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與橫隔疾病X線表現與診斷:

﹝一﹞支氣管擴張﹝bronchiectasis﹞:

 支氣管擴張﹝bronchiectasis﹞是常見的慢性支氣管疾病,多繼發於支氣管、肺的化膿性炎症、肺不張﹝atelectasis﹞及肺纖維化﹝fibrosis﹞。多見於兒童及青壯年。主要症狀是咳嗽﹝cough﹞、咯血﹝Hemoptysis﹞和咳大量膿血痰。痰多帶臭味。常有呼吸道感染及反復發熱。可有杵狀指。

支氣管擴張﹝bronchiectasis﹞的主要病因是:

 ①、慢性感染引起支氣管壁組織的破壞;

 ②、支氣管內分泌物淤積及長期劇烈咳嗽﹝cough﹞,引起支氣管內壓增高;

 ③、肺不張﹝atelectasis﹞及肺纖維化﹝fibrosis﹞對支氣管產生的外在性牽引。這三個因素可互為因果,促成並加劇支氣管擴張﹝bronchiectasis﹞。支氣管擴張﹝bronchiectasis﹞多見於左下葉,其次為右中葉和下葉。

X光檢查﹝X-ray_examination﹞可以確定支氣管擴張﹝bronchiectasis﹞的存在、類型和範圍。應首先作平片﹝plain_film﹞檢查而後根據情況選用支氣管造影。

早期輕度支氣管擴張﹝bronchiectasis﹞在平片﹝plain_film﹞上可無異常發現。對較明顯的支氣管擴張﹝bronchiectasis﹞,則多能發現支氣管擴張﹝bronchiectasis﹞的某些直接和﹝或﹞間接徵象。

 分述如下:

 ①、肺紋理﹝lungmarkings﹞﹝lung_marking﹞的改變:支氣管及肺間質的慢性炎症引起管壁增厚及纖維增生,表現為肺紋理﹝lungmarkings﹞增多、紊亂或呈網狀。擴張而含氣的支氣管可表現為粗細不規則的管狀透明影。擴張而含有分泌物的支氣管則表現為不規則的杵狀緻密影。囊狀擴張的支氣管則可表現為多個薄壁空腔,其中可有液面。

 ②、肺內炎症:在增多、紊亂的肺紋理﹝lungmarkings﹞中可伴有小斑片狀模糊影。

 ③、肺不張﹝atelectasis﹞:病變區可有肺葉或肺段不張﹝segmental_atelectasis﹞,表現為密度不均的三角形緻密影,多見於中葉及下葉。肺膨脹不全可使肺紋理﹝lungmarkings﹞聚攏,失去其正常走行與分佈。

 ④、慢性肺原性心臟病﹝chronic_pulmonary_heart_disease﹞表現:見於病變廣泛而嚴重的病例。

支氣管造影可以確定支氣管擴張﹝bronchiectasis﹞的部位、範圍及類型,為手術治療提供重要資料。支氣管擴張﹝bronchiectasis﹞的造影所見分為柱狀、囊狀及混合型。柱狀擴張,造影表現為支氣管腔粗細不勻,失去正常時由粗漸細的移行狀態,有時遠側反較近側為粗。併發肺不張﹝atelectasis﹞時,擴張的支氣管可有聚攏現象;囊狀擴張,造影表現為支氣管末端呈多個擴張的囊,狀如葡萄串。造影劑﹝contrast_media﹞常部分充盈囊腔,在囊內形成液面;混合型擴張,表現為柱狀和囊狀擴張混合存在,病變多較廣泛。

囊狀支氣管擴張﹝bronchiectasis﹞應同先天性囊腫鑒別,後者壁薄,周圍無炎性浸潤而造影劑﹝contrast_media﹞不能進入囊腔中。

﹝二﹞氣管、支氣管異物﹝foreign_body_in_trachea_and_bronchi﹞:

 氣管、支氣管異物﹝foreign_body_in_trachea_and_bronchi﹞80%~90%見於5歲以下的兒童,偶見於成人。較大異物多停留在喉或氣管內。較小異物多進入支氣管內。下葉較上葉多見,右側較左側多見,因為右側主支氣管同氣管連接較直,管腔也大於左側,所以氣流大,異物易被吸入。異物可以是不透X線的釘針、錢幣及髮卡等。也可以是可透X線的果核、花生米、豆粒等。

異物進入氣管、支氣管後,依異物大小,形狀和是否固定,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阻塞及局部粘膜炎等病理改變。

部分性阻塞可以是呼氣活瓣性阻塞或吸氣活瓣性阻塞,前者異物固定,吸氣時管腔略擴張,空氣可以進入,但呼氣時管腔變窄,空氣排出因難而導致阻塞性肺氣腫﹝pulmonary_emphysema﹞。吸氣活瓣性阻塞,異物多可活動,隨吸氣下移,致使吸氣時阻塞,使患肺含氣量較健肺少。異物完全阻塞支氣管,導致肺不張﹝atelectasis﹞。異物本身對局部粘膜的剌激、損傷可引起充血、水腫﹝edema﹞、潰瘍、肉芽組織增生及纖維組織增生。

X線表現是不透X線異物可在透視或攝影時直接顯示其大小、形狀及部位。可透X線異物則應在透視下注意觀察呼吸道的梗阻情況,根據肺氣腫﹝pulmonary_emphysema﹞、肺不張﹝atelectasis﹞的位置與範圍以及橫隔﹝mediastinum﹞在不同呼吸時相的移動情況,間接推斷異物的位置。必要時可于呼氣及吸氣相分別攝影。

氣管內不透X線扁形異物如錢幣由於需經過較窄的聲門進入氣管,故異物的窄面常與聲門裂方向一致,在後前位元上顯示為縱形條狀影,側位元則顯示異物寬面。這一特點可與食管異物鑒別。食管為前後徑小,橫徑寬的管腔,扁形異物進入後,後前位元可顯示異物寬面,而側位元時顯示其窄面,恰與氣管異物相反。

氣管內異物多表現為呼氣活瓣性阻塞,透視下兩肺透明度高,呼氣時密度改變不大。而且心影在呼氣時反比吸氣時小。此種反常現象對氣管內非金屬異物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支氣管異物如為不透X線異物可直接顯示,根據正側位元片,可以判斷異物位於哪一支氣管。

可透X線異物與不透X線異物均可因其阻塞程度的不同,是否合併感染,而引起不同的間接X線徵象。這些間接徵象對於推斷可透X線異物的位置有重要意義。

 間接徵象包括:

 ①、橫隔﹝mediastinum﹞擺動:正常呼吸時,橫隔﹝mediastinum﹞無左右擺動現象。支氣管異物時,一側支氣管發生部分性阻塞,呼、吸氣時兩側胸腔壓力失去平衡,使橫隔﹝mediastinum﹞發生兩側擺動。如為吸氣性活瓣性阻塞,深吸氣時橫隔向患側移動;如為呼氣活瓣性阻塞,則呼氣時橫隔向健側移動。

 ②、阻塞性肺氣腫﹝pulmonary_emphysema﹞:常與橫隔﹝mediastinum﹞擺動同時存在。表現為相應部位肺透明度增高,肺紋理﹝lungmarkings﹞稀少,呼氣時表現明顯。一側性肺氣腫﹝pulmonary_emphysema﹞說明異物位於患側主支氣管或其分叉處。如為肺葉性肺氣腫﹝pulmonary_emphysema﹞,可根據氣腫範圍確定異物位置。

 ③、肺不張﹝atelectasis﹞:為異物完全阻塞支氣管所致,表現為一側肺或某個肺葉、肺段﹝segment﹞的密度增高及體積縮小。

 ④、肺部感染:異物存留時間較久,相應肺葉可發生肺炎﹝pneumonia﹞,表現為密度不均勻的片絮狀模糊影像,甚至發生肺膿腫﹝pulmonary_abscess﹞,出現含有液面的的空洞﹝cavity﹞。

﹝三﹞肺炎﹝pneumonia﹞:

 肺炎﹝pneumonia﹞為常見肺疾病,X光檢查﹝X-ray_examination﹞對病變的發現、部位、性質以及動態變化,可提供重要的診斷資料。按病變的解剖分佈可分為大葉性肺炎﹝lobar_pneumonia﹞、支氣管肺炎﹝broncho_pneumonia﹞﹝小葉性肺炎﹝lobular_pneumonia﹞及間質性肺炎﹝interstitial_pneumonia﹞。按病原菌的肺炎﹝pneumonia﹞分類法對X線診斷無實用價值。

01、大葉性肺炎﹝lobar_pneumonia﹞:

 大葉性肺炎﹝lobar_pneumonia﹞多為肺炎雙球菌致病。好發於冬春季,多見於青壯年。起病急,以突然高熱、惡寒、胸痛﹝Chest_pain﹞、咳嗽﹝cough﹞、咳鐵銹色痰為臨床特徵。血白細胞﹝WBC﹞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大葉性肺炎﹝lobar_pneumonia﹞可累及肺葉的一部,也可從肺段﹝segment﹞開始擴展至肺葉的大部或全部,偶可侵及數葉。X線徵象較臨床出現晚3~12小時。其基本X線表現為不同形態及範圍的滲出與實變。自應用抗生素﹝Antibiotics﹞以來,典型的大葉性實變已不多見,病變多呈局限性表現。

大葉性肺炎﹝lobar_pneumonia﹞的早期,即充血期,X光檢查﹝X-ray_examination﹞可無陽性發現,或只表現為病變區肺紋理﹝lungmarkings﹞增多,透明度略低或呈密度稍高的模糊影。病變進展至實變期﹝包括紅肝樣變期及灰肝樣變期﹞,X線表現為密度均勻的緻密影,如病變僅累及肺葉的一部分則邊緣模糊。由於實變的肺組織與含氣的支氣管相襯托,有時在實變區中,可見透明的支氣管影,即支氣管氣像。炎症累及肺段﹝segment﹞表現為片狀或三角形緻密影,如累及肺葉的輪廓﹝contour﹞一致。不同肺葉的大葉性實變形狀各不相同。消散期的表現為實變區的密度逐漸減低,先從邊緣開始。由於病變的消散是不均勻的,病變多表現為散在、大小不等和分佈不規則的斑片狀緻密影。此時易被誤認為肺結核﹝TB﹞,應予注意。炎症進一步吸收可只遺留少量索條狀影或完全消散。臨床上,症狀的減輕常較肺內病變吸收為早,病變多在兩周內吸收。少數患者可延遲吸收達1~2個月,偶可機化而演變為機化性肺炎﹝organizing_pneumonia﹞。

