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辨證

臟腑辨證,是在認識臟腑生理功能、病變特點的基礎上,將四診所收集的症狀、體徵及有關病情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判斷疾病所在的臟腑部位、病因、病性等。是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的辨證歸類方法。簡言之,即以臟腑為綱,對疾病進行辨證。

 

臟腑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變化是臟腑辨證的理論依據。病因病性辨證是臟腑辨證的基礎。在進行臟腑辨證時,要從整體觀角度分折臟腑病變所屬證候。臟腑辨證是中醫辨證體系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中醫臨床各科辨證的必備基礎。

 

臟腑辨證主要運用於內、外、婦、兒等科的內傷雜病,具體使用還應與所屬之學科特點相結合,與辨證相結合。

 

心病辨證

心病辨證——心血虛證

心血虛證是指由於心血虧虛,不能濡養心臟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

心悸,頭暈,失眠多夢,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舌色淡,脈細弱。

 

【機理分析】:

本證多因脾虛生血之源虧乏,或失血過多,或久病失養,或勞心耗血所致。

 

心血不足,心失所養,心動失常,故見心悸;血不養心,心神不安,則見失眠、多夢。血虛不上榮於頭、面,故見頭暈、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舌色淡。血少脈道失充,故脈細無力。本證以心悸、失眠及血虛證為主要辨證依據。

 


 

心病辨證——心陰虛證

心陰虛證是指由於心陰虧損,虛熱內擾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

心煩心悸,失眠、多夢,或見五心煩熱,午後潮熱,盜汗,兩顴發紅,舌紅少津,脈象細數。

 

【機理分析】:

本證多因思慮勞神太過,暗耗心陰,或因熱病後期,耗傷陰液,或肝腎等臟陰虧累及於心所致。

 

心陰虧少,心失所養,心動失常,故見心悸;心失濡養,且虛熱擾心,心神不守,則心煩、失眠、多夢。陰不制陽,虛熱內生,故五心煩熱,午後潮熱,盜汗,顴紅,舌紅少津。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本證以悸煩不寧,失眠多夢及陰虛證為辨證要點。

 

心病辨證——心氣虛證

心氣虛證是指由於心氣不足,鼓動無力,表現以心悸為主症的虛弱證候。

 

【臨床表現】:

心悸,氣短,精神疲憊,活動後加重,面色淡白,或有自汗,舌質淡,脈虛。

 

【機理分析】:

本證多由於素體久虛,或久病失養,或因年高臟氣衰弱等原因所致。

 

心氣虛,鼓動無力,故見心悸。氣虛衛外不固,故自汗;機能活動衰減,故氣短、神疲。動則氣耗,故活動勞累後諸症加劇。氣虛運血無力,氣血不充,故面色淡、舌淡、脈虛。本證以心悸及氣虛證為審證要點。

 

心病辨證——心陽虛證

心陽虛證是指由於心陽虛衰,鼓動無力,虛寒內生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

心悸怔忡,心胸憋悶或痛,氣短,自汗,形寒畏冷,面色白,或面唇青紫,舌質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脈弱或結代。

 

【機理分析】:

本證常由心氣虛進一步發展而來。

 

心陽虛衰,鼓動無力,心動失常,故輕則心悸,重則怔忡;胸陽不展,故心胸憋悶,氣短;溫運血行無力,心脈痺阻不通,則見心痛。陽虛溫煦失職,故見形寒肢冷;衛外不固則自汗;運血無力,血行不暢,故見面色白或面唇青紫、脈或結或代或弱。舌質淡胖或紫暗,苔白滑,為陽虛寒盛之象。本證以心悸怔忡,胸悶或痛及陽虛證為審證要點。

 


 

心病辨證——心陽虛脫證

心陽虛脫證是指心陽衰極,陽氣暴脫所表現的危重證候。

 

【臨床表現】:

在心陽虛證表現的基礎上,更見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蒼白,或心痛劇烈,口唇青紫,脈微欲絕,甚或神志模糊,昏迷不醒。

 

【機理分析】:

本證常是心陽虛證進一步發展的結果,亦有因寒邪暴傷心陽或痰瘀阻塞心竅所致者。

 

陽氣衰亡,不能衛外則冷汗淋漓;不能溫煦肢體,故四肢厥冷。心陽衰,宗氣泄,不能助肺以行呼吸,故呼吸微弱。陽氣外亡,溫運血行無力,脈道失充,故面色蒼白;若血行不暢,瘀阻心脈,則見心痛劇烈,口唇青紫。陽衰,心失溫養,神散不收,致神志模糊,甚則昏迷。脈微欲絕,為陽氣外亡之徵。本證以心陽虛和亡陽的臨床表現為診斷依據。

 

心病辨證——心火亢盛證

心火亢盛證是指由於心火內熾所表現的實熱證候。

 

【臨床表現】:

心煩失眠,面赤口渴,身熱,便秘溲黃,舌尖紅絳,苔黃,脈數。或見口舌赤爛疼痛,或兼見小便赤、澀、灼、痛,或見吐血、衄血,甚或狂躁譫語,神識不清等。

 

【機理分析】:

本證多因情志抑鬱,氣鬱化火,或火熱之邪內侵,或過食辛熱、溫補之品,久蘊化火,內熾於心所致。

 

