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臟病的介入治療

先天性心臟病屬於先天性發育畸形,心臟或大血管存在解剖學的缺損或狹窄。為此,手術糾治為其主要的治療手段。近年來由於影像學、各種導管技術以及使用的介人器材的不斷改進與發展,使得非手術的介入治療在一定範圍內取代了手術治療,主要是針對狹窄或缺損型的病變,採用球囊擴張、支架植入技術和缺損或異常通道的封堵技術。

 

(一)經皮球囊肺動脈瓣成形術(percutaneous bal10on pulmonary valvu10plaSTy,PBPV)

PBPV是較早應用的非手術介人性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措施,首例成功報告為1982年。國內也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起步,目前已累積了較為成熟的經驗,成為單純肺動脈瓣狹窄的首選治療方法。

適應症:

1.以單純肺動脈瓣狹窄伴有狹窄後擴張者效果最佳。

2.狹窄的程度以跨瓣壓差為標準,過去以≥50mmHg為介入指徵,由於技術的進展,手術安全性提高,目前已趨向於將介入指徵降為≥30mmHg。

3.肺動脈瓣狹窄,經手術治療後出現再狹窄者亦可進行PBPV。

4.作為複雜性先天性心臟病的姑息,如室間隔完整型肺動脈閉鎖等。

5.肺動脈瓣狹窄並其他可介入治療的先心病如ASD、PDA等。

禁忌證:

1.肺動脈瓣下狹窄即右室流出道漏斗部狹窄者。

2.肺動脈瓣上型狹窄瓣膜發育不良,無肺動脈狹窄後擴張者。

併發症:主要併發症為穿刺部位血管併發症,術中心律失常,三尖瓣受損及繼發性肺動脈瓣關閉不全。此類併發症多與術者的經驗,操作技術水準有關。

療效及預後:PBPV治療如適應症:選擇適當,近期及遠期療效與手術治療相同,術後壓力階差明顯下降者達75%,但併發症及死亡率明顯低於手術治療,併發症<6%,總死亡率<0.5%。

 

(二)經皮球囊主動脈瓣成形術(percutaneous bal10on aortic valvu10plaSTy,PBAV )

PBAV用於治療兒童與青少年主動脈瓣狹窄始於1983年。目前雖已成功應用於初生嬰兒的主動脈瓣狹窄,但從總的來說由於球囊導管須由股動脈逆行通過狹窄的主動脈瓣口,操作上難度較大,且術中併發症較多,遠期療效也不十分理想,總的推廣應用和療效評價低於PBPV。

適應症:(主要指先天性者):

1.先天性主動脈瓣膜型狹窄有症狀者。

2.狹窄程度,跨主動脈壓力階差≥50mmHg為介入指標。

3.新生兒或嬰幼兒嚴重瓣膜型狹窄,伴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可作為緩症治療手段,推遲外科手術時間。

4.外科瓣膜切開術後再狹窄。

禁忌證:

1.先天性主動脈瓣狹窄伴有主動脈及瓣膜發育不良者。

2.合併中度或重度主動脈瓣反流者。

併發症:

1.術中球囊擴張阻斷主動脈引起血流動力學障礙及(或)心律失常,特別在嬰幼兒死亡率較高。

2.股動脈損傷。

3.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或殘餘狹窄。

療效及預後:球囊擴張術後,即刻壓力階差可明顯下降。但術後發生關閉不全者比例較高,約有45 %,有14%的患者在兩年內需行瓣膜置換術。

 

(三)未閉動脈導管封堵術

先天性動脈導管未閉(PDA)由於開胸手術結紮死亡率低,療效確切,自1938年以後成為本病的標準治療方法。儘管如此,開胸手術本身創傷大,併發症在所難免。1969年首次報告經股動脈置入泡沫海綿塞封堵未閉動脈導管成功,開創了非手術介入治療的先河,此後經封堵器械等不斷改進,目前非開胸手術介入治療已成為PDA的常規治療。