02、支氣管肺炎﹝broncho_pneumonia﹞:

 支氣管肺炎﹝broncho_pneumonia﹞又稱小葉性肺炎﹝lobular_pneumonia﹞,常見致病菌為鏈球菌、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和肺炎雙球菌等。多見於嬰幼兒、老年及極度衰弱的患者或為手術後的併發症。

支氣管肺炎﹝broncho_pneumonia﹞可由支氣管炎﹝Bronchitis﹞和細支氣管炎﹝Bronchitis﹞發展而來,病理變化為小支氣管壁充血、水腫﹝edema﹞,肺間質內炎性浸潤以及肺小葉滲出和實變的混合病變。病變範圍常是小葉性的,但可融合成大片。如果細支氣管有不同程度的阻塞,則可出現肺氣腫﹝pulmonary_emphysema﹞或小葉性肺不脹。臨床表現﹝clinical_manifestation﹞較重,多有高熱、咳嗽﹝cough﹞、咳泡沫沾液膿性痰,並伴有呼吸因難、紫紺﹝cyanosis﹞及胸痛﹝Chest_pain﹞等。發生于極度衰弱的老年時,因機體反應力低,體溫可不升高,血白細胞﹝WBC﹞數也可不增多。

X線表現是病變多發生在兩肺中、下野的內、中帶。支氣管及周圍間質的炎變表現為肺紋理﹝lungmarkings﹞增多、增粗和模糊。小葉性滲出與實變則表現為沿肺紡理分佈的斑片狀模糊緻密影,密度不均。密集的病變可融合成較大的片狀。病變廣泛可累及多個肺葉。小兒患者常見肺門影增大、模糊並常伴有局限性肺氣腫﹝pulmonary_emphysema﹞。

 支氣管肺炎﹝broncho_pneumonia﹞:

肺門影增大,肺紋理﹝lungmarkings﹞增強、模糊,中、下肺

野可見沿肺紋理﹝lungmarkings﹞分佈的斑片狀模糊緻密影

03、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l_pneumonia﹞:

 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l_pneumonia﹞系由肺炎﹝pneumonia﹞原體引起。肺炎﹝pneumonia﹞支原體較一般細菌小,較病毒大,大小為125~150nm。本病由呼吸道傳染,多發於冬春及夏秋之交。一般為散發性,有時可為流行性。症狀常輕微,可有疲勞、胸悶、輕咳,多不發熱或僅有低熱。少數可發熱,劇烈乾咳﹝dry_cough﹞。多數患者冷凝集試驗陽性。

肺炎﹝pneumonia﹞支原體侵入肺部後,首先引起小支氣管及肺間質的充血、水腫﹝edema﹞及炎性細胞浸潤,繼而發生肺泡的滲出與實變。

病變初期X線表現主要為肺紋理﹝lungmarkings﹞增多、模糊,可呈網狀改變,繼而出現局限性炎性實變,多在肺門區或其下方,形成密度稍高的片狀影,邊緣部分密度更淡。病變多局限于肺段﹝segment﹞內,一般不超過肺葉。發生于上葉的局限性實變應注意與浸潤型肺結核﹝TB﹞鑒別。短期復查,本病多在1~2周內吸收,而肺結核﹝TB﹞在1~2個月內仍難以完全吸收。

04、間質性肺炎﹝interstitial_pneumonia﹞:

 間質性肺炎﹝interstitial_pneumonia﹞系肺間質的炎症,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所致。多見於小兒,常繼發於麻疹﹝urticaria﹞、百日咳﹝Whooping_cough﹞或流行性感冒等急性傳染病。臨床上除原發急性傳染病的症狀外,常同時出現氣急、紫紺﹝cyanosis﹞、咳嗽﹝cough﹞、鼻翼扇動﹝Nasal_ala﹞等,但體徵較少。

病變主要侵及小支氣管壁及肺間質,引起炎性細胞浸潤。炎症沿淋巴管擴展並引起淋巴管炎及淋巴結炎。小支氣管粘膜的炎症、充血及水腫﹝edema﹞可造成部分性或完全性阻塞,以致引起肺氣腫﹝pulmonary_emphysema﹞或肺不張﹝atelectasis﹞。肺泡也可有輕度炎性浸潤。慢性者,除炎性浸潤外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纖維結締組織增生。

間質性肺炎﹝interstitial_pneumonia﹞的X線表現與以肺泡滲出為主的肺炎﹝pneumonia﹞不同。病變較廣泛,常同時累及兩肺,以肺門區及中下肺野﹝lumg_field﹞顯著,但也可局限於一側。表現為肺紋理﹝lungmarkings﹞增粗、模糊,可交織成網狀,並伴有小點狀影。由於肺門周圍間質內炎性浸潤,而使肺門輪廓﹝contour﹞模糊、密度增高、結構不清並有輕度增大。發生于嬰幼兒的急性間質性肺炎﹝interstitial_pneumonia﹞,由於細支氣管炎﹝Bronchitis﹞引起部分阻塞,則以彌漫性肺氣腫﹝pulmonary_emphysema﹞為主要表現。可見肺野﹝lumg_field﹞透明度增加,膈下降且動度減小,呼氣與吸氣相肺野﹝lumg_field﹞透明度差別不大。

05、化膿性肺炎﹝suppurative_pneumonia﹞:

 化膿性肺炎﹝suppurative_pneumonia﹞主要由溶血性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引起,多見於小兒及老年。感染途徑分為原發或吸入性及繼發或血源性。吸入性者常為流行性感冒及麻疹﹝urticaria﹞的併發症,血源性者系身體其他部位的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感染,如癤癰、蜂窩織炎﹝cellulitis﹞、骨髓炎所引起的膿毒血症﹝Pyosepticemia﹞在肺內發生多發性腐敗性肺梗死﹝pulmonary_infarction﹞所致。

臨床表現﹝clinical_manifestation﹞為:發病急,高熱、寒戰、咳嗽﹝cough﹞、咳膿血痰、氣急和胸痛﹝Chest_pain﹞。症狀嚴重,病情變化快。暴發型者可在短期內出現外周迴圈衰竭,死亡率﹝mortality﹞高。部分患者呈慢性遷延過程,病變經數月至半年仍不能完全治癒。

化膿性肺炎﹝suppurative_pneumonia﹞的病理改變與肺炎雙球菌性肺炎﹝pneumonia﹞相似,但化膿、壞死的傾向較大,引起肺實質與肺間質的化膿性改變。實質病灶中易有膿腫形成,常為多發。肺間質的化膿性壞死常與支氣管相通,加上支氣管壁的炎症水腫﹝edema﹞以及支氣管的反射性痙攣,易發生活瓣性阻塞而形成氣腫或肺氣囊。繼發血源性感染常引起肺的多發性膿腫。症變易侵犯胸膜﹝pleura﹞。

X線表現是原發吸入性化膿性肺炎﹝suppurative_pneumonia﹞起病後短期內即可在肺內出現炎性浸潤,呈密度高、邊緣模糊的雲絮狀影。病變範圍可以是小葉、肺段﹝segment﹞或大葉,並可在一日內擴展為兩肺廣泛的炎性浸潤。在病變區無一般肺炎﹝pneumonia﹞所能見到的支氣管氣像。病變發展,可在炎性浸潤中出現膿腫,表現為含有液面的空洞﹝cavity﹞。同時也可在不同部位出現大小不等的類圓形薄壁空腔,即肺氣囊。一般肺氣囊內無液面,但也可有少量液體。肺氣囊變化快,一日內可變大或變小,一般隨炎症的吸收而消散,偶可遲至數月後消失。本病易發生胸腔積液﹝pleural_effusion﹞及膿胸﹝empyema﹞,近胸膜﹝pleura﹞的肺氣囊穿破後可形成膿氣胸﹝pneumothorax﹞。

繼發血源性化膿性肺炎﹝suppurative_pneumonia﹞,由細菌栓子形成的腐敗性肺梗死﹝pulmonary_infarction﹞多分佈在兩肺的週邊部分,X線表現為大小不一的球形病變,小者直徑為數毫米,大者可為1~4cm,邊緣較清楚。也可呈大小不一的片狀緻密影。病變中心可出現空洞﹝cavity﹞及液面。

06、過敏性肺炎﹝hypersensitivity_pneumonitis﹞:過敏性肺炎﹝hypersensitivity_pneumonitis﹞﹝allergic_pneumonia﹞系機體對某種物質過敏的反應所引起的肺部病變。亦稱L鰂fler綜合症。以肺遊走性影像外及外周血內嗜酸粒細胞增多為特徵。多認為過敏源為寄生蟲毒素、某些藥物或花粉等。症狀輕微,可有輕咳、全身不適、少數可有哮喘﹝asthma﹞、低熱﹝febricula﹞。有時患者僅感覺呼吸有時有物殊氣味﹝smell﹞。不經治療可自行消退,且激素治療有明顯效果。

過敏性肺炎﹝hypersensitivity_pneumonitis﹞的病理變化主要為肺內嗜酸粒細胞浸潤及局限性神經血管性水腫﹝edema﹞。

肺部X線表現多種多樣,可在肺內任何部位出現邊緣模糊。密度稍高的雲霧狀影,影中仍可見肺紋理﹝lungmarkings﹞。病變改變迅速,呈遊走性,數日內可以吸收而在其他肺野﹝lumg_field﹞又出現新的病變。

﹝四﹞肺膿腫﹝pulmonary_abscess﹞:

