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口瘡

【疾病科屬】:口齒科

【疾病概述】:

口瘡是指口腔內之唇、舌頰及上齶等處粘膜,發生單個或多個黃白色圓形或橢圓形的潰爛點,有明顯的疼痛或受刺激時疼痛,常易反覆發作。由於發病部位、局部症狀的不同,用語又有口舌瘡、口破、口疳、口瘍等名稱。

 本病為口腔粘膜中最常見的疾病,以青壯年多見,相當於西醫的復發性口腔潰瘍﹝Recurrent_Aphthous_Ulcer,RAU﹞,又叫阿弗它性口炎。

【診斷要點】:

1、口腔肌膜上出現單個或多個黃豆或豌豆大小之黃白色潰爛點,潰點呈圓形或橢圓形,中央凹陷,表面多覆有黃白色假膜,周圍可見紅暈,疼痛,飲食、說話時疼痛加劇。易反覆發作。

2、口瘡應與口糜相鑒別。口糜多發於嬰幼兒,在紅腫的口腔粘膜上白色如糜粥狀物,如白斑雪片,可擴展到整個口腔,伴有發熱,吮乳困難等較明顯的全身症狀。而口瘡是口腔粘膜散在的潰瘍點,偶可融合成小片狀,局部疼痛較甚,而全身症狀較輕微。

【辨證分析】:

本病臨床上分為實證與虛證兩大類:

 實證:口瘡多由於過食辛辣厚味或嗜飲醇酒,以致心脾積熱,複感風、火、燥邪,熱盛化火,循經上攻於口而發;或因口腔不潔,或被損傷,邪毒乘機侵襲,引支心脾以熱,蒸灼口腔,使肌膜腐爛而成病;或由於內傷七情,情志不舒,肝鬱氣滯,鬱滯化火,肝失疏達,沖任失調,經行而致心胃之火上衝而致口瘡。

 虛證:口瘡多由於素體陰虛,加以病後或勞傷過度,心腎之陰受損耗,陰液不足,虛火上炎於口腔而發病;或由於脾氣虛弱,水濕運化失常,清陽不升,脾濕蘊久化熱而致口瘡;或由於稟賦陽虛,或久病過用寒涼之品,髦傷陽氣,陰寒內生,虛陽上越,熏灼口腔,另方面陽氣虛衰,溫化夫調,寒濕困於口腔,也可使粘膜潰爛而成口瘡。品瘡的發生,與心、脾、胃、肝腎等臟腑關係密切。辯證首先應辯口瘡的虛實。

 由於本病病因較為複雜,內外因素交熾,個體變有差異,所以,辯證既要注意患者的全身情況,又要結合局部病損,以及生活環境,習慣、起居等因素的影響,相互結合。實證口瘡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治療原則;虛證口瘡以滋陰降火,或健脾益氣,溫化寒濕為原則;口瘡反覆發作,本虛標實,在治療中應注意標本緩急。或先清後補或清補兼施。

【辨證論治】:

脾胃蘊熱:

【證見】:口瘡數目較多,大小不等,可融合成小片狀,有黃色假膜覆蓋,周圍粘膜微腫高起,鮮紅,灼熱疼痛。多發於唇、頰、齦、齶等部位。可有發熱,面紅,口乾口臭﹝halitosis﹞,大便秘結,尿黃,舌質紅。苔黃厚,脈滑數。

【治法】:通腑瀉熱,涼血止痛。

【方藥】:

→主方:涼膈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或清胃湯(吳謙《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黃芩15克,黃連10克,連翹15克,梔子15克,竹葉15克,生地黃15克,生石膏20克,大黃10克,甘草6克,升麻6克。水煎服。

→中成藥:

 ㄅ、黃連上清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

 ㄆ、牛黃解毒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2丸,片劑每次2~3片,每日2~3次。

→單方驗方:黃連藿香茶(繆正耒《家用偏方驗方小方集》)

