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leukocyte,white_blood_cell﹞:

白細胞﹝leukocyte,white_blood_cell﹞:為無色有核的球形細胞,體積比紅細胞大,能作變形運動,具有防禦和免疫功能。

 成人白細胞的正常值為4000~10000個/μ1。

 男女無明顯差別。

 嬰幼兒稍高於成人。

 血液中白細胞的數值可受各種生理因素的影響,如勞動、運動、飲食及婦女月經期,均略有增多。

 在疾病狀態下,白細胞總數及各種白細胞的百分比值皆可發生改變。

光鏡下,根據白細胞胞質有無特殊顆粒,可將其分為有粒白細胞和無粒白細胞兩類。

 有粒白細胞又根據顆粒的嗜色性,分為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neutrophil﹞、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icgranulocyte,eosinophil﹞用嗜鹼性粒細胞﹝basoophilic_granulocyte,basophil﹞。

 無粒白細胞有單核細胞﹝monocyte﹞和淋巴細胞﹝lymphocyte﹞兩種。

01、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neutrophil﹞: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neutrophil﹞占白細胞總數的50%~70%,是白細胞中數量最多的一種。

 細胞呈球形,直徑10~12μm,核染色質呈團塊狀。

 核的形態多樣,有的呈臘腸狀,稱杆狀核;有的呈分葉狀,葉間有細絲相連,稱分葉核。

 細胞核一般為2~5葉,正常人以2~3葉者居多。

 在某些疾病情況下,核1~2葉的細胞百分率增多,稱為核左移;核4~5葉的細胞增多,稱為核右移。

 一般說核分葉越多,表明細胞越近衰老,但這不是絕對的,在有些疾病情況下,新生的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neutrophil﹞也可出現細胞核為5葉或更多葉的。

 杆狀核粒細胞則較幼稚,約占粒細胞總數的5%~10%,在機體受細菌嚴重感染時,其比例顯著增高。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neutrophil﹞的胞質染成粉紅色,含有許多細小的淡紫色及淡紅色顆粒,顆粒可分為嗜天青顆粒和特殊顆粒兩種。

 嗜天青顆粒較少,呈紫色,約占顆粒總數的20%,光鏡下著色略深,體積較大;電鏡下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0.6~0.7μm,電子密度較高,它是一種溶酶體,含有酸性磷酸酶和過氧化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異物。

 特殊顆粒數量多,淡紅色,約占顆粒總數的80%,顆粒較小,直徑0.3~0.4μm,呈啞鈴形或橢圓形,內含鹼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

 吞噬素具有殺菌作用,溶菌酶能溶解細菌表面的糖蛋白。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neutrophil﹞具有活躍的變形運動和吞噬功能。

 當機體某一部位受到細菌侵犯時,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neutrophil﹞對細菌產物及受感染組織釋放的某些化學物質具有趨化性﹝chemotaxis﹞,能以變形運動穿出毛細血管,聚集到細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細菌,形成吞噬小體。

 吞噬小體先後與特殊顆粒及溶酶體融合,細菌即被各種水解酶、氧化酶、溶菌酶及其它具有殺菌作用的蛋白質、多肽等成分殺死並分解消化。

 由此可見,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neutrophil﹞在體內起著重要的防禦作用。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neutrophil﹞吞噬細胞後,自身也常壞死,成為膿細胞。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neutrophil﹞在血液中停留約6~7小時,在組織中存活約1~3天。

02、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icgranulocyte,eosinophil﹞:

 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icgranulocyte,eosinophil﹞占白細胞總數的0.5%~3%。

 細胞呈球形,直徑10~15μm,核常為2葉,胞質內充滿粗大(直徑0.5~1.0μm)、均勻、略帶折光性的嗜酸性﹝acidophilia﹞顆粒,染成桔紅色。

 電鏡下,顆粒多呈橢圓形,有膜包被,內含顆粒狀基質和方形或長方形晶體。

 顆粒含有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過氧化物酶和組胺酶等,因此它也是一種溶酶體。

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icgranulocyte,eosinophil﹞也能作變形運動,並具有趨化性﹝chemotaxis﹞。

