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風(小兒驚厥

《小兒藥證直訣•急驚證治》:「小兒急驚者,本因熱生於心;身熱面赤引飲,口中氣熱,大小便黃赤,劇則搐也,蓋熱甚則風生,風屬肝,此陽盛陰虛也。」

慢驚「因病後或吐瀉,脾胃虛損遍身冷,口鼻氣出亦冷,手足時瘛瘲,昏睡,睡露驚,此無陽也。」「急驚合涼瀉,慢驚合溫補。」

 

《幼幼新編》:「風搐頻者,風在表也,易治,易發之。搐稀者,風在臟也,難治,宜補脾。」

 

《景岳全書•小兒則•驚風》:「驚風之要領有二:一日實證、一日虛證而盡之矣。蓋急驚者陽證也,實證也,乃肝邪有餘而風生熱,熱生痰,痰生客於心膈間則風火相搏,故其形證急暴而痰火壯熱者是為急驚,此當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慢驚者陰證也,虛證也,此脾肺俱虛,肝邪無制,因而侮脾生風,無陽之證也,故其形氣病氣俱不足者是為慢驚,此當專顧脾胃以救元氣。雖二者俱名驚風而虛實之有不同,所以急慢之名亦異。凡治此者不可不顧其名以思其義。」

 

驚風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急重病證,以臨床出現抽搐、昏迷為主要特徵。又稱「驚厥」,俗名「抽風」。任何季節均可發生,一般以1~5歲的小兒為多見,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其證情往往比較兇險,變化迅速,威脅小兒生命。所以,古代醫家認為驚風是一種惡候。如《東醫寶鑒•小兒》說:「小兒疾之最危者,無越驚風之證」《幼科釋謎•驚風》也說:「小兒之病,最重惟驚」。

 

驚風的症狀,臨床上可歸納為八候。所謂八候,即搐、搦、顫、掣、反、引、竄、視。八候的出現,表示驚風已在發作。但驚風發作時,不一定八候全部出現。由於驚風的發病有急有緩,證候表現有虛有實,有寒有熱,故臨證常將驚風分為急驚風和慢驚風。凡起病急暴,屬陽屬實者,統稱急驚風;凡病勢緩慢,屬陰屬虛者,統稱慢驚風。

 

本病西醫學稱小兒驚厥。其中伴有發熱者,多為感染性疾病所致,顱內感染性疾病常見有腦膜炎、腦膿腫、腦炎、腦寄生蟲病等;顱外感染性疾病常見有高熱驚厥、各種嚴重感染(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敗血症等)。不伴有發熱者,多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常見的癲癇外,還有水及電解質紊亂、低血糖、藥物中毒、食物中毒、遺傳代謝性疾病、腦外傷、腦瘤等。臨證要詳細詢問病史,細緻體格檢查,並作相應實驗室檢查,以明確診斷,及時進行針對性治療。

 

急驚風

【病因病機】

急驚風病因以外感六淫、疫毒之邪為主,偶有暴受驚恐所致。

 

外感六淫,皆能致痙。尤以風邪、暑邪、濕熱疫癘之氣為主。小兒肌膚薄弱,腠理不密,極易感受時邪,由表入裏,邪氣梟張而壯熱,熱極化火,火盛生痰,甚則人營人血,內陷心包,引動肝風,出現高熱神昏、抽風驚厥、發斑吐衄,或見正不勝邪,內閉外脫。若因飲食不節,或誤食污染有毒之食物,鬱結腸胃,痰熱內伏,壅塞不消,氣機不利,鬱而化火。痰火濕濁,蒙蔽心包,引動肝風,則可見高熱昏厥,抽風不止,嘔吐腹痛,痢下穢臭。

 

小兒神氣怯弱,元氣未充,不耐意外刺激,若目觸異物,耳聞巨聲,或不慎跌僕,暴受驚恐,使神明受擾,肝風內動,出現驚叫驚跳,抽搐神昏。

 

總之,急驚風的主要病機是熱、痰、驚、風的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其主要病位在心肝兩經。小兒外感時邪,易從熱化,熱盛生痰,熱極生風,痰盛發驚,驚盛生風,則發為急驚風。

 


 

 

【臨床診斷】

 1、突然發病,出現高熱、神昏、驚厥、喉間痰鳴、兩眼上翻、凝視,或斜視,可持續幾秒至數分鐘。嚴重者可反覆發作甚至呈持續狀態而危及生命。

 2、可有接觸傳染病人或飲食不潔的病史。

 3、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患兒,腦脊液檢查有異常改變,神經系統檢查出現病理性反射。