適應症:絕大多數的PDA均可經介入封堵,可根據不同年齡,不同未閉導管的類型選擇不同的封堵器械。

禁忌證:極少數晚期已形成右向左分流(Eisenmenger syndrome)者不宜行此治療。

併發症:併發症發生率約為3%~5%,未見死亡報導,主要併發症為:

1.封堵裝置的脫落及異位元栓塞;

2.機械性溶血,為封堵後殘留細小通道致血流高速通過,大量紅細胞破壞所致;

3.血管併發症;

4.心律失常。

療效及預後:總體來說療效確切,併發症的發生與所用封堵器械不同有關,如用海綿塞法無溶血併發症,但有海綿栓易脫落的併發症;雙傘面封堵系統操作簡便不易脫落,但可有溶血併發症,少數嚴重者需手術取出封堵傘並結紮處理。彈簧圈封堵法簡便易行,併發症少,最具有應用前景。

 


 

(四)房間隔缺損封閉術

房間隔缺損(ASD)是較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外科開胸手術修補安全、有效,但手術仍有一定的併發症及遺留手術瘢痕等問題。1976年有學者報導應用雙傘狀堵塞器封閉ASD 成功。此後,幾經改進至20世紀90年代以後,研製出紐扣式補片裝置(Amplatzer封堵器),簡化了操作,手術更為安全有效。

適應症:

1.有手術指徵的ASD患者符合以下條件者可經導管行介人封閉術:ASD 缺損最大伸展直徑<36mm(包括多發性缺損);缺損上下房間隔邊緣不少於5mm;房間隔的整體直徑應大於擬使用的補片直徑。

2.外科修補術後殘留缺損。

禁忌證:

1.已有右向左分流者;

2.合併有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併發症:

1.殘餘分流,即補片未能完全覆蓋缺損口;

2.異位元栓塞,為補片部分或全部脫落進人肺循環或體循環為嚴重併發症;

3.血管併發症及感染;

4.機械性溶血少見。

療效及預後:經導管介入ASD封閉術,目前屬於較成熟的技術,但其適應症:仍有限。術後殘餘分流等問題尚有待進一步研究,但總的發展前景是樂觀的。

 

(五)室間隔缺損封閉術

室間隔缺損(VSD)非手術封閉治療,其封閉處理原則雖與ASD相似,但因在心室水準操作難度更大,手術也易引起嚴重併發症。為此,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臨床開展較少。2000年以後,由於封堵器的改進,簡化了操作,提高了療效,已在國內外迅速推廣應用。

適應症:有手術指徵的VSD符合以下條件:

1.對血流動力學有影響的膜周部VSD,缺損口上緣距主動脈右冠瓣的距離≥2mm。

2.肌部缺損型VSD。

3.外科手術後,殘餘分流。

禁忌證:

1.相對禁忌證為不符合上述條件的單純VSD;

2.絕對禁忌證為已有右向左分流。

併發症:與ASD介人封閉術相同。

療效及預後:封閉成功病例即刻效果與手術修補相同,但遠期療效及與外科手術對比的評價,尚有待繼續累積觀察時間和病例數。

 

(六)先天性心臟病的其他介入治療術

對於某些先天性心臟病不能手術糾正或暫時不宜手術者,有些介入手段可作為緩症處理,爭取今後手術時機或姑息治療以減輕症狀。

1.經皮球囊動脈擴張及支架植入術:可用於:先天性主動脈縮窄;肺動脈瓣遠端單純肺動脈主幹或分支狹窄;法洛四聯症,外科手術無法糾治的肺動脈分支狹窄。

2.人工房間隔造口術:可用於:新生兒或嬰兒嚴重青紫性心臟病,室間隔完整者;先天性二尖瓣嚴重狹窄或閉鎖;完全性肺靜脈異位引流。

3.異常血管彈簧圈堵閉術:用於:先天性肺動靜脈瘺;先天性冠狀動靜脈瘺;先天性心臟病姑息手術後的血管間異常通道。

 

 

A2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