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外感六淫

 欲明「六淫」當先知道「六氣」。六氣就是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正常的氣候變化。一般情況下,六氣不傷人。當六氣傷人時則「六氣」就變成了「六淫」。六淫,也就成了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邪病的總稱。

 

 六氣何以傷人成為六淫?

 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氣候變化異常,發生太過或不及,或非其時而有其氣,例如冬季應寒反熱的「暖冬」和春季應暖反寒的「倒春寒」,都是一些疾病的高發時節。《竇娥冤》中講「六月飛雪」其實就是一種氣候變化反常,戲曲中以及以後的人們多用此形容有冤情。到底有沒有冤情?不足為信。但是,如果真的六月天下起了雪,必定會有一場疾病廣傳人間。

 二是氣候變化過於急驟,如暴熱、暴寒。

 三是人體正氣不足。

 

六淫致病還有四個特點:

一是多與季節氣候、居住環境有關。

 如春季多風病,風病就是感冒、中風、風疹等,夏季多暑病,例如中暑,長夏初秋多濕病,深秋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另外,久居濕地常有濕邪為病,象南方的農村,農民多患有風濕就與農作環境有關。高溫環境作業又常有燥熱或火邪為病等。

 

二是可單獨或者相兼襲人:

 如單獨致病中的寒邪直中臟腑引起泄瀉,與風一起襲人就引起風寒感冒、與濕熱一起襲人就引起濕熱泄瀉等。在相兼襲人中,風邪最厲害,它相兼的邪氣最多,例如風濕、風寒、風熱,而在秋天還可以兼燥邪傷人。就因為一年四季都有風,有風就必定有風邪。很多人一出現骨關節疼痛就說是風濕。曾經就有這樣一個病人,肘關節至中指尖疼痛。她老說自己是風濕,由於農活多,她的孝順女兒便跟她在中醫生那裏抓了5副治療風濕的藥,服用完了,效果卻看不見,便開始懷疑中醫的效果。其實,這個中醫生本身的行為就是違背中醫治病原則的。我一瞭解,原來是作風濕治療。我診斷這是經絡受寒所致。決不是風濕。為什麼?風濕就有風的特性,遊走不定,關節今天這裏痛,明天又換了一個地方疼痛,而她的疼痛一直是固定的。另外,她的中指整個兒都是冰涼的,顯然是寒在裏面。而她自己說了:如果放在火上烤了就會舒服。固定、冷感、遇熱則緩,凡此種種都是寒邪的特點。所以,我給她服用了羌活、當歸、薑黃、細辛、桂枝等散寒溫經的藥物,三副藥就好了。所以,中醫治病一定要弄清楚原因,病人切不要憑藉印象來服用藥物,否則對身體沒有好處。

 

三是互相影響,甚至相互轉化。

 例如風寒入裏化熱、暑濕日久可以化燥傷陰。後面講的「火生風」就是一種轉化。

 

四是從口鼻、肌表而入這樣一個由表及裏的發生和傳變過程。

 說口鼻而入,可能大家都容易理解。像感冒,西醫稱為「上呼吸感染」,可見西醫就將感冒當作了一種呼吸道疾病,其主要是因為上呼吸道感染了細菌、病毒。而在中醫,感冒卻不僅僅通過口鼻而患,還可以通過皮膚。關於這一點,西醫是很難解釋的,而中醫就很明瞭了。在感冒中,不少人都是因為晚上睡覺著涼了,要不就是被雨淋了。著涼也好,雨淋也好,影響的都是皮膚,而不是口鼻。大家可以作一個實驗:晚上不蓋被子,戴上口罩睡覺,看你感不感冒?有一些人不還真的不感冒。這是因為正氣強盛。所以,防範六氣變成六淫,強盛正氣和做好防護工作是十分關鍵的環節。

 

 由於六淫致病多從外而起,故稱為「外感六淫」。

 

 六氣變成六淫後,除了共性之外,還各有特點。如風邪就有「善行數變」、「風性主動」、「其性開泄」。在自然界中,風看不見,卻可以通過其他物體的狀態,如旗幟、衣服、頭髮飄動、樹葉搖動等來判斷風的存在以及大小。自然狀態下,物體的「動」常常需要風的作用,而這些物體的「動」便是風的足跡。而且,風可四處遊弋,無處不到,行無定蹤。因此,中醫認為,「風性主動」、「風善行數變、遊走不定。」

 


 

 

 寒邪:

 寒邪為陰邪,有內寒和外寒兩種。不論何種,都容易損傷人體陽氣。寒邪凝滯、主痛,寒性收引。陰陽以寒熱為基本表現形式的。寒為陰,故寒為陰邪。陰邪傷的就是陽氣。陰陽是對立的,陰與陽對,陰邪侵襲人體後最先傷陽。像小便清長、四肢冰冷都是寒邪傷陽後的病症。熱脹冷縮是一個自然現象。寒邪侵襲就表現為「縮」。在人身上,具體就表現為凝滯、氣血不暢、經絡不通。痛則不通。所以,寒與疼痛關係密切。有一個病人睡覺沒有蓋好被子,結果引起了腹痛。這就是寒邪侵襲了胃腸,一劑乾薑吳茱萸湯就解決了問題。這些藥就是溫胃腸的。像心絞痛,也與寒邪滯留密切相關。在臨床上,很多疼痛性疾病與寒確實關係密切。「縮」還表現為關節屈伸不利。像寒邪侵襲經絡關節後,就出現這樣的症狀。在共性中所講的就是寒邪傷經絡的例子。

