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的解剖生理和胚胎發育

 視覺器官(Visualorgan)包括眼球、視路和附屬器三部分。

 

眼球(Eye_ball

 成人的眼球眼球(Eye_ball)近似球形。其前後徑約24mm,垂直徑約23mm,水準徑約23.5mm。眼球前面頂點稱為前極,後面頂點稱為後極。在前後極之間繞眼球一周稱赤道。眼球位於眼眶的前半部,借筋膜與眶壁、周圍脂肪、結締組織和眼肌等包繞以維持其正常位置,減少眼球的震動。眼球前面的角膜和部份鞏膜暴露在眼眶之外,眼球前面有上下眼瞼保護。

 

眼球由眼球壁和眼內容物組成。

 

(一)、外層,纖維膜(Fibrous_tunic):

 為眼球的最外層,由堅韌緻密的纖維組織構成。前1/6為透明的角膜,後5/6為瓷白色不透明的鞏膜。兩者結合處稱角鞏膜緣。眼球的外層具有保護眼球內部組織、維持眼球形狀的作用,透明角膜還有屈光作用。

 

01、角膜(Cornea):

位於眼球正前方,略呈橫橢圓形,稍向前突出。橫徑為11.512cm,垂直徑約為10.511mm。周邊厚度約為1mm,中央稍薄約為0.6mm。其前表面的曲率半徑為7.8mm,後表面為6.8mm

 

組織學上,角膜由外向內分為五層。

01)、上皮細胞層:由複層鱗狀上皮構成,有56層細胞。在角膜緣處與球結膜上皮細胞相連。此層對細菌有較強的抵抗力,再生能力強,損傷後修復較快,且不留瘢痕。

 

02)、前彈力層(Bowman`s_membrane):是一層均勻無結構的透明薄膜,損傷後不能再生。

 

03)、基質層(實質層):占角膜全厚90%以上。約由200層排列整齊的纖維薄板構成。板層間互相交錯排列,與角膜表面平行,極有規則,具有相同的屈光指數。板層由膠原纖維構成,其間有固定細胞和少數遊走細胞,以及豐富的透明質酸和一定含量的粘多糖。基質層延伸至周圍的鞏膜組織中。此層損傷後不能完全再生,而由不透明的瘢痕組織所代替。

 

04)、後彈力層(Descemet`s_membrane):系一層富有彈性的透明薄膜,堅韌、抵抗力較強,損傷後可迅速再生。

 

05)、內皮細胞層:緊貼於後彈力層後面,由一層六角形細胞構成。具有角膜----房水屏障作用。損傷後不能再生,常引起基質層水腫,其缺損區依靠鄰近的內皮細胞擴展和移行來複蓋。

 

除上述五層外,在角膜表面還有一層淚液膜(Precorneal_tear_film),具有防止角膜乾燥和維持角膜平滑以及光學性能的作用。淚液膜由外到內由脂質層、淚液層、粘液層三層構成。

 

角膜的生理特點是:

 (01)、透明性,無角化層,無血管,細胞無色素,保證外界光線的透入。

 (02)、屈光性,角膜的屈光指數為1.337,與空氣的屈光指數(為1)相差大,其前後面有一定的曲率半徑,一般具有+43D的屈光力。

 (03)、無血管,其營養主要來源於角膜緣血管網和房水。代謝所需的氧80%來自空氣,15%來自角膜緣血管網,5%來自房水。

 (04)、感覺神經豐富,第V顱神經的眼支密佈于上皮細胞之間,無髓鞘,感覺靈敏,對保護角膜眼球具有重要的作用。

 (05)、角膜與結膜、鞏膜、虹膜在組織學上有密切聯繫。一些疾病常互相影響。

 

02、鞏膜(Sclera):

眼球後5/6外層為鞏膜。質地堅韌、不透明呈瓷白色,厚度約為0.31mm。其外面由眼球筋膜複蓋包裹,四周有眼外肌肌腱附著,前面被結膜複蓋。前部與角膜相連,其後稍偏內有視神經穿出,形成多孔的篩板。鞏膜表面因血管、神經出入而形成許多小孔。後部的小孔在視神經周圍,為睫狀後動脈及睫狀神經所通過。中部在眼赤道後約46mm處,有渦靜脈的出口。前部距角膜緣約24mm處,有睫狀前血管通過,此處鞏膜常有色素細胞聚集成堆,呈青灰色斑點狀,數量多時稱先天性色素沉著症。組織學上,鞏膜分為三層。

