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痔(直腸、結腸息肉

 息肉痔是直腸內的贅生物,是一種常見的良性腫瘤。臨床可分為單發和多發兩種,前者多見於兒童,後者多見於青壯年,如果很多息肉積聚在一段或全段大腸者稱息肉病,多為惡性。

 【西醫】:直腸、結腸息肉。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濕熱下注大腸,以致腸道氣機不利,經絡阻滯,瘀血濁氣凝聚而成。

 

【診斷】

 2~8歲的幼兒發生息肉多為單發;成年人尤其是50歲以上者出現息肉,多為結腸、直腸腺瘤,常為多發。

 

 臨床上因息肉大小及位置高低不同而症狀各異。位置較高的小息肉一般無症狀。低位帶蒂息肉,大便時可脫出肛外,小的能自行還納,大的需用手推回。多發性息肉常伴腹痛、大便帶血或血液與粘液相混。

 

 肛門指檢可摸到位置較低的息肉,質地柔軟,帶蒂,活動度大。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檢能更清楚發現息肉的數目、大小及表面情況。

 

 病理切片可以明確息肉是良性還是惡性。

 


 

 

【鑒別診斷】

 (一)、直腸癌:早期為大便帶血、血色暗紅或血與粘液相混,繼則大便習慣改變、便意頻繁、大便變形。直腸指檢或鏡檢可發現凹凸不平的腫塊,觸之質地堅硬不移。組織活檢有助診斷。

 

 (二)、肛乳頭肥大:發生在齒線處,肛乳頭因慢性炎症而肥大,常為單發、無蒂、無大便出血,活檢可以明確診斷。

 

~~~~~~~~~~~~~~~~~~~【辨證論治】~~~~~~~~~~~~~~~~~~~

 

 本病以外治和手術治療為主,如伴出血,或多發性息肉者,可配合壹、內治法

 

壹、內治法

 (一)、熱傷腸絡:

 便帶血或滴血,色鮮紅,息肉表面糜爛充血或有滲血,大便時脫出或不脫出肛外;舌紅,苔黃,脈數。

 【辨證分析】:

 濕熱濁氣內結,氣血壅滯,經絡不暢,發為息肉;熱甚傷及腸絡,則大便帶血;舌紅、苔黃、脈數均為熱邪為患之象。

 【治法】:清熱涼血。

 【方藥】:涼血地黃湯加減。

 

 (二)、濕熱下注

 大便帶血,血與粘液相混,大便時腫物脫出,肛門墜脹或腹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或弦數。

 【辨證分析】:

 濕熱之邪下注肛門直腸,與濁氣互結髮為腫物;濕熱內蘊,傷及腸絡,則大便帶血;濕邪為患則血與粘液相混;濕熱為患,日久傷及正氣,中氣不足,氣虛下陷,加之濕熱下趨,則大便時腫物脫出;濕熱蘊結,氣血不暢,則肛門墜脹,腹部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或弦數為濕熱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革蘚滲濕湯加減。

 

貳、外治法

 灌腸法:適用於多發性息肉。用5~6%明礬液50~l00mL保留灌腸,每日1次;或取烏梅、五倍子、紫草、貫眾各15g,牡蠣、夏枯草、海浮石各30g,共煎水200mL,每次l00mL保留灌腸,每日1次。

 

【預防與調攝】:

 (一)、及時治療相關疾病,如慢性腸炎、肛竇炎、內外痔等。

 (二)、保持肛周清潔衛生,養成定時排便習慣。

 

~~~~~~~~~~~~~~~~~~~【結語】~~~~~~~~~~~~~~~~~~~

 

息肉痔:多由濕熱下注,壅滯腸道,瘀血濁氣疑聚而成:其主要表現為大便時肛門腫物脫出,或大便出血,檢查時直腸粘膜有小肉突起,多有蒂,色鮮紅或暗紅,質軟而嫩,易出血。單發息肉多見於兒童。多發性息肉多見於青壯年,本病以手術治療為主,注射療法:適用於小兒無蒂息肉,結紮療法:適用於低位帶蒂息肉,電烙法:適用於較高位的息肉,息肉病患者宜行腸段切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