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結構知識

一、骨的構造

 成人的骨骼共有206塊,組成人體的支架。根據骨的形態不同,可分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骨主要由骨質構成,外面包著骨膜,內部藏著骨髓。

 1、骨質:骨質是骨的主要部分。分為骨密質和骨鬆質,骨密質堅硬,位於骨的表面;骨鬆質位於骨的深部。

 2、骨膜:骨膜是位於骨表面(關節面除外)緊貼骨密質的薄層結締組織膜。它富有神經、血管和造血細胞,故骨膜對骨質的營養和骨折的修復起著重要作用。

 3、骨髓:骨髓充滿在骨鬆質的網眼中和骨髓腔內。胎兒、新生兒骨髓是紅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髓腔內的紅骨髓逐漸被脂肪組織代替,變成黃骨髓,沒有造血功能。長骨的骨鬆質內或扁骨的骨髓都是紅骨髓,始終保持著造血功能。

 

二、顱骨、軀幹骨、四肢骨

 1、顱骨:

  由23塊骨組成。顱骨以眶上緣至外耳門下緣的連線為界,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部為腦顱,下部為面顱。

 

  A、腦顱骨:由8塊骨構成,圍成的腔叫顱腔,腦位於腔中。腦顱骨分別是額骨1塊,位於顱前,可分額鱗、眶部及鼻部;頂骨2塊,位於額、枕骨之間;枕骨1塊,位於顱後;蝶骨1塊,位於顱底中部,居枕骨前,因形似蝴蝶而得名,該骨分蝶骨體、大翼、小翼和翼突;顳骨2塊,左右各一,位於蝶骨、頂骨、枕骨之間,構成顱底和顱腔的側壁,顳骨分為鱗部、乳突部、岩部、鼓部;篩骨1塊,位於額骨的前下和顱底的前部,夾在兩眼眼眶之間,分為篩板。垂直板及篩骨迷路。

  B、面顱骨:由15塊骨構成,形成了眶腔、鼻腔、口腔等面部輪廓。面顱骨分別是犁骨1塊,位於兩鼻腔之間,為構成鼻中隔下部、後部的扁平薄骨板;下頜骨1塊,其關節與腦顱的顳骨相連,它是顱骨中除舌骨以外唯一能夠活動的骨,是面顱中最大的骨;舌骨1塊,位於頸前,在下頜骨和甲狀輭骨之間,通過韌帶和顳骨莖突相連,分為舌骨體、大角、小角;上頜骨2塊,分為上頜體、額突、顴突、齶突、牙槽突,構成了口腔上壁、眶下壁、鼻腔的外側壁;鼻骨2塊,位於左右上頜骨、額突之間,為鼻腔上壁的一部分;淚骨2塊,薄而脆,似指甲大小,前接上頜骨額突,後連篩骨迷路的眶面,位於兩眶內側壁的前部;顴骨2塊,在額骨與上頜骨之間,位於眶的外下方,顳突與顳骨顴突連結而成顴弓,是面頰的骨性突起;下鼻甲2塊,附在上頜體的鼻面,為捲曲的薄骨板;齶骨2塊,位於上頜骨腰突的蝶骨翼突之間,構成鼻腔的外側壁的一部分和硬齶的後一部分。

 


 

 2、軀幹骨:軀幹骨是由24,椎骨、1骶骨、1尾骨構成的。

  A、椎骨根據不同的部位而分為頸椎、胸椎、腰椎、骶椎(骶骨)和尾椎(尾骨)。

 1、椎骨的構造:

 椎骨有椎體和椎弓兩部分。椎體在前,椎弓在後,二者圍成椎孔。各椎孔相連成的管腔叫椎管,內藏有脊髓。椎弓有7個突起:後面的叫棘突,兩側的兩個突叫橫突,上和下的兩對突起叫上關節突和下關節突。

 2、椎骨的特徵:

   第三至第六頸椎的橫突上有橫突孔。棘突有分叉。

    第七頸椎的棘突較長,頸後部可以摸到。

    第一頸椎上沒有椎體和棘突。該椎又叫寰椎。

    第二頸椎體上有一個齒突,又叫樞椎。

   胸椎棘突細長,尖向後下,椎體兩側和橫突有關節面。

   腰椎椎體最大,棘突呈板狀。

   骶椎(骶骨)成年人骶椎癒合為一塊骶骨,似三角形。前面光滑而凹陷,後面粗糙隆凸,骶骨外側緣上面有形似耳朵的耳狀面。

   尾椎(尾骨)成年人尾椎癒合為一塊三角形的實性尾骨。

  B、胸骨:由胸骨柄、胸骨體、劍突三部分組成。胸骨柄上緣有一淺而寬的頸靜脈切跡,兩側有鎖骨切跡(鎖切跡),胸骨和胸骨體兩側各有7個切跡。

  C、肋骨:共有12對。肋分前後端和體三部分。後端包括肋頭、肋頸和肋結節等。肋的前端借助軟骨和胸骨相連,後端與相應的胸椎構成關節。

 