 肺膿腫﹝pulmonary_abscess﹞﹝lung_abscess﹞系由化膿性細菌細菌引起的肺壞死性炎性疾病。早期為化膿性炎變,繼之發生壞死液化形成膿腫。分急性與慢性兩種。感染途徑可為: ①、吸入性;為最常見的感染途徑,如從口腔、鼻腔吸入含菌的分泌物、壞死組織或異物等。也可繼發于大葉性肺炎﹝lobar_pneumonia﹞、支氣管肺炎﹝broncho_pneumonia﹞或肺不張﹝atelectasis﹞;②、血源性:繼發於金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引起的膿毒血症﹝Pyosepticemia﹞,病變為多發性;③、附近器官感染直接蔓延;如由胸壁感染、膈下膿腫﹝subphrenic_abscess﹞或肝或肝膿腫﹝liver_abscess﹞直接蔓延累及肺部。

臨床發病急劇,有高熱、寒戰,體溫呈弛張型。開始咳嗽﹝cough﹞較輕伴有胸痛﹝Chest_pain﹞,而後咳嗽﹝cough﹞加劇,痰量劇增,可達數百毫升,為膿性,有腥臭味,放置後可分三層,有時痰中帶血。慢性期,呈慢性消耗狀態,有間歇性發熱及持續性咳嗽﹝cough﹞、咳痰﹝expectoration﹞。可出現杵狀指。

X線表現依病理發展階段及有無胸膜﹝pleura﹞併發症而不同。在急性化膿性炎症階段,肺內出現大片緻密影,邊緣模糊,密度較均勻,可侵及一個肺段﹝segment﹞或一葉的大部。當病變中心肺組織發生壞死液化後,則在緻密的實變區中出現含有液面的空洞﹝cavity﹞,內壁略不規整。引流支氣管呈活瓣性阻塞時,空洞﹝cavity﹞可迅速增大。

慢性肺膿腫﹝pulmonary_abscess﹞,周圍炎性浸潤部分吸收,而纖維結締組織增生,X線表現為密度不均、排列紊亂的索條狀及斑片狀影,伴有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空洞﹝cavity﹞。洞壁厚,內外壁邊緣清楚,有或無液面。多房性空洞﹝cavity﹞則顯示為多個大小不等的透明區,體層攝影﹝tomography﹞時尤為清楚。慢性肺膿腫﹝pulmonary_abscess﹞附近的支氣管多發生支氣管擴張﹝bronchiectasis﹞,造影時可顯示支氣管擴張﹝bronchiectasis﹞、阻塞、偶爾造影劑﹝contrast_media﹞可進入膿腔。可見多房相連,多支相通,多葉受侵的表現。併發膿胸﹝empyema﹞及胸膜﹝pleura﹞肥厚時,則肋膈角消失,肋間隙變窄,並可有肋骨骨膜增生。

血源性肺膿腫﹝pulmonary_abscess﹞表現為兩肺多發、散在、大小不等的圓形、橢圓形或片狀緻密影,以週邊較多,部分病灶中可有小空洞﹝cavity﹞形成,也可有液面。

由膈下膿腫﹝subphrenic_abscess﹞或肝膿腫﹝liver_abscess﹞擴展引起的肺膿腫﹝pulmonary_abscess﹞,可表現患側膈升高、運動明顯受限,沿膈面的肺野﹝lumg_field﹞內有大片緻密影,其中可見含液面的空洞﹝cavity﹞,多伴有胸膜﹝pleura﹞肥厚。

﹝五﹞肺結核﹝TB﹞:

 肺結核﹝TB﹞是由人型或牛型結核桿菌引起的肺部慢性傳染病。建國前流行廣泛,建國後人民生活普遍提高,防治工作成績卓著。現在肺結核﹝TB﹞的患病率與死亡率﹝mortality﹞較建國初期均有明顯下降。但目前仍不少見。X光檢查﹝X-ray_examination﹞對肺結核﹝TB﹞的防治有著重要作用。

肺結核﹝TB﹞的病理變化比較複雜。機體的免疫力和細菌的致病力都直接影響著病變的性質、病程和轉歸,所以肺結核﹝TB﹞的X線表現也是多樣的。

結核桿菌侵入肺組織後所引起的基本病變是滲出與增殖。前者以結核性肺泡炎,後者以結核性結節肉芽腫為特徵。在機體免疫力的影響下,未被吸收的滲出性病變可發生增殖性改變,增殖性病變周圍也可出現滲出性病變。兩者大多混合存在。

在機體抵抗力低下或未適當治療時,結核病變可以惡化,發生以下幾種改變:

 ①、乾酪樣壞死﹝caseous_necrosis﹞,為結核病變壞死的特徵性改變,病變在滲出的基礎上呈凝固性壞死,變為灰黃色似乳酪,故稱乾酪樣壞死﹝caseous_necrosis﹞;

 ②、液化及空洞﹝liquification_and_cavitation﹞,病變發生乾酪樣壞死﹝caseous_necrosis﹞後,繼而發生液化,壞死物經支氣管排出後即形成空洞﹝cavity﹞;

 ③、播散﹝dissemination﹞,結核病變中的結核桿菌可以通過淋巴管經胸導管進入血流,經右心、肺動脈﹝pulmonary_artery﹞造成肺內血行播散;直接進入肺靜脈﹝pulmonary_vein﹞造成全身性血行播散;通過支氣管播散到其他肺部;病變局部浸潤至鄰近肺組織。

機體抵抗力強和經適當治療時,結核病變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癒合:

 ①、吸收,急性滲出性病變可被完全吸收而不留痕跡,輕微的乾酪樣變或增殖性病變也可大部吸收,僅殘留少量纖維瘢痕;

 ②、纖維化﹝fibrosis﹞,病變在吸收過程中伴有纖維組織增生,特別是增殖性病變,主要經纖維化﹝fibrosis﹞而癒合,非液化的乾酪樣病可以被纖維組織包繞而形成結核球;

 ③、鈣化,局限性乾酪樣病灶,在機體抵抗力增強的情況下,可脫水﹝anhydration﹞乾燥而鈣化;

 ④、空洞﹝cavity﹞瘢痕性癒合,新形成的薄壁空洞﹝cavity﹞,經有效治療,洞內乾酪樣壞死﹝caseous_necrosis﹞物排出後,引流支氣管閉塞,空洞﹝cavity﹞內壓下降,洞壁萎陷,肉芽組織及纖維組織增生而癒合;

 ⑤、空洞﹝cavity﹞淨化,為空洞﹝cavity﹞臨床癒合的一種形式。慢性纖維空洞﹝cavity﹞難以閉合,經長期抗結核治療,洞內細菌被消滅,支氣管上皮可長入,痰內一直查不到結核桿菌,稱為淨化空洞﹝cavity﹞。

肺結核﹝TB﹞的臨床分類,對肺結核﹝TB﹞的防治很重要。但因肺結核﹝TB﹞具有複雜的臨床、病理及X線表現,所以較難制訂一個滿意的分類。1978年全國結核病防治會議制定了我國新的結核病分類法。

 將肺結核﹝TB﹞分為五個類型:即:

 ①、原發型﹝Ⅰ型﹞;

 ②、血行播散型﹝Ⅱ型﹞;

 ③、浸潤型﹝Ⅲ型﹞;

 ④、慢性纖維空洞型﹝Ⅳ型﹞;

 ⑤、胸膜炎型﹝Ⅴ型﹞。並將活動性及轉歸分為三期:

進展期:凡具備下述一項者屬進展,新發現活動性病變;病變較前惡化、增多;新出現空洞﹝cavity﹞或空洞﹝cavity﹞增大;痰內結核桿菌陽性。

好轉期:凡具備下述一項者屬好轉,病變較前吸收好轉;空洞﹝cavity﹞閉合或縮小;痰內結核桿菌為陰性﹝連續3個月,每月至少查痰一次﹞。

穩定期:病變無活動、空洞﹝cavity﹞閉合、痰內結核桿菌連續陰性﹝每月至少查痰一次﹞達6個月以上。如空洞﹝cavity﹞仍然存在,則痰內結核桿菌須連續陰性1年以上。穩定期為非活動性肺結核﹝TB﹞,屬臨床治癒;再經觀察2年,如病變仍無活動性,痰內結核桿菌仍持續為陰性,則作為臨床痊癒,可認為「肺部健康」,如有空洞﹝cavity﹞,需觀察3年以上,才能作為臨床痊癒。

如因缺乏對比資料而不能確定活動性時,可記「活動性未定」,一般應按活動性肺結核﹝TB﹞處理。

現按1978年制訂的我國肺結核﹝TB﹞病分類方法,介紹各型肺結核﹝TB﹞的X線表現。

01、原發型肺結核﹝TB_Ⅰ型﹞:

 原發型肺結核﹝primary_trberculosis﹞為初次感染所發生的結核,多見於兒童,也見於青年。初期症狀不明顯,可有低熱、輕咳、食慾﹝appetite﹞減退、盜汗、無力及精神不振。有時嬰幼兒發病較急,體溫可達39~40℃,以後轉為低熱。一般無陽性體徵,當病變範圍較大或有增大的淋巴結壓迫支氣管致肺不張﹝atelectasis﹞時,可有叩濁、呼吸音減弱等體徵。

原發型肺結核﹝TB﹞X線表現可為原發綜合症及胸內淋巴結結核﹝Tuberculosis_of_lymph_nodes﹞。

﹝1﹞原發綜合症:

 結核桿菌侵入肺部後,多在肺的中部近胸膜﹝pleura﹞處發生急性滲出性病變,為原發灶。其周圍可以發生不同程度的病灶周圍炎。結核桿菌沿原發病灶周圍的淋巴管侵入相應的肺門或橫隔淋巴結,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原發病灶,淋巴管炎及淋巴結炎三者組成原發型肺結核﹝TB﹞的典型變化,為原發綜合症:

原發病灶及病灶周圍炎X線表現為邊界模糊的雲絮狀影,可大可小,大者可佔據數個肺段﹝segment﹞甚至一個肺葉,嬰幼兒以大葉型及肺段﹝segment﹞型多見。自原發病灶引向肺門的淋巴管炎可表現為數條索條狀緻密影,當病灶周圍炎範圍較大時則淋巴管炎及淋巴結炎可被掩蓋而不能顯示。肺門與橫隔﹝mediastinum﹞增大的淋巴結表現為腫塊影。原發病灶周圍炎範圍較小時,可以出現原發病灶-淋巴管炎-淋巴結炎三者組成的啞鈴狀雙極現象。但此種典型徵象並不多見。原發病灶周圍炎範圍較大時可誤為大葉性肺炎﹝lobar_pneumonia﹞,結合臨床症狀﹝Clinical_signs﹞及肺門淋巴結增大可以鑒別。

