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組織學:

皮膚由三部分組成,由外往裏依次為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和皮下組織﹝Subcutaneous_tissue﹞。

表皮﹝Epidermis﹞:

表皮﹝Epidermis﹞由兩大類細胞組成。

 即角朊細胞﹝keratinocytes﹞與樹枝狀細胞﹝dendritic_cells﹞。

01、角朊細胞﹝keratinocytes﹞:

可以產生角質蛋白、根據角朊細胞﹝keratinocytes﹞的不同分化過程及細胞形態分為四層,即基底細胞層、棘細胞層、顆粒細胞層及角質層。

 ㄅ、基底層:僅一層基底細胞,呈長柱狀或立方形,核較大,卵圓形,細胞嗜鹼性蘭染。基底細胞呈柵欄狀排列於其下的基底膜上。它是生髮細胞,代謝活躍,不斷有絲狀分裂,產生子細胞以更新表皮﹝Epidermis﹞。基底細胞內尚含有多少不等的黑素,其含量多少與皮膚的顏色是一致的。

 ㄆ、棘層:由4~8層多角形細胞所組成由於胞漿有多個棘狀突起故稱為棘細胞、胞體比較透明、核染色質比基底細胞核染色質少。在棘細胞間可散有郎格罕細胞﹝Langerhan’s_cells﹞。

 ㄇ、顆粒層:由1~3層扁平或菱形細胞所組成,胞漿內充滿粗大,深嗜鹼性的透明角質顆粒。其厚度與角質層厚度一般成正比。

 ㄈ、角質層:為扁平、無核、嗜酸性染色的角質化細胞。角質層內有時呈網狀與切片有關。

在掌蹠皮膚角質層厚的部位,在HE染色切片中,角層下有時可見一均勻一致的嗜酸性帶,稱為透明帶或透明層。

角朊細胞﹝keratinocytes﹞間依橋粒及細胞間粒合物質相互連接。基底細胞靠真皮﹝Dermis﹞側的胞膜上只有半橋粒在連結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上起著重要作用。

基底膜帶﹝Basementmembrane_zone,BMZ﹞:

位於基底細胞層下方,起著連結表皮﹝Epidermis﹞與真皮﹝Dermis﹞的作用、在PAS染色時可見一條均勻一致的紫紅色帶、呈現PAS反應陽性,說明含有相當多量的中性粘多糖。

02、樹枝狀細胞﹝dendritic_cells﹞:

 ㄅ、黑素細胞﹝melanocyte﹞:來源於外胚葉的神經脊、具有合成黑色素的作用。其胞漿透明,核較小深染。黑素細胞﹝melanocyte﹞位於基底細胞層。約8~10個基底細胞間有一個黑素細胞﹝melanocyte﹞。

 ㄆ、郎格罕細胞﹝langerhan’s_cell﹞:

 大多位於棘層中上層、胞漿透明。細胞來源於骨髓,具有吞噬細胞功能,具有攝取、加工並遞呈抗原作用。細胞表面具有HLA-DR抗原,IgG的FC段受體及Ia抗原等。近年來用OKT6或Leu6及免疫螢光或免疫細胞化學技術是觀察此種細胞最好的方法。是與免疫有關的一種細胞。在電鏡檢查核呈腦回狀有切跡。胞漿內有一特徵性的網球拍樣顆粒﹝Bibeck顆粒﹞亦稱郎格罕顆粒。

 ㄇ、未定型細胞﹝indeterminate_cell﹞:常位於表皮﹝Epidermis﹞下層,其特點是沒有黑素體及Langerhan’s顆粒。此種細胞可能分化為Langerhans細胞。也可能是黑素細胞﹝melanocyte﹞前身。

 ㄈ、Merkel細胞﹝merkel_cell﹞:在光滑皮膚的基底細胞層及有毛皮膚的毛盤,數量很少,目前認為Merkel細胞﹝merkel_cell﹞很可能是一個觸覺感受器。

真皮﹝Dermis﹞:

主要由結締組織組成,包括膠原纖維,彈力纖維及基質。神經、血管、淋巴管、肌肉、毛囊﹝Hair_and_Hair_follicle﹞、皮脂腺﹝sebaceous_gland﹞及大小汗腺均位於真皮﹝Dermis﹞結締組織內。

真皮﹝Dermis﹞厚度約為表皮﹝Epidermis﹞的15~40倍,有少數細胞成份、如纖維母細胞、肥大細胞、組織細胞及淋巴細胞。

真皮﹝Dermis﹞主要分為兩層、即乳頭層及網狀層,但也有將乳頭層再分為真皮乳頭﹝dermal_papilla﹞及乳頭下層。網狀層也可以分作真皮﹝Dermis﹞中部與真皮﹝Dermis﹞下部。兩者無明確界限。

膠原纖維:在真皮﹝Dermis﹞結締組織中,膠原纖維最為豐富。乳頭層的膠原纖維纖細,排列紊亂。網狀層的膠原纖維束粗厚,多與表皮﹝Epidermis﹞平行走向。HE染色呈深紅色。

