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簡稱原醛症)是由腎上腺皮質病變致醛固酮分泌增多所致,屬於不依賴腎素-血管緊張素的鹽皮質激素過多症。以往對高血壓伴低血鉀者進行檢查,此症患病率約占高血壓患者0.4%~2.0%,近年採用血漿醛固酮/血漿腎素活性比值對血鉀正常的高血壓病患者進行篩查,發現近10%以上為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病因分類】:

(一)醛固酮瘤

多見,大多為一側腺瘤,直徑大多介於1~2cm。患者血漿醛固酮濃度與血漿ACTH的晝夜節律呈平行,而對血漿。腎素的變化無明顯反應。少數腺瘤患者對站立位所致腎素升高呈醛固酮增多,稱為腎素反應性腺瘤。

(二)特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簡稱特醛症)

亦多見。雙側腎上腺球狀帶增生,有時伴結節。病因可能與對血管緊張素Ⅱ的敏感性增強有關,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可使患者醛固酮分泌減少,高血壓、低血鉀改善。少數患者雙側腎上腺結節樣增生,對興奮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試驗(如直立體位,限鈉攝入,注射利尿藥等)及抑制性試驗(如高鈉負荷等)均無反應,稱為原發性腎上腺增生所致原醛症。

(三)糖皮質激素可治性醛固酮增多症(GRA)

多於青少年期起病,可為家族性,以常染色體顯性方式遺傳,也可為散發性,腎上腺呈大、小結節性增生,其血漿醛固酮濃度與ACTH的晝夜節律平行,用生理替代性的糖皮質激素數周後可使醛固酮分泌量、血壓、血鉀恢復正常。發病機制為:正常時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在腎上腺球狀帶表達,受血管緊張素Ⅱ調控,11β-羥化酶在束狀帶表達,受ACTH調控。在GRA中,11β-羥化酶基因5’端調控序列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的編碼序列融合形成一嵌合基因,此基因產物具有醛固酮合成酶活性,在束狀帶表達,受ACTH而不受血管緊張素Ⅱ調控。目前已可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檢測此嵌合基因。

(四)醛固酮癌

少見,為分泌大量醛固酮的腎上腺皮質癌,往往還分泌糖皮質激素、雄激素。腫瘤體積大,直徑多在5cm以上,切面常顯示出血,壞死。

(五)迷走的分泌醛固酮組織

少見,可發生於腎內的腎上腺殘餘或卵巢、睾丸腫瘤。

 

【病理生理】:

過量醛固酮引起瀦鈉、排鉀、細胞外液擴張,血容量增多,血管壁內及血循環鈉離子濃度增加,血管對去甲腎上腺素的反應加強等原因引起高血壓。細胞外液擴張,引起體內排鈉系統的反應,腎近曲小管重吸收鈉減少,心鈉肽分泌增多,從而使鈉代謝達到近於平衡的狀態。此種情況稱為對鹽皮質激素的「脫逸」現象。大量失鉀引起一系列神經、肌肉、心臟及。腎的功能障礙。細胞內鉀離子丟失後,鈉、氫離子增加,細胞內pH下降,細胞外液氫離子減少,pH上升呈堿血症。堿中毒時細胞外液游離鈣減少,加上醛固酮促進尿鎂排出,故可出現肢端麻木和手足搐搦。醛固酮還可直接作用於心血管系統,對心臟結構和功能有不良影響。

 

【臨床表現】:

原醛症的發展可分為以下階段:

  早期:僅有高血壓,無低血鉀症狀,醛固酮分泌增多及腎素系統受抑制,導致血漿醛固酮/腎素比值上升;

  高血壓,輕度鉀缺乏期:血鉀輕度下降或呈間歇性低血鉀或在某種誘因下(如用利尿藥)出現低血鉀;

  高血壓,嚴重鉀缺乏期。主要臨床表現如下:

(一)高血壓

為最常出現的症狀,隨著病情進展,血壓漸高,對常用降血壓藥效果不及一般原發性高血壓,部分患者可呈難治性高血壓,出現心血管病變、腦卒中。

(二)神經肌肉功能障礙

  肌無力及週期性癱瘓:血鉀愈低,肌肉受累愈重。常見誘因為勞累,或服用氫氯噻嗪、呋塞米等促進排鉀的利尿藥。麻痹多累及下肢,嚴重時累及四肢,甚而出.現呼吸、吞咽困難。

  肢端麻木,手足搐搦。在低鉀嚴重時,由於神經肌肉應激性降低,手足搐搦可較輕或不出現,而在補鉀後,手足搐搦變得明顯。

 