原發綜合症:

右側下肺野﹝lumg_field﹞靠近心右緣可見邊緣模糊的雲絮狀影,

範圍較大,肺門淋巴結增大,邊界不清

﹝2﹞胸內淋巴結結核﹝Tuberculosis_of_lymph_nodes﹞:

 原發病灶易於吸收消散,症灶較小時也常被掩蓋。但淋巴結炎常伴不同程度的乾酪樣壞死﹝caseous_necrosis﹞,癒合較慢,當原發病灶已被吸收或被掩蓋而不能發現時,則原發型肺結核﹝TB﹞即表現為肺門或橫隔淋巴結增大,為胸內淋巴結結核﹝Tuberculosis_of_lymph_nodes﹞。

肺門及橫隔﹝mediastinum﹞增大的淋巴結可分為結節型﹝腫瘤型﹞與炎症型。結節型者X線表現為圓形或橢圓形結節狀影,常為數個淋巴結增大,其內緣與橫隔﹝mediastinum﹞相連,外緣呈半圓形或分葉狀突出,邊界清楚。多出現於右側氣管旁及氣管支氣管淋巴群。氣管隆突下淋巴結增大時,後前位元片常不能顯示,側位元片可顯示增大的淋巴結位於氣管隆突下方。

 胸內淋巴結結核﹝Tuberculosis_of_lymph_nodes﹞:

右側肺門淋巴結增大,邊緣清楚,內側與橫隔﹝mediastinum﹞影相續,肺門角不能看到

炎症型者主要為增大的淋巴結同時伴有淋巴周圍炎,X線表現為肺門影增大,邊緣模糊,無清楚邊界。

嬰幼兒支氣管壁較軟,可被增大的淋巴結壓迫而引起肺不張﹝atelectasis﹞,多見於右上、中葉。

原發型肺結核﹝TB﹞預後多較好,原發灶可以完全吸收或經纖維化﹝fibrosis﹞、鈣化而癒合。淋巴結內的乾酪樣病灶難以完全吸收,須逐漸通過纖維化﹝fibrosis﹞、鈣化而癒合。有時只部分癒合,成為體內潛伏的病灶。少數患者抵抗力低下,原發病灶可乾酪樣化、液化而形成空洞﹝cavity﹞。原發灶及淋巴結內的乾酪樣壞死﹝caseous_necrosis﹞物可通過支氣管播散到其他部位,形成乾酪性肺炎﹝pneumonia﹞,也可通過淋巴、血流而引起血行播散。

02、血行播散型肺結核﹝TB_Ⅱ型﹞:

 根據結核桿菌進入血循環的途徑、數量、次數以及機體的反應,可分為急性粟粒型肺結核﹝acute_miliary_tuberculosis﹞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chronicdisseminated_pulmonary_trberculosis﹞。

﹝1﹞急性粟粒型肺結核:系大量結核桿菌一次或短期內數次進入血流,播散至肺部所致。發病急,可有高熱、寒戰、呼吸困難﹝dyspnea﹞、咳嗽﹝cough﹞、頭痛﹝Headache﹞、昏睡﹝sopor﹞以及腦膜﹝Meninges﹞剌激等症狀。體檢可無陽性體徵,紅細胞﹝RBC﹞沉降率多增快,但結核菌素試驗可為陰性。

粟粒型肺結核﹝miliary_tuberculosis﹞病灶小,透視常難以辯認,故擬診急性粟型肺結核時應攝片檢查。病變早期整個肺野﹝lumg_field﹞可呈毛玻璃樣密度增高。約10日後可出現均勻分佈的1.5~2mm大小、密度相同的粟粒狀病灶,正常肺紋理﹝lungmarkings﹞常不能顯示。經過適當治療後。病灶可在數月內逐漸吸收,偶爾以纖維硬結或鈣化而癒合。病變惡化時,可以發生病灶融合,表現為病灶增大,邊緣模糊,甚至形成小片狀或大片狀影,並可乾酪樣化而形成空洞﹝cavity﹞。

 急性粟粒型肺結核

兩肺野﹝lumg_field﹞佈滿粟粒狀病灶,分佈均勻,肺門大

﹝2﹞亞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

 系少量結核桿菌在較長時間內多次進入血流播散至肺部所致。患者抵抗力較強,症灶多以增殖為主,臨床症狀﹝Clinical_signs﹞可不明顯或有反復的發熱、畏寒或輕度結核中毒症狀如低熱、盜汗、無力、消瘦﹝emaciation﹞等。

由於病灶系多次血行播散所形成,故X線表現為大小不一、密度不同、分佈不均的多種性質的症灶。小者如粟粒,大者可為較大的結節狀,主要分佈於兩肺上、中野,下野較少。早期播散的症灶可能已經鈣化,而近期播散的病灶仍為增殖性或滲出性。本型結核發展較慢,經治療新鮮病灶可以吸收,陳舊病灶多以纖維鈣化而癒合。惡化時病灶可融合並形成空洞﹝cavity﹞或逐漸轉為慢性纖維空洞﹝cavity﹞型肺結核﹝TB﹞。

 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

兩肺野﹝lumg_field﹞佈滿大小不一、密度不同、分佈不均的病灶,

下野較少,膈位置低而平

03、浸潤型肺結核﹝TB_Ⅲ型﹞:

 浸潤型肺結核﹝inailtrative_pulmonary_tuberculosis﹞系繼發性﹝secondary﹞肺結核﹝TB﹞,為成年結核中最常見的類型,小兒極少。多為已靜止的原發病灶的重新活動,偶為外源性再感染。因為機體已產生特異性免疫力,病變趨向局限於肺的一部,多在肺尖、鎖骨﹝clavicle﹞下區及下葉背段。由於病變性質不同,多少不一,臨床症狀﹝Clinical_signs﹞可相差懸殊,輕者無任何症狀,可在查體時偶然發現。一般多有低熱、乏力、咳嗽﹝cough﹞、盜汗等症狀。嚴重者可有咯血﹝Hemoptysis﹞、胸痛﹝Chest_pain﹞、消瘦﹝emaciation﹞。痰結核桿菌陽性率高,紅細胞﹝RBC﹞沉降率增快。

X線表現可多種多樣,一般為陳舊性病灶周圍炎,多在鎖骨上、下區,表現為中心密度較高而邊緣模糊的緻密影。也可為鎖骨﹝clavicle﹞下區出現新的滲出性病灶,表現為小片雲絮狀影,範圍較大時可呈肺段﹝segment﹞或肺葉性浸潤,症變的發展過程較為複雜,早期滲出性病變可以完全吸收,但一般多呈時好時壞的慢性過程,故可有滲出、增殖、播散、纖維和空洞﹝cavity﹞等多種性質的病灶同時存在。

浸潤型肺結核﹝TB﹞還包括結核球及乾酪性肺炎﹝pneumonia﹞兩種物殊類型的病變。

 左肺浸潤型肺結核﹝TB﹞空洞﹝cavity﹞形成

左肺上野第2前肋間邊緣模糊的緻密影,其中可見空洞﹝cavity﹞

﹝1﹞結核球:

 結核球﹝tuberculoma﹞為纖維組織包繞乾酪樣結核病變而成。系因空洞﹝cavity﹞引流支氣管阻塞,空洞﹝cavity﹞被乾酪樣物質充填所致。可呈圓、橢圓及分葉狀。多為直徑2~3cm的單發球形病變,也可多發。多見於鎖骨﹝clavicle﹞下區,但可發生於任何部位。一般密度均勻,輪廓﹝contour﹞光滑,但中心可有小空洞﹝cavity﹞存在。結核球內可以出現層狀、環狀或斑點狀鈣化影。結核球附近常有散在纖維增殖性病灶,常稱為衛星灶。

 右肺結核﹝TB﹞球

右肺內帶可見橢圓形緻密影,輪廓﹝contour﹞光滑,內有斑狀鈣化

﹝2﹞乾酪性肺炎﹝pneumonia﹞:

 乾酪性肺炎﹝caseous_pneumonia﹞見於機體抵抗力極差,對結核桿菌高度過敏的患者。分大葉性及小葉性兩種。大葉性乾酪性肺炎﹝pneumonia﹞為大片滲出性結核性炎變發生乾酪樣壞死﹝caseous_necrosis﹞而形成,範圍較大,小葉性乾酪性肺炎﹝pneumonia﹞系由乾酪空洞﹝cavity﹞或乾酪樣化的淋巴結破潰經支氣管播散而形成。臨床症狀﹝Clinical_signs﹞急劇嚴重,有明顯中毒症狀如高熱、惡寒、咳嗽﹝cough﹞、咳痰﹝expectoration﹞、胸痛﹝Chest_pain﹞、呼吸困難﹝dyspnea﹞和痰中帶血等。

大葉性乾酪性肺炎﹝pneumonia﹞X線表現為一個肺段﹝segment﹞或肺葉的大部呈緻密性實變,輪廓﹝contour﹞與大葉性肺炎﹝lobar_pneumonia﹞相似,但密度較大葉性肺炎﹝lobar_pneumonia﹞為高。在高電壓攝影或體層攝影﹝tomography﹞時,可見大片實變中有多處密度低的蟲蝕樣空洞﹝cavity﹞影。小葉性乾酪性肺炎﹝pneumonia﹞常表現為兩肺內分散的小葉性緻密影,有時與大葉性乾酪性肺炎﹝pneumonia﹞同時存在。

04、慢性纖維空洞﹝cavity﹞型肺結核﹝TB_Ⅳ型﹞:

 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為肺結核﹝TB﹞的晚期類型。多由其他類型肺結核﹝TB﹞的惡化、好轉與穩定交替發展而來。由纖維厚壁空洞﹝cavity﹞、廣泛的纖維性變及支氣管播散病灶組成病變的主體。此外,廣泛的纖維組織增生可引起代償性肺氣腫﹝compensatory_emphysema﹞、支氣管擴張﹝bronchiectasis﹞及慢性肺原性心臟病﹝chronic_pulmonary_heart_disease﹞等。患者有反復的低熱、咳嗽﹝cough﹞、咳痰﹝expectoration﹞、咯血﹝Hemoptysis﹞、胸痛﹝Chest_pain﹞、盜汗、氣短﹝brachypnea﹞及食慾不振﹝anorexia﹞等症狀。有些患者代償﹝compensation﹞功能好,可無明顯症狀,但痰內結核桿菌陽性,成為肺結核﹝TB﹞的重要傳染源。本型結核預後不良,多數患者最後死心于心肺功能衰竭。極少數患者病情可好轉,空洞﹝cavity﹞消失或淨化,纖維組織廣泛增生成為以纖維化﹝fibrosis﹞為主的穩定狀態。

05、胸膜炎型﹝Ⅴ型﹞:

 結核性胸膜炎﹝tuberculous_pleuritis﹞多見於兒童與青少年。胸膜炎﹝Pleurisy﹞可與肺部結核同時出現,也可單獨發生而肺內未見病灶。前者多系鄰近胸膜﹝pleura﹞的肺內結核病灶直接蔓延所致;後者多系淋巴結中的結核桿菌經淋巴管逆流至胸膜﹝pleura﹞所致。臨床上分為乾性及滲出性結核性胸膜炎﹝tuberculous_pleuritis﹞。

﹝1﹞結核性乾性胸膜炎﹝dry_pleurisy﹞:

 系指不產生明顯滲液或僅有少量纖維素滲出的胸膜炎﹝Pleurisy﹞。臨床以發熱,胸部劇烈針剌樣疼痛﹝pain﹞,呼吸及咳嗽﹝cough﹞時加劇為特點。聽診﹝auscultation﹞可有胸膜﹝pleura﹞摩擦音。部分患者可自行癒合或遺留輕微胸膜﹝pleura﹞粘連。多數患者繼續發展而出現胸腔積液﹝pleural_effusion﹞。X光檢查﹝X-ray_examination﹞可無異常發現或僅出現患側膈運動受限。

﹝2﹞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exudative_pleuritis﹞:

 多發於初次感染的後期。此時機體對結核桿菌過敏性高,易產生滲液。其他類型結核也可發生。多為單側﹝unilateral﹞,液體一般為漿液性,偶為血性。臨床可有發熱、惡寒、胸痛﹝Chest_pain﹞等症狀。液量較多時可出現氣急,甚至紫紺﹝cyanosis﹞。經治療後液體可完全吸收。病程較長,有大量纖維素沉著,則引起胸膜﹝pleura﹞肥厚、粘連甚至鈣化。

滲出性胸膜炎﹝exudative_pleuritis﹞的X線表現已在基本病變的X線表現中敍述。單純X光檢查﹝X-ray_examination﹞不能確定胸腔積液﹝pleural_effusion﹞的性質及原因,需結合臨床資料確診。

﹝六﹞胸部外傷:

 急性胸部外傷,常為骨折、胸部異物、氣胸﹝pneumothorax﹞、液﹝血﹞氣胸﹝pneumothorax﹞及肺挫傷等。X光檢查﹝X-ray_examination﹞目的是瞭解胸部外傷情況。如病情危急則應先行搶救,待病情允許時再行X光檢查﹝X-ray_examination﹞。

01、骨折

﹝1﹞肋骨骨折﹝rib_fracture﹞:

 多見於第4~10肋骨。不全骨折或膈下肋骨骨折﹝rib_fracture﹞,易遺漏。須對肋骨逐條仔細觀察。還須注意併發胸內損傷,如氣胸﹝pneumothorax﹞、血胸﹝Hemathorax﹞、血氣胸﹝hemopneumothorax﹞和外傷性氣管支氣管斷裂﹝traumatic_fracture_of_trachea_and_bronchus﹞等。

﹝2﹞胸骨骨折﹝sternum_fracture﹞:

 發生於直接暴力擊傷,如汽車互撞,駕駛盤撞擊司機的胸骨﹝sternum﹞等,常為胸骨體﹝body_of_sternum﹞橫行或斜行骨折。移位或分離較少見,側位片較易發現骨折。

02、胸部異物:

 胸部火器傷常伴有異物存留。非金屬異物,X光檢查﹝X-ray_examination﹞不易發現。金屬異物如彈片、彈頭一般透視即可查出。檢查時應注意異物的部位和形狀以及胸部有無其他改變。

﹝1﹞胸壁異物:

 透視時囑患者作深呼吸,胸壁皮下異物,異物移動方向與肋骨上下移動方向一致。轉動患者至切線位,可見異物在胸壁內。推動胸壁軟組織﹝soft_tissues﹞,則可見異物隨之移動。

﹝2﹞胸內或肺內異物:

 深呼吸時,胸內或肺內異物的運動方向與肋骨上下移動方向相反。轉動患者可見異物不能與肺分離。

﹝3﹞心臟異物:

 心臟異物患者常立即死亡,偶可見異物嵌於心肌或心包內,轉動患者可見異物與心影不能分離,並隨心臟搏動而移動。

03、氣胸﹝pneumothorax﹞及液﹝血﹞胸:

 胸壁外傷使胸腔與外界相通,造成開放性氣胸﹝pneumothorax﹞。某種擠壓傷可引起肺泡及臟層胸膜﹝pleura﹞破裂,也可造成氣胸﹝pneumothorax﹞。開放性氣胸﹝pneumothorax﹞時胸腔內壓力等於大氣壓力,患側肺完全萎縮,吸氣時橫隔﹝mediastinum﹞移向健側,呼氣時橫隔﹝mediastinum﹞返回原位,甚至移向患側,引起橫隔﹝mediastinum﹞擺動。氣胸﹝pneumothorax﹞如在胸膜﹝pleura﹞破裂處形成活瓣性阻塞,則氣體進入胸腔內且只進不出,或進多出少,胸腔內氣體逐漸增多,壓力增加,形成張力性氣胸﹝pneumothorax﹞,此時心與橫隔﹝mediastinum﹞嚴重向健側移位。如肺撕裂或肋間血管破裂,可形成液﹝血﹞氣胸﹝pneumothorax﹞。

04、肺挫傷:

 各種原因的胸部撞擊或爆炸氣浪對胸部衝擊,胸廓可無損傷而傷及肺。撞擊傷常傷及直接暴力的一側,而爆炸傷和氣浪衝擊傷則多為兩側。常有胸痛﹝Chest_pain﹞及咯血﹝Hemoptysis﹞。肺挫傷的病理改變為滲出液及血液滲入肺泡及肺間質。

X線表現為不規則的片狀實變至大片實變,形狀可不按肺葉或肺段﹝segment﹞分佈。肺紋理﹝lungmarkings﹞增粗而模糊。

肺挫傷吸收較快,傷後24~48小時開始吸收,至1~2周可完全吸收而不留痕跡。

05、肺撕裂傷及肺血腫:

 嚴重的胸部閉合傷如汽車撞傷,可發生肺組織撕裂。肺週邊胸膜﹝pleura﹞下出現含氣或含液﹝血﹞的薄壁囊腫。受傷初期常為肺挫傷影像所遮蓋而不能發現,數小時至數日後肺挫傷逐漸吸收才能顯示。X線表現為一個或多個單房或多房圓形或橢圓形的薄壁囊腔,囊內可有液面。有時囊腔完全為血液所填塞,很像肺腫瘤。外傷史及病變發展過程可幫助鑒別。血腫通常在數周至數月內逐漸縮小,約半年至1年可完全吸收,留下少許線條狀瘢痕。

06、氣管及支氣管裂傷:氣管、支氣管裂傷比較少見,可發生在胸部閉合傷及穿通傷,往往伴橫隔﹝mediastinum﹞其他臟器的破裂,病情比較嚴重。成年人常併發第1到第3肋骨前段骨折,兒童胸部彈性較好,可無骨折。氣管裂傷常發生在近隆突處,而支氣管裂傷大多在主支氣管距隆突1~2cm處。症狀有紫紺﹝cyanosis﹞、胸痛﹝Chest_pain﹞、咯血﹝Hemoptysis﹞、咳嗽﹝cough﹞、休克﹝shock﹞等。常並有頸部及上胸部皮下氣腫。

常見的X線表現為氣胸﹝pneumothorax﹞,多為張力性。氣體逸入橫隔﹝mediastinum﹞可引起橫隔氣腫﹝mediastinal_emphysema﹞及皮下氣腫。張力性氣胸﹝pneumothorax﹞併發橫隔氣腫﹝mediastinal_emphysema﹞而無胸腔積液﹝pleural_effusion﹞為氣管支氣管裂傷的重要徵象。少量氣體可從支氣管斷端逸出而停留在其附近的結締組織內,X線上可見支氣管外周有透明的氣體影。斷端移位,表現為透明的支氣管腔有成角變形,狀如上剌刀的步槍。亦可引起支氣管阻塞及肺不張﹝atelectasis﹞,但出現較晚。

氣管支氣管裂傷也可無X線徵象。有時數年後才作出診斷。因此在發現第1~3肋骨前段骨折或胸骨骨折﹝sternum_fracture﹞,臨床疑有氣管支氣管裂傷時,應仔細觀察,必要時增加曝光條件攝影或行體層攝影﹝tomography﹞,以期儘早作出診斷,並行手術修補。

07、橫隔氣腫﹝mediastinal_emphysema﹞及血腫:

 外傷性橫隔氣腫﹝mediastinal_emphysema﹞發生於胸部閉合傷。由於突然增高壓力。使肺泡破裂,氣體進入肺間質內,形成肺間質氣腫。氣體再經肺門而進入橫隔﹝mediastinum﹞,發生橫隔氣腫﹝mediastinal_emphysema﹞。常併發氣管、食管裂傷。臨床症狀﹝Clinical_signs﹞為突然胸骨﹝sternum﹞後疼痛﹝pain﹞,並放射到雙肩及兩臂,疼痛﹝pain﹞隨呼吸、吞咽動作而加重,還可有咳嗽﹝cough﹞、嘔吐﹝Vomiting﹞、憋氣等。橫隔﹝mediastinum﹞氣體可進入頸部及胸壁而出現皮下氣腫。X線表現為橫隔﹝mediastinum﹞兩旁有平行於橫隔﹝mediastinum﹞的氣帶影,在心影兩旁特別明顯。橫隔﹝mediastinum﹞胸膜﹝pleura﹞被推向外,呈線條狀影。側位片見氣體位於胸骨﹝sternum﹞後,將橫隔﹝mediastinum﹞胸膜﹝pleura﹞推移向後,呈線條狀影。

