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中風﹝apoplexy﹞

【疾病科屬】:中醫內科﹝Chinese_Internal_Medicine﹞

【疾病概述】:

中風﹝apoplexy﹞是指突然昏僕,不省人事,伴有口眼㖞斜、半身不遂﹝Hemiplegia﹞、語言不利,或不經昏僕而僅以㖞僻不遂為主證的一種病證。

 西醫的腦血管意外、顏面神經麻痹﹝facial_Nerve_Paralysis﹞,可參照本證辨證論治。

【診斷要點﹝Diagnostic_key_points﹞】:

1、發病急驟,口眼歪斜,舌強語蹇,半身不遂﹝Hemiplegia﹞;或卒然昏倒,神識昏蒙或不省人事。

2、常發生於中年以上,老年尤多。

3、病前多有頭痛﹝headache﹞、眩暈﹝vertigo﹞、肢麻、心悸﹝palpitation﹞等症狀,多因暴怒、飲食﹝diet﹞、勞倦誘發。

4、本證應與厥證、癇證、痙證鑒別。

5、作CT等檢查,常可發現腦部病變。

【辨證分析】:

中風﹝apoplexy﹞之發生,主要因素在於患者平素氣血虧虛,與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調,加之憂思惱怒,或飲酒飽食,或房室過度,或外邪侵襲等誘因,以致氣血運行受阻,肌膚筋脈失於濡養;或陰虧於下,肝陽暴張,陽化風動,血隨氣逆,挾痰挾火,橫竄經隧,而形成上實下虛、陰陽互不維繫的危急證候。其病機不外虛(陰虛、氣虛)、火(肝火、心火)、風(肝風、外風)、痰(風痰、濕痰)、氣(氣逆)、血(血瘀)六端,其中以肝腎陰虛為其根本。

臨床上根據有無突然昏僕,而分為中經絡與中臟腑。

 中經絡者病位較淺,病情較輕,無神志﹝consciousness﹞變化;

 中臟腑者,病位較深,病情重,多有神志﹝consciousness﹞變化。

治療前者宜豁痰熄風,活血通絡;中臟腑者,當分閉、脫證治之;恢復期﹝convalescent_period﹞宜標本兼顧,並可配合針灸、按摩等方法治療。

【辨證論治】:

中經絡:

Ⅰ、風痰阻絡型:

【證見】:突然口眼㖞斜,語言不利,口角流涎,肌膚麻木,甚則半身不遂﹝Hemiplegia﹞。舌苔薄白,脈弦滑。

【治法】:祛風化痰通絡。

【方藥】:

→主方:牽正散(楊倓《楊氏家藏方》)合導痰湯(嚴用和《濟生方》)加減;

→→處方:白附子12克,僵蠶10克,全蠍5克,法半夏15克,膽南星12克,地龍10克,陳皮﹝pericarpium_citri_reticulatae﹞6克,鉤藤15克,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水煎服。痰瘀交阻者,可酌加丹參20克、桃仁﹝semen_persicae﹞10克、赤芍12克。

→中成藥:

 ㄅ、川芎嗪注射液,150毫克或複方丹參注射液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天1次。

 ㄆ、益腦複健膠囊,每次4粒,每日3次。

 ㄇ、腦血康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單方驗方:熄風化痰湯(湖南中醫學院驗方):

→→處方:鉤藤15克,半夏、天南星、天麻、紅花、生薑﹝rhizoma_zingiberis_recens﹞、桂枝各10克,竹瀝10毫升,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5克,雞血藤30克。水煎服。

Ⅱ、陰虛陽亢型:

【證見】:平素頭暈﹝dizziness﹞痛,耳鳴﹝tinnitus﹞目眩,少寐多夢﹝nightmare﹞,突然發生口眼㖞斜,語言不利,或手足重滯,甚則半身不遂﹝Hemiplegia﹞。舌紅苔膩,脈弦細數或弦滑。

【治法】:平肝熄風潛陽。

【方藥】:

→主方:鎮肝熄風湯(張錫純《衷中參西錄》)加減;

→→處方:代赭石30克,白芍、天冬、玄參、菊花各15克,鉤藤、龜板、龍骨、牡蠣各20克,天麻12克,牛膝18克。水煎服。

→中成藥:參照風痰阻絡型中成藥。

→單方驗方:趙氏中風方(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處方:天麻、黃芩、鉤藤、玄參、懷牛膝、丹參、夏枯草各9克,生地黃12克,生牡蠣、石決明各30克。水煎服。

中臟腑:

Ⅰ、閉證

【證見】:突然昏僕,不省人事,面紅,目赤,口噤,氣粗,肢體偏癱﹝Hemiplegia﹞,或兼拘急。舌質紅苔黃,脈弦滑。

【治法】:清肝熄風、開竅。

【方藥】:

→主方:羚羊角湯(費伯雄《醫醇賸義》加減;

→→處方:羚羊角0.3克(銼末沖服),菊花、夏枯草各15克,石決明、龜板各30克,生地黃、鉤藤各20克,白芍15克,牡丹皮、天竺黃、黃芩各10克。水煎服。

若痰濕偏盛、苔白膩,屬陰閉者,宜用豁痰熄風、開竅,方用滌痰湯加減;法半夏15克,陳皮﹝pericarpium_citri_reticulatae﹞10克,茯苓﹝poria﹞、竹茹、膽南星、枳實各12克,鉤藤20克,石菖蒲9克,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天麻10克。水煎服。