 

(三)腎臟表現

  慢性失鉀致腎小管上皮細胞呈空泡變性,濃縮功能減退,伴多尿,尤其夜尿多,繼發口渴、多飲;

  常易併發尿路感染;

  尿蛋白增多,少數發生腎功能減退。

(四)心臟表現

  心電圖呈低血鉀圖形:QHT間期延長,T波增寬、降低或倒置,U波明顯,T、U波相連成駝峰狀。

  心律失常:較常見者為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最嚴重時可發生心室顫動。

(五)其他表現

兒童患者有生長發育障礙,與長期缺鉀等代謝紊亂有關。缺鉀時胰島素的釋放減少,作用減弱,可出現糖耐量減低。

 

【實驗室檢查】:

(一)血、尿生化檢查

  低血鉀:一般在2~3mmol/L,嚴重者更低。低血鉀往往呈持續性,也可為間歇性。早期患者血鉀正常。

  高血鈉:血鈉一般在正常高限或略高於正常。

  堿血症:血pH和Co。結合力為正常高限或略高於正常。

  尿鉀高:在低血鉀條件下(低於3.5mmol/L),尿鉀仍在25mmol/24h以上。

(二)尿液檢查:

  尿pH為中性或偏鹼性;

  尿比重較為固定而減低,往往在1.010~1.018之間,少數患者呈低滲尿;

  部分患者有蛋白尿,少數發生腎功能減退。

(三)醛固酮測定

血漿醛固酮濃度及尿醛固酮排出量受體位及鈉攝入量的影響,立位及低鈉時升高。原醛症中血漿、尿醛固酮皆增高。正常成人參考值:血漿醛固酮臥位時50~250pmol/L,立位時80~970pmol/L(血漿醛固酮pmol/L換算成ng/dl時除以27.7);尿醛固酮於鈉輸入量正常時6.4~86nmol/d,低鈉攝入時47~122nmol/d,高鈉攝入時0~13.9nmol/d。原醛症伴嚴重低血鉀者,醛固酮分泌受抑制,血、尿醛固酮增高可不太嚴重,而在補鉀後,醛固酮增多更為明顯。

(四)腎素、血管緊張素Ⅱ測定

患者血漿腎素、血管緊張素Ⅱ基礎值降低,有時在可測範圍之下。正常參考值前者為(0.55±0.09)pg/(ml.h),後者為(26.0±1.9)pg/ml。經肌內注射呋塞米(0.7mg/kg體重)並在取立位2小時後,正常人血漿腎素、血管緊張素Ⅱ較基礎值增加數倍,興奮參考值分別為(3.48±0.52)pg/(ml.h)及(45.0±6.2)pg/ml。原醛症患者興奮值較基礎值只有輕微增加或無反應。醛固酮瘤患者腎素、血管緊張素受抑制程度較特發性原醛症更顯著。醛固酮高而腎素、血管緊張素Ⅱ低為原醛症的特點,血漿醛固酮(ng/dl)/血漿腎素活性[ng/(ml.h)]比值大於30提示原醛症可能性,大於50具有診斷意義。

 

【診斷與病因診斷】:

高血壓及低血鉀的患者,血漿及尿醛固酮高,而血漿。腎素活性、血管緊張素Ⅱ降低,螺內酯能糾正電解質代謝紊亂並降低高血壓,則診斷可成立。須進一步明確病因,主要鑒別醛固酮瘤及特發性原醛症,也需考慮少見的病因。醛固酮瘤一般較特醛症者為重,低血鉀、堿中毒更為明顯,血、尿醛固酮更高。

(一)動態試驗(主要用於鑒別醛固酮瘤與特醛症)

