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疾病CT與MRI診斷:

骨關節與軟組織疾病﹝Diseases_of_the_soft_tissues﹞一般先用X光檢查﹝X-ray_examination﹞以發現病變,估計病變性質及範圍。只有臨床和X線診斷疑難時才需CT或MRI檢查。有時對軟組織﹝soft_tissues﹞腫塊和骨骼解剖較複雜的區域如骨盆和脊柱﹝Vertebral_column﹞,也可首選CT或MRI。

CT不僅能顯示組織結構機橫斷面解剖的空間關係,而且可分辨出密度差別小的脂肪、肌肉和軟骨等組織,易查出病灶,並能確定其部位、範圍、形態及結構。還可行三維觀察。

MRI也是檢查骨關節疾病的重要手段。脂肪、纖維軟骨、韌帶、肌肉、肌腱和骨髓各具有不同強度的核磁共振﹝NMR﹞信號,在MRI上其影像有差別。但MRI顯示病灶鈣化、骨皮質﹝cortical_bone﹞破壞及骨膜反應不如X線平片﹝plain_film﹞和CT,對疾病的定性診斷與鑒別診斷﹝differential_diagnosis﹞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合理應用X線平片﹝plain_film﹞、CT與MRI,對診斷骨關節疾病是十分重要的。

 骨關節疾病CT診斷:

一、長骨﹝long_bone﹞、四肢關節與軟組織﹝soft_tissues﹞:

﹝一﹞檢查技術:

 四肢CT檢查需同時進行兩側肢體橫斷面掃描,以便作兩側對照觀察。根據病變的性質和範圍決定層厚,一般為0.5cm或1cm。調節窗位與窗寬以分別觀察骨和軟組織﹝soft_tissues﹞結構。

﹝二﹞骨關節疾病:

 CT以橫斷面圖像顯示皮質、骨鬆質、骨髓腔﹝Marrow_cavity﹞、關節軟骨及鄰近的肌肉、脂肪和肌腱等。

骨關節外傷X光檢查﹝X-ray_examination﹞多能作出診斷。只有深部或解剖關係複雜區域,如髖關節外傷可用CT檢查。CT可顯示X線片未發現的骨折、脫位、關節內游離體及軟組織﹝soft_tissues﹞血腫等。

CT可診斷骨關節感染性病變。急性化膿性骨髓炎﹝acute_pyogenic_osteomyelitis﹞,CT可見骨破壞、骨髓腔﹝Marrow_cavity﹞密度增高和小死骨。當X線平片﹝plain_film﹞對炎症和腫瘤不易鑒別時,如CT發現上述改變和軟組織﹝soft_tissues﹞內膿腫時則有助於骨髓炎的診斷。

對於骨腫瘤,CT能顯示腫瘤大小、形狀、輪廓﹝contour﹞、內部結構、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和瞭解腫瘤在骨髓腔﹝Marrow_cavity﹞內浸潤及向骨外軟組織﹝soft_tissues﹞侵犯的範圍。骨髓受腫瘤浸潤的檢出有較高的價值,但CT對鑒別腫瘤的良惡性及確定腫瘤性質仍有困難,應綜合臨床資料加以考慮。

﹝三﹞軟組織疾病﹝Diseases_of_the_soft_tissues﹞:

 CT能顯示四肢肌肉分隔及大的血管與神經結構,因此,CT可用於觀察軟組織疾病﹝Diseases_of_the_soft_tissues﹞,確定病變範圍和性質。

軟組織﹝soft_tissues﹞腫瘤的密度一般低於正常肌肉,增強掃描可增加病變和正常肌肉的密度差,多數良性腫瘤邊界清楚或有包膜且質地均勻,但定性診斷有一定限度。脂肪瘤﹝lipoma﹞因有典型的脂肪密度,表現具有特徵性。海錦狀血管瘤﹝hemangioma_cavernosum﹞於腫塊內可見小圓形靜脈石,且在造影增強掃描後,腫瘤明顯強化,具有一定的特點。

 大腿脂肪瘤﹝lipoma﹞:右大腿中1/3後內側低密度腫塊,境界清楚,CT值-100Hu

軟組織﹝soft_tissues﹞惡性腫瘤一般邊界不清,質地不均勻或呈斑片狀。生長迅速的腫瘤內還常有壞死、水腫﹝edema﹞和出血,使病灶密度更不均勻。當鄰近骨組織或器官受到腫瘤侵犯時則可肯定腫瘤為惡性。CT對多數軟組織﹝soft_tissues﹞腫瘤不能判斷其性質,有時難與血腫或膿腫區分。在CT引導下,經皮穿剌活檢可獲得正確的組織學結果。