 它能吞噬抗原抗體複合物,釋放組胺酶滅活組胺,從而減弱過敏反應。

 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icgranulocyte,eosinophil﹞還能借助抗體與某些寄生蟲表面結合,釋放顆粒內物質,殺滅寄生蟲。

 故而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icgranulocyte,eosinophil﹞具有抗過敏和抗寄生蟲作用。

 在過敏性疾病或寄生蟲病時,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icgranulocyte,eosinophil﹞增多。

 它在血液中一般僅停留數小時,在組織中可存活8~12天。

03、嗜鹼性粒細胞﹝basoophilic_granulocyte,basophil﹞:

 嗜鹼性粒細胞﹝basoophilic_granulocyte,basophil﹞數量最少,占白細胞總數的0~15。

 細胞呈球形,直徑10~12μm。

 胞核分葉或呈S形或不規則形,著色較淺。

 胞質內含有嗜鹼性﹝basophilia﹞顆粒,大小不等,分佈不均,染成藍紫色,可覆蓋在核上。

 顆粒具有異染性﹝metachromasia﹞,甲苯胺藍﹝toluidine_blue﹞染色呈紫紅色。

 電鏡下,嗜鹼性﹝basophilia﹞顆粒內充滿細小微粒,呈均勻狀或螺紋狀分佈。

 顆粒內含有肝素﹝heparin﹞和組胺,可被快速釋放;而白三烯則存在於細胞基質內,它的釋放較前者緩慢。

 肝素﹝heparin﹞具有抗凝血作用,組胺和白三烯參與過敏反應。

 嗜鹼性粒細胞﹝basoophilic_granulocyte,basophil﹞在組織中可存活12~15天。

嗜鹼性粒細胞﹝basoophilic_granulocyte,basophil﹞與肥大細胞﹝mastcell﹞,在分佈、胞核的形態,以及顆粒的大小與結構上,均有所不同。

 但兩種細胞都含有肝素﹝heparin﹞、組胺和白三烯等成分,故嗜鹼性粒細胞﹝basoophilic_granulocyte,basophil﹞的功能與肥大細胞﹝mastcell﹞相似,但兩者的關係尚待研究。

04、單核細胞﹝monocyte﹞:

 單核細胞﹝monocyte﹞占白細胞總數的3%~8%。

 它是白細胞中體積最大的細胞。

 直徑14~20μm,呈圓形或橢圓形。

 胞核形態多樣,呈卵圓形、腎形、馬蹄形或不規則形等。

 核常偏位,染色質顆粒細而鬆散,故著色較淺。

 胞質較多,呈弱嗜鹼性﹝basophilia﹞,含有許多細小的嗜天青顆粒,使胞質染成深淺不勻的灰藍色。

 顆粒內含有過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異性酯酶和溶菌酶,這些酶不僅與單核細胞﹝monocyte﹞的功能有關,而且可作為與淋巴細胞﹝lymphocyte﹞的鑒別點。

 電鏡下,細胞表面有皺褶和微絨毛﹝microvillus﹞,胞質內有許多吞噬泡、線粒體和粗面內質網,顆粒具溶酶體樣結構。

單核細胞﹝monocyte﹞具有活躍的變形運動、明顯的趨化性﹝chemotaxis﹞和一定的吞噬功能。

 單核細胞﹝monocyte﹞是巨噬細胞﹝macrophage﹞的前身,它在血流中停留1~5天後,穿出血管進入組織和體腔,分化為巨噬細胞﹝macrophage﹞。

 單核細胞﹝monocyte﹞和巨噬細胞﹝macrophage﹞都能消滅侵入機體的細菌,吞噬異物顆粒,消除體內衰老損傷的細胞,並參與免疫,但其功能不及巨噬細胞﹝macrophage﹞強。