 

 暑邪:

 暑邪是比較特殊的邪氣。它的發生主要就在夏季。暑邪傷人,最易引起身熱、多汗、心煩、口渴,嚴重一點的就會引起頭痛、眩暈、心悸等,實際上就是中暑的表現。前幾年我在冬天還發現有人也中暑。冬天為什麼還會中暑呢?關鍵原因就在棉襖和被子上。病人將夏天暴曬的被子和棉襖收藏進櫃子,並封藏起來,結果暑熱之邪也依附在棉襖和被子上,冬天拿出來一用,暑熱再度襲人。治療就是解暑熱。藥用知母10g、生石膏30g、石斛10g、竹葉10g、生甘草10g,包著粳米30克,一起煎服。兩副藥就好了。常證治療比較簡單,有條件的採用中醫針灸治療,效果也很好,就是十宣、曲澤、大椎、委中等穴位點刺放血,同時,還可以用涼水外擦大椎穴或者拔罐。夏季多雨,暑邪夾濕後又可引起四肢倦怠、胸悶、吃飯沒有胃口、大便溏。對此,中成藥「藿香正氣水」的治療效果很好,是平安過夏的良藥。暑邪還可引起痱子、癤子等,所以在夏季,多喝綠豆湯或者金銀花十分有益。而對暑濕引起的尿少尿頻尿急、灼熱黃赤、小腹墜脹疼痛,可用六一散沖服。

 

濕邪:

 有內濕、外濕之分。

 外濕:是自然界產生的,內濕:是機體由於嗜酒成癖或過食冰品等生冷食物引起內生濕邪。不管是內濕還是外濕,都具有重濁、粘滯的特點。有些人總是抬不起頭,覺得頭身困重,有的人甚至感到頭上猶如頂著鍋。這種人同時還有四肢酸楚的症狀。實際上這就是濕邪犯人的表現。此外,濕邪引起疾病纏綿難愈。一些慢性病從濕論治效果不錯。像美尼爾氏綜合徵。濕邪阻滯人體後還可引起小便短澀,不利暢,婦女可為帶下病。像慢性前列腺炎病人,通過中藥木通、車前子等化濕效果很好,而帶下病的婦女用白芷來化濕,療效確切。有些人便後便池很難沖洗乾淨,要不就是手紙消耗比較多,這都是體內有濕邪的表現,中醫稱之為「大便溏」。

 

燥邪:

 也具有很明顯的季節性。燥邪發生在秋季,由於秋季前結夏季,後結冬季,所以,靠近夏天容易發生溫燥,靠近冬天容易發生涼燥。而不管是溫燥還是涼燥,都會引起「乾」、「裂」和「萎」。就像久晴不雨,田地便會出現乾燥、出現開裂,田地裏的稻穀也會隨之枯萎。在人身上也是一樣的。燥邪可引起嘴唇開裂、皮膚乾澀皸裂之「裂」症、鼻燥咽乾、大便乾之「乾」症以及毛髮枯黃之「萎」症等一系列症狀。這就是燥邪損傷了人體津液的所致。所以,秋天不宜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宜大汗淋漓,否則對燥邪的侵襲起到了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不利於健康。燥邪還從口鼻而入,容易傷肺,引起咳嗽、乾咳少痰或無痰、痰中甚至帶血。遇到了這種情況,可以採用中藥進行調理:例如服食生津潤燥的麥冬、天冬等中藥。

 

火邪:

 在中醫裏面是熱邪的一種積累。即「火為熱之盛」。火是自然界的一種現象,同風一樣。中醫在認識火邪中也正好借鑒了火作為一種自然現象的特點。例如,中醫認為火性上炎。自然中的火都是向上的,沒有誰看到火是向下的。這也就有了我們的「上火」之說。火性炎上、上火,便表現為人體上部即頭部出現一些症狀:如心火上炎則口舌生瘡、心煩失眠,胃火上炎則牙齦腫痛、口臭,肝火上炎則目赤口苦、頭痛眩暈,機體火邪熾盛,則出現壯熱、煩躁不寧、口渴引飲、或瘡疹紅腫熱痛等症狀。對此上火,當對證下藥,例如心火用燈心草或者蓮子心煎水代茶飲,胃火則用石膏、知母、黃連、蒲公英,肝火則用苦丁茶、桑葉、菊花、決明子等煎水喝。另外,火邪還可傷津、動血、生風。火生風,在自然界中是有對照的。當燃燒成堆的雜草或者稻草時,在火堆之上,常見飛灰,而且在旁邊也可以聽到呼呼之聲。在臨床上,病人高熱之後,常出現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這也是「火生風」。

 至於傷津,其實就同自然界久晴不雨一樣,太陽炙烤大地,地上的水都蒸發了,河流、湖泊的水量大量的減少,在人體就是津液被傷,從而引起發熱、口渴、喜冷飲、舌紅少津、小便短赤、大便燥結等症狀。至於動血,乃是由於火邪竄入血分後,可以引起血液妄行,導致出血。例如牙齦出血、鼻出血、胃出血、便血以及女性的月經過多、崩露等。這個時候就要清熱降火涼血。用大黃10克,黃連5克、黃芩5克,水煎服,治療效果很好。這就是有名的清熱降火方:三黃瀉心湯。火邪上身,還容易生瘡瘍腫毒。也就是我們民間常說的「熱毒」。我一個朋友頸後生了一個疔瘡,疼痛難忍,我就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野菊花四味清熱解毒的中藥進行治療,三副藥病就好了。其實,這是火毒的一個通用藥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