二、脊柱﹝Vertebral_column﹞:

CT對顯示脊柱﹝Vertebral_column﹞、椎管和椎間盤優於平片﹝plain_film﹞,在診斷椎間盤脫出﹝HIVD﹞、椎管狹窄和脊柱﹝Vertebral_column﹞外傷有較高價值。

﹝一﹞檢查技術:

 脊柱﹝Vertebral_column﹞的CT檢查常規取仰臥位,先作定位,標定掃描層面並決定掃描架傾斜角度。掃描層厚,對椎間盤病變多用2~5mm,脊柱﹝Vertebral_column﹞病變則用10~15mm。疑有椎管受累時,可向硬膜囊內注射非離子型碘造影劑﹝contrast_media﹞,再作CT掃描,即脊髓造影﹝myelography﹞CT。

﹝二﹞正常脊柱﹝Vertebral_column﹞CT表現:

 在脊柱﹝Vertebral_column﹞CT的橫斷像上,由椎體、椎弓根﹝Pedicle﹞和椎弓板構成椎管骨環,脊髓居椎管中央,呈低密度影,與周圍結構有較好的對比。黃韌帶為軟組織﹝soft_tissues﹞密度,附著在椎弓板和關節突的內側,正常厚2~4mm。腰段神經根位於硬膜囊前外側,呈圓形高密度影,兩側對稱。側隱窩﹝lateral_recess﹞。呈漏斗狀,其前方是椎體後外面,後方為上關節突,側方為椎弓根﹝Pedicle﹞內壁。其前後徑小於5mm,隱窩內有穿出的神經根。椎間盤由髓核與纖維環組成,其密度低於椎體,CT值為50~110Hu。

﹝三﹞椎間盤病變:

01、腰椎間盤膨出﹝bulgingof_disk﹞:

 CT表現為椎間盤邊緣勻稱而彌漫膨隆並超出椎體骨板。椎間盤內可含氣體﹝真空現象﹞,易為CT證實。

02、椎間盤脫出﹝HIVD﹞:

 CT表現為:

 ①、椎管內前方出現脫出椎間盤的塊影,CT值低於骨但高於硬膜囊;

 ②、椎管和硬膜囊間的脂肪層消失,系最早出現變化;

 ③、神經根被推壓移位;

 ④、硬膜囊受壓變形。

 腰椎間盤中央型脫出﹝腰4~5﹞:

﹝四﹞椎管狹窄﹝stenosis_of_spinalcanal﹞:

 常見於頸段和腰段。分先天性和獲得性兩類。前者少見,見於軟骨發育不全、粘多糖和椎弓根﹝Pedicle﹞肥大等疾病。後者是繼發於骨或﹝和﹞椎管內四周軟組織﹝soft_tissues﹞肥厚所致的均勻性狹窄。除累及椎管中央部分外,也可累及側隱窩及椎間孔。

椎管狹窄可壓迫脊髓、神經根和椎動脈,引起相應的症狀和體徵。

其CT表現為:

 ①、椎體後緣骨贅向椎管內突入;

 ②、椎間盤退變膨出和上關節突肥大,為造成腰椎側隱窩狹窄的主要原因。側隱窩前後徑在2mm以下可肯定為狹窄,2~4mm為可疑狹窄;

 ③、黃韌帶或後縱韌帶肥厚、骨化。後縱韌帶骨化多見於頸椎,可嚴重壓迫脊髓。

 ④、椎體滑脫可引起椎管狹窄,CT可發現椎板峽部裂或引起滑脫的椎間盤和韌帶的退行性變。

﹝五﹞脊柱﹝Vertebral_column﹞外傷:

 X光檢查﹝X-ray_examination﹞常不能完全顯示脊椎外傷範圍和嚴重程度,而CT則可充分顯示脊椎骨折、骨折類型、骨折片移位程度、椎管變形與狹窄以及椎管內骨碎片或椎管內血腫等。還可對脊髓外傷情況作出判斷。對此,脊髓造影﹝myelography﹞CT價值較大。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