橫隔血腫﹝mediastinal_hematoma﹞見於胸部擠壓傷,少量出血可無異常X線表現。大量出血,X線表現為均勻對稱性橫隔﹝mediastinum﹞增寬。局限性橫隔血腫﹝mediastinal_hematoma﹞則表現為局部均勻軟組織﹝soft_tissues﹞腫塊,向肺野﹝lumg_field﹞突出。

﹝七﹞肺腫瘤:

 肺腫瘤分原發性﹝idiopathic﹞與轉移性兩類。原發性﹝idiopathic﹞腫瘤又分良性及惡性。良性肺腫瘤少見。惡性肺腫瘤中98%為原發性支氣管肺癌﹝pulmonary_cancer﹞﹝primary_bronchogenic_carcinomaof_lung﹞。少數為肺肉瘤。

01、原發性支氣管肺癌﹝pulmonary_cancer﹞:

 癌起源於支氣管的上皮、腺體或細支氣管及肺泡上皮。組織學上可分為鱗癌、未分化癌、腺癌及細支氣管肺泡癌﹝alveolar_cell_carcinoma_of_lung﹞。

鱗癌為最常見的組織類型,約占肺癌﹝pulmonary_cancer﹞的45~50%,多發生在肺段﹝segment﹞支氣管以上較大的支氣管。90%發生於男性。腫瘤中心易發生壞死。生長慢,轉移晚。

未分化癌占肺癌﹝pulmonary_cancer﹞的40%,男性多見。發病年齡較輕,可在40歲以下。生長快,轉移早。

腺癌占肺癌﹝pulmonary_cancer﹞的10%,男女發病率﹝incidence﹞接近。多發生在週邊小支氣管。早期可發生淋巴、血行及胸膜﹝pleura﹞轉移。

細支氣管肺泡癌﹝alveolar_cell_carcinoma_of_lung﹞少見,占肺癌﹝pulmonary_cancer﹞的2%~5%,女性略多。腫瘤發展速度相差懸殊,某些病例發展迅速,可在數月內死亡,某些病例病程可長達數年。

按照肺癌﹝pulmonary_cancer﹞發生的部位可以分為三型:即: ①、中心型,系指發生於主支氣管、肺葉支氣管及肺段﹝segment﹞支氣管的肺癌﹝pulmonary_cancer﹞;②、週邊型,系指發生于肺段﹝segment﹞以下支氣管直到細支氣以上的肺癌﹝pulmonary_cancer﹞;③、細支氣管肺泡癌﹝alveolar_cell_carcinoma_of_lung﹞,系指發生於細支氣管或肺泡上皮的肺癌﹝pulmonary_cancer﹞。這種以起源部位的分型尚不統一,有人主張將發生于肺段﹝segment﹞支氣管的肺癌﹝pulmonary_cancer﹞劃歸週邊型,有人則主張將其分出,稱為肺段﹝segment﹞型或中間型。

不同部位的肺癌﹝pulmonary_cancer﹞可有以下幾種生長方式:

 ①、管內型:癌瘤自支氣管粘膜表面向管腔內生長,形成息肉或菜花樣腫塊。逐漸引起支氣管阻塞;

 ②、管壁型:癌瘤沿支氣管壁浸潤生長。有時侵犯管壁較淺,使管壁輕度增厚,管腔輕微狹窄。也可侵及管壁全層,使管壁增厚呈結節狀,管腔明顯狹窄或阻塞;

 ③、管外型:癌瘤穿透支氣管壁向外生長,主要在肺內形成腫塊,支氣管穿行於腫塊中。以上三型多為中心型肺癌﹝pulmonary_cancer﹞的生長方式;

 ④、肺段﹝segment﹞以下較小支氣管的肺癌﹝pulmonary_cancer﹞,由於管壁結構薄弱,很易侵入肺內或通過局部淋巴管的播散在肺小葉內生長,形成腫塊。腫塊可為結節分葉狀或為邊緣清楚或毛糙的球形腫塊;

 ⑤、細支氣管或肺泡上皮的肺癌﹝pulmonary_cancer﹞,初期癌瘤可沿肺泡壁生長,形成孤立結節狀腫塊。晚期癌瘤可經支氣管及淋巴管播散,而形成彌漫性肺炎﹝pneumonia﹞樣或粟粒狀癌灶。

癌伴肺門淋巴結轉移

 右肺中心型肺癌﹝pulmonary_cancer﹞伴肺門淋巴結轉移

A.後前位:B.右側位:C.側位體層像

右肺門區可見圓形腫塊影,邊界清楚

體層攝影﹝tomography﹞示腫塊影邊界不規則(→),

並見增大淋巴結向支氣管突入

肺癌﹝pulmonary_cancer﹞的臨床表現﹝clinical_manifestation﹞取決於組織類型、發生部位及發展情況。早期可無症狀或體徵。有時是在查體中偶然被發現。症變發展可出現咳嗽﹝cough﹞、咯血﹝Hemoptysis﹞、胸痛﹝Chest_pain﹞、咳痰﹝expectoration﹞、呼吸困難﹝dyspnea﹞等症狀。

中心型肺癌﹝pulmonary_cancer﹞常引起支氣管阻塞症狀,併發感染後則有發熱及咳膿痰等症狀。如果轉移至橫隔淋巴結,則可發生上腔靜脈﹝Superior_vena_cava﹞梗阻綜合症,表現為氣短﹝brachypnea﹞和頸胸部靜脈怒張。也可引起喉返神經和膈神經麻痹,常見於未分化癌。腫瘤蔓延至胸膜﹝pleura﹞時,可發生胸痛﹝Chest_pain﹞和血性胸腔積液﹝pleural_effusion﹞。肺泡癌彌散發展,常咳大量泡沫痰。發生於肺尖部位的肺癌﹝pulmonary_cancer﹞稱肺尖癌﹝pancoast瘤﹞,可以侵蝕鄰近椎體或肋骨,並可壓迫臂叢神經而引起同側臂痛,壓迫頸部交感神經而引起Horner綜合症即同側眼瞼﹝Eyelids﹞下垂、瞳孔縮小﹝Contraction_of_pupils﹞和眼球下陷。還可以發生肺外症狀,如許狀指和肺性肥大性骨關節病﹝以鱗癌及腺癌多見﹞及內分泌症狀如Cushing綜合症﹝小細胞未分化癌多見﹞、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症狀。內分泌症狀的產生是由於不同類型的肺癌細胞﹝pulmonary_cancer_cell﹞分泌不同類似激素的物質而引起的。

X線表現因腫瘤發生部位而不同:

﹝1﹞中心型肺癌﹝pulmonary_cancer﹞:肺癌﹝pulmonary_cancer﹞早期局限於粘膜內,可無異常發現。病變發展,使管腔狹窄先引起肺葉或一側肺的阻塞性肺氣腫﹝pulmonary_emphysema﹞,但在實際工作中難於發現。不少患者由於支氣管狹窄,引流不暢而發生阻塞性肺炎﹝pneumonia﹞,表現為相應部位反復發作、吸收緩慢的炎性實變。繼而癌瘤可將支氣管完全阻塞而引起肺不張﹝atelectasis﹞。肺不張﹝atelectasis﹞的範圍取決於腫瘤的部位。如腫瘤同時向腔外生長或﹝和﹞伴有肺門淋巴結轉移時,則可在肺門形成腫塊。發生于右上葉支氣管的肺癌﹝pulmonary_cancer﹞,肺門部的腫塊和右肺上葉不張連在一起可形成橫行「S」狀的下緣。有時肺癌﹝pulmonary_cancer﹞發展迅速、較大,其中心可發生壞死而形成空洞﹝cavity﹞,多見於鱗癌,表現為內壁不規則的偏心性空洞﹝cavity﹞。

 右上葉支氣管肺癌﹝pulmonary_cancer﹞:﹝中心型﹞:

A.後前位B.前後位元體層像右上葉密度均勻增高,下緣清楚、上突,與肺門腫塊影形成似橫置S狀。體層像示腫塊突入右支氣管腔內

體層攝影﹝tomography﹞或支氣管造影對中心型肺癌﹝pulmonary_cancer﹞的診斷有重要意義,支氣管有以下幾種改變:

 ①、支氣管內息肉樣充盈缺損﹝filling-defect﹞或軟組織﹝soft_tissues﹞影;

 ②、支氣管壁不規則增厚,管腔呈環狀或不規則的狹窄;

 ③、管壁增厚,管腔呈錐狀或鼠尾狀狹窄及阻塞;

 ④、管壁明顯增厚,管腔變窄,呈截斷現象,斷端平直或呈杯口狀。

﹝2﹞週邊型肺癌﹝pulmonary_cancer﹞:

 早期較小,直徑多在2cm以下。表現為密度較高、輪廓﹝contour﹞模糊的結節狀或球形病灶,有時表現為肺炎﹝pneumonia﹞樣小片狀浸潤,密度可不均勻。癌瘤逐漸發展,結節狀癌灶由於生長速度不均衡以及局部淋巴播散灶的融合,可形成分葉狀腫塊;球形病灶如生長均衡,則可形成邊緣較光滑的腫塊;如呈浸潤性生長則邊緣毛糙常有短細毛剌。毛剌的形成與腫瘤浸潤及癌性淋巴管炎有關。生長快而較大的腫塊,邊緣可銳利光滑,但中心可以壞死而發生空洞﹝cavity﹞。

癌支氣管狹窄、阻塞的支氣管造影或體層攝影﹝tomography﹞表現

 中心型肺癌﹝pulmonary_cancer﹞支氣管狹窄、阻塞的支氣管造影或體層攝影﹝tomography﹞表現

 左肺週邊型肺癌﹝pulmonary_cancer﹞:

體層攝影﹝tomography﹞,左肺野﹝lumg_field﹞可見圓形病灶,邊緣毛糙,有毛刺

 肺泡癌

兩肺出現大小不等多發小結節影,右中下肺野﹝lumg_field﹞病灶融合成一片緻密影,肋膈角及膈均不見,指明有胸腔積液﹝pleural_effusion﹞:

