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liver﹞:

肝影像學檢查的目的,主要在於:

 ①、確定肝內占位性病變台肝腫瘤﹝Liver_tumor﹞、肝膿腫﹝liver_abscess﹞和囊腫的有無,大小、位置與性質;

 ②、鑒別右上腹腫塊的來源;

 ③、瞭解肝的結構和其他病變,如門靜脈高壓﹝portal_hypertension﹞的原因及其側支迴圈形成的情況。

普通X光檢查﹝X-ray_examination﹞價值有限。CT和USG可以在無損傷的情況下查知肝內的結構並顯示病變,已成為首選檢查方法。肝動脈造影對診斷肝占位性病變和血管病變有較大價值,常在USG和CT不能確診的情況下,或在介入治療前施行。

一、肝X線診斷:

﹝一﹞X光檢查﹝X-ray_examination﹞:與正常表現:肝區平片﹝plain_film﹞和透視只能大致瞭解肝的大小、輪廓﹝contour﹞和密度,並顯示鈣斑。診斷價值有限。

選擇動脈造影:對診斷肝內占位性病變特別是肝癌有較大價值。原發性﹝idiopathic﹞或轉移性肝癌及肝血管瘤﹝hemangioma﹞,主要由肝動脈供血,肝動脈造影可顯示腫瘤的血管結構,從而作出定位和定性診斷。

通常採用經皮股動脈穿刺插管造影法。將導管插入腹腔動脈。快速射造影劑﹝contrast_media﹞並作系列攝影,稱為選擇性動脈造影﹝SAG﹞。常用76%泛影葡胺60ml。右觀察肝的動脈期、毛細血管期和實質期。由於脾動脈同時顯影,故可觀察脾的情況,而且還可使脾、門靜脈顯影,稱為間接性脾門靜脈造影﹝indirect_splenoportography﹞。如將導管送入肝動脈,雖用較少的造影劑﹝contrast_media﹞,肝血管顯影也好,且避免其他管干擾,稱為超選擇性肝動脈造影。

肝動脈造影能顯示肝內動脈分支。正常動脈邊緣整齊,走行自然,並有一定規律,管徑由粗變細。毛細血管期顯示多數細小毛細小血管,實質期使肝密度普遍均勻增高。

﹝二﹞肝疾病X線表現與診斷:僅敍述肝腫瘤﹝Liver_tumor﹞、肝膿腫﹝liver_abscess﹞。

01、肝腫瘤﹝Liver_tumor﹞:

 肝良性腫瘤種類很多如,如血管瘤﹝hemangioma﹞、錯構瘤等。腫瘤多較小且有包膜,不引起臨床症狀﹝Clinical_signs﹞,常因其他原因作肝檢查時偶然發現。腫瘤較大或出血可造成肝區脹痛。平片﹝plain_film﹞可能發現肝輪廓﹝contour﹞的改變如膈隆凸和升高。

﹝1﹞原發性肝癌﹝primary_livercarcinoma﹞:

 常見,多在慢性肝炎﹝chronic_hepatitis﹞和肝硬化﹝hepatocirrhosis﹞的基礎上發生,分為巨塊型、結節型及彌漫型。多見於40歲以上的人。早期無症狀或只有肝區疼痛﹝pain﹞、腹脹﹝Abdominal_distention﹞、不適等。待出現腫塊時病情常已進入中、晚期。及時發現肝癌是提高療效的主要途徑。如果化驗檢查甲胎球蛋白測定陽性,應進行影像學檢查確診。

選擇性肝動脈影是診斷肝癌的有效方法,它能查出直徑小至2cm的肝癌,並確定其範圍與數目,供血是否豐富,還可瞭解有無肝硬化﹝hepatocirrhosis﹞和附近有無腫瘤轉移。

肝癌的動脈造影可有以下表現:

 ①、顯示腫瘤血管,表現為腫瘤區內大小不均、形狀不規則的血管影或呈「湖樣」充盈,其供血動脈增粗;

