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耳脹痛(急性中耳炎)

【疾病科屬】:耳科

【疾病概述】:

耳脹痛是指以耳內作脹,兼有疼痛為特徵的耳病。本病起病較急,常兼有耳鳴,妨礙聽覺。相當於西醫的急性卡他性中耳炎。

【診斷要點】:

1、以耳內脹悶堵塞感為主要症狀,微痛不適,耳鳴如風聲,聽力突然下降。

2、臨床診斷時,要注意排除其他耳病引起的耳內脹悶症狀。如耳內有耵聹或異物堵塞感者,將耵聹或異物取出,耳脹悶堵塞感等症狀便隨之消失或減輕。如膿耳耳膜未穿潰時,也有脹悶堵塞感,但膿耳耳內疼痛較劇烈,耳膜紅腫也較明顯,在劇烈耳疼之後,耳膜可以穿潰而流膿,故可資鑒別。

3、檢查可見耳膜內陷混濁,充血呈淡紅色,鼓室或有積液,見液平面。

【辨證分析】:

耳脹痛多因風熱邪毒侵襲而致。由於肝膽經氣不舒,內有鬱熱,兼之風邪侵襲,引動經熱上循,結於耳竅,耳部經氣痞塞不宣,故耳內作脹微痛;風邪擾於清竅,故耳鳴如風聲,聽力突然下降。治療上以疏風清熱、散邪通竅為主,肝膽熱盛則兼以清肝泄熱。

【辨證論治】:

風熱侵襲,經氣痞塞

【證見】:耳內服悶微痛不適,耳鳴,聽力下降,有外聲難聞而自聲增強的特點。患者常用手指輕輕按壓耳門,以減輕耳部之不適。檢查見耳膜輕度充血呈淡紅色,內陷,鼓室或有積液。聽力檢查呈傳導性耳聾。

 全身可見發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涕,咽痛,口乾。舌質紅,苔薄白,脈浮數等症狀。

【治法】:疏風清熱,散邪通竅。

【方藥】:

→主方:銀翹散(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金銀花12克,菊花12克,連翹12克,夏枯草15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蟬蛻6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耳內脹塞較甚者,加石菖蒲10克、白蒺藜15克。鼓室有積液者,加車前子10克、澤瀉15克、桑白皮12克。

→中成藥:

 ㄅ、銀翹解毒丸(片),口服,丸劑每次l丸,每日2~3次,片劑每次4片,每日2~3次。

 ㄆ、上清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每日l~2次;片劑每次4片,每日3次。

風熱內擾,肝膽熱盛

【證見】:耳內脹悶,耳內疼痛牽引患側頭痛,耳鳴較甚,聽力下降,有自聽增強現象。檢查見鼓膜充血色較紅,內陷,鼓室積液較多;聽力檢查呈傳導性耳聾。全身可見發熱頭痛,周身不適,口苦咽乾。舌尖邊紅,苔黃,脈弦數等。

【治法】:清肝泄熱,祛邪通竅。

【方藥】:

→主方:龍膽瀉肝湯(吳謙《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龍膽草12克,黃芩12克,梔子12克,菊花12克,柴胡12克,木通12克,車前子10克,葛根30克,蟬蛻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耳脹悶甚者,加石菖蒲12克、蔓荊子12克。鼓室積液多者,加赤茯苓15克、澤瀉15克。

→中成藥:

 牛黃上清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2次。

【外治法】:

1、滴鼻可用滴鼻靈、鼻炎滴劑、1%麻黃素液、呋喃西林麻黃素液等滴鼻。

2、滴耳可選用黃連滴耳液、魚腥草眼水、0.25%氯黴素眼藥水等滴耳。

3、超短波理療作雙耳前超短波理療,每次15分鐘,每天1次。

【針灸療法】:

【針刺】:以局部取穴與遠端取穴相結合。

 【局部取穴】:聽宮、聽會、耳門、翳風等;

 【遠端取穴】:合穀、內關。每次取穴2~3穴,中強度刺激(撚轉瀉法),留針10~20分鐘。

【耳針】:取穴內耳、神門、腎上腺、肺、肝。可用針刺或貼耳珠方法,貼耳珠可貼2~3天,每天可按壓3~4次。

【按摩治療】:可作自行鼓膜按摩。

 方法:用手指按壓耳屏,隨壓隨放,或以掌心附外耳道口處間歇加壓,每次作20~30下,早晚各1次。

【預防調護】:

 ㄅ、注意鎮鼻方法,宜兩側鼻腔分別攝鼻,忌兩側鼻腔同時擤涕,並忌粗暴用力;也可先將涕液向後吸入口咽,將其吐出,以避免將涕液推入耳竅。

 ㄆ、注意鼻腔通暢清潔。

 ㄇ、積極防治傷風感冒及鼻部疾病。對於本病,要及早徹底治療,以防遷延日久,演變為耳閉。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