 (01)、表層由疏鬆結締組織構成,與眼球筋膜相連。此層血管、神經較豐富。發炎時充血明顯,有疼痛、壓痛。

 (02)、基質層由緻密結締組織和彈力纖維構成,纖維合成束,互相交叉,排列不整齊,不透明,血管極少。

 (03)、棕黑板結締組織纖維束細小、彈力纖維顯著增多,有大量的色素細胞,使鞏膜內面呈棕色外觀。此層內面是脈絡膜上腔。

 

鞏膜的生理特點有:

 (01)、除表層富有血管外,深層血管、神經極少,代謝緩慢,故炎症時不如其他組織急劇,但病程遷延。

 (02)、鞏膜各處厚度不同。視神經周圍最厚約為1mm,但視神經穿過的篩板處最薄弱,易受眼內壓影響,在青光眼形成特異性凹陷,稱青光眼杯。赤道部約厚0.40.6mm,在直肌肌腱附著處約為0.3mm

 (03)、由於鞏膜緻密、堅韌、透明,故對維護眼球形狀、保護眼球不受損傷及遮光等具有重要作用。

 

03、角膜緣和前房角:

角膜緣(Limbus:是指從透明的角膜到不透明的鞏膜之間灰白色的連接區,平均寬約1mm,角膜前彈力層的止端是球結膜的附著緣,後彈力層的止端是小梁網組織的前附著緣。在切面上,此兩緣的聯線就是角、鞏膜的分界線,此區內角膜嵌入膜,在內外表面分別形成鞏膜內溝和外溝。

 


 

 

前房角(Angle_of_anterior_chamber):位於前房的邊緣部內。由角膜緣、睫狀體及虹膜根部圍繞而成,其前壁為角膜緣,後膜為虹膜根部,兩壁在睫狀體前面相遇,構成房角隱窩。

01)、前房角前壁的前界線稱Schwalbe線,在前房角鏡下呈一條灰白色發亮略成突起的線,為角膜後彈力層的終止部。

02)、鞏膜突,是鞏膜內溝的後緣,向前房突起,為睫狀肌縱行纖維的附著部。

03)、鞏膜靜脈竇,即Schlemm管,是一個圍繞前房角一周的環行管。位於鞏膜突稍前的鞏膜內溝中,表面由小梁網所複蓋,向外通過鞏膜內靜脈網或直接經房水靜脈將房水運出球外,向內與前房交通。

04)、小梁網(Trabecular_meshwork),為位於鞏膜靜脈竇內側、Schwalbe線和鞏膜突之間的結構。房角鏡下是一條寬約0.5mm的淺灰色透明帶,隨年齡增加呈黃色或棕色,常附有色素顆粒,是房水排出的主要區域。組織學上是以膠原纖維為核心、圍以彈力纖維及玻璃樣物質,最外層是內皮細胞。

05)、前房角後壁,為虹膜根部,它的形態與房角的寬窄有密切關係。

06)、房角隱窩,由睫狀體前端構成,房角鏡下為一條灰黑色的條帶稱睫狀體帶。

 

臨床上角膜緣、前房角的重要性在於:

01)、後彈力層止端與鞏膜突之間有鞏膜靜脈竇、小梁網等前房角結構,是眼內液迴圈房水排出的主要通道。與各種類型青光眼的發病和治療有關。

02)、角膜緣是內眼手術切口的重要進路。

03)、此處組織結構薄弱,眼球受外傷時,容易破裂。

 

(二)、中層,葡萄膜(Uvea):

由於此層顏色近似紫色葡萄故稱葡萄膜,也稱色素膜和血管膜。具有遮光、供給眼球營養的功能。自前向後分為虹膜、睫狀體和脈絡膜三部分。

 

01、虹膜(Iris):

是葡萄膜最前部分,位於晶體前,周邊與睫狀體相連續。形如圓盤狀,中央有一直徑為2.54mm的圓孔,稱瞳孔(Pupil)。虹膜表面不平坦,有凹陷的隱窩和輻射狀條紋皺褶稱虹膜紋理。距瞳孔緣約1.5mm處,有一環形鋸齒狀隆起,稱虹膜捲縮輪(Iris_frill)是虹膜小動脈環所在處。由此輪將虹膜分為虹膜瞳孔部和虹膜睫狀體部。虹膜與睫狀體相連處稱虹膜根部。在虹膜根部稍後方有虹膜動脈大環。虹膜有環行瞳孔括約肌受付交感神經支配和放射狀的瞳孔開大肌受交感神經支配,能調節瞳孔的大小。瞳孔可隨光線的強弱而改變其大小,稱瞳孔對光反射。