 ②、動脈拉直和移位,動脈邊緣不規則且僵硬,系因腫瘤包繞所致;

 ③、毛細血管期可見腫瘤染色,呈高密度的結節影;

 ④、肝實質期顯示為充盈缺損﹝filling-defect﹞區;

 ⑤、有時可形成動靜脈瘺,使相鄰的門靜脈分支早期顯影。

原發性肝癌﹝primary_livercarcinoma﹞動脈造影

肝動脈造影顯示肝內一團巨塊狀腫瘤血管,大小不均,形態不規則,其中心呈湖樣充盈。供血動脈增粗、迂曲

如門靜脈分支顯影好,能顯示分支受壓、移位元或拉直現象。有時可見分支粗細不均,邊緣不規則甚至中斷。如肝外門靜脈邊緣不規則,甚至現現充盈缺損﹝filling-defect﹞和中斷現象,提示肝癌侵犯、轉移或瘤栓形成。

﹝2﹞海錦狀血管瘤﹝cavernous_hemangioma﹞:

 常見,多無症狀,常在體檢時發現。動脈造影表現為早期顯示「血湖」,相當於病理解剖上的血竇。這種血湖的典型表現呈爆玉米花狀或結節狀,邊界清楚而毛糙,常呈叢狀或半弧狀分佈,其顯影時間可持續數十秒之久。

原發性肝癌﹝primary_livercarcinoma﹞應與肝血管瘤﹝hemangioma﹞鑒別,其主要區別是:

 ①、血管瘤﹝hemangioma﹞顯影早而排空遲,顯影持續時間明顯長於肝癌;

 ②、血管瘤﹝hemangioma﹞顯影的典型表現呈爆玉米花狀的血湖,肝癌的腫瘤血管呈形態不規則,粗細不均,僵直包繞,並常有小的動靜脈瘺;

 ③、肝癌的動脈常有受侵、僵直表現,供血動脈擴大,而血管瘤﹝hemangioma﹞沒有。

﹝3﹞肝轉移性腫瘤:

 肝轉移性腫瘤較常見。在多血管轉移瘤,如絨毛膜上皮癌﹝choriocarcinoma﹞、腎癌﹝renal_carcinoma﹞,表現為多數染色結節,常呈環形。而在少血管性轉移瘤,如肺癌﹝pulmonary_cancer﹞、胰腺癌﹝Cancer_of_pancreas﹞,動脈期表現不明顯,肝實質顯示為多個充盈缺損﹝filling-defect﹞區。

02、肝膿腫﹝liver_abscess﹞可以是阿米巴性或細菌性,以前者較多見。膿腫可單發或多發,多見於肝右葉。病變發展可穿破膈而波及胸膜﹝pleura﹞和肺。引起胸膜炎﹝Pleurisy﹞和肺膿腫﹝pulmonary_abscess﹞。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寒戰,高熱或弛張熱,右季肋部鈍痛,肝增大並有明顯壓痛。

肝膿腫﹝liver_abscess﹞的X光檢查﹝X-ray_examination﹞主要為透視和平片﹝plain_film﹞。可見膈升高、運動減弱,有時可造成局限性隆突,與膿腫的部位相應。肝向下增大,可致十二指腸﹝duodeno﹞和結腸肝曲向下移位。由於膿腫的影響,可有輕微胸膜﹝pleura﹞反應使肋膈角變鈍或有少量胸腔積液﹝pleural_effusion﹞。右肺下部可出現一些反應性炎症或盤狀肺不張﹝atelectasis﹞。如伴有產氣桿菌感染,膿腔內可出現氣體並形成液面。採取正、側位或側臥位水準投照,可確定膿腫的位置和大小。膿腔穿刺後注入氣體可以看到同樣的表現。肝膿腫﹝liver_abscess﹞向胸腔或肺穿破可引起右下肺大片實變影,其邊界多較清楚。動脈造影可見血管壓迫和移位,在實質期可顯示低密度區,邊較清楚,其四周有環狀染色。為肉芽組織所致。

