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酒皶鼻﹝rosacea﹞

【疾病科屬】:皮膚科

【疾病概述】:

酒皶鼻﹝rosacea﹞是一種以鼻部為主的皮膚潮紅﹝flush﹞,可伴發丘疹、膿皰的慢性皮膚病。又稱鼻赤,俗稱紅鼻子、酒糟鼻。

 本病西醫稱之為灑渣鼻。

【診斷要點﹝Diagnostic_key_points﹞】:

1、多見於中年成人,男女均可發生。

2、皮疹發生於顏面中部,主要以鼻尖、鼻翼為主,其次為頰部、頦部和前額。常對稱分佈。

3、依據皮疹的進展過程可分為三期,但並無明顯界限。

 ㄅ、紅斑期:局部皮膚彌漫性潮紅﹝flush﹞,尤其在刺激性飲食後、外界溫度突然改變及精神興奮時更為明顯。紅斑初起為暫時性陣發性,時現時退,以後逐漸變為持續不退,局部皮膚油膩。同時伴有毛細血管擴張,呈細絲狀,分佈如樹枝。紅斑期一般經數年或更長時間後,逐漸發展至丘疹膿皰期。

 ㄆ、丘疹膿皰期:病情繼續發展時,在紅斑的基礎上成批出現痤瘡﹝acne﹞樣丘疹、膿皰,但無粉刺形成。毛細血管擴張更為明顯,縱橫交錯,可呈蛛網狀。皮疹尤以鼻尖部為甚。

 ㄇ、鼻贅期:本期少見,可見於症狀嚴重而病期長久者。鼻部皮色漸變紫褐色,皮膚肥厚,形成大小不等的結節狀隆起,稱為鼻贅。其表面凹凸不平,毛細血管顯著擴張,毛囊口明顯擴大。

4、一般無明顯應與粉刺和白屑風相鑒別。粉刺好發於青春期男女,皮疹除發生於面部外,也常發生於胸背部,有典型的黑頭粉刺,而鼻部多無皮疹。白屑風分佈部位較為廣泛,不只局限於面部,有油膩性鱗屑,不發生毛細血管擴張,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癢。

【辨證分析】:

酒皶鼻﹝rosacea﹞多因過食辛辣肥甘厚味,肺胃積熱上蒸,複遇風寒外束,血瘀凝結而成;或因嗜酒,酒氣薰蒸,複感風寒之邪,交阻肌膚所致。本病初起多屬肺胃熱盛,日久則多屬血瘀。治療方法分別宜清肺胃熱,佐以涼血活血及活血化瘀,並宜結合外治法。

【辨證論治】:

肺胃熱盛型:

【證見】:鼻部發紅,進辛辣刺激性飲食或精神興奮時加劇,可見有丘疹或膿皰;或伴口渴﹝thirsty﹞,大便秘結,小便黃。舌質紅,苔薄共同,脈浮數或滑數。

【治法】:清肺胃熱,佐以涼血活血。

【方藥】:

→主方:枇杷清肺飲(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枇杷葉、黃連各9克,桑白皮、黃柏、牡丹皮、山梔子各12克,赤芍15克,白花蛇舌草、生地黃各30克(先煎)、知母12克。大便秘結者,加大黃12~15克(後下)、枳實12克。有膿皰者,加金銀花、連翹各15克、穿山甲﹝squama_manitis﹞12克。

血瘀型:

【證見】:鼻部顏色黯紅、紫褐,皮膚肥厚,結節狀隆起,表面凹凸不平。舌質黯紅或舌尖邊有瘀點、瘀斑﹝eccymosis﹞,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

【方藥】:

→主方:涼血四物湯(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川芎、紅花、五靈脂、淩霄花各9克,赤芍、丹參各15克,黃芩、牡丹皮各12克,生地黃、土茯苓﹝poria﹞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其他療法】:

【外治法】:

 1、用顛倒散水調外搽。

 2、外搽顛倒散洗劑或5%硫黃霜。

【針灸療法】:

【體針】:常選用印堂、迎香、地倉、素骸、承漿、合谷、曲池等穴位,每次取3~4穴,用瀉法或平瀉法,留針20~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耳針】:常選用腎上腺、內分泌、神門、皮質下等穴位,每次取2~3穴,留針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穴位注射法】:取上述【體針】:或【耳針】:穴位,每次選用2穴,用丹參或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注射液,得針感後耳穴每穴注入0.1~0.2ml,體穴每穴注入0.5~1ml,徐徐推入。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七星針】:輕叩患部,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預防調護】:

 ㄅ、忌飲酒、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ㄆ、保持大便暢通。

 ㄇ、避免精神緊張;避免局部過冷或過熱刺激。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