網狀纖維:是較幼稚的纖細膠原纖維。在HE染色時,此種纖維不易辯認,但其具有嗜銀性,故可以用硝酸銀浸染顯示。網狀纖維在真皮﹝Dermis﹞中數量很少,主要位於表皮﹝Epidermis﹞下,毛細血管及皮膚附屬器周圍。

彈力纖維:纖細、呈波浪狀,纏繞于膠原束之間,在乳頭層它猶如樹枝狀伸向表皮﹝Epidermis﹞方向終止於基底膜。需用彈力纖維染色顯示。

基質:是一種無定形物質、由纖維母細胞所生、其主要成份為酸性粘多糖,特別是透明質酸及硫酸軟骨素為多。其他成份有中性粘多糖、蛋白質及電解質等。HE染色基質看不到。用阿申蘭﹝alcian_blue﹞及膠樣鐵﹝Colloidiron﹞等可使其顯色。

皮下組織﹝Subcutaneous_tissue﹞:

又稱皮下脂肪層、由脂肪小葉及小葉間隔所組成。脂肪小葉中充滿著脂肪細胞,細胞漿中含有脂肪,核被擠至一邊。小葉間隔將脂肪細胞分為小葉、間隔的纖維結締組織與真皮﹝Dermis﹞相連續,除膠原束外,還有大的血管網、淋巴管和神經。

皮膚附屬器:

皮膚附屬器包括毛髮、毛囊﹝Hair_and_Hair_follicle﹞、汗腺﹝sweat_gland﹞、皮脂腺﹝sebaceous_gland﹞與指﹝趾﹞甲等。

01、毛髮與毛囊﹝Hair_and_Hair_follicle﹞:

毛髮由角化的角朊細胞﹝keratinocytes﹞所構成,從內到外可分為三層:即髓質、皮質和毛小皮。

 全身皮膚除掌蹠、指﹝趾﹞末節伸側,唇紅、龜頭﹝glans_penis﹞、包皮﹝foreskin﹞內側及陰蒂﹝clitoris﹞外均有毛髮。

根據有無髓和有無黑色素可分為毳毛、軟毛、硬毛。

 毳毛無毛髓和黑色素,胎生期未期即脫落,軟毛有黑色素但無髓。廣泛地分佈在皮膚各部。硬毛即含黑色素又有毛髓,只分佈在頭部,腋窩和陰部。

毛囊﹝Hair_and_Hair_follicle﹞可分為三部分,

 最上部為毛囊漏斗部﹝Follicular_Infundibulum﹞,

 中間為毛囊脊部。

 自立毛肌﹝arrector_muscle_of_hair﹞附著點以下為毛囊下部。

毛囊﹝Hair_and_Hair_follicle﹞由內,外毛根鞘及結締組織鞘所構成,前兩者毛根鞘的細胞均起源於表皮﹝Epidermis﹞而結締組織鞘則起源於真皮﹝Dermis﹞。

所有毛囊﹝Hair_and_Hair_follicle﹞的活動均呈週期性,即分為生長期﹝占頭髮85%﹞,退行期﹝僅占頭髮的1%﹞,休止期﹝占頭髮14%﹞。

 休止期時毛囊下部消失,被一波紋狀纖維性結締組織所代替。因此毛囊下部隨不同生長週期而變化。毛囊漏斗﹝Follicular_Infundibulum﹞和毛囊脊部則基本上無變化。

毛母質:由表皮﹝Epidermis﹞細胞的團塊構成,這些細胞形態多樣。

毛乳頭:相當於真皮乳頭﹝dermal_papilla﹞,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及神經的結締組織。

02、皮脂腺﹝sebaceous_gland﹞:

是一種全漿分泌腺,沒有腺腔,整個細胞破裂即成為分泌物,皮脂腺﹝sebaceous_gland﹞與毛囊﹝Hair_and_Hair_follicle﹞關係密切,皮脂腺﹝sebaceous_gland﹞導管大多數開口於毛囊漏斗部﹝Follicular_Infundibulum﹞。少數皮脂腺﹝sebaceous_gland﹞與毛囊﹝Hair_and_Hair_follicle﹞無關,直接開口於皮膚或粘膜的表面如唇紅緣的皮脂腺﹝sebaceous_gland﹞直接開口於粘膜表面--Fordyce點。不論與毛囊﹝Hair_and_Hair_follicle﹞有無關係,其結構基本相同。即為腺體及導管兩部分。

皮脂腺﹝sebaceous_gland﹞是全分泌腺,皮脂腺﹝sebaceous_gland﹞細胞自身脂肪脂化之後形成脂質而分泌,脂質成分中最多的是三酸甘油酯,該成分經過皮脂腺﹝sebaceous_gland﹞導管向表皮﹝Epidermis﹞排泄過程中分解成為二脂酸甘油酯,單酸甘油酯。在游離脂肪酸中持有C12-C16者發炎性最強,有C16-C18者形成粉刺的作用最明顯。