二、肝USG診斷:

USG根據肝特有的圖像可測知其大小與結構,並判斷有無病變及病變性質。

﹝一﹞USG檢查方法:多採用仰臥位,用右前斜位以檢查右葉後段。一般用連續縱斷面和橫斷面探查或用右肋間和右肋緣下途徑。為顯示左葉常作劍突下縱斷面探查。USG檢查肝一般不需特殊準備,事先禁食12小時有助於肝、膽、胰的聯合檢查。

﹝二﹞正常肝的USG表現:肝實質由分佈均勻細小光點組成,這是由肝細胞和其纖維組織支架、膽管、小血管等無數小介面形成的。肝周圍為被膜形成的介面,表現為線狀回聲。在肝橫斷面圖像,常可在左內葉與左外葉之間,見到圓韌帶的橫斷面,呈圓形強回聲,直徑為約數毫米。肝左葉與尾葉之間,可發現由靜脈韌帶所致的線狀強回聲。

正常肝斷面的輪廓﹝contour﹞規則而光滑。在沿肋下作斜形探查時,在肝圖像的中間部位可見門靜脈,呈圓形或橢圓形無聲結構,並可追朔至左右分支。門靜脈及其分支的管壁回聲較強。

正常肝右葉厚度為12~14cm,左葉厚度通常小於5cm,在鎖骨﹝clavicle﹞中線,肝下緣不超過肋下1cm。肝下緣劍突下不超過5cm。膽囊﹝GB﹞在右葉下方,鎖骨﹝clavicle﹞中線部位。肝右葉後段與右腎前方相鄰,肝左葉後方與腹主動脈相接,肝右葉後部與肝左葉相交處為下腔靜脈﹝inferior_vena_cava﹞。

﹝三﹞肝病症USG表現與診斷:

01、肝膿腫﹝liver_abscess﹞USG檢查是診斷肝膿腫﹝liver_abscess﹞的首選方法。膿腫的聲像圖表現為液性暗區,移動探頭可顯示膿腫呈球形。膿腔內的壞死組織等有形成分,可造成點狀或線狀回聲。膿腫邊緣較厚而不甚規則,內有散在細小光點。肝膿腫﹝liver_abscess﹞尚未充分液化時,可表現為大片邊界不清的低回聲區,難與實質性病變區別。有時肝膿腫﹝liver_abscess﹞內無聲區不典型,則易與肝腫瘤﹝Liver_tumor﹞壞死混淆,須結合病史及化驗,以便和其他疾病鑒別。肚膿腫可為單發、多發或多房,檢查時應注意。

02、肝囊腫﹝hepatic_cyst﹞及包囊蟲病:肝囊腫﹝hepatic_cyst﹞呈現一個或多個無回聲暗區,直徑自數毫米至幾十毫米,斷面接近圓形,其中可有不全分隔。囊腫壁薄而光滑,邊界清晰,與肝實質有清楚分界。囊腫後壁及後方常有明顯的回聲增強效應。大的囊腫可使鄰近肝內管道受壓移位。

肝包囊蟲病的聲像圖與肝囊腫﹝hepatic_cyst﹞類似。肝近膈面處是好發部位。有時病灶可有多房樣結構。囊壁鈣化形成殼狀強回聲。診斷需結合病史。

03、肝腫瘤﹝Liver_tumor﹞:肝腫瘤﹝Liver_tumor﹞在聲像圖上呈局限性強回聲或低回聲區,常難以確定腫瘤性質。因此,對肝腫瘤﹝Liver_tumor﹞或占位性病變的性質常需結合其他檢查加以判斷。

原發性肝癌﹝primary_livercarcinoma﹞:USG是影像學診斷中的首選方法。聲像圖上肝癌表現為聚集成團的強回聲區,光團強弱分佈不均,邊比緣不規則。光點常粗糙明亮,與正常肝組織有明顯差別。腫瘤區下方的正常肝組織回聲強度降低,系因肝癌引起的超音衰減所致。

