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鉻細胞瘤

嗜鉻細胞瘤(pheochromocytoma)起源於腎上腺髓質、交感神經節或其他部位的嗜鉻組織,這種瘤持續或間斷地釋放大量兒茶酚胺,引起持續性或陣發性高血壓和多個器官功能及代謝紊亂。約10%為惡性腫瘤。本病以20~50歲最多見,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

 

【腫瘤部位及生化特徵】:

嗜鉻細胞瘤位於腎上腺者約占80%~90%,大多為一側性,少數為雙側性或一側腎上腺瘤與另一側腎上腺外瘤並存,多發性者較多見於兒童和家族性患者。腎上腺外嗜鉻細胞瘤稱為副神經節瘤,主要位於腹部,多在腹主動脈旁(約占10%~15%),其他少見部位為腎門、腎上極、肝門區、肝及下腔靜脈之間、近胰頭部位、髂窩或近髂窩血管處如卵巢內、膀胱內、直腸後等。腹外者甚少見,可位於胸內(主要在後縱隔或脊柱旁,也可在心臟內)、頸部、顱內。腎上腺外腫瘤可為多中心的,局部復發的比例較高。

腎上腺髓質的嗜鉻細胞瘤可產生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以前者為主,極少數隻分泌腎上腺素,家族性者可以腎上腺素為主,尤其在早期、腫瘤較小時;腎上腺外的嗜鉻細胞瘤,除主動脈旁嗜鉻體(Zuckerkandl organ)所致者外,只產生去甲腎上腺素,不能合成腎上腺素,因為將去甲。腎上腺素轉變為腎上腺素的苯乙醇胺N-甲基轉移酶需要高濃度的皮質醇才能啟動,只有腎上腺髓質及主動脈旁嗜鉻體才具備此條件。

嗜鉻細胞瘤可產生多種肽類激素,其中一部分可能引起嗜鉻細胞瘤中一些不典型的症狀,如面部潮紅(舒血管腸肽,P物質),便秘(鴉片肽,生長抑素),腹瀉(血管活性腸肽、血清素、胃動素),面色蒼白、血管收縮(神經肽Y)及低血壓或休克(舒血管腸肽、腎上腺髓質素)等。此腫瘤還可釋放嗜鉻粒蛋白至血中,在血中測得此物高濃度,可協助診斷。

 

【臨床表現】:

以心血管症狀為主,兼有其他系統的表現。

(一)心血管系統表現

1.高血壓:為最主要症狀,有陣發性和持續性兩型,持續性者亦可有陣發性加劇。

(1)陣發性高血壓型:為特徵性表現。發作時血壓驟升,收縮壓往往達200~300mmHg,舒張壓亦明顯升高,可達130~180mmHg(以釋放去甲腎上腺素為主者更明顯),伴劇烈頭痛,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心動過速(以釋放腎上腺素為主者更明顯),心前區及上腹部緊迫感,可有心前區疼痛、心律失常、焦慮、恐懼感、噁心、嘔吐、視物模糊、複視。特別嚴重者可併發急性左心衰竭或腦血管意外。發作終止後,可出現面頰部及皮膚潮紅、全身發熱、流涎、瞳孔縮小等迷走神經興奮症狀,並可有尿量增多。誘發因素可為情緒激動、體位改變、吸煙、創傷、小便、大便、灌腸、捫壓腫瘤、麻醉誘導和藥物(如組胺、胍乙啶、胰升糖素、甲氧氯普胺)等。發作時間一般數分鐘,長者可達1~2小時或更久。發作頻繁者一日數次,少者數月一次。隨著病程演進,發作漸頻,時間漸長,一部分患者可發展為持續性高血壓伴陣發性加劇。