 

虹膜的組織結構主要分為二層。即虹膜基質層,由疏鬆結締組織、血管、神經和色素細胞構成。內層為色素上皮層,其前面有瞳孔擴大肌。

 

虹膜的生理特點是:

 (01)、主要為調節進入眼內的光線。

 (02)、由於密佈第V顱神經纖維網,在炎症時反應重,有劇烈的眼疼。

 

2、睫狀體(Ciliarybody):

貼附於鞏膜內面,前接虹膜根部,後與脈絡膜相連,是葡萄膜中間部分。寬約66.5mm。睫狀體分為兩部分;前1/3寬約2mm較肥厚稱睫狀冠,其內側面有7080個縱行放射狀突起叫睫狀突,主要功能是產生房水。後2/3寬約44.5mm,薄而平坦稱睫狀體平坦部(或睫狀環)。從睫狀體至晶狀體赤道部有纖細的晶體懸韌帶與晶體聯繫。睫狀體內有睫狀肌,與虹膜中的瞳孔括約肌、瞳孔擴大肌統稱為眼內肌。組織學上睫狀體從外向內主要由睫狀體棕黑板、睫狀肌、睫狀上皮細胞等構成。睫狀肌含有三種平滑肌纖維,即縱行肌纖維、放射狀肌纖維和環行肌纖維。

 

睫狀體的生理特點是:

 (01)、睫狀突的上皮細胞產生房水,與眼壓及眼球內部組織營養代謝有關。

 (02)、調節晶狀體的屈光力。當睫狀肌收縮時(主要是環行肌),懸韌帶鬆馳,晶體借助於本身的彈性變凸,屈光力增加,可看清近處的物體。

 (03)、睫狀體也富有三叉神經末梢,在炎症時,眼疼明顯。

 

03、脈絡膜(Choroid):

脈絡膜包圍整個眼球的後部,前起於鋸齒緣,和睫狀體扁平部相連,後止于視盤周圍。脈絡膜和鞏膜聯繫疏鬆,二者之間存有潛在性間隙叫脈絡膜上腔;但和視網膜色素上皮層則連接緊密。

 

組織結構上由外向內主要分:

01)、脈絡膜上組織(構成脈絡膜上腔)。

02)、血管層,包括大血管層、中血管層和毛細血管層。

03)、玻璃膜(Bruch膜)。脈絡膜血液供應極為豐富,來源於睫狀後動脈,在脈絡內大血管逐漸變為小血管和毛細血管。每支小動脈具有一定的灌注區,呈節段狀劃區供應。

 

脈絡膜生理特點:

01)、富有血管,起著營養視網膜外層、晶狀體和玻璃體等的作用。

 由於流量大、流速較慢、病原體在此處易滯留,造成脈絡膜疾病。脈絡膜毛細血管壁有許多小孔,螢光血管造影時,螢光素可以從其管壁漏出。

02)、含有豐富的色素,有遮光作用。

03)、炎症時有淋巴細胞、漿細胞滲出。

 

(三)、內層,視網膜(Retina):

是一層透明的薄膜,前部止於鋸齒緣,後部到視盤。視網膜是由色素上皮層和視網膜感覺層組成,兩層間在病理情況下可分開,稱為視網膜脫離。

 

01、視網膜色素上皮層:

此層與脈絡膜的玻璃膜緊密相連,是由排列整齊的單層六角形柱狀色素上皮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具有皺褶的基底膜、胞體,細胞頂部的黑色素粒和微絨毛。相鄰的細胞間有連接複合體,其緊密連接構成血-視網膜外屏障。

 

視網膜色素上皮層的主要作用為:

 (01)、支持光感受器細胞,貯存並傳遞視覺活動必需的物質如維生素A

 (02)、吞噬、消化光感受器外節盤膜以及視網膜代謝產生的一些物質。

 (03)、作為血-視網膜外屏障,維持視網膜內環境的穩定。

 (04)、從脈絡膜毛細血管輸送營養給視網膜外層。

 (05)、遮光、散熱作用。

 (06)、再生和修復作用等。

 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的異常總是引起光感受器細胞的病變及壞死。

 

02、感覺部視網膜:

組織學上,視網膜由外向內可分10層,依次為:

外層

1視網膜色素上皮層

 

內層

2視杆及視錐

第一神經元

3外界膜

4外核層

5外網狀層

第二神經元

6內核層

7內網狀層

8神經節細胞層

第三神經元

9神經纖維層

10內界膜

 