 4、細菌感染性疾病,血常規檢查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常增高。

 5、必要時可作大便常規及大便細菌培養、血培養、攝胸片、腦脊液等有關檢查。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表熱、裏熱昏迷、抽搐為一過性,熱退後抽搐自止為表熱;高熱持續,反覆抽搐、昏迷為裏熱。

 2、辨痰熱、痰火、痰濁神志昏迷,高熱痰鳴,為痰熱上蒙清竅;妄言譫語,狂躁不寧,為痰火上擾清空;深度昏迷,嗜睡不動,為痰濁內蒙心包,阻蔽心神。

 3、辨外風、內風外風邪在肌表,清透宣解即癒,若見高熱驚厥,為一過性證候,熱退驚風可止;內風病在心肝,熱、痰、驚、風四證俱全,反覆抽搐,神志不清,病情嚴重。

 4、辨外感驚風,區別時令、季節與原發疾病六淫致病,春季以春溫伏氣為主,兼夾火熱,症見高熱、抽風、昏迷,伴吐衄、發斑;夏季以暑熱為主,暑必夾濕,暑喜歸心,其症以高熱、昏迷為主,兼見抽風;若痰、熱、驚、風四證俱全,伴下痢膿血,則為濕熱疫毒,內陷厥陰。

 

二、治療原則

以清熱、豁痰、鎮驚、熄風為治療原則。痰盛者必須豁痰,驚盛者必須鎮驚,風盛者必須熄風,然熱盛者皆必先解熱。由於痰有痰火和痰濁的區別;熱有表裏的不同;風有外風、內風的差異;驚證既可出現驚跳、嚎叫的實證,亦可出現恐懼、驚惕的虛證。因此,豁痰有芳香開竅,清火化痰,滌痰通腑的區分;清熱有解肌透表,清氣泄熱,清營涼血的不同;治風有疏風、熄風的類別,鎮驚有清心定驚,養心平驚的差異。

 


 

 

三、分證論治

 1、風熱動風

【證候】:

 發熱驟起,頭痛身痛,咳嗽流涕,煩躁不寧,四肢拘急,目睛上視,牙關緊閉,舌紅苔白,脈浮數或弦數。

 

【分析】:

 風熱之邪鬱於肌表,正邪相爭則發熱身痛;風邪上擾清空則頭痛;風邪犯肺則咳嗽流涕;風熱之邪擾於心包則煩躁不寧;熱盛擾動肝風則四肢拘急,目睛上視,牙關緊閉。

風熱在表則舌紅苔白,脈浮數;犯於心肝則脈弦數。

 

【治法】:疏風清熱,熄風止痙。【方藥】:銀翹散加減。【常用藥】:金銀花、連翹、薄菏疏風清熱,防風、蟬蛻、菊花祛風解痙,僵蠶、鉤藤熄風定驚。另加服小兒回春丹以清熱定驚。喉間痰鳴者,加竹黃、瓜蔞皮清化痰熱;高熱,便秘、乳蛾紅腫者,加大黃或涼膈散釜底抽薪。以往有高熱驚厥史患兒,在感冒發熱初起,宜加服紫雪散以防驚厥發作。

 

 2、氣營兩燔

【證候】:

 起病急驟,高熱煩躁,口渴欲飲,神昏驚厥,舌苔黃糙,舌質深紅或絳,脈數有力。

 

【分析】:

 感受疫癘之邪,邪毒傳變迅速,故起病急驟;邪在氣分,則高熱煩渴欲飲;熱迫心營,則神昏驚厥。舌絳苔糙,脈數有力為氣營兩燔之象。

 

【治法】:清瘟敗毒飲加減。【常用藥】:連翹、石膏、黃連、黃芩、梔子、知母清氣透熱,生地、水牛角、赤芍、玄參、丹皮清營涼血,羚羊角、石決明、鉤藤熄風平肝。神志昏迷加石菖蒲、鬱金,或用至寶丹、紫雪丹熄風開竅;大便秘結加生大黃、芒硝通腑泄熱;嘔吐加半夏、玉樞丹降逆止吐。

 

 3、邪陷心肝

【證候】:

 高熱煩躁,手足躁動,反覆抽搐,項背強直,四肢拘急,口眼相引,神識昏迷,舌質紅絳,脈弦滑。

 

【分析】:

 邪熱熾盛,故高熱不退;熱擾心神,則煩躁不安;內陷心包則神識昏迷;邪陷肝經,肝風內動則項背強直,四肢拘急,口眼相引。舌質紅絳,脈弦滑為邪熱內陷心肝之象。

 