(2)持續性高血壓型:對高血壓患者有以下情況者,要考慮嗜鉻細胞瘤的可能性:對常用降壓藥效果不佳,但對α受體阻斷藥、鈣拮抗藥有效;伴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多汗、心動過速),高代謝(低熱、體重降低),頭痛,焦慮,煩躁,伴直立性低血壓或血壓波動大。如上述情況見於兒童或青年人,則更要想到本病的可能性。發生直立性低血壓的原因,可能為迴圈血容量不足,以及維持站立位血壓的反射性血管張力下降。一部分患者(往往是兒童或少年)病情發展迅速,呈急進型(惡性)高血壓過程,表現為:舒張壓高於130mmHg,眼底損害嚴重,短期內可出現視神經萎縮,以至失明,可發生氮質血症、心力衰竭、高血壓腦病。需迅速用抗腎上腺素藥控制病情,並及時手術治療。

2.低血壓、休克:本病可發生低血壓,甚至休克;或出現高血壓和低血壓相交替的表現。這種患者還可發生急性腹痛、心前區痛、高熱等,而被誤診為急腹症、急性心肌梗死或感染性休克。低血壓和休克的發生可有下述原因:

  腫瘤驟然發生出血、壞死,以致停止釋放兒茶酚胺;

  大量兒茶酚胺引起嚴重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致心排血量銳減;

  由於腫瘤主要分泌腎上腺素,興奮腎上腺素能j3受體,促使周圍血管擴張;

  大量兒茶酚胺使血管強烈收縮、組織缺氧、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外逸,血容量減少;

  腫瘤分泌多種擴血管物質,如舒血管腸肽、腎上腺髓質素等。

3.心臟表現:大量兒茶酚胺可引起兒茶酚胺性心肌病,伴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縮、陣發性心動過速,甚至心室顫動。部分患者可發生心肌退行性變、壞死、炎性改變。患者可因心肌損害發生心力衰竭,或因持久性血壓過高而發生心肌肥厚、心臟擴大、心力衰竭、非心源性肺水腫。心電圖可出現穿壁性心肌梗死圖形,此種表現又可消失。

 


 

(二)代謝紊亂

1.基礎代謝增高:腎上腺素可作用於中樞神經及交感神經系統控制下的代謝過程,使患者耗氧量增加。代謝亢進可引起發熱、消瘦。

2.糖代謝紊亂:肝糖原分解加速及胰島素分泌受抑制而肝糖異生加強,可引起血糖過高,糖耐量減低。

3.脂代謝紊亂:脂肪分解加速、血游離脂肪酸增高。

4.電解質代謝紊亂:少數患者可出現低鉀血症,可能與兒茶酚胺促使K+進入細胞內及促進腎素、醛固酮分泌有關。也可出現高鈣血症,可能為腫瘤分泌甲狀旁腺激素相關蛋白。

(三)其他臨床表現

1.消化系統:腸蠕動及張力減弱,可引起便秘,甚至腸擴張。兒茶酚胺可使胃腸壁內血管發生增殖性及閉塞性動脈內膜炎,可造成腸壞死、出血、穿孔。膽石症發生率較高,與兒茶酚胺使膽囊收縮減弱、Oddi括約肌張力增強,引起膽汁瀦留有關。

2.腹部腫塊:少數患者在左或右側中上腹部可觸及腫塊,個別腫塊可很大,捫及時應注意有可能誘發高血壓。惡性嗜鉻細胞瘤可轉移到肝,引起肝大。

3.泌尿系統:病程長、病情重者可發生腎功能減退。膀胱內嗜鉻細胞瘤患者排尿時常引起高血壓發作,可出現膀胱擴張,無痛性肉眼血尿,膀胱鏡檢查可作出診斷。

4.血液系統:在大量腎上腺素作用下,血容量減少,血細胞重新分佈,周圍血中自細胞增多,有時紅細胞也可增多。

5.伴發其他疾病:嗜鉻細胞瘤可伴發於一些因基因種系突變而致的遺傳性疾病,如2型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原癌基因RET突變)、1型多發性神經纖維瘤(抑癌基因NF-1突變)、斑痣性錯構瘤病(抑瘤基因VHL突變)。遺傳性嗜鉻細胞瘤常為多發性,手術治療後易復發。