 3、四肢骨:由上肢骨和下肢骨構成。

  A、上肢骨:由肩帶骨和游離上肢骨組成。

   ㄅ)肩帶骨:由鎖骨和肩胛骨組成。

 鎖骨:位於頸根皮下,全長均可觸及。水準位,內端粗大,與胸骨柄相關節;外端扁平,與肩胛骨相關節。

 肩胛骨:肩胛骨前面凹陷,叫肩胛下窩,後面隆起,叫肩胛岡,並分成岡上窩與岡下窩。肩胛岡外端的增高與膨大部分叫肩峰,鎖骨與其相連。外側角有一淺凹叫關節盂,與肱骨頭構成關節。關節盂的內側上有一指狀突起叫喙突。

 

   ㄆ)游離上肢骨:

 肱骨:是典型的長骨。肱骨上端的膨大叫肱骨頭。肱骨頭前方粗糙的突起叫小結節;外方的突起叫大結節。肱骨體外側粗糙的隆起叫三角肌粗隆。肱骨遠端後面的窩叫鷹嘴窩;前面內側窩叫冠突窩,外側的窩叫橈窩。冠突窩下方的突起叫肱骨滑車,橈窩下方圓形的突起叫肱骨小頭,兩者均有關節面。在肱骨遠側端的內側的突起叫內上髁;外側的突起叫外上髁。

 尺骨:位於前臂內側。上端前有冠突(喙突),後有鷹嘴。兩者之間的深凹叫滑車切跡(或叫半月切跡)。冠突的外側,有一凹陷的關節面,叫橈切跡。冠突的下方有一粗糙面,叫尺骨粗隆。尺骨幹上有一個銳利的外側緣叫骨間緣。尺骨遠端呈圓盤狀,叫尺骨頭。內側小突起叫尺骨莖突。

 橈骨:位於前臂的外側。上端呈圓盤狀,叫橈骨頭。頭的周圍有環狀關節面,頭的上面有凹陷關節面,叫橈骨頭關節凹。頭的內側下方有橈骨粗隆。橈骨體有一個銳利緣叫骨間緣。下端肥大,外側有一向下的突起叫橈骨莖突;內側有尺切跡,與尺骨頭相關節。

 手骨:手骨由8塊腕骨、5塊掌骨、14塊指骨組成。

 腕骨為小而不規則的短骨。其名稱多標誌各自的形狀。分上下兩排排列。上排從外向內為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下排從外向內有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和鉤骨。

 掌骨每一塊掌骨沒有特殊的名稱,由拇指向小指方向分別冠以第一、二、三、四、五掌骨。掌骨近側為底,中間為體,遠側為頭。第一掌骨底呈鞍形為鞍狀關節面;其餘的是平面關節面。

 


 

  B、下肢骨:由下肢帶骨和游離下肢骨組成。

   ㄅ)下肢帶骨:主要由髓骨組成。每側髖骨均由位於上方的髂骨,後方的一塊坐骨,前下方的恥骨組成。

 髂骨:位於髖骨上外。骨的上部寬而扁薄,叫髂骨翼。翼上緣變厚,叫髂脊。髂脊前方突起部叫骼前上棘,下方突起部叫髂前下棘。髂骨內面的凹陷叫髂窩,髂窩後部的兩個粗糙面分別稱耳狀面和髂粗隆。髂骨內面稍顯彎曲的部分叫弓狀線。

 恥骨:是髖骨的前下部分。有上支、下支和體三部分。上支接近彎曲處上緣的突起部分叫恥骨結節。上下支彎曲處內面較粗糙部分為恥骨聯合面。它與對側的恥骨聯合面連接起來,構成恥骨聯合。

 坐骨:是髖骨的後下部。分坐骨體、坐骨支兩部分。其相接的外面,有一粗糙結節叫坐骨結節。

 髖臼:由髂、恥、坐三骨的骨體構成,深陷呈環狀的窩。

 閉孔:由坐骨與恥骨圍成的卵圓形大孔。

 6骨盆:由前外側的兩塊髖骨和後方的骶尾骨構成。

 

   ㄆ)游離下肢骨:

 股骨:是人體骨胳中最大的長骨。分為上下端和中間的骨體。上端似球形叫股骨頭,頭下方較細的部分叫股骨頸。骨體上方較大隆起叫大轉子,在大轉子後下方的小突起叫小轉子。股骨後面在骨的長軸上有一條股骨粗線。股骨下端膨大,其後面的兩個隆起,分別叫內、外側髁。髁間的凹陷叫髁間窩。兩髁上各有一隆起,分別叫內、外上髁。

 髕骨:是人體內最大的籽骨。位於股四頭肌腱內。在皮下可以觸及。

 脛骨:是小腿內側的粗大長骨。其上端膨大,由內、外側髁組成。兩髁的上面是光滑、稍凹的關節面,兩關節面之間有一小突起叫髁間隆起。脛骨上端前面有一大的突起叫脛骨粗隆。脛骨下端的下面有一脛骨下關節面,其外側有一三角形凹陷面叫腓切跡。脛骨下端內側有一突起叫內踝。

 腓骨位於脛骨的外側。上端膨大叫腓骨頭。下端較長,超過股骨部分叫外踝。

 足骨分跗骨蹠骨趾骨。

 跗骨:共7塊。分別是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和楔骨。跗骨位於足的後半部。

 蹠骨:共5塊,近端與跗骨相關節,遠端與趾骨相關節。

 趾骨:共14塊。拇趾有兩節趾骨,其餘均有3節趾骨。

 

 

3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