﹝3﹞細支氣管肺泡癌﹝alveolar_cell_carcinoma_of_lung﹞:

 早期可表現為孤立的結節狀或肺炎﹝pneumonia﹞樣浸潤影,其中可見含氣的支氣管或小的透明區,透明區系由於部分肺泡尚含有空氣所致。晚期可表現為彌漫性病變,在一肺或兩肺出現大小不等、境界不清的結節狀或斑片狀影,為腺泡結節狀占位病變。進一步發展,這些病灶可以融合成大片絮狀影,形成癌性實變。

﹝4﹞肺癌﹝pulmonary_cancer﹞轉移:

 多數肺癌﹝pulmonary_cancer﹞首先轉移至肺門和橫隔淋巴結,表現為肺門增大及橫隔﹝mediastinum﹞旁腫塊。中心型肺癌﹝pulmonary_cancer﹞,有時原發癌與肺門轉移淋巴結混在一起形成較大的腫塊,易誤為橫隔腫瘤﹝Mediastinal_tumor﹞。橫隔淋巴轉移也可間接表現為氣管,支氣管的移位、食管受壓、膈升高及予盾運動等。胸膜﹝pleura﹞轉移表現為胸腔積液﹝pleural_effusion﹞。當大量積液與肺不張﹝atelectasis﹞同時存在時,表現為一側肺野﹝lumg_field﹞密度增高,但無橫隔向健側移位,也無肋間隙增寬,因為肺不張﹝atelectasis﹞的牽引力與大量積液的推力相抵消。肺癌﹝pulmonary_cancer﹞也可發生肺的轉移,於肺野﹝lumg_field﹞出現多發圓形緻密影。沿淋巴管轉移時,肺內可出理網狀結節影。肺癌﹝pulmonary_cancer﹞轉移或直接蔓延至骨性胸廓,可發生胸骨﹝sternum﹞、肋骨、鎖骨﹝clavicle﹞及胸椎﹝thoracic_spine﹞的破壞或病理骨折。還可通過血行轉移至其他臟器。

肺癌﹝pulmonary_cancer﹞的生長速度:在動態觀察中常以腫瘤的倍增時間﹝doubling_time﹞即腫瘤體積增長一倍所需的時間說明腫瘤生長的速度。對判斷腫瘤良惡性有一定幫助。倍增時間少於30天者多為非癌性病變。肺癌﹝pulmonary_cancer﹞的倍增進間平均為78~88天。若沒有轉移。當倍增時間大於60天時,預後較佳。如大於100天則的手術後5年生存率較高,手術切除率較大,反之,少於60天,則預後較差。

02、轉移性腫瘤:人體許多部位的惡性腫瘤可以經血行、淋巴或由鄰近器官直接蔓延等途徑轉移至肺部。所以在惡性腫瘤的診斷與治療中,肺部X光檢查﹝X-ray_examination﹞被列為常規。發生在肺部轉移的腫瘤依次為絨癌﹝choriocarcinoma﹞、乳癌﹝breast_cancer﹞、肝癌、胃癌﹝Gastric_cancer﹞、骨肉瘤﹝osteogenic_sarcoma﹞、甲狀腺癌﹝thyroid_carcinoma﹞、腎癌﹝renal_carcinoma﹞、前列腺癌﹝Prostate_Cancer﹞、睪丸癌﹝testicular_Cancer﹞及腎胚胎瘤等。肺轉移瘤的臨床表現﹝clinical_manifestation﹞不一,多數患者因原發瘤已發展至晚期而以原發瘤的表現為主。常伴惡病質。某些患者可毫無呼吸道症狀而在常規檢查時發現。也有時原發瘤尚未被發現而已有肺部轉移。有時原發瘤手術切除後數年又發生肺轉移。肺轉移瘤可引起咳嗽﹝cough﹞、胸痛﹝Chest_pain﹞、咯血﹝Hemoptysis﹞和呼吸困難﹝dyspnea﹞等症狀。偶可引起自發性氣胸﹝spontaneous_pneumothorax﹞。絨癌﹝choriocarcinoma﹞轉移最易引起咯血﹝Hemoptysis﹞,淋巴轉移常有明顯的呼吸困難﹝dyspnea﹞。

血行轉移:腫瘤細胞可經靜脈回流至右心而發生肺轉移。多表現為多發球形病變,密度均勻、大小不一、輪廓﹝contour﹞清楚似棉球狀。以兩肺中、下野外帶較多,也可局限於一側肺野﹝lumg_field﹞。少數可為單發球形灶,應結合臨床同原發性﹝idiopathic﹞肺癌﹝pulmonary_cancer﹞鑒別。血供豐富的原發瘤可以發生粟粒狀轉移表現為中、下肺野﹝lumg_field﹞較多的粟粒狀病灶,也可表現為多數小片狀浸潤,類似支氣管肺炎﹝broncho_pneumonia﹞。某些肺轉移瘤中可以發生薄壁或厚壁空洞﹝cavity﹞。骨肉瘤﹝osteogenic_sarcoma﹞的轉移瘤中可以出現鈣化或骨化。

淋巴轉移:系肺門及橫隔淋巴結的轉移瘤逆行播散至肺內淋巴管,多發生於胃癌﹝Gastric_cancer﹞和乳癌﹝breast_cancer﹞。表現為兩肺門或﹝和﹞橫隔淋巴結增大。自肺門向外呈放射狀分佈的索條狀影,沿索條狀影可見微細的串珠狀小的緻密點狀影。肺外帶紋理常呈網狀。也可與血行轉移並存。

鄰近器官惡性腫瘤直接侵犯肺部:橫隔﹝mediastinum﹞、胸膜﹝pleura﹞和胸壁組織的惡性腫瘤,可直接蔓延至肺部,出現大小不等的轉移灶。

﹝八﹞橫隔﹝mediastinum﹞原發腫瘤:

 橫隔﹝mediastinum﹞原發腫瘤﹝primary_mediastinal_tumor﹞的種類繁多。

 據國內報導發病率﹝incidence﹞居前六位元的有:

 ①、神經原性腫瘤;

 ②、惡性淋巴瘤;

 ③、胸腺瘤﹝thymoma﹞;

 ④、畸胎瘤﹝teratoma﹞;

 ⑤、胸內甲狀腺腫﹝intrathoracic_goiter﹞;

 ⑥、支氣管囊腫。

橫隔腫瘤﹝Mediastinal_tumor﹞在早期無明顯症狀,或僅有胸骨﹝sternum﹞後不適感及隱痛。腫瘤逐漸長大,壓迫或侵及鄰近器官、組織時,可出現壓迫症狀,上腔靜脈﹝Superior_vena_cava﹞受壓時可出現頸靜脈增粗,嚴重者頭、頸、面部及上胸部出現水腫﹝edema﹞及青紫;氣管受壓時可出現剌激性乾咳﹝dry_cough﹞、呼吸急促;喉返神經受壓時可出現聲音嘶啞;交感神經受壓時可出現Horner綜合症;迷走神經﹝vagus_nerve﹞受壓,可出現心率慢、噁心﹝Nausea﹞、嘔吐﹝Vomiting﹞等;膈神經受壓可出現呃逆及膈麻痹;食管受壓,可出現吞咽困難﹝dysphagia﹞,皮樣囊腫﹝Dermoid_cyst﹞或畸胎瘤﹝teratoma﹞破裂與支氣管相通時,可咳毛髮或豆渣狀皮脂物的歷史。10%~20%胸腺瘤﹝thymoma﹞患者伴有重症肌無力﹝amyosthenia﹞,有時患者因重症肌無力﹝amyosthenia﹞而就診。15%~20%重症肌無力﹝amyosthenia﹞患者可有胸腺瘤﹝thymoma﹞。少數胸骨﹝sternum﹞後甲狀腺腫患者可有甲狀腺功能亢進﹝Thyroid_dysfunction﹞的症狀。

橫隔﹝mediastinum﹞原發腫瘤在X線診斷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腫瘤的部位:起於橫隔﹝mediastinum﹞某種組織的腫瘤,有其好發部位。所以根據腫瘤部位常可推測腫瘤的類別,如胸腺瘤﹝thymoma﹞、畸胎瘤﹝teratoma﹞和胸內甲狀腺腫﹝intrathoracic_goiter﹞多發生在前橫隔﹝anterior_mediastinum﹞;惡性淋巴瘤和支氣管囊腫多發生在中橫隔﹝Middle_mediastinum﹞;神經原性腫瘤多發生在後橫隔﹝posterior_mediastinum﹞;

 ②、腫瘤的形態與密度:分葉狀及邊緣不規則常為惡性的表現,例如淋巴肉瘤多呈分葉狀且向兩側突出。支氣管囊腫則為邊緣十分銳利、光滑、密度均勻的圓形成橢圓形塊影。畸胎性腫瘤的密度可不均勻,內含骨骼或牙;

 ③、腫瘤的活動;起源於甲狀腺的腫瘤可隨吞咽動作而上下移動;支氣管囊腫則隨呼吸運動而與氣管活動一致。

瘤發生部位

 橫隔腫瘤﹝Mediastinal_tumor﹞發生部位

01、前橫隔腫瘤﹝Mediastinal_tumor﹞:

 常見者有胸腺瘤﹝thymoma﹞:、畸胎瘤﹝teratoma﹞:及胸內甲狀腺腫﹝intrathoracic_goiter﹞:

﹝1﹞胸腺瘤﹝thymoma﹞:

 胸腺瘤﹝thymoma﹞為前橫隔腫瘤﹝Mediastinal_tumor﹞中較常見的一種,有良性與惡性之分。良性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囊性變,有完整的包膜;惡性者在生長過程中可突破包膜,侵犯鄰近組織或發生轉移。

X線表現是,腫瘤多位於前橫隔﹝anterior_mediastinum﹞的中部偏上,少數可發生於上部或下部,發生於下部者多較大。可呈圓形、橢圓形或梭形,有時呈薄片狀,惡性者多呈分葉狀。腫瘤常向一側肺野﹝lumg_field﹞突出。腫瘤的密度高而均勻,有時可有斑片狀鈣化,囊性變時可有蛋殼樣鈣化。良性者邊緣多光滑銳利;惡性者當穿破包膜侵入鄰近組織時,邊緣可毛糙不整,並可產生胸膜﹝pleura﹞反應。

