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骨髓瘤(MM)

多發性骨髓瘤(MM)是漿細胞的惡性腫瘤。骨髓瘤細胞在骨髓內克隆性增殖,引起溶骨性骨骼破壞;骨髓瘤細胞分泌單株免疫球蛋白,正常的多株免疫球蛋白合成受抑,本周蛋白隨尿液排出;常伴有貧血,腎衰竭和骨髓瘤細胞髓外浸潤所致的各種損害。我國MM發病率約為1/10萬,低於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約4/10萬)。發病年齡大多在50~60歲之間,40歲以下者較少見,男女之比為3:2。

 

【病因和發病機制】:

病因不明。有學者認為人類8型皰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8,HHV-8)參與了MM的發生。骨髓瘤細胞起源於B記憶細胞或幼漿細胞。細胞因數白介素-6(IL-6)是促進B細胞分化成漿細胞的調節因數。進展性MM患者骨髓中IL-6異常升高,提示以IL-6為中心的細胞因數網路失調導致骨髓瘤細胞增生。

 

【病理生理和臨床表現】:

(一)骨髓瘤細胞對骨骼和其他組織器官的浸潤與破壞

1.骨骼破壞骨髓瘤細胞在骨髓中增生,刺激由基質細胞衍變而來的成骨細胞過度表達IL-6,啟動破骨細胞,導致骨質疏鬆及溶骨性破壞。

骨痛為常見症狀,隨病情發展而加重。疼痛部位多在骶部,其次為胸廓和肢體。活動或扭傷後劇痛者有自發性骨折的可能,多發生在肋骨、鎖骨、下胸椎和上腰椎。多處肋骨或脊柱骨折可引起胸廓或脊柱畸形。骨髓瘤細胞浸潤引起胸、肋、鎖骨連接處發生串珠樣結節者為本病的特徵之一,如浸潤骨髓可引起骨髓病性貧血。單個骨骼損害稱為孤立性骨髓瘤。

2.髓外浸潤:

  器官腫大如淋巴結、腎和肝脾腫大。

  神經損害胸、腰椎破壞壓迫脊髓所致截癱較常見,其次為神經根受累。腦神經癱瘓較少見。多發性神經病變,呈雙側對稱性遠端感覺和運動障礙。如同時有多發性神經病變、器官腫大、內分泌病、單株免疫球蛋白血症和皮膚改變者,稱為POEMS綜合徵。

  髓外骨髓瘤孤立性病變位於口腔及呼吸道等軟組織中。

  漿細胞白血病:系骨髓瘤細胞浸潤外周血所致,漿細胞超過2.0×109/L時即可診斷,大多屬IgA型,其症狀和治療同其他急性白血病。

(二)骨髓瘤細胞分泌單株免疫球蛋白(monoc10nal immunog10bulin,M蛋白)引起的全身紊亂

1.感染:是導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因正常多株免疫球蛋白產生受抑及中性粒細胞減少,免疫力低下,容易發生各種感染,如細菌性肺炎和尿路感染,甚至敗血症。病毒感染以帶狀皰疹多見。

2.高黏滯綜合徵:血清中M蛋白增多,尤以IgA易聚合成多聚體,可使血液黏滯性過高,引起血流緩慢、組織淤血和缺氧。在視網膜、中樞神經和心血管系統尤為顯著。症狀有頭昏、眩暈、眼花、耳鳴、手指麻木、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慢性心力衰竭等患者可發生意識障礙。

3.出血傾向鼻出血、牙齦出血和皮膚紫癜多見。

 出血的機制:

  血小板減少,且M蛋白包在血小板表面,影響血小板的功能;

  凝血障礙:M蛋白與纖維蛋白單體結合,影響纖維蛋白多聚化,M蛋白尚可直接影響因數Ⅷ的活性;

  血管壁因素: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和澱粉樣變性損傷血管壁。

4.澱粉樣變性和雷諾現象少數患者,尤其是IgD型,可發生澱粉樣變性,常見舌肥大、腮腺腫大、心臟擴大、腹瀉便秘、皮膚苔蘚樣變、外周神經病變以及肝腎功能損害等。如M蛋白為冷球蛋白,則引起雷諾現象。