癌﹝巨塊型﹞:

另一種表現是病變區以低聲為主,該區光點稀疏。腫瘤區後方邊緣無增強效應,可與囊腫鑒別。在彌漫型肝癌可見到彌漫分佈的點片狀、粗細不規則光點或光斑,診斷較難。

肝癌不同類型的聲象圖表現。

肝癌聲象圖分型示意圖

Aa.結節型強回聲_Ab.融合型強回聲_Ac.包膜型強回聲

Ad.巨塊型:強回聲_B.等回聲型::C.低回聲型::D.混合型::E.彌漫型:

除上述肝內回聲的變化外,還可發現肝內靜脈和膽管出現受壓移位等改變。肝常增大,肝的上緣或下緣顯示膨隆。由於肝癌常在明顯肝硬化﹝hepatocirrhosis﹞的基礎上形成,故常同時有肝硬化﹝hepatocirrhosis﹞的USG表現,診斷時要注意鑒別。

海錦狀血管瘤﹝hemangioma_cavernosum﹞:由於USG廣泛使用,血管瘤﹝hemangioma﹞的發現也逐漸增多,USG易於發現血管瘤﹝hemangioma﹞,但定性診斷仍有一定限度。

聲像圖上小的血管瘤﹝hemangioma﹞表現為均勻強回聲區,邊界清晰銳利。部分血管瘤﹝hemangioma﹞可出現由血竇形成的液性無回聲區或呈網狀結構。病變單發或多發。較大的血管瘤﹝hemangioma﹞多呈混合型圖像特徵。如USG診斷難以定性,應作CT或動脈造影協助診斷。如可能,可作穿刺活檢。

04、肝硬化﹝hepatocirrhosis﹞:在我國以門靜脈性肝硬化﹝hepatocirrhosis﹞及血吸蟲病性膽硬化較多見。USG表現在早期為肝增大,其後出現肝內纖維組織增生、硬化,肝回聲增強、增多、變粗,形成彌漫不均的光點圖像。淺層回聲常增強而深層常減弱,肝內部各種管腔結構失去正常排列,顯示不清。病變進一步發展,肝邊緣因纖維組織收縮而不規則,肝內可出現異常回聲的結節。後期則肝縮小,輪廓﹝contour﹞凹凸不平,肝內回聲不均,可出現脾增大腹水,腹水表現為肝表面與腹壁軟組織﹝Abdominal_Wall_soft_tissues﹞之間的液性暗區。

三、CT與MRI診斷:

肝的CT檢查安全、可靠,有廣泛的適應證。主要的適應證是肝占位病變。凡是臨床或其他檢查方法疑有肝占位病變尤其是腫瘤,都是CT檢查的適應證。CT能確定病變的部位、範圍、大小和性質,還能瞭解腫瘤有無轉移,門靜脈或腔靜脈﹝vena_cava﹞有無瘤栓等。對手術治療或經導管栓塞化療後的復查也較好。CT還能對上腹部情況包括膽囊﹝GB﹞、脾、腹膜後腔、有無腹水等作全面瞭解。CT與USG是肝檢查的首選檢查法,對病變的典型表現可以確診。對一些不典型病例,兩者應配合使用,互相補充和印證,可使病變的診斷更為正確。

﹝一﹞CT檢查方法:檢查前5~6小時禁食。掃描前30分鐘口服1%~2%泛影葡胺400~500ml,其目的是使胃和腸管顯影,避免將胃或腸管誤認為異常。取仰臥位,層厚10mm,自膈頂向足側對全部肝作連續橫斷面掃描。先作平掃,多需作增強掃描,以便更好地明確病變、病變性質並瞭解血管的情況。

