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紅絲疔(急性淺層淋巴管炎)

【疾病科屬】:外科

【疾病概述】:

火毒走注經絡,有紅絲顯現於皮膚上而迅速向上走竄者,稱為紅絲疔,古稱病。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急性淺層淋巴管炎。

【診斷要點﹝Diagnostic_key_points﹞】:

1、手足部多有生疔或皮膚破損等病史。

2、好發於四肢內側。

3、先有紅絲1條,由手臂或小腿內側迅速向軀幹方向走竄。上肢停於肘部或腋部,下肢停於膕窩或股縫,肘,腋,膕部及股縫常有臖核腫痛。病位較深者,紅絲其色較暗,或無紅絲,患肢有帶狀腫脹壓痛。

4、一般無全身不適,重者可伴惡寒發熱,頭痛﹝headache﹞納呆,周身無力,舌苔黃,脈數等症。

【辨證分析】:

本病是由火毒之邪,走於經絡,氣血凝滯而成。大多稱患癰﹝carbuncle﹞疽疔瘡陽毒之證,毒氣走散流注經絡,哎呀因皮膚破損染毒,或因情志抑鬱,心火內盛,氣血逆行而生。其特點是初起形似小瘡,漸發紅絲,迅速上攻,多生於四肢,伴有肘、腋、膕、股縫之處,則見該部臖核結塊,紅腫壓痛。若久不消散,熱毒化腐,則可釀膿潰破。本病輕者唯在經絡,病屬易治;重者疔毒走散,毒攻臟腑,預後較差。治療以清熱解毒為原則。

【辨證論治】:

輕證

【證見】:先有小瘡,紅腫而痛,繼而有紅絲向上走竄,或兼有微熱惡寒。舌質正常,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或浮數。

【治法】:清熱解毒,行氣和營。

【方藥】:

→主方:五味消毒飲(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金銀花12克,野菊花9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9克,赤芍9克,牡丹皮9克,乳香3克,沒藥3克。水煎服,每日1劑。

→中成藥:參照「顏面部疔瘡」中成藥。

→單方驗方:三花二石湯(賈美華驗方)

→→處方:金銀花30克,野菊花30克,紅花10克,生石膏60克,寒水石60克。水煎服,每日1劑。二煎以紗布浸藥汁後敷患處。

惡寒發熱者,加蘇葉15克,伴有臖核者,加桃仁﹝semen_persicae﹞10克、牛膝10克。

發熱口渴﹝thirsty﹞者,加知母10克、黑山梔10克。便秘﹝obstipation﹞者,加番瀉葉5克。

重證

【證見】:初起瘡處,紅腫熱痛,隨發紅絲1條或數條,向上蔓延,長而盈尺,甚至腋下,或達膕窩胯間。或無紅絲,肢體腫脹,疼痛較重。

伴有發熱惡寒,噁心,嘔吐﹝nausea_and_vomiting﹞,食納不振。舌紅苔黃,脈數或弦數。尤重者,高熱神昏。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祛瘀。

【方藥】:

→主方:

 ㄅ、黃連解毒湯(王燾《外台秘要》)合五味消毒飲(吳謙等《醫宗金鑒》)加味:

→→處方:黃連6克,山梔子9克,黃柏9克,黃芩9克,金銀花12克,蒲公英30克,野菊花9克,紫花地丁9克,紫背天葵9克,紫草12克,竹葉6克,乳香3克,沒藥3克。水煎服,每日1劑。

欲成膿者,加皂角刺9克。發於下肢者,加薏苡仁15克、蒼術﹝rhizoma_atractylodis﹞9克。

 ㄆ、肢體腫脹疼痛,反無紅絲者,用萆薢化毒湯(高秉鈞《瘍科心得集》)加味:

→→處方:萆薢15克,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9克,牡丹皮9克,牛膝9克,防己9克,木瓜9克,薏苡仁12克,秦艽9克,丹參9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單方驗方:參照輕證單方驗方。

【其他療法】:

1、【外治法】:

1、挑刺療法

無論輕證重證,皆可使用。患部消毒後,先以三棱針或刀尖,於紅絲盡處刺之,微令出血。繼沿紅絲行走路徑,寸寸挑斷,亦微令出血,泄其毒氣。挑斷處,外敷金黃散或太乙膏。

2、其餘外治法參照「手足部疔瘡」外治法。

【飲食療法﹝dietetic_therapy﹞】:

參照「顏面部疔瘡」【飲食療法】。

【預防調護】:參照「手足部疔瘡」【預防調護】。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