﹝2﹞畸胎瘤﹝teratoma﹞:

 畸胎瘤﹝teratoma﹞系先天性腫瘤,來自原始胚胎組織的殘留物,在胚胎發育過程中,隨心、大血管下降而入橫隔﹝mediastinum﹞,以後逐漸演變而成。可分為囊性﹝皮樣囊腫﹝Dermoid_cyst﹞﹞和實質性兩種。前者主要含有外胚層衍生物如毛髮及皮脂物,伴少量中胚層衍生物,多為良性;後者則含有內、中、外三個胚層的衍生物如脂肪、毛髮、牙、骨骼、腺體、呼吸道及胃腸道的組織等。可為良性或惡性。

X線表現是腫瘤多位於前橫隔﹝anterior_mediastinum﹞中部、心與主動脈聯接區,偶可發生於後橫隔﹝posterior_mediastinum﹞。由於含有多種組織,故密度不均,有時其中可見透明間隙,並可有牙及骨骼影。皮樣囊腫﹝Dermoid_cyst﹞壁可發生蛋殼樣鈣化。良性者多為單側﹝unilateral﹞突出的圓形或卵圓形腫塊,邊緣光滑。惡性者多呈分葉狀。發生粘連,則邊緣不規則。

﹝3﹞胸內甲狀腺腫﹝intrathoracic_goiter﹞:

 胸內甲狀腺腫﹝intrathoracic_goitre﹞包括先天性異位及胸骨﹝sternum﹞後甲狀腺腫。前者少見,完全位於胸內。胸骨﹝sternum﹞後甲狀腺腫為頸部甲狀腺沿胸骨﹝sternum﹞後延伸進入上縱膈,多位於氣管旁及其前方,也可伸入氣管後方,多與頸部腫大的甲狀腺相連。腫塊可以是甲狀腺腫、囊腫或腺瘤,惡性者少見。

X線表現是腫塊位於前橫隔﹝anterior_mediastinum﹞上部,多數連向頸部,為卵圓形或梭形。外緣清楚銳利,但其上緣因與頸部腫塊相連常表現邊緣不清。氣管受腫塊推擠,多向對側和向後方移位。但伸入氣管後方之腫塊可使氣管前移。腫塊可隨吞咽而上下移動,如發生粘連也可不移動。腫塊內可有斑片狀鈣化。

02、中橫隔﹝Middle_mediastinum﹞腫瘤:以惡性淋巴瘤及支管囊腫最常見。

﹝1﹞惡性淋巴瘤:

 惡性淋巴瘤﹝malignamt_lymphoma﹞是發生在淋巴結的全身性惡性腫瘤。症理上包括淋巴肉瘤、何傑金病及網狀細胞肉瘤。橫隔內病變多與頸部及全身淋巴結病變同時發生,也可先在橫隔﹝mediastinum﹞發生,而後發展至其他淋巴結。淋巴瘤對放射治療敏感,經小劑量照射﹝20~30Gy﹞即可明顯縮小,但不能完全治癒。

因為病變多同時侵及橫隔﹝mediastinum﹞內多個淋巴結,故常呈分葉狀,塊影由橫隔向兩側突出,有時一側明顯,但很少為單側﹝unilateral﹞。後前位上塊影多在上、中橫隔﹝Middle_mediastinum﹞,側位上多在中橫隔﹝Middle_mediastinum﹞氣管與肺門附近。生長較大時可由中橫隔﹝Middle_mediastinum﹞侵及前橫隔﹝anterior_mediastinum﹞。氣管常受壓變窄。腫瘤可經肺門沿肺間質向肺內浸潤,也可侵及胸膜﹝pleura﹞及心包而產生胸腔積液﹝pleural_effusion﹞和心包積液﹝pericardial_effusion﹞。

﹝2﹞支氣管囊腫:

 支氣管囊腫﹝bronchogenic_cyst﹞是胚胎期原始前腸的氣管芽突脫落的胚胎組織演變而成。多位於氣管旁或氣管分叉附近。壁薄,其中含有液體,內壁與支氣管粘膜相似。一般與支氣管不通,屬良性,發展慢,症狀不明顯。

X線是表現是囊腫多位於橫隔﹝mediastinum﹞上部,側位上囊腫在中橫隔﹝Middle_mediastinum﹞氣管周圍,可在氣管之前方或後方,多附於氣管壁上。囊腫多為卵圓形,邊緣銳利、光滑,無分葉現象。密度均勻,無鈣化。由於囊腫較柔軟,深呼吸時其形態可以改變,呼吸時可隨氣管活動。

03、後橫隔腫瘤﹝Mediastinal_tumor﹞:神經原性腫瘤為後橫隔腫瘤﹝Mediastinal_tumor﹞中最常見者。有良、惡之分,多為良性。良性者包括神經纖維瘤﹝neurofibroma﹞、神經鞘瘤﹝neurilemmoma﹞、節細胞神經瘤﹝ganglioneuroma﹞;惡性者有神經纖維肉瘤﹝neurofibrosarcoma﹞及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絕大多數神經原性腫瘤位於後橫隔﹝posterior_mediastinum﹞脊柱﹝Vertebral_column﹞旁溝內,但偶可發生於前、中橫隔﹝Middle_mediastinum﹞。有時神經原性腫瘤發生于椎間孔,呈啞鈴狀,一端在椎管內,另一端在橫隔﹝mediastinum﹞內,可以產生神經壓迫症狀。

腫瘤好發於後上橫隔﹝Superior_mediastinum﹞,X線表現為向一側突出的腫塊影,側位上與脊柱﹝Vertebral_column﹞重疊。腫塊多為圓形或橢圓形,邊緣清楚銳利。發生于椎間孔者,可壓迫椎間孔使之擴大,並可壓迫肋骨頭及脊椎,產生邊緣光滑的壓跡。惡性者可呈分葉狀,侵蝕鄰近骨骼而發生破壞。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內可發生鈣化。節細胞神經瘤常呈三角形。

橫隔腫瘤﹝Mediastinal_tumor﹞的共性X線表現是橫隔﹝mediastinum﹞腫塊引起的橫隔﹝mediastinum﹞增寬,為了診斷準確應注意掌握每種腫瘤的特點,並作好鑒別診斷﹝differential_diagnosis﹞。在診斷中應注意以下幾種病變的鑒別:

橫隔腫瘤﹝Mediastinal_tumor﹞與靠近橫隔﹝mediastinum﹞的肺部腫瘤的鑒別:發生於肺野﹝lumg_field﹞內帶與橫隔﹝mediastinum﹞鄰近的肺部腫瘤,可被誤認為橫隔腫瘤﹝Mediastinal_tumor﹞,應注意結合病史、轉動透視及體層攝影﹝tomography﹞進行鑒別。

其鑒別要點如下:

 ①、肺內腫塊,一般可隨呼吸而上下移動,橫隔腫瘤﹝Mediastinal_tumor﹞一般則無上下移動;

 ②、肺內腫塊當旋轉至某一位置時,有時可見腫塊與橫隔﹝mediastinum﹞邊界之間有密度減低的的間隔帶,或見密度高的線條影,代表肺部腫塊與橫隔﹝mediastinum﹞胸膜﹝pleura﹞互相重疊的邊界線;

 ③、肺內腫瘤貼近橫隔﹝mediastinum﹞的基底部,長度常小於腫塊的最大徑,且腫塊邊緣與橫隔﹝mediastinum﹞邊緣間的夾角為銳角。但當橫隔腫瘤﹝Mediastinal_tumor﹞生長巨大時也可出現這一徵象;

 ④、氣管及食管移位顯著時,腫塊位於橫隔內的可能性大。

橫隔腫瘤﹝Mediastinal_tumor﹞與非腫瘤性橫隔﹝mediastinum﹞增寬的鑒別:

 ①、胸椎結核形成的椎旁膿腫,自脊椎旁向兩側突出可誤為橫隔腫瘤﹝Mediastinal_tumor﹞。注意兩側較對稱的梭形腫脹及在側位片上見到相應部位脊椎的骨質破壞﹝destruction_of_bone﹞,則不難鑒別;

 ②、食管賁門﹝cardia﹞失弛緩症,食管明顯擴張,可向一側突出,而被誤認為橫隔腫瘤﹝Mediastinal_tumor﹞。在增寬的食管影中有時可見到食管內的液面,結合病史,行食管鋇劑透視則可確診。

橫隔腫瘤﹝Mediastinal_tumor﹞與橫隔淋巴結結核﹝Tuberculosis_of_lymph_nodes﹞的鑒別:橫隔﹝mediastinum﹞內增大的淋巴結,可誤為中橫隔﹝Middle_mediastinum﹞腫瘤或囊腫。橫隔淋巴結結核﹝Tuberculosis_of_lymph_nodes﹞多發生在右上橫隔﹝Superior_mediastinum﹞氣管旁,80%為單側﹝unilateral﹞,其外緣銳利,有時呈分葉狀,多為兒童或青年。鑒別困難時作1:10000結核菌素試驗,結核為強陽性。

橫隔腫瘤﹝Mediastinal_tumor﹞與主動脈瘤的鑒別:

 主動脈瘤在各個位置透視或照片上均表現為腫塊與主動脈壁不能分開,且有一連續性弧線。

 主動脈瘤透視可見主動性搏動。但有時因血栓形成,搏動也可不明顯。當橫隔﹝mediastinum﹞腫塊貼近主動脈壁時,透視下常難以區分其搏動為主動性或傳導性。

 主動脈瘤患者年齡多較大,一般在45歲以上,可有梅毒﹝Syphilis﹞、高血壓、外傷、突然胸痛﹝Chest_pain﹞等史。體檢可有高血壓或主動脈瓣區雜音。

 梅毒﹝Syphilis﹞性者梅毒﹝Syphilis﹞血清反應陽性。

 主動脈瘤有時併發左心室增大。發生於降主動脈﹝Aorta_descendens﹞的動脈瘤,搏動作用於鄰近椎體前緣,可形成弧形壓跡。鑒別困難時,可行主動脈造影確診。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