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積聚

【疾病科屬】:中醫內科﹝Chinese_Internal_Medicine﹞

【疾病概述】:

積聚是指腹內結塊,或脹或痛的一種病證。積為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處;聚為無形,聚散無常,痛無定處。西醫的肝脾腫大、腹腔腫瘤,多屬積證範圍;腸功能紊亂、腸痙攣、幽門﹝pylorus﹞梗阻等,則屬聚證範圍。

【診斷要點﹝Diagnostic_key_points﹞】:

1、積證以腹部可捫及大小不等、質地較硬之結塊,並有疼痛為特征。大多呈慢性經過;積塊出現之前,相應部位常有疼痛、或兼惡嘔、腹脹﹝Abdominal_distention﹞、納差、疲乏、消瘦﹝wasting﹞等症狀。

2、聚證以病人自覺腹中氣聚,攻竄脹痛,時作時止為特徵。發作時腹部可見局部氣聚脹滿,但一般捫不到包塊,或雖能捫及包塊但隨之而散,緩解時氣聚脹痛現象消失。

3、作B超、胃鏡、腸鏡、CT等檢查,腹部常可發現病變。

【辨證分析】:

積聚發生,多因情志鬱結,飲食所傷,寒邪外襲,以及病後體虛,或黃疸﹝jaundice﹞、瘧疾等經久不癒,以致肝脾受損,臟腑失和,氣機阻滯,瘀血內停或兼痰濕凝滯,而成積聚。故其病機主要是氣滯而導致血瘀內結。病變主要在肝脾。

臨床當分積與聚。

聚證以氣機阻滯為主,病在氣分、屬腑,為時尚暫,病情較輕,治以理氣解鬱為原則;

積證以瘀血凝滯為主,病在血分,屬臟,為時較久,病情較重。

治療應掌握正邪虛實的關係,分初、中、末三個階段,以化瘀理氣、軟堅散結為主,輔以扶正之法。

【辨證論治】:

聚證:

【證見】:腹中氣聚,攻竄脹痛,或時有條狀物聚起腹部,摸之可散,脘脅時有不適。苔薄,脈弦。

【治法】:疏肝解鬱,行氣消聚。

【方藥】:

→主方:逍遙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柴胡12克,白芍15克,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12克,薄荷6克,白術﹝rhizoma_atractylodis_macrocephalae﹞12克,茯苓﹝poria﹞15克,香附10克,青皮9克,延胡索12克,廣木香6克(後下),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水煎服。兼有痰濕者,加法半夏12克,陳皮﹝pericarpium_citri_reticulatae﹞6克,藿香10克。兼食滯者,加山楂15克,雞內金10克,神曲9克。大便不暢或便秘﹝

→中成藥:

金佛止痛丸,每次1瓶,每日3次。

積證:

【證見】:腹部積塊,疼痛固定不移,納減,神疲乏力﹝fatigue﹞,身體消瘦﹝wasting﹞。舌質暗紫,脈細澀。

【治法】:活血祛瘀,軟堅消積。

【方藥】:

→主方:膈下逐瘀湯(王清任《醫林改錯》)加減;

→→處方:五靈脂12克,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12克,川芎10克,桃仁﹝semen_persicae﹞12克,丹參20克,赤芍12克,延胡索

12,紅花10克,鱉甲﹝carapax_trionycis﹞30克,蒲黃10克,川楝子12克,枳殼12克,雞內金12克,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水煎服。

若積塊堅硬痛劇者,加三棱12克、莪術12克、三七末5克(沖服)。

氣虛者,加黨參﹝radix_codonopsis﹞15克、黃芪﹝radix_astragali﹞20克、茯苓﹝poria﹞15克。

血虛者,加熟地黃、首烏各15克,雞血藤30克。

陰虛者,加生地黃、沙參、麥冬、石斛各15克。

→中成藥:

 ㄅ、鱉甲﹝carapax_trionycis﹞煎丸,每次9克,每日3次。

 ㄆ、大黃E蟲丸,每次6克,每日3次。

【其他療法】:

1、【外治法】:

 ㄅ、七葉一枝花根,曬乾研粉,每次適量,用醋調敷腫塊處。適用於腹部痞塊疼痛。

 ㄆ、大黃、樸硝各30克,研為細末,與大蒜同搗成膏,敷貼患處。

【氣功療法】:

氣功可以作為本證輔助治療。如:「站樁功」、「意氣功」、「強壯功」、「內養功」、「放鬆功」、「八段錦」、「小周天氣功」等,可以起到治病、強體作用。

【預防調護】:

 ㄅ、積聚之病,起於情志失和者居多,故避免情志內傷,對防止積聚發生有重要作用。

 ㄆ、平時應注意鍛煉身體,如見胃脘痛、脅痛、泄瀉、便血﹝hematochezia﹞等病證,應早期檢查,及時治療。

 ㄇ、飲食應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之品,食物宜新鮮、清淡可口而又富於營養。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