【治法】:清心開竅,平肝熄風。【方藥】:羚角鉤藤湯加減。【常用藥】:羚羊角、鉤藤、僵蠶、菊花平肝熄風,石菖蒲、川貝母、廣鬱金、龍骨豁痰清心,竹茹、黃連清化痰熱。同時,另服安宮牛黃丸清心開竅。熱盛加生石膏、知母清熱瀉火;便乾加生大黃、玄明粉瀉熱通便;口乾舌紅加生地、玄參養陰生津。

 

 4、濕熱疫毒

【證候】:

 起病急驟,突然壯熱,煩躁譫妄,神志昏迷,反覆驚厥,嘔吐腹痛,大便腥臭,或夾膿血,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分析】:

 飲食不潔,濕熱疫毒蘊結腸腑,則見壯熱煩躁,嘔吐腹痛,大便膿血;邪毒迫人營血,直犯心肝,則神明無主,肝風內動,可見譫妄神昏,反覆驚厥。舌紅苔黃,脈滑數為濕熱疫毒熾盛之象。

 

【治法】:清化濕熱,解毒熄風。【方藥】:黃連解毒湯加味。【常用藥】:黃芩瀉上焦之火,黃連瀉中焦之火,黃柏瀉下焦之火,山梔通瀉三焦之火,導火下行,四藥合用,苦寒直折,瀉火解毒。白頭翁、秦皮清腸化濕,鉤藤、石決明平肝熄風。舌苔厚膩,大便不爽加生大黃、厚樸清腸導滯,瀉熱化濕;竅閉神昏加安宮牛黃丸清心開竅;頻繁抽風加紫雪丹平肝熄風;嘔吐加玉樞丹辟穢解毒止吐。

 

 5、驚恐驚風

【證候】:

 暴受驚恐後突然抽搐,驚跳驚叫,神志不清,四肢欠溫,舌苔薄白,脈亂不齊。

 

【分析】:

 小兒神怯膽虛,易受驚嚇。驚則氣亂,恐則氣下,氣機逆亂,引動肝風,則神昏抽搐,四肢欠溫,脈亂不齊。

 

【治法】:鎮驚安神,平肝熄風。【方藥】:琥珀抱龍丸加減。【常用藥】:琥珀、朱砂、金箔鎮驚安神;膽南星、天竺黃清化痰熱;人參、茯苓、淮山藥、甘草益氣扶正;菖蒲、鉤藤、石決明平肝熄風開竅。抽搐頻作加止痙散熄風止痙;氣虛血少者加黃芪、當歸,白芍、酸棗仁益氣養血安神。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小兒牛黃散1歲以下每服0.3~0.5g,2~3歲每服0.9g,1日2次。乳汁或糖水送服。用於風熱驚風。 2、小兒回春丹1歲以內每服1~2粒,1~3歲每服3~5粒。2小時後可重複使用。用於風熱驚風。 3、紫雪散(丹)每服1.5~3g,1日 1、3次。用於急驚風抽搐較甚者。 4、安宮牛黃丸每服1/2~1丸,1日1~2次。用於急驚風高熱抽搐者。

二、外治療法

 1、鮮地龍搗爛為泥,加適量蜂蜜攤於紗布上,蓋貼囟門以解痙定驚。用於嬰兒急驚風諸證。

 2、牙關緊閉用生烏梅一個擦牙。

三、針灸療法

 1、體針驚厥取穴人中、合谷、內關、太沖、湧泉、百會、印堂。高熱取穴曲池、大椎、十宣放血,痰鳴取穴豐隆,牙關緊閉取穴下關、頰車。均採用中強刺激手法。

 2、耳針取穴神門、皮質下。強刺激。

四、推拿療法

高熱,推三關、透六腑、清天河水;昏迷,撚耳垂,掐委中;抽痙,掐天庭、掐人中、拿曲池、拿肩井。急驚風欲作時,拿大敦穴、拿鞋帶穴;驚厥身向前曲,掐委中穴;身向後仰,掐膝眼穴;牙關不利,神昏竅閉,掐合穀穴。