(三)腎功能損窖

為僅次於感染的致死原因。臨床表現有蛋白尿、管型尿和急、慢性腎衰竭。急性腎衰竭多因脫水、感染、靜脈腎盂造影等引起。

 慢性腎衰竭的發病機制:

  離輕鏈(本周蛋白)被。腎近曲小管吸收後沉積在上皮細胞漿內,使腎小管細胞變性,功能受損。如蛋白管型阻塞,則導致腎小管擴張;

  高血鈣引起多尿,以至少尿;

  尿酸過多,沉積在腎小管。

 

【實驗室和其他檢查】:

(一)血象

貧血可為首見徵象,多屬正常細胞性貧血。血片中紅細胞排列成錢串狀(緡錢狀疊迭),可伴有少數幼粒、幼紅細胞。血沉顯著增快。晚期骨髓瘤細胞在血中大量出現,形成漿細胞白血病。

 


 

(二)骨髓

異常漿細胞大於10%,並伴有質的改變。該細胞大小形態不一。細胞漿呈灰藍色,有時可見多核(2~3個核),核內有核仁1~4個,核旁淡染區消失,胞漿內可有少數嗜苯胺藍顆粒,偶見嗜酸性球狀包涵體(Russel小體)或大小不等的空泡(mott cell)。核染色質疏鬆,有時凝集成大塊,但不呈車輪狀排列。自骨壓痛處穿刺,可提高陽性率。骨髓瘤細胞免疫表型為CD38+、CD56+,80%的骨髓瘤患者IgH基因重排陽性。

(三)血液生化檢查

1.單株免疫球蛋白血症的檢查

(1)蛋白電泳:骨髓瘤細胞克隆產生分子結構相同的單株免疫球蛋白或輕鏈片段。因此血清或尿液在蛋白電泳時可見一濃而密集的染色帶,掃描呈現基底較窄單峰突起的M蛋白。

(2)固定免疫電泳:可確定M蛋白的種類並對骨髓瘤進行分型:

  IgG型骨髓瘤約占52%,IgA型占21%,輕鏈型骨髓瘤約占15%。IgD型少見,IgE型及IgM型極罕見。

  伴隨單株免疫球蛋白的輕鏈,不是κ鏈即為λ鏈。

  1%的患者血清或尿中無M蛋白,稱為不分泌型骨髓瘤。少數患者血中存在冷球蛋白。免疫電泳發現重鏈(γ、α及μ)是診斷重鏈病的重要證據。

(3)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測定:顯示M蛋白增多,正常免疫球蛋白減少。

2.血鈣、磷測定:因骨質破壞,出現高鈣血症,血磷正常。本病的溶骨不伴成骨過程,通常血清鹼性磷酸酶正常。

3.血清β2微球蛋白和血清白蛋白:β2微球蛋白由漿細胞分泌,與全身骨髓瘤細胞總數有顯著相關性。血清白蛋白量與骨髓瘤生長因數IL-6的活性呈負相關。均可用於評估腫瘤負荷及預後。

4.C-反應蛋白(CRP)和血清乳酸脫氫酶(LDH):LDH與腫瘤細胞活動有關,CRP和血清IL-6呈正相關,故可反映疾病的嚴重程度。

5.尿和腎功能:90%患者有蛋白尿,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可增高。約半數患者尿中出現本周蛋白(Bence Jones protein)。

 本周蛋白的特點:

  由游離輕鏈κ或λ構成,分子量小,可在尿中大量排出。

  當尿液逐漸加溫至45~60℃時,本周蛋白開始凝固,繼續加熱至沸點時重新溶解,再冷至60℃以下,又出現沉澱。

  尿蛋白電泳時出現濃集區帶。

(四)X光檢查

骨病變X光表現:

  典型為圓形、邊緣清楚如鑿孔樣的多個大小不等的溶骨性損害,常見於顱骨、盆骨、脊柱、股骨、肱骨等處;

  病理性骨折;

  骨質疏鬆,多在脊柱、肋骨和盆骨。

為避免急性腎衰竭,應禁止對骨髓瘤患者進行X光靜脈腎盂造影檢查。

(五)99m鍀-亞甲基二膦酸鹽(99mTc-MDP)γ骨顯像

可較X光提前3~6個月顯示骨病變。

 

【診斷與鑒別診斷】:

