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large_intestine﹞:

大腸分為盲腸(包括闌尾)、結腸及直腸。回腸末端向盲腸突處,形成上、下兩片唇狀瓣即回盲瓣。

 回盲瓣不僅能防止結腸內容物包括細菌逆流入小腸,同時也有控制食糜間歇地進入結腸的作用。

 升結腸及降結腸的前面和兩側有腹膜複蓋,後面借結締組織固定於腹後壁。

 橫結腸完全為腹膜包裹並形成較寬的橫結腸系膜,使橫結腸能成為弓狀下垂;一般橫結腸位於腹上部或腹中部,內臟下垂者可達髂脊水準以下,觸診橫結腸,應注意此位置的變化。

 乙狀結腸的兩端固定於腹後壁不能移動,而中段有很大的活動範圍並可呈一定的生理性扭轉。

 直腸則有弓向後方的直腸骶曲和弓向前方的直腸會陰曲。

04、大腸﹝large_intestine﹞:.jpg  

腸粘膜表面光滑,複以柱狀上皮。

 上皮細胞間夾有大量杯狀細胞。腸腺底部的未分化細胞有不斷增生分化及形成新生細胞能力。

 大腸腸壁肌層由內環、外縱兩層平滑肌組成。增厚的環肌是形成結腸半月皺襞的基礎。

大腸的主要生理功能在於吸收水分,形成和排出糞便。

 大腸粘膜腺體能分泌微鹼性的濃稠沾液,有保護腸粘膜和滑潤糞便作用。大腸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從糞流中吸收水和鈉。

 正常人每天從大腸吸收水分500~800毫升;它還能分泌鉀,約隨大便排出4~9毫當量鉀。大腸還能吸收部份膽汁酸(約為總膽鹽庫的5~10%)。

纖維腸鏡可看清結腸回腸粘膜,回腸粘膜表面有絨毛存在,而盲腸粘膜則無。

 正常的結腸粘膜表面光滑具有一定的濕潤性,粘膜下血管紋理清晰,半月皺襞形成的腸扭袋光滑、銳利。

 但腸腔及腸袋形式在各段結腸有所不同。降結腸呈筒狀腔道,橫結腸扭袋常呈倒三角形,升結腸扭袋多呈直立三角形。

 脾、肝曲及盲腸在視野﹝visual_field﹞中呈膨大的盲袋狀;但脾曲的內側壁有通向橫結腸開口。

 肝曲由於與肝臟緊貼,盲袋壁示灰青或灰蘭色。盲腸之盲袋可見二三條連結成V或Y形的粘膜皺襞,是確認盲腸的重要標記。

 在其附近,尚可見回盲瓣及闌尾的開口。

 若粘膜血管紋理消失,粘膜增厚水腫、反光過度增強、色澤分佈不均多系炎症改變。局限性出血斑或出血點若非插鏡或吸引所致,亦系異常表現。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