05、淋巴細胞﹝lymphocyte﹞:

 淋巴細胞﹝lymphocyte﹞占白細胞總數的20%~30%,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等。

 直徑6~8μm的為小淋巴細胞﹝lymphocyte﹞,9~12μm的為中淋巴細胞﹝lymphocyte﹞,13~20μm的為大淋巴細胞﹝lymphocyte﹞。

 小淋巴細胞﹝lymphocyte﹞數量最多,細胞核圓形,一側常有小凹陷,染色質緻密呈塊狀,著色深,核占細胞的大部,胞質很少,在核周成一窄緣,嗜鹼性﹝basophilia﹞,染成蔚藍色,含少量嗜天青顆粒。

 中淋巴細胞﹝lymphocyte﹞和大淋巴細胞﹝lymphocyte﹞的核橢圓形,染色質較疏鬆,故著色較淺,胞質較多,胞質內也可見少量嗜天青顆粒。

 少數大、中淋巴細胞﹝lymphocyte﹞的核呈腎形,胞質內含有較多的大嗜天青顆粒,稱為大顆粒淋巴細胞﹝lymphocyte﹞、電鏡下,淋巴細胞﹝lymphocyte﹞的胞質內主要是大量的游離核糖體,其他細胞器均不發達。

以往曾認為,大、中、小淋巴細胞﹝lymphocyte﹞的分化程度不同,小淋巴細胞﹝lymphocyte﹞為終末細胞。

 但目前普遍認為,多數小淋巴細胞﹝lymphocyte﹞並非終末細胞。

 它在抗原刺激下可轉變為幼稚的淋巴細胞﹝lymphocyte﹞,進而增殖分化。而且淋巴細胞﹝lymphocyte﹞也並非單一群體,根據它們的發生部位、表面特徵、壽命長短和免疫功能的不同,至少可分為T細胞、B細胞、殺傷(K)細胞和自然殺傷(NK)細胞等四類。

血液中的T細胞約占淋巴細胞﹝lymphocyte﹞總數的75%,它參與細胞免疫,如排斥異移體移植物、抗腫瘤等,並具有免疫調節功能。

 B細胞約占血中淋巴細胞﹝lymphocyte﹞總數的10%~15%。B細胞受抗原刺激後增殖分化為漿細胞﹝plasmacell﹞,產生抗體,參與體液免疫。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永康堂【YCT】~學習自測~

答案

嗜酸性粒細胞

【A】

血吸蟲病﹝schistosomiasis﹞的實驗室檢查中,有確診價值的是:※※A、糞便中發現蟲卵或孵出毛蚴;※※B、急性期嗜酸性粒細胞﹝granulocyte﹞增高;※※C、血清中檢出相應抗體;※※D、肝功能檢查異常;※※E、脾腫大,脾功能亢進。(中醫)

【B】

曾用過抗菌藥物,疑為傷寒的患者,最有價值的檢查是:※※A、糞培養;※※B、骨髓﹝bone_marrow﹞培養;※※C、血培養;※※D、肥達反應;※※E、血嗜酸性粒細胞﹝granulocyte﹞計數。(中醫)

【D】

確診傷寒的依據是:※※A、大便培養傷寒桿菌陽性;※※B、膽汁培養傷寒桿菌陽性;※※C、肥達反應陽性;※※D、血培養或骨髓﹝bone_marrow﹞培養傷寒桿菌陽性;※※E、周圍血嗜酸性粒細胞﹝granulocyte﹞減少或消失。(中醫)

【A】

患者高熱﹝hyperpyrexia﹞1周。檢查:體溫40℃,脈搏90次/分,白血球4.0×10~9.gif/L,嗜酸性粒細胞﹝granulocyte﹞消失。應首先考慮的是:※※A、傷寒﹝typhoid﹞;※※B、中毒性痢疾;※※C、中毒性肺炎;※※D、流行性腦脊髓膜炎;※※E、急性病毒性肝炎﹝Viral_hepatitis﹞。(中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