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鵝口瘡﹝aphtha﹞(雪口)

【疾病科屬】:兒科

【疾病概述】:

鵝口瘡﹝aphtha﹞又稱雪口,是初生兒、體弱年幼兒最常見的一種口腔疾患。因為小兒口腔、舌上滿布白屑,狀如鵝口,故名。西醫亦稱鵝口瘡﹝aphtha﹞。

【診斷要點﹝Diagnostic_key_points﹞】:

1、口腔舌上或兩頰內側出現白屑,漸次蔓延於牙齦、口唇、軟硬齶等處。白屑狀如凝乳,略微凸起,不易清除。輕者,除口腔舌上出現白屑外,並無其他症狀表現;重者,白屑可蔓延至鼻道、咽喉、食道等處,並伴有吞咽困難﹝dysphagia﹞及呼吸不暢等症狀。

2、嬰兒吐乳之後,舌上殘留奶塊,其狀與鵝口瘡﹝aphtha﹞相似,但以溫開水或棉簽輕拭,白色奶塊即可除去。白喉假膜與鵝口瘡﹝aphtha﹞的白屑有近似之處,但白喉假膜金多起於扁桃體,漸次蔓延於咽、軟齶或鼻腔﹝nasal_cavity﹞等處,其色灰白,不易擦去,若強行擦除,每致出血。

3、若診斷有困難時,可取白屑少許放在玻片上,加10%氫氧化鈉溶液1滴,在顯微鏡下可見真菌的菌絲和孢子,則為鵝口瘡﹝aphtha﹞。

【辨證分析】:

分析鵝口瘡﹝aphtha﹞主要由先天胎熱內留,或口腔不潔,感染穢毒之邪而致。

孕婦過食辛熱炙煿之品,胎熱內蘊,遺患胎兒,心脾積熱,循經上炎,實證者,面赤唇紅,口舌白屑滿布,周圍紅暈,舌尖紅;虛證者,面色淡紅,口舌白屑疏散,周圍不紅,舌淡。治療原則,實熱者宜清熱泄火,以解心脾積熱;虛熱者宜滋陰潛陽,引火歸元。

【辨證論治】:

心脾積熱

【證見】:

口舌滿布白屑,面赤唇紅,煩躁不寧,叫擾啼哭,口乾﹝xerostomia﹞或渴,大便乾結,小便短黃。舌質紅,脈滑。

【治法】:清泄心脾積熱。

【方藥】:

→主方:清熱瀉脾散(吳謙《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梔子8克,生石膏15克,黃連3克,黃芩6克,生地黃10克,赤茯苓﹝poria﹞10克。淡竹葉6克,燈心草3紮。水煎服,每日1劑。

→中成藥:

   ㄅ、小兒清熱解毒口服液,口服,1~2歲每次4~5毫升,3~6歲每次6~8毫升,7~10歲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ㄆ、導赤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周歲以內酌減。

→單方驗方:鵝口瘡﹝aphtha﹞湯(李成業等《百病實用秘驗方》):→→處方:龍膽草3克,大黃3克,蒲公英10克,生地黃10克,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虛火上浮

【證見】:

口舌白屑稀散,周圍紅暈不著,面白顴紅,精神疲倦,食慾不振﹝anorexia﹞或大便溏。舌嫩紅,脈細數。

【治法】:滋陰潛陽,引火歸元。

【方藥】:

→主方:六味地黃丸(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加減;

→→處方:熟地黃15克,山藥10克,山萸肉10克,澤瀉10克,牡丹皮8克,茯苓﹝poria﹞10克,肉桂﹝Cassia_Bark﹞3克(焗)。水煎服,每日1劑。

→中成藥:  ㄅ、六味地黃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小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水蜜丸每次3克,每日3次;片劑每次3片,每日3次。  ㄆ、知柏地黃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小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水蜜丸每次3克,每日3次;片劑每次3片,每日3次。→單方驗方:加減增液湯(曹旭《兒科證治》):

→→處方:生地黃6克,玄參9克,麥冬6克,天花粉9克,生石膏12克,牛膝6克,沙參9克,生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3克。水煎服,每日1劑。

【其他療法】:

【外治法】:

   ㄅ、用適量的冰硼散搽口腔患處。

   ㄆ、青黛散搽患處。

   ㄇ、珠黃散搽患處。每日數次。

【飲食療法﹝dietetic_therapy﹞】:

  ㄅ、黃花蜜:黃花菜(金針菜)50克,蜂蜜50克,先用黃花菜煎湯半杯,再加蜂蜜調勻。緩緩服用,分3次服完。每日1劑,連服4~6劑。適用於心脾積熱型。

  ㄆ、洋參蓮子湯:西洋參3克,蓮子去芯10枚,冰糖20克。將西洋參切片,與蓮子放在小碗內加水泡發後,再加冰糖,於隔水蒸燉1小時,喝湯吃蓮子肉,剩下西洋參片次日再加蓮子同法蒸燉。西洋參可連用2次,最後一併吃掉。適用於虛火上浮型。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