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血濁」與「治未病」

 「治未病」是中醫學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思想,充分體現了先進的預防醫學理念。現就「血濁」與「治未病」的關係進行探討,以闡明清化血濁法在疾病譜系變化下對疾病防治的意義和作用。

 

一、血濁的內涵

 「血濁」二字,首見於《靈樞•逆順肥瘦》,其文曰:「刺壯士真骨,堅肉緩節監監然,此人重則氣澀血濁。」張志聰注云:「其人重濁,則氣澀血濁。」可見,此處「血濁」有血液渾而不清之義。後世醫家多有將「痰濁」、「濕濁」、「穢濁」、「濁毒」等並稱者,而對「血濁」的論述則較少,僅散見於某些古代醫學文獻。筆者在拙著《腦血辨證》中將「血濁」的概念重新提出,並賦予了新的內涵。

 

 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循脈而周流全身,發揮營養和滋潤作用,為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提供營養物質。血的異常在疾病發生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濁,其義有三:

  一是渾濁,與「清」相對。

   《老子》云:「渾兮其若濁。」《楚辭•漁父》云:「滄浪之水濁兮。」

  二是混亂,《呂氏春秋•振亂》云:「當今之世濁甚矣。」

  三是星名,《爾雅•釋天》云:「濁謂之畢。」即「畢宿」。

 第三種含義當然與血濁的概念毫無牽涉。因此,血濁是血的渾濁或者混亂。渾濁是血的物質構成發生了變化,混亂是血的循行發生了紊亂。也就是說,血濁是指血液受體內外各種致病因素影響,失卻其清純狀態或喪失其循行規律,影響其生理功能,因而擾亂臟腑氣機的病理現象。換言之,血流動力學異常、血液中滯留有害代謝產物以及循行障礙等,皆可稱之為血濁。

 

二、血濁是現代致病因素作用的結果

 由於醫學的發展和生活水準的提高,風、寒、暑、濕、燥、火六淫致病漸退其次,而精神因素、環境污染、不良生活習慣等日益成為現代人致病的主要因素,這些致病因素均可作用於血,導致血濁的產生。

 

 生活壓力、精神緊張、境遇人事等精神因素致病的關鍵在於導致氣機失調。而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等各種氣機失常均可導致血濁。

 《格致餘論•澀脈論》曰:「或因憂鬱,或因厚味,或因無汗,或因補劑,氣騰血沸,清化為濁。」

 《素問•調經論》也說:「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人之情志調暢,則百病不生,若憂思過度,嗜欲無窮,則氣機不暢,鬱而不行,濁氣亦隨之澀而不行,蓄積血中,(血)清化為濁,是為血濁。有研究表明,長期激怒可引起大鼠全血黏度呈高粘狀態;對貓恐嚇小鼠的「恐傷腎」模型研究發現,其紅細胞膜C3b受體花環率降低,紅細胞免疫複合物花環率升高,血漿中分子物質升高,巰基降低,均說明不良精神因素可直接導致血濁的產生。

 

 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大氣中存在著大量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多種有害物質,《靈樞•陰陽清濁》曰:「受氣者清。」古之天氣清淨,少有污濁邪氣,故曰受氣者清;當今之世,污濁邪氣橫溢,受氣者亦可濁。污濁之邪氣,彌漫空中,隨天之清氣同入於肺中,致宗氣濁而不清,「貫心脈」後,濁邪亦隨而入血,人體處在環境污染之中,污染物質由呼吸、飲食、皮膚進入體內,隨血液流行,如果這些侵害超出了我們機體的自清能力或者累積過多,必然會導致血濁的產生。

 

 


 

三、血濁是現代疾病產生和發展的關鍵

 由上述可見,諸多現代致病因素均可導致血濁的產生,影響血的濡養的功能。濁存於血中,致病極為廣泛。如

 血濁失榮,汙腦濁神,則致頭腦昏沉,記憶衰退,精神渙散,思維遲鈍;

 濁血污心,則致心悸胸痹,怔忡眩暈;

 濁血污肺,則致息微氣弱,咳嗽痰喘;

 濁血污肝,則致煩躁易怒,脹痛積瘕;

 濁血污脾,則致胃脹嘔逆,納呆泄瀉;

 濁血污腎,則致陽痿遺泄,耳鳴頭空;

 濁血凝澀關節,則致關節僵直,疼痛不適;

 血中積濁,則致血脂高粘,流變失常;

 濁血停著皮膚,則致面色晦滯,易生斑點;

 濁血凝澀,久則化生痰瘀毒,四者膠結,生積生瘕,或為癌腫等等。

 

~~~~~~~~~~~~~~~~~~~~~~~~~~~~~~~~~~~~~~~~~~~~~~~~

 

 

 不僅如此,血濁還將導致痰、瘀、毒等病理產物的產生,相兼為病,加重病情。痰,是體內外各種因素,致人體津液循行失常停聚而形成的一種病理產物;血濁日久可以阻滯津液的正常循行,使津液停聚生痰;痰邪又可加重濁邪的沉積,並可釀生濁邪,加重血濁。血瘀,是體內外各種因素,致人體血液流行不暢或不行的一種病理狀態或產物。《靈樞•陰陽清濁》曰:「濁者其氣澀。」血濁可致氣澀,氣澀則血澀,血澀則血瘀。血瘀亦可加重濁邪沉積,淤滯過久又可釀生濁邪,加重血濁。毒,是多種因素所致之病理產物,其性烈而善變,易化熱耗傷陰津,壅腐氣血。血濁致病和緩,常傷人體之正氣於無形。血濁日久,可化生毒邪;毒邪又可加重血濁。血濁、痰、瘀、毒,四者常相兼為病,相互增益,致使疾病複雜,纏綿難癒。

 

 綜上所述,血濁不僅是各種現代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礎,形成之後又能作為繼發性致病因素,加重其病理變化,所以說血濁是現代疾病的病理樞紐。

 

四、清化血濁法在「治未病」中的意義和應用

 《靈樞•逆順肥瘦》曰:「血濁氣澀,疾瀉之,則經可通也。」可見,濁之在血脈,猶汙物之在江河。欲去江河之汙物者,必疏通河道;欲除血中之濁者,須採用清化通利之法,濁去則經脈通暢。血濁日久,可損傷人體正氣,並能化生痰濁、瘀血、熱毒等,故可加扶正、化痰、活血、解毒之品。血濁的基本治療方劑可選化濁行血湯(路路通、虎杖、荷葉、焦山楂、決明子、赤芍、酒軍、何首烏、制水蛭)加減。諸藥相伍,共收化濁行血,除濕解毒之效。

 

 血濁是對血的運行與功能異常的高度概括,許多現代疾病,諸如代謝綜合征、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蛋白血症、痛風等等,均具有血濁證的特徵。清化血濁可以達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目的,具有非常重要的預防醫學意義。深入探討血濁與現代疾病的關係以及清化血濁法在現代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有助於深化研究中醫學「治未病」的學術思想,尋求防治現代疾病的新途徑,為探求更有效的方藥開拓思路,從而提高臨床防治疾病的效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