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食

《靈樞•脈度》:「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味矣。」

 

《幼科發揮•調理脾胃》:「兒有少食而易飽者,此胃不受、脾之不能消也。宜益胃之陽,養脾之陰。宜錢氏異功散合小建中湯主之。」

 

《赤水玄珠全集•卷十三》:「不能食者,由脾胃餒弱,或病後而脾胃之氣未複,或痰客中焦,以故不思食,非心下痞滿而惡食也。治當補益以開豁之,丹溪導痰運脾之法皆是也。」

 

《本草崇原•蒼術》:「凡欲補脾,則用白術;凡欲運脾,則用蒼術;欲補運相兼,則相兼而用。如補多運少,則白術多而蒼術少;運多補少,則蒼術多而白術少。」

 

厭食指小兒較長時期不思進食,厭惡攝食的一種病症。本病古代的記載較少,1980年以來,經過系統研究,總結了病因病機、辨證論治規律,寫入了教材。目前,本病在兒科臨床上發病率較高,尤在城市兒童中多見。好發於1~6歲的小兒。厭食指以厭惡攝食為主證的一種小兒脾胃病症,若是其他外感、內傷疾病中出現厭食症狀,則不屬於本病。

 

【病因病機】

形成本病的病因較多。小兒時期脾常不足,加之飲食不知自調,挑食、偏食,好吃零食,食不按時,饑飽不一,或家長缺少正確的餵養知識,嬰兒期餵養不當,乳食品種調配、變更失宜,或縱兒所好,雜食亂投,甚至濫進補品,均易於損傷脾胃。也有原本患其他疾病脾胃受損,或先天稟賦脾胃薄弱,加之飲食調養護理不當而成病。因此,本病多由於飲食不節餵養不當而致病,其他病因還有他病失調脾胃受損、先天不足後天失養、暑濕薰蒸脾陽失展、情志不暢思慮傷脾等,均可以形成本病。厭食的病變臟腑在脾胃,發病機理總在脾運胃納功能的失常。胃司受納,脾主運化,脾胃調和,則口能知五穀飲食之味。小兒由於以上各類病因,易造成脾胃受損運納功能的失常。因病因、病程、體質的差異,證候又有脾運功能失健為主與脾胃氣陰不足為主的區別。厭食為脾胃輕症,多數患兒病變以運化功能失健為主,虛象不著,因飲食餵養不當,或濕濁、氣滯困脾,脾氣失展,胃納不開。部分患兒素體不足,或病程較長,表現虛證,有偏氣虛、有偏陰虛者。脾為陰土,喜燥而惡濕,得陽則運;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以陰為用。故凡脾氣、胃陰不足,皆能導致受納、運化失職而厭食。

 

【臨床診斷】

 1、長期不思進食,厭惡攝食,食量顯著少於同齡正常兒童。

 2、可有噯氣、泛惡、脘痞;大便不調等症,或伴面色少華、形體偏瘦、口乾喜飲等症,但精神尚好,活動如常。

 3、排除其他外感、內傷慢性疾病。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厭食患兒一般症狀不多,辨證要區別以運化功能改變為主,還是以脾胃氣陰不足之象已現為主。脾運失健證除厭食主證外,其他症狀不多,無明顯虛象。脾胃氣虛證伴面色少華、形體偏瘦等氣虛徵象;脾胃陰虛證伴口舌乾燥、食少飲多等陰虛徵象。若因症狀不多而辨證困難時,可重點從舌象分析證候。

 

二、治療原則

本病治療,以脾健不在補貴在運為原則。宜以輕清之劑解脾氣之困,撥清靈臟氣以恢復轉運之機,俾使脾胃調和,脾運複健,則胃納自開。脾運失健證固當以運脾開胃為主治。若是脾胃氣虛證,亦當注意健脾益氣而不壅補礙胃,同時佐以助運開胃之品;若是脾胃陰虛證,亦當注意益陰養胃而不滋膩礙脾,同時適加助運開胃之品。在藥物治療同時應注重飲食調養,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才能取效。

 


 

 

三、分證論治

 1、脾運失健

【證候】:

 厭惡進食,飲食乏味,食量減少,或有胸脘痞悶、噯氣泛惡,偶爾多食後脘腹飽脹,大便不調,精神如常,舌苔薄白或白膩。

 

【分析】:

 脾胃不和,運化失健。脾氣通於口,脾胃不和則口不知味,因而食慾減退,飲食乏味,厭惡進食,食量較同齡正常兒童顯著減少。脾失健運,中焦氣滯則胸脘痞悶,胃氣上逆則噯氣泛惡,運化不健則偶爾多食便脘腹飽脹,脾失升清則大便偏稀,胃失降濁則大便偏於。患兒飲食數量雖少而品質常較高,所以一般精神如常,形體尚可。舌苔白膩者為濕困脾陽之象。

 

【治法】:調和脾胃,運脾開胃。

【方藥】:不換金正氣散加減。【常用藥】:蒼術、藿香燥濕運脾,陳皮、砂仁理氣助運,雞內金、焦山楂開胃消食。舌苔白膩加半夏、佩蘭燥濕助運;舌苔黃膩加薏苡仁、青蒿清化濕熱;腹脹便於加枳實、厚樸理氣通導;•大便偏稀加山藥、焦建曲健脾化食;乳食不化加麥芽、萊菔子。

 

 2、脾胃氣虛

【證候】:

 不思進食,食不知味,食量減少,形體偏瘦,面色少華,精神欠振,或有大便溏薄夾不消化物,舌質淡,苔薄白。

 

【分析】:

 脾胃氣虛,運化力弱。脾虛運化乏力,胃納不開,故不思進食、食不知味、食量減少;精微轉輸不足,氣虛失養,故形體偏瘦、面色少華、精神欠振。脾弱清氣不升,清濁相混,致大便溏薄夾不消化物。舌質淡,苔薄白,為脾胃氣虛之症。

 

【治法】:健脾益氣,佐以助運。

【方藥】:異功散加味。【常用藥】:黨參、茯苓、白術、甘草健脾益氣,佐以陳皮理氣助運、焦建曲消食助運。舌苔白膩加蒼術、扁豆燥濕助運;脘腹作脹加木香、香附理氣助運;大便稀溏加煨薑、益智仁溫運脾陽;水穀不化加山藥、焦山楂健脾化食;多汗易感加黃芪、防風固護衛表。

 

 3、脾胃陰虛

【證候】:

 不思進食,食少飲多,口舌乾燥,大便偏乾,小便色黃,面黃少華,皮膚失潤,舌紅少津,苔少或花剝,脈細數。

 

【分析】:

 脾胃陰虛,失於濡潤。胃喜潤而惡燥,陰虛而胃腑失濡,受納、腐熟功能失職,因而不思進食;脾胃陰虛,津液不足,致大便偏乾,口乾欲飲,苔少或花剝;水津不布,致皮膚失潤,面黃少華,舌上少津;陰虛生內熱,致小便色黃,舌質紅,脈細數。

 

【治法】:滋脾養胃,佐以助運。

【方藥】:養胃增液湯加減。【常用藥】:沙參、石斛、玉竹滋脾養胃,烏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陰。佐以香櫞皮理氣助運而不過於溫燥,穀芽、麥芽和中開胃而不過於消削。脾氣薄弱加山藥、扁豆補益氣陰;口渴引飲加天花粉、蘆根生津止渴;大便秘結加火麻仁、瓜蔞仁潤腸通便;陰虛內熱加丹皮、知母養陰清熱;夜寐不寧加酸棗仁、蓮子心寧心安神。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小兒香橘丹每服1丸,1日2~3次。用於脾運失健證。 2、兒康寧口服液每服10mL,1日3次。用於脾胃氣虛證。

二、針灸療法

 1、刺四縫常規消毒後刺出血,3日後重複1次。用於脾運失健證。

 2、艾灸足三裏每日1次。用於脾胃氣虛證。

三、推拿療法

推補脾經3分鐘,揉一窩風3分鐘,分陰陽2分鐘,逆運內八卦3分鐘,推四橫紋4分鐘,推清天河水2分鐘。1日1次,14日為1療程。用於脾運失健證。

 

【預防護理】

一、預防:

對兒童,尤其是嬰幼兒,要注意飲食調節,掌握正確的餵養方法,飲食起居按時、有度。對先天不足,或後天病後脾弱失運的患兒,要加強飲食、藥物調理,使之早日康復。

二、護理:

厭食矯治,不可單純依賴藥物。必須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如貪吃零食、偏食、挑食,飲食不按時等。注意少進甘肥厚味、生冷乾硬之類食品,更不能濫服補品、補藥等。食物不要過於精細,鼓勵患兒多吃蔬菜及粗糧。對患兒喜愛的某些簡單食物,如豆腐乳、蘿蔔乾等,應允其進食,以誘導開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