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部骨折-距骨骨折﹝astragalus_fracture﹞:

距骨﹝talus﹞居於脛腓骨與跟、舟骨之間,是足部主要負重骨之一,對踝關節﹝ankle_joint﹞的活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距骨﹝talus﹞脫位較骨折更多見。距肌的營養血管供給主要來自前後關節囊及韌帶附著處,如骨折或脫位後營養血管供給斷絕,復位後距骨﹝talus﹞壞死率可高達95%以上。

一、骨折類型及移位機理

﹝一﹞、距骨頸部及體部骨折:

 多由高處墜地,足跟著地,暴力沿脛骨﹝tibia﹞向下,反作用力從足跟向上,足前部強力背屈,使脛骨﹝tibia﹞下端前緣插入距骨﹝talus﹞的頸、體之間,造成距骨﹝talus﹞體或距骨頸骨折,後者較多。如足強力內翻或外翻,可使距骨﹝talus﹞發生骨折脫位。距骨頸骨折後,距骨﹝talus﹞體因迴圈障礙,可發生缺血性壞死。

 距骨頸及體部骨折及移位

﹝二﹞、距骨﹝talus﹞後突骨折:

 足強力蹠屈被脛骨﹝tibia﹞後緣或跟骨﹝calcaneus﹞結節上緣衝擊所致(圖3-66)。

 距骨﹝talus﹞後突骨折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傷後踝部疼痛、腫脹、壓痛、功能障礙都十分顯著,易與單純踝關節扭傷﹝ankle_Sprain﹞相鑒別。由於跟骨﹝calcaneus﹞及踝部骨折﹝Ankle_Fracture﹞可與距骨骨折﹝astragalus_fracture﹞同時發生,有時臨床鑒別是困難的,多需X光檢查﹝X-rays_examination﹞確診。但距骨﹝talus﹞後突骨折,對經驗較少的醫生容易與距骨﹝talus﹞後大小相似的副骨相混淆,後者是一邊緣光滑的子骨,同時距骨﹝talus﹞後緣也無缺損現象,而距骨﹝talus﹞後突骨折則相反,應注意鑒別。

三、治療:

距骨﹝talus﹞除頸部有較多的韌帶附著,血循環稍好外,上下前幾個方向都為與鄰骨相接的關節面,缺乏充分的血循供給,故應注意準確復位和嚴格固定,否則骨無菌性壞死和不連接發生率較高。

﹝一﹞、無移位的骨折:

應以石膏靴固定6~8周,在骨折未堅實癒合前,儘量不要強迫支持體重。

﹝二﹞、有移位的骨折:

距骨﹝talus﹞頭骨折多向背側移位,可用手法復位,注意固定姿式于足蹠屈位使遠斷端對隱近斷端,石膏靴固定6~8周。待骨折基本連接後再逐漸矯正至踝關節﹝ankle_joint﹞90°功能位,再固定4~6周,可能達到更堅實的癒合。儘量不要強迫過早支重。距骨﹝talus﹞體的骨折:如有較大的分離,手法復位雖能成功,但要求嚴格固定10~12周。如手法復位失敗,可以採用跟骨﹝calcaneus﹞牽引﹝skeletal_traction﹞3~4周,再手法復位。然後改用石膏靴嚴格固定10~12周。但因距骨﹝talus﹞體粉碎或劈裂骨折時,上下關節軟骨面多在損傷,癒合後發生創傷性關節炎的比例較高,恢復常不十分滿意。

距骨﹝talus﹞後突骨折:如移位,骨折片不大者可以切除,骨折片較大影響關節面較多時,可用克氏針固定,石膏靴固定8周。

﹝三﹞、閉合復位失敗的病例:

多需手術切開整復和用螺絲釘內固定,但因手術不可避免會破壞部分距骨﹝talus﹞血循,骨折片的壞死率增高。所以粉碎度較大者,宜施行距骨﹝talus﹞摘除,並施行脛跟關節面的直接融合為好。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