診斷MM

 主要指標為:

  骨髓中漿細胞>30%;

  活組織檢查證實為骨髓瘤;

  血清中有M蛋白:IgG>35g/L,IgA>20g/L或尿中本一周蛋白>1g/24h。

 次要指標為:

  骨髓中漿細胞10%~30%;

  血清中有M蛋白,但未達上述標準;

  出現溶骨性病變;

  其他正常的免疫球蛋白低於正常值的50%。

 診斷MM至少要有一個主要指標和一個次要指標,或者至少包括次要指標和ㄆ的三條次要指標。明確MM診斷後應根據固定免疫電泳的結果按M蛋白的種類行MM分型診斷。

 

MM須與下列病症鑒別:

(一):MM以外的其他漿細胞病(plasma cell dyscrasia)

1.巨球蛋白血症:因骨髓中漿細胞樣淋巴細胞克隆性增生所致,M蛋白為IgM,無骨質破壞,與IgM型多發性骨髓瘤不同。

 


 

2.意義未明的單株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單株免疫球蛋白一般少於10g/L,且歷經數年而無變化,既無骨骼病變,骨髓中漿細胞不增多。血清β2微球蛋白正常。個別在多年後轉化為骨髓瘤或巨球蛋白血症。

3.繼發性單株免疫球蛋白增多症:偶見於慢性肝炎、自身免疫病、B細胞淋巴瘤和白血病等;這些疾病均無克隆性骨髓瘤細胞增生。

4.重鏈病:免疫電泳發現γ、α或μ重鏈。

5.原發性澱粉樣變性:病理組織學檢查時剛果紅染色陽性。

(二)反應性漿細胞增多症可由慢性炎症、傷寒、系統性紅斑狼瘡、肝硬化、轉移癌等引起。反應性漿細胞一般不超過15%且無形態異常,免疫表型為CD38+、CDD56一且不伴有M蛋白,IgH基因重排陰性。

(三)引起骨痛和骨質破壞的疾病:如骨轉移癌,老年性骨質疏鬆症、腎小管性酸中毒及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等,因成骨過程活躍,常伴血清鹼性磷酸酶升高。如查到原發病變或骨髓塗片找到成堆的癌細胞將有助於鑒別。

確立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和免疫球蛋白分型診斷後,應按國際分期系統(ISS)進行分期(表6-11-1),為判斷預後和指導治療提供依據。有腎功能損害者歸入B組,腎功能正常者為A組。

 

【治療】:

對於無症狀或無進展的骨髓瘤的患者,如冒煙性骨髓瘤(Smoldering mye10ma)即其骨髓中瘤細胞的數量和M蛋白已達骨髓瘤診斷標準,但無溶骨性損害、貧血、腎衰竭和高鈣血症等臨床表現者,或惰性骨髓瘤(indolent mye10ma)雖然有三個以下的溶骨病變,M蛋白達到中等水準(IgG<70g/L,IgA<50g/L),但並無臨床症狀和進展者,均可不治療,但如果疾病進展及有症狀的患者(symptomatic patient with progressive disease)則需要治療。

(一)化學治療

初治病例可選用MPT方案(表6-11-2),其中沙利度胺(反應停)有抑制新生血管生長的作用。VAD方案不含烷化劑,適用於:MPT無效者。難治性病例,可使用DT-PACE方案,也可選用蛋白酶體抑制藥Bortezomib(Velcade,萬珂)和三氧化二砷。

(二)骨質破壞的治療

二膦酸鹽有抑制破骨細胞的作用,如唑來膦酸鈉每月4mg靜脈滴注,可減少疼痛,部分患者出現骨質修復。放射性核素內照射有控制骨損害、減輕疼痛的療效。

(三)自身造血幹細胞移植

化療誘導緩解後進行移植,效果較好。療效與年齡、性別無關。預處理一般多採用大劑量美法侖(140~200mg/m2)治療,如有條件可採用大劑量(20Gy)放射性核素153Sm(153釤)內照射。如能進行純化的自身CD34+細胞移植,則可減少骨髓瘤細胞污染,提高療效。年輕的患者可考慮同種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為控制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發生率,可對移植物做去T細胞處理。

 

【預後】:國際分期系統(ISS)與生存有密切關係。(謝毅)

 

 

A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