﹝二﹞正常CT表現:CT上,肝呈密度均勻的實質性軟組織﹝soft_tissues﹞影,CT值為50~60Hu,高於脾、胰、腎等臟器。肝內門靜脈和肝靜脈﹝Hepatic_vein﹞顯示為低密度的管道狀或圓形影。增強掃描後則明顯增強,顯示為高密度影。下腔靜脈﹝inferior_vena_cava﹞平掃時為圓形低密度影,增強後呈高密度。肝內動脈分支和正常膽管分支細小,通常平掃和增強都不能見到。

正常肝輪廓﹝contour﹞光滑,其形狀及胸部結構依斷面位置而不同。肝門區常有較多脂肪組織,呈不規則形或類似多角形低密度影。其中有肝動脈、門靜脈和膽管進出。門靜脈較大而居後,肝動脈位於其前內,膽管﹝主要是肝總管﹞位於其前外方。增強後門靜脈較易識別,呈圓形高密度影,位於下腔靜脈﹝inferior_vena_cava﹞之前。CT上易於區分肝的各葉,即左呈、方葉、右葉和尾葉。左葉和方葉以肝圓韌帶裂﹝fissure_for_ligamentum_teres_hepatis﹞﹝又稱縱裂﹞為界:方葉與右葉以右切跡和膽囊﹝GB﹞窩為界;橫行的靜脈韌帶裂更明顯。將左葉與尾葉分開;尾葉與右葉相連,突向內側,位於下腔靜脈﹝inferior_vena_cava﹞的前方,易於識別。

MRI用於上腹部實質臟器,並非首選方法。與CT相比,其主要缺點是成像時間長﹝需數分鐘﹞和空間分辨力低。心和腹主動脈的搏動、呼吸運動和腸蠕動﹝peristalsis﹞都造成明顯的偽影,妨礙診斷。然而MRI也有其優點,即可以通過成像參數的改變來瞭解病變的信號特點,從而對病變做出鑒別診斷﹝differential_diagnosis﹞;MRI還可以三維成像以及不用造影劑﹝contrast_media﹞即可瞭解大血管的情況。隨著MRI功能和成像方法的開發和改善,例如心電門控,呼吸門控,梯度﹝gradient﹞回波快速成象技術等,MRI對腹部臟器尤其是肝臟疾病的診斷價值逐漸被認可。對於肝內占位病變,如USG和CT定性或判斷有困難時,可使用MRI。

﹝三﹞MRI檢查方法:常規使用自旋回波成像技術T1WI和T2WI作橫斷面和額狀面﹝frontal_plane﹞成像。必要時可加用: ①、梯度﹝gradient﹞回波快速成像;②、額狀面﹝frontal_plane﹞和﹝或﹞矢狀面﹝sagittal_plane﹞成像,用於確定病變的位置及其與鄰近器官的關係;③、靜脈注射造影劑﹝contrast_media﹞GdDTPA作增強成像。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輔以心電門控,呼吸門控等技術以減少偽影。

﹝四﹞正常MRI表現在橫斷面圖像上肝的解剖形態與CT圖像相似。正常肝的結構均勻,其信號強度中等,在自旋回波圖像上略低於脾而高於背部肌肉。對肝左葉和肝右葉的近膈部分,MRI顯示比CT為優,因為CT在該處常由於胃內氣體、膈的部分容積效應及胃腸道內造影劑﹝contrast_media﹞而產生偽影。肝外與肝內血管,主要是靜脈呈低信號,顯示良好,明顯優於CT平掃。腹內脂肪組織顯示為甚高信號,氣體顯示為極低信號。

﹝五﹞肝疾病CT、MRI表現與診斷

01、原發性肝癌﹝primary_livercarcinoma﹞:CT平掃絕大多數是低密度病灶,少數可以是低密度、等密度與高密度混合的病灶。腫瘤可以是單個或多個結節,也可呈巨塊狀。較大腫瘤因出血、壞死和囊變而緻密度不均勻,中心部常出現更低密度區,其邊緣部呈結節狀。腫瘤邊界多不清,少數邊界清楚並有包膜。增強掃描肝癌區略有增強或不增強,而正常肝增強,因而使腫瘤境界更為清楚。癌變區可出現密度稍高的結節或隔,但其增強程度多不如正常肝。動態掃描時,即快速靜脈注射造影劑﹝contrast_media﹞:並於開始注射後15~25秒內即行掃描,由於肝癌由肝動脈供血且供血豐富而迅速,而造影劑﹝contrast_media﹞:尚未到達肝內門靜脈形成實質期,故肝癌結節可成為高密度,甚或顯出高密度的異常腫瘤血管。但肝癌增強的時間較短暫,2~3分鐘內即恢復為原來的低密度狀態。