五、西醫處理

 1、退熱物理降溫可用頭枕冰袋,溫濕毛巾擦身,40%~50%酒精擦浴。藥物降溫可用安乃近滴鼻或肌肉注射。 2、止驚首選安定,0.3~0.5mg/LS,最大量不超過10mg,稀釋後緩慢靜脈注射。亦可用苯巴比妥8~10mg/kS肌肉注射或5%水合氯醛50rog/kS保留灌腸。 3、降低顱內壓抽搐時間持續15分鐘以上或反覆驚厥患兒,可發生腦水腫。常用20%甘露醇1~26/ks,於20~30分鐘內快速靜脈滴注或靜脈注射。6~8小時重複1次。

 

【預防護理】

一、預防:

 1、平時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抗病能力。

 2、避免時邪感染。注意飲食衛生,不吃腐敗及變質食物。

 3、按時預防接種,避免跌僕驚駭。

 4、有高熱驚厥史患兒,在外感發熱初起時,要及時降溫,服用止痙藥物。

二、護理:

 1、抽搐時,切勿用力強制,以免扭傷骨折。將患兒頭部歪向一側,防止嘔吐物吸入。將紗布包裹壓舌板,放在上下牙齒之間,防止咬傷舌體。

 2、保持安靜,避免刺激。密切注意病情變化。

 

慢驚風

【病因病機】

慢驚風多見於大病久病之後,氣血陰陽俱傷;或因急驚未癒,正虛邪戀,虛風內動;或先天不足,後天失調,脾腎兩虛,筋脈失養,風邪人絡。

 

由於暴吐暴瀉,久吐久瀉,或因急驚反覆發作,過用峻利之品,以及它病誤汗誤下,以致脾陽不振,木旺生風。或因稟賦不足,脾腎素虧,長期腹瀉,陽氣外泄,先則脾陽受損,繼則傷及腎陽,而致脾腎陽虛,虛極生風,即所謂「純陰無陽」之慢脾風證。急驚風或溫熱病後,遷延未癒,耗傷陰津,腎陰虧損,肝木失於滋養,肝血不足,筋失濡養,可致水不涵木,陰虛風動。

 

總之,慢驚風病位在肝、脾、腎,病理性質以虛為主。多系脾胃受損,土虛木旺化風;或脾腎陽虛,虛極生風;或肝腎陰虛,筋脈失養生風。

 


 

 

【臨床診斷】

 1、具有嘔吐、腹瀉、腦積水、佝僂病等病史。

 2、起病緩慢,病程較長。面色蒼白,嗜睡無神,抽搐無力,時作時止,或兩於顫動,筋惕肉瞬,脈細無力。

 3、根據患兒臨床表現,結合血液生化、腦電圖、腦脊液、頭顱Cr等檢查,以明確診斷原發疾病。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寒熱虛實:凡面色蒼白或萎黃,精神萎倦,嗜睡,四肢發冷,舌淡苔薄者為虛寒;虛煩疲憊,面色潮紅,身熱消瘦,手足心熱,舌紅苔少者為虛熱;肢體顫振,手足搐搦為血虛;身熱起伏不定,口渴心煩,胸悶氣粗,泛吐痰涎,苔黃膩者,為虛中夾實。

 

 2、辨臟腑:僅有形神疲憊,面色萎黃,肢體抽搐,大便稀溏,四肢不溫,為病在肝脾;若面色蒼白,囟門低陷,四肢厥冷,手足蠕動,大便清稀、舌淡、脈細無力,為病在肝脾腎。

 

二、治療原則

慢驚風的治療,以補虛治本為主。土虛木旺,治以健脾平肝;脾腎陽虛,治以溫補脾腎;陰虛風動,治以育陰潛陽。治療過程中,可結合活血通絡,化痰行瘀之法。

 

三、分證論治

 1、土虛木亢

【證候】:

 形神疲憊,面色萎黃,嗜睡露睛,四肢不溫,足跗及面部輕度浮腫,神志不清,陣陣抽搐,大便稀薄,色帶青綠,時有腸鳴,舌淡苔白,脈細弱。

 

【分析】:

 久瀉傷陽,脾陽傷則形神疲憊,面色萎黃;陽衰則寒濕內生,故大便稀薄,色見青綠,腹中鳴響,甚則肢冷浮腫;土弱木乘,木旺化風,故時作抽搐,嗜睡露睛。舌淡苔白,脈細弱為脾陽虛弱之象。

 

【治法】:溫運脾陽,扶土抑木。【方藥】:緩肝理脾湯加減。【常用藥】:黨參、茯苓、白術、山藥、扁豆、炙甘草健脾益氣,煨薑、桂枝溫運脾陽,白芍、鉤藤平肝熄風。陽虛寒盛去桂枝,加附子、肉桂溫補脾腎;腹瀉不已加訶子、肉豆蔻、烏梅炭斂腸止瀉;方顱發稀,夜寐哭鬧不安,加生牡蠣、生龍骨平肝潛陽。