上午直立位前後血漿醛固酮濃度變化:正常人在隔夜臥床,上午8時測血漿醛固酮,繼而保持臥位到中午12時,血漿醛固酮濃度下降,和血漿ACTH、皮質醇濃度的下降相一致;如取立位時,則血漿醛固酮上升,這是由於站立後腎素-血管緊張素升高的作用超過ACTH的影響。特醛症患者在上午8時至12時取立位時血漿醛固酮上升明顯,並超過正常人,主要由於患者站立後血漿腎素有輕度升高,加上此型對血管緊張素的敏感性增強所致;醛固酮瘤患者在此條件下,血漿醛固酮不上升,反而下降,這是因為患者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受抑制更重,立位後也不能升高,而血漿ACTH濃度下降的影響更為明顯。

(二)影像學檢查

可協助鑒別腎上腺腺瘤與增生,並可確定腺瘤的部位。腫瘤體積特大,直徑達5cm或更大者,提示腎上腺癌。

1.腎上腺B型超聲檢查:對直徑大於1.3cm以上的醛固酮瘤可顯示出來,小腺瘤則難以和特發性增生相鑒別。

2.腎上腺CT和MRI:高解析度的CT可檢出小至直徑為5mm的腫瘤,但較小的腫瘤如果完全被正常組織所包圍時,則檢出較為困難。特醛症在CT掃描時表現為正常或雙側彌漫性增大。MRI也可用於醛固酮瘤的定位診斷,有認為MRI對醛固酮瘤檢出的敏感性較cT高,但特異性較CT低。

 


 

(三)腎上腺靜脈血激素測定

如上述方法皆不能確定病因,可作腎上腺靜脈導管術采雙側腎上腺靜脈血測定醛固酮/皮質醇比值,此法有助於確定單側或雙側腎上腺醛固酮分泌過多。

 

【鑒別診斷】:

對於有高血壓、低血鉀的患者,鑒別診斷至為重要,誤診將導致錯誤的治療。需加以鑒別的疾病有以下數類。

(一)非醛固酮所致鹽皮質激素過多綜合徵

患者呈高血壓、低血鉀性堿中毒,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受抑制,但血、尿醛固酮不高,反而降低。按病因可再分為2組:

1.真性鹽皮質激素過多綜合徵:患者因合成腎上腺皮質激素酶系缺陷,導致產生大量具鹽皮質激素活性的類固醇(去氧皮質酮DOC)。應採用糖皮質激素補充治療。

(1)17-羥化酶缺陷:出現以下生化及臨床異常:

  性激素(雄激素及雌激素)的合成受阻,於女性(核型為46,XX者)引起性幼稚症,於男性(核型為46,XY者)引起假兩性畸形。

  糖皮質激素合成受阻,血、尿皮質醇低,血17-羥孕酮低,血ACTH升高。

  鹽皮質激素合成途徑亢進,伴孕酮、DOC、皮質酮升高,引起瀦鈉、排鉀、高血壓、高血容量,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活性,導致醛固酮合成減少。

(2)11β-伊羥化酶缺陷:引起以下生化及I臨床症狀:

  血、尿皮質醇低,ACTH高。

  雄激素合成被興奮,男性呈不完全性性早熟,伴生殖器增大;女性出現不同程度男性化,呈假兩性畸形。

  11β-羥化酶阻滯部位前的類固醇:DOC產生增多,造成鹽皮質激素過多綜合徵。

上述兩種酶系缺陷皆伴有雙側。腎上腺增大,可被誤診為增生型醛固酮增多症,甚至有誤行腎上腺切除術者。

2.表像性鹽皮質激素過多綜合徵(apparent minera10corticoid excess,AME):其病因為先天性11β-羥類固醇脫氫酶(11β-HSD)缺陷。表現為嚴重高血壓,低血鉀性堿中毒,多見於兒童和青年人。可發生抗維生素D的佝僂病,此由於鹽皮質激素活性所致高尿鈣。此病用螺內酯治療有效,但此藥的抗雄激素及抗孕激素作用限制了其長期應用,尤其是兒童、少年患者。用地塞米松部分患者可奏效。糖皮質激素受體(GR)與鹽皮質激素受體(MR)的結構相近,皮質醇可與MR結合,並使之啟動,但在正常時,於腎小管上皮細胞處11β-HSD使皮質醇轉變為皮質素而失去活性。而在AME中,11β-HSD有缺陷,皮質醇得以作用於MR,引起鹽皮質激素過多的臨床表現。患者尿17-羥及游離皮質醇排出量遠較正常為低,但血漿皮質醇正常,這是由於皮質醇的滅活、清除減慢,每日分泌量減少。此外,尿中皮質素代謝物/皮質醇代謝物比值降低。