 

 

感覺部視網膜由三級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和血管組成。最外層為第一神經元,稱光感受器細胞(Photoreepter_cells),是接受、轉變光刺激的神經上皮細胞。細胞有兩種:一種是錐細胞,主要集中在黃斑區,有辨色作用,能感受強光,司明視覺,有精細辨別力,形成中心視力。一種是杆細胞,分佈在黃斑區以外的視網膜,無辨色功能,感受弱光,司暗視覺,形成周邊視力(視野)。居於內層的為第三級神經元是傳導神經衝動的神經節細胞,其軸突彙集一起形成視神經。第二級神經元為雙極細胞,位於第一、第三級神經元之間,起聯絡作用。

 

光感受器細胞受光射,接受刺激後其中的視色素發生化學變化產生膜電位改變,並形成神經衝動通過雙極細胞傳到神經節細胞,最後通過視神經沿視路終達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產生視覺。

 

光感受器細胞(錐細胞和杆細胞)的超微結構包括外節、內節、連接纖毛、體部和突觸。在生理功能上,外節居重要地位。外節由許多扁平膜盤堆積組成,約含700個。外節的外周為漿膜所圍繞。錐細胞外段呈圓錐形,其膜盤與漿膜連續,膜盤含有三種與色覺相應的視色素。杆細胞外節則為圓柱形,膜盤與漿膜分離,膜盤內充滿視紫紅質,為感光色素。膜盤脫落與光刺激有關,其吞噬則由視網膜色素上皮完成。

 

光感受器細胞的光化學反應過程,目前對杆細胞研究的比較清楚,在杆細胞外節中含有視紫紅質,由維生素A醛和視蛋白相結合而成。在光的作用下,視紫紅質退色、分解為全反-視黃醛和視蛋白。在視黃醛還原酶和輔酶I的作用下,全反-視黃醛又還原為無活性的全反-維生素A,並經血流入肝臟,再轉變為順-維生素A。順-維生素A再經血入眼內,經視黃醛還原酶和輔酶I的氧化作用,成為有活性的順-視黃醛,在暗處再與視蛋白合成視紫紅質。在暗處視紫紅質的再合成,能提高視網膜對弱光線的敏感性。在上述光化學反應中,如果缺乏維生素A等,就會導致視紫紅質再合成發生障礙,引起暗適應功能降低或消失,於是在弱光線下(晚上),看不見東西,臨床上稱夜盲症。

 

已知錐細胞中含有視紫藍質、視紫質、視青質,也是由一種維生素A醛及視蛋白結合而成,是錐細胞感光功能的物質基礎,與明視覺和色覺有關。但其光化學反應比較複雜,尚沒有充分得以闡明。

 

視盤(Optic_disc):也稱視乳頭,位於眼球後極稍偏鼻側,直徑約1.5mm,是視神經纖維彙集穿出眼球的部位。其中央呈漏斗狀,稱生理凹陷,其形狀、大小、位置、深度因人而異。視盤無感光細胞、故無視覺。所以在正常視野中存在一個盲點叫生理盲點。視盤有豐富的血管所以呈淡紅色。

 

黃斑(Macula_lutea):視網膜內面正對視軸處,距視盤約34mm的顳側稍偏下方,有一橢圓形凹陷區稱黃斑。其直徑約13mm,為錐細胞集中處。黃斑區沒有視網膜血管,此區營養主要依靠脈絡膜毛細血管層供應。該區中央有一凹稱中心凹,此處視網膜最薄,只有錐細胞,視網膜的其他各層均向旁側散開,呈斜坡狀。光線到達中心凹時能直接照射到錐細胞上,是中心視力最敏銳之處。黃斑區以外的視網膜司周邊視力。由於黃斑至視盤的神經纖維稱盤斑束呈弧形分佈,約為視神經所含全部纖維一半,從而保證了黃斑的生理功能需要。

 

鋸齒緣(Ora_serrata),為視網膜感覺部前端的終止處,距角鞏膜緣約6.67.9mm,眼杯之潛在間隙在此處吻合閉鎖。

 

二、眼內容物

包括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通常與角膜一起統稱為眼的屈光間質。特點是透明、無血管、具有一定的屈光指數,保證光線通過。

 

(一)、房水(Agueous_humor):

