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濕疹﹝eczema﹞

【疾病科屬】:皮膚科

【疾病概述】: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其臨床特點是多形性損害,有滲出傾向,常對稱分佈,自覺瘙癢,常反覆發作,易演變成慢性。一般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類。本病可泛發全身,也可局限於某些部位。依據其發病部位的不同和皮疹的性質特點,中醫文獻中有不同的名稱,泛發性的稱為浸淫瘡、血風瘡、粟瘡,局限性的分別稱外耳濕疹﹝extrnal_auditory_canal_eczema﹞、腎囊風、四彎風、乳頭風、臍瘡等。

 本病西醫也稱為濕疹。

【診斷要點﹝Diagnostic_key_points﹞】:

1、急性濕疹

 ㄅ、發病呈急性。

 ㄆ、皮疹好發於四肢屈側(肘窩、膕窩)、小腿、毛足背、頭面部(前額、眼皮、頰部、耳部、口周圍等)、外陰部(陰囊、女陰)、臍窩,乳房、肛門周圍等處。多對稱分佈,也有不對稱者。

 ㄇ、皮疹表現為多形性(紅斑、丘疹、水皰、膿皰、糜爛﹝erosion﹞、滲液、結痂、鱗屑等),邊界不清楚。皮疹的發展過程,一般開始時局部出現邊界不清楚的片狀水腫﹝edema﹞性紅斑,紅斑繼續向四周擴展,同時在紅斑上或周圍皮膚出現數量較多的紅色小丘疹,以後可演變為丘皰疹或水皰,如斷發感染可演變為膿皰。水皰或膿皰破損後,則出現紅色糜爛面,並有漿液或膿液滲出,以後則結痂及可見鱗屑。在發病過程中,常可見有2~3種以上的皮疹同時存在。

 ㄈ、自覺劇癢。一般全身症狀不明顯。泛發者可伴有發熱,疲乏倦怠,全身不適等全身症狀。

 ㄉ、病程:一般經2~3周可治癒;泛發者則需4~6周。癒後容易復發。

2、亞急性濕疹:

多由急性濕疹演變而來,症狀較為緩和,有炎症消退的傾向。表現為紅腫減輕,滲液減少,出現鱗屑、結痂,仍可見小丘疹、丘皰疹、小水皰及糜爛,自覺瘙癢。

3、慢性濕疹多由急性、亞急性濕疹未能及時治癒,多次反覆發作演變而成;也有少數患者一開始即表現為慢性濕疹。表現為患部皮膚增厚,觸之較硬,呈暗紅﹝dusky_redness﹞色或暗褐色,表面粗糙,或呈苔蘚樣變;皮疹邊界清楚,伴有少量糠秕樣鱗屑、抓痕、結痂和色素沉著;週邊也可有丘疹、丘皰疹散在,間有糜爛、滲液。自覺陣發性瘙癢。

4、急性濕疹應與接觸性皮炎﹝contact_dermatitis﹞相鑒別。後者一般有明確的接觸史,皮疹發生於接觸部位,邊界清楚,皮疹形態較單一,較重者可發生大皰,一般病程較短,去除病因(不再接觸致敏物質)後很快可痊癒。

5、慢性濕疹應與牛皮癬鑒別。後者皮疹以典型的苔癬樣變為主,無多形性皮疹,無滲出表現,且皮疹80%~90%發生於頸項部,其次為肘部、尾骶部等。

【辨證分析】:

濕疹因稟賦不耐,風、濕、熱客於肌膚而成。若反覆發作,日久耗血傷陰,膚失濡養則生成風化燥,而為血虛風燥。急性濕疹一般以濕熱為主,亞急性濕疹多為風熱,而慢性濕疹則多屬血虛風燥。總的治療方法是祛風清熱利濕。根據辨證而有所偏重,血虛風燥者則宜養血祛風。

 本病宜結合外治法。

【辨證論治】:

濕熱型:

【證見】:皮膚可見紅斑、腫脹、丘疹、水皰、膿皰、糜爛,滲液較多,浸淫成片,瘙癢較劇烈。可伴有發熱,疲乏倦怠,或有腹痛,便秘﹝obstipation﹞或腹瀉﹝diarrhea﹞,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佐以祛風。

【方藥】:

→主方:萆薢滲濕湯(高秉鈞《瘍科心得集》)加減;

→→處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poria﹞、滑石、魚腥草各30克,牡丹皮、澤瀉、通草、防風、黃柏各12克,蟬蛻6克。水煎服,每日1劑。便秘﹝obstipation﹞者,加大黃12~15克(後下)。濕熱較盛者,加龍膽草,山梔子各12克。劇癢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中成藥:龍膽瀉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風熱型:

【證見】:皮膚見紅斑、丘疹、鱗屑、結痂,可有少量滲液。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佐以利濕。

【方藥】:

→主方:消風散(陳實功《外科正宗》)加減;

→→處方:荊芥﹝Fineleaf_Schizonepeta_Herb﹞、防風、牛蒡子、苦參各12克,蟬蛻9克,生地黃25克,生石膏30克(先煎),魚腥草30克,金銀花15克,生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水煎服,每日1劑。瘙癢較劇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滲液偏多者,加土茯苓﹝poria﹞30克、木通12克。

→中成藥:

 ㄅ、銀翹解毒顆粒(根據銀翹散原方配製成的沖劑),口服,每次1~2包,每日2~3次,溫開水溶解後服。

 ㄆ、防風通聖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血虛風燥型:

【證見】:患部皮膚增厚,表面粗糙,或呈苔蘚樣變,色素沉著,脫屑,或見頭暈﹝dizziness﹞乏力﹝fatigue﹞,腰酸﹝back_pain﹞肢軟。舌質淡紅,苔薄淡紅,苔薄白,脈緩或濡細。

【治法】:養血祛風

【方藥】:

→主方: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飲子(陳實功《外科正宗》)加減;

→→處方: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防風各12克,川芎、荊芥﹝Fineleaf_Schizonepeta_Herb﹞各9克,白芍、何首烏﹝radix_polygoni_multiflori﹞、丹參、白蒺藜各15克,生地黃25克,生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水煎服,可複渣再煎服,每日1劑。瘙癢難眠者,加珍珠母、生牡蠣各30克(先煎)、夜交藤、酸棗仁各15克。某一階段見糜爛、滲液者,加川萆薢15克、土茯苓﹝poria﹞30克、澤瀉12克。

→單方驗方:千斤首烏湯(廣州中醫學院《外科學》)

→→處方:千斤拔30克,何首烏﹝radix_polygoni_multiflori﹞15克,烏豆衣12克,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蟬蛻、苦參、白蘚皮各9克。水煎服,可複渣再煎服,每日1劑。

【外治法】:

1、急性濕疹

 ㄅ、早期見紅斑、丘疹、丘皰疹、水皰,而未見糜爛、滲液者,可用石珍散或二妙散、六一散等外撲,或用三黃洗劑、爐甘石洗劑外塗。

 ㄆ、紅腫、糜爛﹝erosion﹞、滲液多者,宜用下述中藥或中草藥煎水待冷濕敷。常見中藥、中草藥:黃柏、地榆、野菊花、蒲公英、金銀花葉、側柏葉、苦參、九裏明、三椏苦、黑面神、火炭母等。選5~6味各30克,或用皮膚外洗二方,煎水冷濕敷,也可用綠茶葉水濕敷。

 ㄇ、濕敷間歇期,或經濕敷滲液已明顯減少者,可外塗青黛散油或二妙散油,也可外塗爐甘石洗劑。

2、急性濕疹常選用皮膚外洗一方或皮膚外洗二方水煎外洗,必要時(滲液較多者)也可濕敷。並可選用三黃洗劑、爐甘石洗劑、二妙散油或青黛散油外搽,或用石珍散水調外搽。

3、慢性濕疹可選用皮膚外洗一方或皮膚外洗二方水煎外洗,並先用5%~10%硫磺軟膏、5%~10%黑豆餾油軟膏或青黛膏外搽。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