原發性肝癌﹝primary_livercarcinoma﹞

CT增強掃描,肝右葉有一較大圓形低密度腫塊﹝↓﹞,其邊緣

部可見多個較密度的強化結節,其強化程度不如正常肝,中心部仍為未強化的低密度區

除了上述密度改變外,CT還可能看到另外一些改變,包括:

 ①、癌瘤處體積增大,輪廓﹝contour﹞隆凸;

 ②、腫瘤壓迫肝門和﹝或﹞肝裂,使之變形和移位;

 ③、門靜脈內瘤栓,表現為門靜脈增粗,密度不均,增強後可見腔內充盈缺損﹝filling-defect﹞影或門靜脈不增強;

 ④、鄰近器官如胃、胰、腎的受壓移位;

 ⑤、附近或遠處淋巴結增大﹝轉移﹞,腹水或其他臟器轉移。

肝癌常在肝硬化﹝hepatocirrhosis﹞的基礎上發生,因此常可見到肝硬化﹝hepatocirrhosis﹞的CT表現。

原發性肝癌﹝primary_livercarcinoma﹞在T1WI上肝癌的信號強度低於肝,境界常不清楚,有時難以認出。在T2WI上癌瘤較易識別,其信號高於正常肝,常不均勻。癌瘤中心常有不規則更低信號區,腫瘤邊緣有時有一低信號的包膜。注射造影劑﹝contrast_media﹞後肝癌信號明顯增強,可低於或高於正常肝的信號,境界更為清楚,其中低信號區﹝出血、壞死、瘢痕﹞則無強化。若有門靜脈內瘤栓,可於低信號的門靜脈中出現高信號塊影。

肝癌﹝MRI﹞:

A、T1WI肝右葉可見大塊較低信號區,其內信號不均,輪廓﹝contour﹞不規則﹝↓﹞:。門靜脈內可見相同信號強度影像,為癌栓所致﹝↓﹞:

B、T2WI上述稍低信號區成為稍高信號區﹝↓﹞,門靜脈內癌栓的信號也增強﹝↓﹞:

02、海錦狀血管瘤﹝hemangioma_cavernosum﹞:

 CT平掃表現為類圓形低密度區,境界較清楚,密度較均勻。較大的血管瘤﹝hemangioma﹞,其中心部分呈更低密度區,平掃所見難於肝癌鑒別。增強掃描尤其是動態掃描是鑒別診斷﹝differential_diagnosis﹞的必要手段,而以且注射和掃描技術起決定性作用。以60%~70%泛影葡胺60ml於30秒內注入靜脈,注射完畢立即對病區層面進行掃描,然後在1、3、5分後再對病區層面掃描,必要時最後一次掃描可延遲到注射後10~15分。在注射造影劑﹝contrast_media﹞60秒內的掃描片上,血管瘤﹝hemangioma﹞邊緣出現結節狀,高密度的增強灶,代表瘤中的「血竇」,其密度與主動脈的密度相近,明顯高於正常肝。在其後的掃描片上,可見增強的範圍逐漸向中心擴展,而增強灶的密度則逐漸減低,最後整個血管瘤﹝hemangioma﹞被造影劑﹝contrast_media﹞「填滿」,即整個血管瘤﹝hemangioma﹞與肝的密度相等。這個過程約為幾分鐘到10~20分鐘。造影劑﹝contrast_media﹞在血管瘤﹝hemangioma﹞內持續時間長,是與肝癌鑒別的重要徵象。較大的血管瘤﹝hemangioma﹞,其中心可始終保持低密度。