在角膜後面與虹膜和晶體前面之間的空隙叫前房,中央部深約2.53mm,其周圍部稱前房角。在虹膜後面,睫狀體和晶狀體赤道部之間的環形間隙叫後房。充滿前、後房的透明液體叫房水。房水由睫狀突上皮細胞產生,總量約為0.250.3ml。主要成分為水,含有少量氯化物、蛋白質、維生素c、尿素及無機鹽類等,房水呈弱鹼性,比重較水略高。

 

房水的主要功能是:

01)、供給眼內組織,尤其是角膜、晶狀體的營養和氧氣,並排出其新陳代謝產物。

02)、維持眼內壓。房水的產生和排出與眼內壓關係密切,正常時兩者處於平衡狀態。當某種因素使平衡失調,可導致眼壓的增高或降低,對眼組織和視功能造成障礙。

03)、是屈光間質之一,具有屈光作用,屈光指數為1.3336

 

房水產生和排出主要途徑:

睫狀突上皮產生房水→後房→瞳孔→前房→前房角→小梁網→鞏膜靜脈竇(Schlemm管)→經集液管和房水靜脈→最後進入鞏膜表層的睫狀前靜脈而歸入全身血循環。少量房水在虹膜表面隱窩處被吸收,此外尚有少部分房水經脈絡膜上腔吸收。

 

(二)、晶狀體(Lens):

是一個雙凸透鏡狀的富於彈性的透明體。位於虹膜、瞳孔之後,玻璃體之前,借晶體懸韌帶與睫狀體聯繫。晶體後表面的凸度大於前表面,是重要的屈光間質之一。後表面中央叫後極,前表面中央叫前極,顯露於瞳孔中央。前後兩面交界處叫赤道。成人晶體直徑約910mm,厚約45mm

 

晶狀體組織結構:

01、晶體囊膜:是一層富於彈性無細胞的透明薄膜,完整地包繞在晶體周圍。前面的稱前囊,後面的稱後囊,各部位囊膜厚度不一致,後囊較前囊薄,周邊部比中央區厚。

 

02、上皮細胞:位於前囊內面直到赤道部附近,為一單層細胞,能不斷分裂增殖推向赤道部,在赤道部逐漸延長,最後變成晶體纖維。而後囊膜下沒有上皮細胞。

 

03、晶體纖維:是構成晶狀體的主要成份。其結構層次頗類似洋蔥頭,可分為兩部分。

01)、晶體皮質:新形成的晶體纖維位於囊膜下,居於外層,質軟,構成晶體皮質。隨纖維的老化,舊的纖維被擠向中央、脫水、硬化而形成晶狀體核。

02)、晶狀體核:自外向內可為成人核、嬰兒核、胎兒核、胚胎核。

 

04、晶體懸韌帶:又稱睫狀小帶,由一系列無彈性的堅韌纖維組成。從視網膜邊緣、睫狀體到達晶體赤道部附近,將晶體懸掛在生理位置上,同時協助睫狀肌作用於晶狀體而起到調節作用。

 

晶狀體的生理特點是:

01)、晶體透明、無血管,是重要的屈光間質,其屈光力約為19D。其營養主要來自房水,新陳代謝複雜。當代謝障礙或囊膜受損時,晶狀體就變混濁,形成白內障而影響視力。

02)、晶體具有彈性,借助於睫狀肌、懸韌帶的作用改變其屈光力而具有調節作用。隨年齡的增加,晶體變硬、彈性減弱而導致調節作用減退,出現老視。

 

(三)、玻璃體(Vitreous):

為透明、無血管、無神經具有一定彈性的膠體。充滿在晶狀體後的空腔內,是眼屈光間質之一。前面有一凹面稱玻璃體凹,晶體後面座落其內,其他部分與視網膜和睫狀體相貼,其間以視盤周圍和鋸齒緣前2mm處結合最緊密。在玻璃體中央可見密度較低的狹長漏斗狀管,稱玻璃體管(Cloquet管),在胚胎時有玻璃體動脈通過。玻璃體主要由膠原纖維及酸性粘多糖組成,其表層緻密,形成玻璃樣膜。

 

玻璃體的生理特點是:

01)、玻璃體無血管、無神經、透明,具有屈光作用。其營養來自脈絡膜和房水,本身代謝極低,無再生能力,脫失後留下的空隙由房水填充。當玻璃體周圍組織發生病變時,玻璃體代謝也受到影響而發生液化、變性和混濁。

02)、玻璃體充滿眼球後4/5的玻璃體腔內,起著支撐視網膜和維持眼內壓的作用。如果玻璃體脫失、液化、變性或形成機化條帶,不但影響其透明度,而且易導致視網膜脫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