 

 2、脾腎陽虛

【證候】:

 面色蒼白或灰滯,囟門低陷,精神極度萎頓,沉睡昏迷,口鼻氣冷,額汗涔涔,四肢厥冷,手足蠕蠕震顫,大便澄澈清冷,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分析】:

 脾腎陽虛,寒水上泛,則面色蒼白或灰滯,囟門低陷,精神極度萎頓;陽氣不運,陰寒內盛,故口鼻氣冷,四肢厥冷,額汗涔涔,大便澄澈清冷,甚至沉睡昏迷,陽氣衰微,虛極生風,則手足蠕蠕震顫。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為脾腎陽衰之象。此證即所謂「純陰無陽」的慢脾風證。其實質是陰盛陽衰,屬於慢驚風後期,氣陽衰竭的危重階段。

 

【治法】:溫補脾腎,回陽救逆。【方藥】:固真湯合逐寒蕩驚湯加減。【常用藥】: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炙甘草溫補脾氣,炮附子、肉桂、川椒、炮薑、灶心土溫陽救逆。抽搐頻頻加龍齒、鉤藤平肝熄風;陽氣回復後改用理中地黃湯或可保立蘇湯,以陽中求陰,使陰陽維繫,陽生陰長而搐定。

 

 3、陰虛風動

【證候】:

 虛煩疲憊,面色潮紅、低熱消瘦、震顫瘛瘲,或肢體拘攣,手足心熱,大便乾結,舌光無苔,質絳少津,脈細數。

 

【分析】:

 肝腎之陰虧損,陰虛生內熱,則虛煩疲憊,面色潮紅,低熱消瘦,手足心熱,大便乾結;水不涵木,筋脈失養,則震顫瘛瘲,肢體拘攣。舌紅絳,無苔少津,脈細數為肝腎陰虛之象。

 

【治法】:育陰潛陽,滋水涵木。【方藥】:大定風珠加減。【常用藥】:雞子黃、阿膠、地黃、石斛、麥冬滋陰養血,龜板、鱉甲、牡蠣潛陽熄風。陰虛潮熱加銀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虛熱;搐搦不止者,吞服止痙散熄風止痙;強直癱瘓者,加全蠍、蘄蛇、烏梢蛇、地龍、白僵蠶搜風剔邪,但風藥多燥,故宜佐養血潤燥之品。

 

~~~~~~~~~~~~~~~~~~~~~~~~【其他療法】~~~~~~~~~~~~~~~~~~~~~~~~

一、經驗方

 1、蘄蛇,研細末,吞服。每服1.5g,1日2次。用於土虛木亢證。

 2、地龍、僵蠶、烏梢蛇、當歸、木瓜、雞血藤各15g。水煎服。用於慢驚風肢體強直性癱瘓。

二、外治療法

 1、黨參、黃芪、白術、甘草、白芍、陳皮、半夏、天麻、川烏、全蠍、天南星、丁香各6g,朱砂1g,生薑3g,紅棗5枚。炒熱,熨臍部,1日1次。用於土虛木亢證。

 2、全蠍5個,蜈蚣1條,僵蠶5條,蟬蛻7個。研為細末,敷臍,1日1次。用於慢驚風強直性癱瘓者。

三、針灸療法

 1、針刺上肢取穴:內關、曲池、合穀。下肢取穴:承山、太沖。牙關緊閉取穴:下關、頰車。

 2、灸治取穴大椎、脾俞、命門、關元、氣海、百會、足三裏。用於脾腎陽虛證。

四、推拿療法

運五經,推脾土,揉五指節,運內八卦,分陰陽,推上三關,揉湧泉,揉足三裏。

 

【預防護理】

一、預防:

 1、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2、做好小兒保健工作,調節精神情緒,加強體格鍛煉,提高抗病能力。

 3、注意飲食衛生,宜吃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

二、護理:

 1、保持病室安靜,減少刺激,保證患兒安靜休息。

 2、抽搐時,切忌強行牽拉,以免拉傷筋骨。

 3、對長期臥床的患兒,要經常改變體位,必要時可墊海綿墊褥或氣墊褥等,經常用溫水擦澡、擦背或用溫熱毛巾行局部按摩,避免發生褥瘡。

 4、昏迷、抽搐、痰多的患兒,應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肪止窒息。

 5、注意加強營養,不會吞咽者給予鼻餵。

 

 

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