 

【診斷與鑒別診斷】:

本病的早期診斷甚為重要,腫瘤多為良性,為一可治癒的繼發性高血壓病,切除腫瘤後大多數患者可恢復正常,而未被診斷者有巨大的潛在危險,可在藥物、麻醉、分娩、手術等情況下誘發高血壓危象或休克。對臨床提示本病者,應做以下檢查。

(一)血、尿兒茶酚胺及其代謝物測定

持續性高血壓型患者尿兒茶酚胺及其代謝物香草基杏仁酸(vanillyl mandelic acid,VMA)及甲氧基腎上腺素(metanephrine,MN)和甲氧基去甲腎上腺素(normetanephrine,NMN)皆升高,常在正常高限的兩倍以上,其中MN、NMN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最高。陣發性者平時兒茶酚胺可不明顯升高,而在發作後才高於正常,故需測定發作後血或尿兒茶酚胺,後者可以每毫克肌酐量或以時間單位計排泄量。攝入咖啡、可樂類飲料及左旋多巴、拉貝洛爾(柳胺苄心定)、普萘洛爾(心得安)、四環素等藥物可導致假陽性結果;休克、低血糖、高顱內壓可使內源性兒茶酚胺增高。

正常參考值:尿TMN(MN+TMN)為1.5~4.6μmol/d(0.3~0.9mg/d);血漿NMN為90~570pmol/L(18~102pg/m1);血漿MN為60~310pmol/L(12~61pg/m1);尿VMA為5~44μmol/d(1~8mg/d);去甲腎上腺素:血漿為380~2365pmol/L(65~400ng/L),尿為59~470nmol/d(10~80μg/d);。腎上腺素:血漿為0~380pmol/L(0~70ng/L),尿為0~109nmol/d(0~20μg/d);尿兒茶酚胺為13~42μg/d。

(二)藥理試驗

對於持續性高血壓患者,尿兒茶酚胺及代謝物明顯增高,不必作藥理試驗。對於陣發性者,如果一直等不到發作,可考慮作胰升糖素激發試驗。給患者靜注胰升糖素1mg,注後1~3分鐘內,如為本病患者,血漿兒茶酚胺增加3倍以上,或升至2000pg/ml,血壓上升。

(三)影像學檢查

應在用α受體阻斷藥控制高血壓後進行。可用以下方法:

  B型超聲作腎上腺及腎上腺外(如心臟等處)腫瘤定位檢查:對直徑lcm以上的腎上腺腫瘤,陽性率較高。

  CT掃描:90%以上的腫瘤可準確定位,由於瘤體出血、壞死,CT顯示常呈不均質性。如未事先用α受體阻斷藥控制高血壓,靜注造影劑有可能引起高血壓發作。

  MRI:其優點為不需注射造影劑,患者不暴露於放射線,可顯示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及某些組織學特徵,有助於鑒別嗜鉻細胞瘤和腎上腺皮質腫瘤,可用於孕婦。

  放射性核素標記的問碘苄胍(MIBG)可被腎上腺素能囊泡濃集,故用此物作閃爍掃描可顯示兒茶酚胺的腫瘤,特別適用於轉移性、復發性或腎上腺外腫瘤,並可顯示其他的神經內分泌瘤。

  嗜鉻細胞瘤及另一些神經內分泌瘤細胞可有生長抑素受體表達,利用放射性核素標記的生長抑素類似物奧曲肽作閃爍顯像,有助於定位診斷。

  如上述方法皆未能確定腫瘤位置,可作靜脈導管術,在不同部位采血測兒茶酚胺的濃度,根據其濃度差別,可大致確定腫瘤的部位。

 

【治療】:

嗜鉻細胞瘤手術切除前採用α受體阻斷藥使血壓下降,減輕心臟的負擔,並使原來縮減的血管容量擴大。常用的α受體阻斷藥為作用較長(半衰期36小時)的酚苄明(phenoxybenzamine,氧苯苄胺),開始時每日口服2次,每次10mg,按需逐漸加量至血壓得到控制。一般每日30~40mg,有時需用到60mg或更多。不良反應為直立性低血壓,鼻黏膜充血。有時由於α受體被阻滯後β受體活性增強而出現心動過速和心律失常。

 


 

選擇性的α1受體阻斷藥呱唑嗪、多沙唑嗪也可獲滿意效果,並可避免全部α受體阻滯的不良後果,如明顯的低血壓和心動過速。半衰期較短,可較靈活調節用量。起始用小劑量以避免嚴重的體位性低血壓。呱唑嗪起始口服0.5mg或1mg,瞭解患者對此藥的敏感性,以後按需增加,劑量介於每次2~4mg,日服2~3次。多沙唑嗪每日用量約2~8mg,控釋劑每片4mg,每日1次,l~2片,必要時可加量。

當患者驟發高血壓危象時,應積極搶救:立即靜脈緩慢推注酚妥拉明(phentolamine,regitine)1~5mg。同時密切觀察血壓,當血壓下降至160/100mmHg左右即停止推注,繼之以10~15mg溶於5%葡萄糖生理鹽水500ml中緩慢靜脈滴注。也可舌下含服鈣拮抗藥硝苯地平10mg,以降低血壓。

在手術治療前,α受體阻斷藥的應用一般不得少於2周,並進正常或含鹽較多的飲食(心衰者除外),以使原來縮減的血容量恢復正常。雖然酚苄明作用時間較長,仍宜用到手術前一日為止,以免手術時出現血壓驟升。術前β受體阻斷藥不必常規應用,如患者有心動過速或心律失常則需採用。在用β受體阻斷藥之前,必須先用α受體阻斷藥使血壓下降,如單獨用β受體阻斷藥,則由於阻斷β受體介導的舒血管效應而使血壓升高,甚而發生肺水腫,尤其是分泌腎上腺素為主的患者。

切除嗜鉻細胞瘤有一定危險性,必須在富有經驗的外科醫師和麻醉師主持下施行。在麻醉誘導期,手術過程中,尤其在接觸腫瘤時,可出現急驟血壓升高和(或)心律失常。對血壓驟增者,可採用速效的口受體阻斷藥酚妥拉明靜脈推注,繼之以靜滴或用硝普鈉靜滴。對心律失常者,可用β受體阻斷藥或其他抗心律失常藥,如利多卡因等。瘤被切除後,血壓一般降至90/60mmHg。如血壓低,周圍迴圈不良,表示血容量不足,應補充適量全血或血漿,必要時也可靜脈滴注適量去甲腎上腺素,但不可用縮血管藥來代替補充血容量。

嗜鉻細胞瘤切除後,血壓多能恢復正常,但在手術後第1周,血壓仍可偏高,同時尿、血兒茶酚胺也可偏高。其原因可能為手術後的應激狀態,或是患者原來體內儲存的兒茶酚胺較多,因此在手術後1個月左右,根據血壓狀態和血、尿兒茶酚胺,方能更準確地判斷治療效果。小部分患者手術後仍有高血壓,可能因合併原發性高血壓,或兒茶酚胺長期增多損傷血管所致。由於嗜鉻細胞瘤有可能為多發性或復發性,故術後應隨訪觀察。

惡性嗜鉻細胞瘤的治療較困難,一般對放療和化療不敏感,可用抗腎上腺素藥作對症治療。鏈佐星(鏈脲黴素)治療的效果不一。也可用酪氨酸羥化酶抑制劑α-甲基間酪氨酸阻礙兒茶酚胺的生物合成。131I-MIBG治療可獲一定效果,用後血壓可下降,兒茶酚胺的排出量減少。已發生轉移的惡性嗜鉻瘤的預後不一,重者在數月內死亡,少數可活10年以上,5年生存率約為45%。轉移最常見的部位為骨骼、肝、淋巴結、肺,其次為腦、胸膜、腎等。(陳家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