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

一、概念和發病機制

 帕金森病是一個表現為震顫、強直、運動遲緩(緩慢)和缺乏姿勢反射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病。

 主要病理改變是中腦黑質緻密帶的神經元缺失,免疫組化發現神經細胞內突觸核蛋白聚集,所以該病屬於突觸核蛋白病。黑質神經細胞的損害造成該部位具有抑制作用的多巴胺減少,而紋狀體具有興奮作用的乙醯膽鹼增加。病人的腦脊液中多巴胺的代謝產物高香草酸含量及5羥色胺代謝產物5羥吲哚乙酸含量降低。陽性家族史發生率3%~30%。已經發現α-突觸核蛋白基因和Parkin基因存在突變。增齡、環境因素和藥物也可以導致或誘發該病的發生。

 

二、臨床表現

 多在50~70歲發病。臨床上常表現為運動減少、肌強直、靜止性震顫及姿勢障礙四組常見症狀。

 震顫:最常見。4~6Hz(每秒幾個週期)。靜止時明顯。手部震顫典型的表現為拇指在其他指上的「搓丸」或數鈔票一樣運動。通常從某一側手的拇指、食指及中指開始,然後逐漸擴展到同側下肢和對側肢體,晚期可波及下頜、唇、舌和頭部。

 強直:在運動的整個範圍內被動牽拉肌肉出現抵抗(鉛管樣)、張力可以被震顫所打斷(齒輪樣強直)。不同於痙攣,肌肉張力的增加同時出現在屈肌和伸肌。

 運動遲緩:運動啟動緩慢。重複動作的速度及幅度進行性下降。音調單一的語言(伴或不伴構音障礙)。活動少,瞬目少。

 姿勢障礙:表現為身體屈曲姿勢,步行時無上肢伴隨動作,步伐變小,軀幹前屈,短小拖曳步態伴隨軀幹屈曲(慌張步態)。面具臉,有書寫障礙、呈「小寫」.

 除上述四組症狀外,病人可有精神問題,常見的有抑鬱及癡呆;另外可有自主神經功能異常,如直立性低血壓及大小便障礙。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徐緩、姿勢反射減少四個症狀和體征中的二個,排除帕金森綜合徵和其他疾病。必要時可結合左旋多巴實驗,單側起病加上對左旋多巴有療效則更支持原發的帕金森病的診斷。

 出現典型的錐體束征、下運動神經元損害、失用性步態障礙、小腦症狀、意向性震顫、凝視麻痹、明顯的癡呆和嚴重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可以排除帕金森病。鑒別診斷應除外:

 


 

 1.帕金森綜合徵

 包括基底節區的腔隙性梗死、血管炎、澱粉樣血管病引起的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徵,中毒性及藥物性帕金森綜合徵。另外尚應與進行性核上性麻痹、黑質紋狀體變性、多系統變性、皮質基底節變性、路易體癡呆等鑒別。這些患者常常存在超出帕金森病的臨床表現,對左旋多巴治療效果不理想。

 2.原發性震顫

 主要見於上肢遠端。頭部、下頜和舌頭也常受累。震顫幅度較帕金森病小,頻率更高約8~10Hz.單純的抖動。一般沒有強直、少動及姿勢障礙等症狀。

 3.路易體癡呆

 是繼Alzheimer病和血管性癡呆之後第三大常見癡呆原因(15%~25%)。典型表現是腦幹和新皮層發現路易小體,出現認知障礙、醒覺和注意力呈波動性改變、震顫麻痹、生動的視幻覺、摔倒、意識喪失或暈厥。查體發現皮層性癡呆、錐體外系症狀、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錐體束損害表現。應用傳統的神經安定劑經常引起神經精神性不良反應。如果帕金森綜合徵和癡呆症狀先後一年之內出現,則可能是路易體癡呆,如果超過一年則宜診斷帕金森病合併癡呆。

 

四、治療原則

 最小劑量,最佳效果:無副作用而症狀改善約80%。或在獲得最佳療效後將劑量減少l5%~20%為宜。只有動作徐緩或輕度震顫,不影響日常活動,不用藥或給予一種受體激動劑治療,晚期二種及多種藥物。高齡患者首選高效抗帕金森病藥物。長期服藥需調整劑量。突然停藥會導致症狀加重,出現副作用時應逐漸減量。

(一)對症治療

 1.當帕金森病嚴重影響生活時開始藥物治療。

 複方左旋多巴應小量開始。不求全效。治療數年後,藥物療效可能下降。長期用藥可以出現:

 ㄅ、劑末惡化現象。每次服藥後有效時間縮短,在下一次服藥前1~2h症狀惡化,再服藥則惡化症狀消失。

 ㄆ、開關現象。是一種症狀波動現象,「開」的時相PD症狀減弱,伴多動;「關」的時相症狀加重。一旦出現開關現象,不可逆轉,左旋多巴應減量或停用7至10天,使DA受體複敏後再從小劑量開始服用;亦可改用DA受體激動劑、MA0-B抑制劑等。

 2.單獨或合併應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

 抗膽鹼能/抗毒蕈堿藥物能改善運動症狀。禁忌證:尿瀦留、閉角型青光眼、腸梗阻、前列腺疾病。副作用:口乾、頭暈、視力下降、尿瀦留、脈搏增快、焦慮、意識混亂、興奮、易怒、幻覺、失眠、記憶力下降。

 3.手術治療

 對單側震顫明顯或對藥物治療效果差、不能耐受或出現異動症者可選擇深部電極刺激及立體定向手術。

(二)評估抑鬱

 抑鬱見於約50%的患者,抗抑鬱藥可以加重帕金森病,米氮平是一種抗抑鬱藥,可以減輕震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