心火內熾,侵擾心神,故見心煩失眠。火邪傷津,故口渴,便秘,尿黃;火熱炎上則面赤,舌尖紅絳;血行加速,則脈數。若以口舌生瘡、赤爛疼痛為主症者,常稱為「心火上炎證」,若兼小便赤、澀、灼、痛者,習稱為「心熱下移證」;若吐血、衄血表現突出者,則又稱為「心火迫血妄行證」;若以狂躁譫語,神識不清為主症者,則常稱「火熱閉擾心神證」。總之,本證以神志症狀及舌、脈出現火熱熾盛之象為審證要點。

 

心病辨證——心脈痺阻證

心脈痺阻證是指由於瘀血、痰濁、陰寒、氣滯等因素阻痺心脈,而出現以心悸怔忡,胸悶心痛為主症的一類證候。

 

【臨床表現】:

心悸怔忡,心胸憋悶作痛,痛引肩背內臂,時作時止。或見痛如針刺,舌暗或有青紫斑點,脈細澀或結代;或為心胸悶痛,體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膩,脈沉滑或沉澀;或遇寒痛劇,得溫痛減,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緊;或疼痛而脹,脅脹,常喜太息,舌淡紅,脈弦。

 

【機理分析】:

本證多因正氣先虛,心陽不振,有形之邪阻滯心脈所致。因其成因之不同,又有瘀阻心脈證、痰阻心脈證、寒凝心脈證、氣滯心脈證等名。

 


 

心陽不振,失於溫養,心動失常,故見心悸怔忡。陽氣不宣,血行無力,心脈痺阻,故心胸憋悶疼痛。手少陰心經之脈直行上肺出腋下,循內臂,故痛引肩背內臂。

 

瘀阻心脈的疼痛以刺痛為特點,伴見舌暗,或有青紫色瘀斑瘀點,脈細澀或結代等瘀血內阻的症狀;痰阻心脈的疼痛以悶痛為特點,患者多見體胖痰多,身重困倦,苔白膩,脈沉滑或沉澀等痰濁內盛的症狀;寒凝心脈的疼痛以痛勢劇烈,突然發作,得溫痛減為特點,伴見畏寒喜溫,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緊等寒邪內盛的症狀;氣滯心脈的疼痛以脹痛為特點,其發作往往與精神因素有關,常伴見脅脹,善太息,脈弦等氣機鬱滯的症狀。

 

本證以心悸怔忡,心胸憋悶作痛為審證依據,但因致痛之因有別,故應分辨疼痛特點及兼症以審證求因。

 

心病辨證——痰蒙心神證

痰蒙心神證是指由於痰濁蒙蔽心神,表現以神志異常為主症的證候。又稱痰迷心竅證,痰迷心包證。

 

【臨床表現】:

意識模糊,甚則昏不知人,或精神抑鬱,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獨語,舉止失常。或突然昏僕,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中痰鳴。並見面色晦滯,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滑。

 

【機理分析】:

本證多由感受濕濁之邪,阻遏氣機,或因情志不遂,氣機鬱滯,氣不行津,津聚為痰,或痰濁挾肝風內擾,致痰濁蒙蔽心神所致。

 

痰濁蒙蔽心竅,神明失司,故見意識模糊,甚則昏不知人。氣鬱痰凝,痰氣搏結,阻蔽神明,則見神志痴呆,精神抑鬱,表情淡漠,喃喃獨語,舉止失常。若痰濁挾肝風閉阻心神,故突然昏僕,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中痰鳴。痰濁內阻,清陽不升,濁氣上泛,故面色晦暗;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則胸悶作嘔。舌苔白膩,脈滑,均為痰濁內盛之徵。本證是以神志異常和痰濁內盛見症為審證要點。

 

心病辨證——痰火擾神證

痰火擾神證是指由於火熱痰濁侵擾心神,表現以神志異常為主的證候。

 


 

【臨床表現】:

發熱煩躁,面赤口渴,氣粗,便秘尿黃,吐痰色黃,或喉間痰鳴,胸悶,心煩不寐,甚則狂越妄動,打人毀物,胡言亂語,哭笑無常,或見神昏譫語,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機理分析】:

本證多因情志刺激,氣機鬱滯化火,煎熬津液為痰,或外感濕熱之邪,蘊成痰火,或外感熱邪,灼津為痰,致痰火內擾引起。

 

痰火擾神有外感和內傷之分。外感熱病中,痰火擾亂心神,見神昏譫語,躁擾發狂。裏熱蒸騰上炎,則面紅耳赤,呼吸氣粗;熱灼津傷,便秘尿黃;痰火內盛,吐痰黃稠,或喉間痰鳴,痰阻氣機則胸悶。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均為痰火內盛之象。內傷雜病中,痰火內盛,閉擾心神,輕則心煩失眠,重則發狂,胡言亂語,哭笑無常,狂越妄動,打人毀物。本證以神志異常和痰火內盛的見症為審證要點。

 

心病辨證——瘀阻腦絡證

瘀阻腦絡證是指由瘀血犯頭,阻滯腦絡,表現為頭痛、頭暈為主症的證候。

 

【臨床表現】:

頭痛、頭暈經久不癒,痛處固定不移,痛如錐刺,或健忘、失眠、心悸,或頭部外傷後昏不知人,面晦不澤,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

 

【機理分析】:

本證多由頭部外傷後,或久病入絡,瘀血內停,阻塞腦絡所致。

 

瘀血阻滯腦絡,不通則痛,故頭痛如錐刺,或昏不知人;氣血不得正常流布,腦失所養,則頭暈時作。痛處固定不移,面晦不澤,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均為瘀血內阻之徵。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心神失養,故可見健忘、失眠、心悸等症。本證以頭痛、頭暈及瘀血證為審證要點。

 

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