肝血管瘤﹝hemangioma﹞:

CT增強掃描,注射造影劑﹝contrast_media﹞後10分鐘,可見原來兩個低密度

區被造影劑﹝contrast_media﹞基本完全充盈﹝↓﹞。圖為兩個相鄰層面

血管瘤﹝hemangioma﹞在T1WI上表現為均勻低信號區,較大的血管瘤﹝hemangioma﹞則在其中心結構不均勻且信號更低,乃由於其中的血管和纖維化﹝fibrosis﹞所致。上述表現與肝癌難以鑒別。T2WI對鑒別診斷﹝differential_diagnosis﹞很重要,血管瘤﹝hemangioma﹞的信號很高,而其他實體性腫瘤只稍高。最近文獻報導,MRI對肝癌和血管瘤﹝hemangioma﹞鑒別診斷﹝differential_diagnosis﹞的準確性優於CT和USG,92%病例可作出鑒別。注射Gd-DT-PA行增強檢查也有助於血管瘤﹝hemangioma﹞的鑒別,血管瘤﹝hemangioma﹞的信號強度比肝癌增高更快,更強,且停留時間更長。

肝血管瘤﹝hemangioma﹞:﹝MRI﹞:

A.T1Wi_肝左葉有一邊界清楚的低信號區﹝→﹞:

B.T2WI_原低信號區表現為極高信號﹝→﹞:

此例CT檢查亦表現為典型的血管瘤﹝hemangioma﹞徵象

03、肝膿腫﹝liver_abscess﹞:

 CT顯示為境界清楚的圓形低密度區,CT值20~30Hu輪廓﹝contour﹞多整齊。膿腫壁表現為一圈「暈」,其密度高於膿腔而低於正常肝。增強掃描膿腔不強化,膿腫壁呈環形增強,輪廓﹝contour﹞光滑整齊,厚度均勻。若腔內有氣體和﹝或﹞液面則可確診。

肝膿腫﹝liver_abscess﹞在MRI上呈液體病變的信號特徵,即長的T1和T2。T2WI上呈圓形、境界清楚的低信號區,其周圍有一圈低信號暈圍繞。注射Gd-DTPA後這一圈暈呈高信號環。

04、肝囊腫﹝hepatic_cyst﹞:

 典型CT表現為單發或多發邊界銳利光滑的圓形低密度區,CT值與水接近。增強掃描囊腫不增強。

肝囊腫﹝hepatic_cyst﹞的MRI特點是T1和T2時間極長,在T1WI上其信號極低,低於血管瘤﹝hemangioma﹞和腫瘤的信號,在T2WI上則其信號強度高於血管瘤﹝hemangioma﹞和腫瘤。注射Gd-DTPA後,肝囊腫﹝hepatic_cyst﹞信號不增強。有時在T2WI上囊腫和血管瘤﹝hemangioma﹞的信號強度相似,難以區別,則應利用T1WI加以區別,此時囊腫的信號強度明顯低於血管瘤﹝hemangioma﹞的信號。

05、肝硬化﹝hepatocirrhosis﹞:

 CT有助於瞭解肝硬化﹝hepatocirrhosis﹞的程度及腹部其他情況。平掃表現為肝密度普遍減低,CT值接近或低於脾。早期肝增大,晚期肝縮小。肝輪廓﹝contour﹞凹凸不平呈結節狀。肝各葉大小比例失常,常是尾葉與左葉較大而右葉較小。肝門和肝裂增寬。脾增大是診斷肝硬化﹝hepatocirrhosis﹞的重要根據,其外緣前後徑超過5個單元,﹝一個肋骨或肋間隙稱為一個肋單元﹞。病情進展者或伴有腹水,表現為肝輪廓﹝contour﹞外的新月形水樣低密度區。有些硬化患者沒有CT變化。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