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白屑風

【疾病科屬】:皮膚科

【疾病概述】:

 白屑風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病,其特點是皮膚油膩、潮紅﹝flush﹞、脫屑、自覺瘙癢。因其有白屑脫落,故名。發生於面部者,古醫籍稱之為面遊風。本病西醫稱火脂溢性皮炎。

【診斷要點﹝Diagnostic_key_points﹞】:

1、多發生於青壯年,男性多於女性;其次為出生後2~3個月內的嬰兒。

2、皮疹好發於頭皮、顏面(特別是額部、眉弓、鼻翼旁溝等外)、耳後、胸骨前、肩胛間、腋窩、外陰等部位。常自頭部開始向下蔓延,嚴重者可泛發全身。

3、皮疹有乾性與濕性之分。乾性者呈糠秕狀脫屑,可累及整及頭皮,鱗屑略帶油膩性而乾燥,易於脫落,脫後又生;其下皮膚常輕度潮紅﹝flush﹞,日久常伴頭髮稀疏脫落。濕性者皮疹為略帶黃色的紅斑或淡紅斑,大小不一,邊界清楚而邊緣不整齊,共上油膩性鱗屑厚積,結成痂皮,有時可伴有糜爛、滲液,嚴重者全頭皮部均覆有油膩性污穢性鱗屑和痂皮;日久常伴有頭髮稀疏脫落,眉毛也可脫落。

4、自覺瘙癢。

5、除嬰兒患者多能在數月內痊癒外,成人患者病程一般為慢性經過,易復發,間有急性或亞急性發作。

【辨證分析】:

 白屑風因風熱之邪外襲,鬱久則血燥,風燥熱邪蘊阻肌膚,肌膚失去濡養所致,表現以乾性皮疹為主;或因過食辛辣油膩,以致腸胃運化失常,蘊濕生熱,濕熱外犯肌膚而成,表現則以濕性皮疹為主。本病的治療,應分別予以養血祛風潤燥(或佐以清熱)和清熱利濕,並宜結合外治法。

【辨證論治】:

血燥型

【證見】:皮疹表現為乾性,瘙癢明顯。舌質紅,苔少,脈細弱或細數。

【治法】:養血祛風潤燥。

【方藥】:

主方:祛風換肌丸(陳實功《外科正宗》)加減

處方:何首烏﹝radix_polygoni_multiflori﹞、胡麻仁、花粉、白蒺藜各15克,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川芎各9克,威靈仙、石菖蒲、烏豆衣各12克,生地黃25克,生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水煎服,可複渣再煎服,每日1劑。

濕熱型

【證見】皮疹表現為濕性,自覺瘙癢;常伴有胸悶﹝chest_discomfort﹞,食欲不振,便結或便溏,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弦數。

【治法】:清熱得濕。

【方藥】:

→主方:茵陳蒿湯(張仲景《傷寒論》)合五味消毒飲(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綿茵陳15~30克,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白蒺藜各15克,山梔子、山楂肉各12克,生地黃、魚腥草、土茯苓﹝poria﹞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便秘﹝obstipation﹞者,加大黃12~15克(後下)。便溏者,加車前子12克(或車前昌15克)、澤瀉克。納差者,加布渣葉15克、神曲12克。熱盛者,加白花蛇舌草30克。

→中成藥:

 ㄅ、龍膽瀉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ㄆ、防風通聖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外治法】:

1、用顛倒散洗劑外搽,或用5%硫黃霜外搽。

2、痂皮多者,外搽5%硫黃軟膏。

3、頭皮鱗屑多而癢者或頭皮油膩者,用顛倒散沖水(宜用溫水)洗頭,或用茶仔餅煎水洗頭。

【其他療法】:

【針灸療法】:

 ㄅ、體針:常選用風池、風府、承山、肝俞、膽俞、脾俞、腎俞等穴位,每次取3~4個穴位,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留針20~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ㄆ、耳針:常取穴肝區、脾區、腎區、內分泌、腎上腺等,每次取2~3個穴位,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也可埋針或貼耳珠。

  ㄇ、穴位注射法:取上述體針:或耳針:穴位,每次2個穴位,用丹參或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注射液,得針感後耳穴每穴注入0.1~0.2毫升,體穴每注入0.5~1毫升,徐徐推入,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預防調護】:

 ㄅ、少食糖類、脂肪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飲酒;多吃蔬菜、水果等。

 ㄆ、避免用力搔抓,不宜用鹼性強的肥皂洗滌。

 ㄇ、選用硫黃洗髮膏或硫黃香皂洗頭,用茶仔餅煎水或選用含茶仔的洗髮精洗頭,都具有治療和預防的作用。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