(二)Liddle綜合徵

此為一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患者呈高血壓、腎素受抑制,但醛固酮低,並常伴低血鉀,用螺內酯無效,表明病因非鹽皮質激素過多。阻止腎小管上皮細胞重吸收鈉並排泄鉀的藥物,如阿米洛利、氨苯蝶啶可糾正低血鉀,降低血壓。此症的病因為上皮細胞鈉通道異常,突變使通道處於啟動狀態,導致鈉重吸收過多及體液容量擴張。治療可用阿米洛利10mg,每日服2~3次,或氨苯蝶啶100mg,每日服3次;待血鉀、血壓恢復正常後,改用維持量,前者2.5~5mg,每日服2~3次,後者50mg每日服1~2次。

(三)伴高血壓、低血鉀的繼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腎素活性過高所致繼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可伴高血壓、低血鉀,需與原醛症鑒別。腎素過多症又可分為原發性或繼發性。原發性者由分泌。腎素腫瘤所引起,繼發性者因腎缺血所致。

1.分泌腎素的腫瘤:多見於青年人,高血壓、低血鉀皆甚為嚴重,血漿腎素活性特高。腫瘤可分為兩類:

  腎小球旁細胞腫瘤;

  Wilm’s瘤及卵巢腫瘤。

2.繼發性腎素增高所致繼發性醛固酮增多:包括:

  高血壓病的惡性型,腎普遍缺血,伴腎素增多,部分患者可呈低血鉀,血壓高,進展快,常有氮質血症或尿毒癥。一般無堿中毒,由於腎功能不良,可有酸中毒。

  腎動脈狹窄所致高血壓,進展快,血壓高,在上腹中部或肋脊角區可聞及血管雜音。由全身性、多發性大動脈炎所致者可在頸部、腋部聽到血管雜音或一側橈動脈搏動減弱或不能觸及。放射性核素腎圖示患者腎功能異常。腎動脈造影可確診。

  一側腎萎縮,也可引起嚴重高血壓及低血鉀。

 

【治療】:

醛固酮瘤的根治方法為手術切除。特發性增生者手術效果差,應採用藥物治療。有時難以確定為腺瘤或特發性增生,可先用藥物治療,繼續觀察,定期作影像學檢查,有時原來未能發現的小腺瘤,在隨訪過程中可顯現出來。

(一)手術治療

切除醛固酮腺瘤。術前宜用低鹽飲食、螺內酯作準備,以糾正低血鉀,並減輕高血壓。每日螺內酯120~240mg,分次口服,待血鉀正常,血壓下降後,減至維持量時,即進行手術。術中靜脈滴注氫化可的松100~300mg,術後逐步遞減,約一周後停藥。腺瘤手術效果較好,術後電解質紊亂得以糾正,多尿、多飲症狀消失,大部分患者血壓降至正常,其餘患者血壓也有所下降。

(二)藥物治療

對於不能手術的腫瘤患者以及特發性增生型患者,用螺內酯治療,用法同手術前準備。長期應用螺內酯可出現男子乳腺發育、陽痿,女子月經不調等不良反應,可改為氨苯蝶啶或阿米洛利,以助排鈉瀦鉀。必要時加用降血壓藥物。

鈣拮抗藥可使一部分原醛症患者醛固酮產生量減少,血鉀和血壓恢復正常,因為醛固酮的合成需要鈣的參與。對特醛症患者,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也可奏效。

對GRA,可用糖皮質激素治療,通常成人用地塞米松每日0.5~1mg,用藥後3~4周症狀緩解,一般血鉀上升較快而高血壓較難糾正,可加用其他降血壓藥治療,如鈣拮抗藥等。於兒童,地塞米松的劑量約為0.05~0.1mg/(kg.d),也可用氫化可的松12~15mg/m2體表面積,分3次服用,後者對兒童生長發育的影響較小。

醛固酮癌預後不良,發現時往往已失去手術根治機會,化療藥物如米托坦、氨魯米特、酮康唑等可暫時減輕醛固酮分泌過多所致的臨床症狀,但對病程演進無明顯改善。(陳家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