→中成藥:清開靈注射液,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

→單方驗方:化痰通腑湯(北京中醫學院東直門醫院驗方):

→→處方:全瓜蔞30~40克,膽南星6~10克,生大黃10~15克,芒硝10~15克(熔化)。水煎服。

Ⅱ、脫證:

【證見】:神志﹝consciousness﹞昏糊,面色蒼白﹝pasty-faced﹞,口開,目合,氣息低微,汗出肢冷。舌痿,脈微欲絕。

【治法】:回陽固脫。

【方藥】:

→主方:參附湯(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加減;

→→處方:人參15克,熟附子12克,山萸肉15克,五味子﹝fructus_schisandrae﹞6克,龍骨、牡蠣各30克。水煎服。

→中成藥:心脈靈注射液,20~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日1~2次。

Ⅲ、後遺證:

【證見】:半身不遂﹝Hemiplegia﹞,口眼歪斜,語言不利。

【治法】:益氣活血,化痰通絡。

【方藥】:

→主方:補陽還五湯(王清任《醫林改錯》)加減;

→→處方:黃芪﹝radix_astragali﹞30克,地龍、赤芍各15克,當歸尾12克,川芎、桃仁﹝semen_persicae﹞、紅花各10克,丹參、雞血藤各20克。水煎服。若語言不利者,選加石菖蒲10克,膽南星、鬱金各12克。口眼㖞斜者,選加白附子12克、僵蠶10克、全蠍5克。兼肝陽上亢者,選加石決明、代赭石各30克,白芍、菊花各15克、鉤藤20克,天麻12克。

→中成藥:

 ㄅ、川芎嗪注射液,15毫克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

 ㄆ、華佗再造丸,每次1丸,每日3次。

 ㄇ、中風﹝apoplexy﹞回春丸,每次1丸,每日3次。

 ㄈ、散風活絡丸,每次3克,每日3次。

→單方驗方:

 ㄅ、血換解方(方藥中驗方):

→→處方:水蛭50克,鬱金20克,川芎30克,共研粉。每次10克,每日3次。

 ㄆ、中風﹝apoplexy﹞回春方(河南省中藥研究所驗方):

→→處方: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丹參、白花蛇、蜈蚣、地龍、紅花、忍冬藤,製成片劑,每片重0.3克。每日3次,每次5~6片,1個月為1療程。

【其他療法】:

【針灸療法】:

 ㄅ、半身不遂﹝Hemiplegia﹞:上肢取肩髃、曲池、外關、合谷穴;下肢取環跳、陽陵泉、足三裏、解溪、昆侖穴。一般刺病側,用瀉法。病久者也可先針健側,後針病側。

 ㄆ、口角㖞斜:取地倉、頰車、牽正、合谷、內庭、太沖穴。按病部酌加取迎香、水溝、陽白、下關等穴。一般刺患側,用瀉法。病久可左右均刺。

 ㄇ、中風不語﹝apoplexy_mutistic﹞:取金津、玉液放血,針內關、通裏、廉泉、三陰交等穴,用瀉法。

 ㄈ、中風﹝apoplexy﹞閉證:取水溝、十二井、太沖、豐隆、勞宮、人中等穴,用瀉法或點刺出血。

 ㄉ、中風﹝apoplexy﹞脫證:灸關元、神闕、百會,刺氣海、關元、足三裏。

【頭皮針】:選對側運動區﹝motor_area﹞為主,並可配足運感區,失語者﹝aphasia﹞用語言區﹝language_areas﹞。

【推拿療法】:適用於中風﹝apoplexy﹞恢復期﹝convalescent_period﹞的半身不遂﹝Hemiplegia﹞。推拿手法推、按、捻、搓、拿、擦。

 取穴:有風池、肩井、天宗、肩髃、曲池、手三裏、合谷、環跳、陽陵泉、委中、承仙。

 部位於:顏面部、背部及四肢,以患側為重點。

【飲食療法﹝dietetic_therapy﹞】:

 ㄅ、黃芪﹝radix_astragali﹞燉南蛇內:黃芪﹝radix_astragali﹞50克,南蛇肉200克,生薑﹝rhizoma_zingiberis_recens﹞3片,共放燉盅內,加水適量,隔水燉熟,油鹽調味,飲湯吃蛇肉。

 ㄆ、五指毛桃煲豬脊骨:五指毛桃50克,豬脊骨300克,加適量水煲1小時以上,加鹽調味服食。

以上二方適用於中風後遺症﹝apoplexy_Syndrome﹞。

【預防調護】:

 ㄅ、中年以上,經常頭暈﹝dizziness﹞痛,血壓偏高,肢麻肉瞤者,此乃中風﹝apoplexy﹞之先兆,應戒除煙酒,忌肥甘厚味,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樂觀情緒,血壓高者應適當【藥物治療】。

 ㄆ、對中臟腑者,應注意觀察患者的神志﹝consciousness﹞、瞳孔﹝pupil﹞、脈搏、血壓等的變化。

 ㄇ、對肢體癱瘓者,應注意經常變換體位元,注意局部保暖,按摩患肢,防止褥瘡﹝pressure_sore﹞發生。

 ㄈ、對恢復期﹝convalescent_period﹞患者,在綜合治療同時,鼓勵病人積極進行功能訓練,以促進癱瘓肢體的康復,防止肌肉萎縮﹝Muscular_dystrophy,MD﹞,關節變形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