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痙病

【疾病科屬】:中醫內科﹝Chinese_Internal_Medicine﹞

【疾病概述】:

痙病是以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張為主證的一類病證。

 西醫的各種腦炎、腦腫瘤及各種原因引起的高熱驚厥抽搐等,均可參照本證辨證論治。

【診斷要點﹝Diagnostic_key_points﹞】:

1、臨床症狀以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張為特徵。

2、常伴有頭痛﹝headache﹞、發熱﹝fever﹞等症狀。

3、本病應注意與癇證、厥證、中風﹝apoplexy﹞等鑒別。

【辨證分析】:

痙病的病因病機,歸納起來可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個方面。外感是風寒濕邪,侵襲人體,壅阻經絡,氣血不暢,或熱盛動風,或熱灼津液而致痙。內傷是陰虛血少,虛風內動,筋脈失養而致痙。外感和內傷在病因上雖不相同,但導致發痙的病機,都是陰陽失調,陽動陰不濡而筋脈失養所致。

臨證宜詳辨外感、內傷及其虛實。外感屬實,內傷多虛。治實當去邪,宜祛風、散寒、除濕、清熱;治虛當扶正,宜滋陰養血,熄風舒筋通絡。

【辨證論治】:

邪壅經絡型:

【證見】:頭痛﹝headache﹞,項背強直,惡寒發熱,肢體酸痛﹝aching_pain﹞。舌苔白膩,脈浮緊。

【治法】:祛風散寒,和營燥濕

【方藥】:

→主方:羌活勝濕湯(李杲《內外傷辨惑論》)加減;

→→處方:羌活、獨活各12克,川芎、蔓荊子、槁本、防風、蒼術﹝rhizoma_atractylodis﹞各10克,葛根20克。水煎服。若惡寒無汗、寒邪較重者,加麻黃9克。濕偏盛者,加藿香12克、白蔻仁10克、薏苡仁20克。

熱盛傷津型:

【證見】:發熱胸悶﹝chest_discomfort﹞,口噤齘齒,項背強,甚至角弓反張,手足攣急,腹脹﹝Abdominal_distention﹞便秘﹝obstipation﹞。舌苔黃膩,脈弦數。

【治法】:泄熱存陰,熄風止痙。

【方藥】:

→主方:增液承氣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大黃15克,芒硝12克(熔化),玄參15克,生地黃18克,麥冬15克,石膏30克,知母、地龍各12克,鉤藤20克。水煎服。

→中成藥:清開靈注射液,每次40ml,加入於葡萄糖液5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

→單方驗方:清熱鎮痙散(方藥中等《實用中醫內科學》)

→→處方:羚羊角30克,白僵蠶24克,蠍尾18克,蜈蚣12克,雄黃12克,琥珀12克,天竺黃12克,朱砂6克,牛黃6克,麝香2克。共研細末,每次服3克。

陰血虧虛型:

【證見】:素體氣血兩虛,或在失血之後,項背強急,四肢抽搐,頭目昏眩,自汗,神疲氣短﹝brachypnea﹞。舌質淡紅,脈弦細。

【治法】:滋陰養血止痙。

【方藥】:

→主方:四物湯(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大定風珠(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12克,川芎10克,生地黃、白芍各15克,阿膠﹝colla_corii_asini﹞12克(烊化),龜板、鱉甲﹝carapax_trionycis﹞、牡蠣各30克,麥冬15克,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水煎服。

→中成藥:複方阿膠﹝colla_corii_asini﹞漿口服,每次2瓶,每日3次。

【其他療法】:

【針灸療法】:針刺人中、湧泉、十宣、大椎等穴,以止痙醒神。

【預防調護】:

 ㄅ、發痙時應注意觀察病人的神態、瞳孔﹝pupil﹞、發熱﹝fever﹞、二便、血壓等變化,去除假牙,保護舌頭,注意防止窒息、骨折等。

 ㄆ、因高熱而痙者,應加強降溫措施,如頸部頭部冷敷,酒精擦浴等。

 ㄇ、飲食以流質,且清淡新鮮為宜。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