→→處方:川黃連3克,廣藿香9克。藥放保暖杯中,用沸水沖泡,加蓋10分鐘,頻頻飲用,1日內飲完。

心火上炎:

【證見】:口瘡面積較小,可多個發生,多發於舌尖。舌前部或舌側比,色紅,灼熱疼痛。可伴有口渴口乾,心中煩熱,小便短赤澀痛,失眠。舌尖紅,苔薄黃,脈數。

【治法】:清心降火,涼血利尿。

【方藥】:

→主方:導赤散(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加減;

→→處方:生地黃15克,淡竹葉15克,木通12克,甘草梢10克,燈心草6紮,黃芩12克,梔子12克,白茅根15克,連翹15克。水煎服。

→單方驗方:鮮斛連通湯(繆正未《家用偏方驗方小方集》)

→→處方:鮮石斛15克,小川連3克,細木通9克。加水500毫升,小火煎15分鐘,去渣,分2次服。

肝經鬱熱:

【證見】:多見於女性患者,口瘡常隨情緒改變或月經周其而發作或加重。多在舌側邊緣或唇部見黃白色口瘡,如米粒大小,邊緣有較寬的紅暈圍繞。伴有心煩易怒,胸脅脹悶,口苦咽乾,失眠,乳房經前脹痛,月經多有失調。舌尖紅或暗紅有瘀斑﹝eccymosis﹞,苔黃薄,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火,理氣涼血。

【方藥】:

→主方:柴胡舒肝散(張介賓《景嶽全書》)或龍膽瀉肝湯(吳謙《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柴胡10克,梔子15克,車前子12克,木通10克,香附10克,當歸10克,赤芍藥12克,龍膽草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中成藥:

 ㄅ、丹梔逍遙丸,口服,每次6~8片,每日2次。

 ㄆ、龍膽瀉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

陰虛火旺:

【證見】:口瘡數目較少(1~2個),潰面呈灰黃色,周圍粘膜微紅,微痛,易於反覆發作,此起彼伏;常伴有口燥咽乾,膝膝酸軟,心足心熱。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

→主方:六味地黃湯(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加減;

→→處方:熟地黃15克,山萸肉12克,淮山藥15克,牡丹皮12克,澤瀉12克,茯苓15克,五味子6克,麥冬15克,知母12克。水煎服。若偏於心血虛實,兼見心煩不得臥,舌光色淡現龜紋者,可先用黃連阿膠雞子黃湯(《傷寒論》)加枸劄子。若反覆發作,日久而致氣血兩虛,證見面色白,唇舌淡白,少氣懶言,脈細弱者,可選用八珍湯(《正體類要》)。

→中成藥:

 ㄅ、六味地黃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劑一次5片,每日3~4次。

 ㄆ、知柏地黃丸,用量用法同上。

 ㄇ、天王補心丸,用量服法同上。

→單方驗方:養陰清熱湯(李寶順等《名醫名方錄》)

→→處方:生地黃15克,熟地黃15克,白芍12克,天冬10克,麥冬10克,黃芩12克,牡丹皮12克,玄參12克,梔子10克,桔梗12克,山藥12克,地骨皮12克,女貞婦12克,生甘草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脾虛濕困:

【證見】:口瘡數目少,面積較大,周圍水腫高起,瘡色暗紅或暗淡呈灰白色,癒合緩慢。常伴有頭重倦怠,口淡乏味,食慾不振﹝anorexia﹞,便溏腹瀉乏力。舌淡胖嫩有齒印,苔白滑膩,脈沉緩。

【治法】:益氣健脾,祛濕消腫。

【方藥】:

→主方:參苓白術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黨參15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陳皮9克,淮山龍12克,薏苡仁15克,蓮子肉15克,砂仁6克(後下)藿香10克,佩蘭10克。水煎服

→中成藥:

 ㄅ、補中益氣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泛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ㄆ、參苓白術散(丸),口服散劑每次6克,水泛丸每次6克,每日2次。

脾腎陽虛:

【證見】:口瘡潰爛,色淡白,不紅不腫不痛或飲食進痛。伴有面色晄白,形寒肢冷,下利清穀,少腹冷痛。舌淡,苔白滑或膩,脈沉弱。

【治法】:溫中散寒,補氣健脾。

【方藥】:

→主方:附子理中湯(閻忠孝《閻氏小兒方論》)加減;

→→處方:熟附子15克,乾薑10克,黨參15克,白術12克,炙甘草6克,淮山藥15克,扁豆10克。水煎服。如瘡面潰爛久不癒合,有白腐者,可加蒼術、五倍子,以健脾燥濕收斂。如以腎陽虛為主,證見腰漆冷痛,小便清長,脈沉弱者,可選用附桂八味丸(《金匱要略》),並含服肉桂,或用當歸、熟附子各15克煎水,加白糖適量和勻含咽,以助降火。

→中成藥:

 ㄅ、附桂理中丸,口服,大水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

 ㄆ、金匱腎氣丸。用量服法同上。

【其他療法】:

【外治法】:

1、含漱藥液

 ㄅ、金銀花、竹葉、白芷、薄荷等量,煎水,含漱口腔,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

 ㄆ、黃芩、石膏、佩蘭等量,煎水含漱口腔,有清熱解毒,燥濕的作用。

 ㄇ、用濃綠茶含漱,以清熱解毒,消腫斂口。

 ㄈ、野薔薇根、莖、生甘草煎水,頻頻含漱,有清熱止痛的作用。

2、外用藥散撒搽於患處,每日5~6次。

 ㄅ、冰硼散,可用於肝、碑、胃、心經熱盛引起的口瘡,有清熱止痛的作用。

 ㄆ、珠黃散,可用於心脾瘡熾熱口瘡,有清熱消腫的止痛的作用。

 ㄇ、錫類散,適用於口瘡瘡面污穢、紅腫疼痛,有清熱解毒,祛腐生新的作用。

 ㄈ、柳花散,適用於脾胃虛弱的口瘡,有解毒燥濕祛濁的功能。

 ㄉ、青吹口散,適用於脾胃濕熱型口瘡,有清熱解毒,燥濕祛腐的作用。

【針炙療法】:

 【針刺】:可選取廉泉、頰車、合穀、曲池、通裏、神門、少沖、足三裏等穴。每次選2~3穴,交替使用。面部穴位直刺或斜刺3~5分,少沖點刺1分或點刺出血,其餘穴位直刺0.5~1.5寸,中等強度刺激,留針5~10分鐘。

 【穴位注射】:取牽正、曲池、頰車、手三裏等穴。每次取二穴,交替使用。每次注射維生素B1注射液0.5毫升,或維生素B6、B12注射液0.5毫升。

 【穴位敷藥】:吳茱萸粉5克或附子末5克,以醋適量,調成糊狀,敷雙側湧泉穴,外以膠布或繃帶固定,每天換藥一次,以引火歸元,用治虛火口瘡。

【飲食療法】:

 ㄅ、葫蘆瓜糖水:葫蘆瓜500克,洗淨連皮切塊,加水適量煲湯,用冰糖調味,飲湯,瓜可吃可不吃,有清熱利尿,除煩止渴的功效,對口瘡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ㄆ、荷葉冬瓜湯:鮮荷葉1塊,鮮冬瓜500克,加水煲湯,食鹽調味,飲湯食冬瓜,有清熱利濕作用,租用於心脾經熱口瘡。

 ㄇ、生梨漿:生梨子若干隻,去核,剁成漿,稍加細鹽調入,每次服2~3匙,每日3~4次,適用於口瘡而口渴較甚者。

【預防調護】:

 ㄅ、注意口腔衛生,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除去不良嗜好如煙酒等,儘量減少對口腔的刺激。

 ㄆ、避免過食辛辣肥甘厚味,以免損傷脾胃。

 ㄇ、注意生活起居,避免過度勞累緊張,以免耗傷精液,七情內傷,虛炎內生。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