皮脂腺﹝sebaceous_gland﹞的發育及分泌活動主要受雄激素的影響,它並不直接受神經的支配。

小汗腺﹝Eccrire_gland﹞:

除唇紅緣、包皮﹝foreskin﹞內側、龜頭﹝glans_penis﹞、小陰唇﹝labia_minora﹞、陰蒂﹝clitoris﹞及甲床外,小汗腺﹝Eccrire_gland﹞遍佈全身。小汗腺﹝Eccrire_gland﹞有盤曲的分泌腺,盤曲的真皮導管,垂直的真皮導管及螺旋形表皮﹝Epidermis﹞內導管所組成。

腺體:由腺細胞、肌上皮細胞和基底膜帶﹝Basementmembrane_zone,BMZ﹞組成,中央有腺腔。腺細胞有兩種,即暗細胞和透明細胞。主要依據染色特點而分的。肌上皮細胞呈梭形,排列成一層,位於腺細胞與基底膜帶﹝BMZ﹞之間。基底膜帶﹝BMZ﹞位於肌上皮細胞週邊PAS反應為陽性。

大汗腺﹝Apocrine_gland﹞:

僅見於腋窩、乳暈﹝mammary_areola﹞、臍周、肛周和外陰部。

腺體:由腺細胞、肌上皮細胞,基底膜帶﹝BMZ﹞所構成。腺細胞形態不一,隨其分泌活動而改變,大致有圓柱形,立方形和扁平形等三種細胞的高度隨分泌不同階級而不同,越活躍細胞越高。分泌時細胞漿頂端脫落至管腔內,所以稱為頂漿分泌或斷頭分泌。

導管:與小汗腺﹝Eccrire_gland﹞相同

甲﹝Nail﹞:

包括甲板,甲根及包繞它的組織。甲板由角化的細胞組成。甲根是指甲母即甲母質細胞所在的區域。甲半月的遠端是甲床與甲母的分界線。甲板與甲床粘著十分牢固,在甲板的腹側與甲床間有許多縱行的溝及脊,使甲床與其下方真皮﹝Dermis﹞結締組織與甲板牢固地粘著。

皮膚的血管,神經與肌肉:

血管系統:

動脈和靜脈分別在真皮﹝Dermis﹞和皮下組織﹝Subcutaneous_tissue﹞境界處,乳頭下層和乳頭層之間形成兩個血管網;從肌膜上形成血管網的動靜上行至真皮深層的血管網,再向上行至乳頭下層血管網,從這裏變成終未細動脈再上行至乳頭層,形成毛細血管襻﹝Capillary_loop﹞之後變成毛細血管網靜脈段下進行乳頭下層的靜脈網,再下行經過甚皮深層的靜脈性血管網到達下方的皮靜脈。

淋巴系統:

皮膚的淋巴管分別在乳頭下層,真皮深層形成淺網和深網,淋巴管收集流動在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皮下組織﹝Subcutaneous_tissue﹞中所有細胞間,纖維間的淋巴液,並與所屬淋巴結相聯繫。

神經系統:

由知覺神經和植物神經所組成,知覺神經在真皮深層和乳頭下層分別形成神經叢,再上行進入乳頭。

(01)、知覺神經:

游離神經未稍分佈在真皮上層,乳頭層和毛囊﹝Hair_and_Hair_follicle﹞周圍,管痛覺。終未小體有:

 ㄅ、Merkel細胞(merkel_cell﹞,

 ㄆ、Meissner小體(觸覺、壓覺),

 ㄇ、vater_pacini小體(振動感﹞,

 ㄈ、Krause小體(冷覺),

 ㄉ、Raffini小體(溫覺)。

(02)、植物神經:

 皮膚的植物神經為交感神經的節後纖維,與知覺神經成為一個神經束而分佈於汗腺﹝sweat_gland﹞、立毛肌﹝arrector_muscle_of_hair﹞、血管等。立毛肌﹝arrector_muscle_of_hair﹞、血管受腎上腺素﹝Epinephrine,E﹞作用的神經支配,小汗腺﹝Eccrire_gland﹞受膽鹼﹝cholin﹞作用的神經支配。

皮膚的肌肉:

主要為平滑肌﹝Smooth_muscle﹞。

(01)、立毛肌﹝arrector_muscle_of_hair﹞:始於真皮上層,斜行附著在毛囊﹝Hair_and_Hair_follicle﹞的毛囊﹝Hair_and_Hair_follicle﹞隆起部分,收縮時皮膚上起雞皮疙瘩。

(02)、肉樣肌:陰囊﹝scrotum﹞、乳腺之平滑肌﹝Smooth_muscle﹞。

(03)、顏面表情肌屬於真皮﹝Dermis﹞內的橫紋肌。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