產兒,由於體溫調節機制發育還不完善,調節體溫的能力差,所以他們的體溫容易受環境溫度的影響而變動。因此對新生兒應加強護理。

 

 肌肉活動時代謝加強,產熱量因而增加,結果可導致體溫升高。所以,臨床上應讓病人安靜一段時間以後再測體溫。測定小兒體溫時應防止哭鬧。

 

 此外,情緒激動、精神緊張、進食等情況對體溫都會有影響;環境溫度的變化對體溫也有影響;在測定體溫時,就考慮到這些情況。

 

 

A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