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蛇串瘡﹝herpes_zoster﹞(帶狀皰疹﹝Shingles﹞)

【疾病科屬】:皮膚科

【疾病概述】:

蛇串瘡﹝herpes_zoster﹞是在皮膚上出現成簇水皰、痛如火燎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

因其每多纏腰而發,故又名纏腰火丹,本病在歷代醫籍中尚有火帶瘡、蛇丹、蜘蛛瘡等名稱。 本病西醫稱之為帶狀皰疹﹝Shingles﹞。

【診斷要點﹝Diagnostic_key_points﹞】:

1、多見於春、秋季,患者以成人居多。

2、皮疹好發於腰肋部、胸背部,其次為面部(尤其是額部),也可發生於四肢或其他部位。

3、發疹前常有輕度發熱、疲倦不適、食慾不振﹝anorexia﹞等全身症狀,局部皮膚往往先有灼熱感或疼痛感。也可無上述前驅症狀而突然出現皮疹。

4、開始的時間局部出現不規則的紅斑,繼而在紅斑上出現簇集成群的綠豆至黃豆大的丘皰疹,迅速變為水皰。水皰皰壁緊張,表面發亮狀似珍珠,內容透明澄清,周圍有紅暈。若干簇水皰排列成帶狀,各簇水皰之間的皮膚正常。皮疹呈單側分佈(左側或右側),一般不超過正中線。附近淋巴結常可腫大。數日後水皰內容逐漸混濁,被吸收,乾涸,結痂;或部分破裂,形成糜爛面,以後乾燥結痂。痂皮脫落而癒,局部遺留暫時性的淡紅斑或色素沉著,一般不留瘢痕。

5、偶見發生大皰或血皰,甚至壞疽者。也有僅出現紅斑、丘疹而不發生典型水皰者。此外,極個別患者可雙側均發生皮疹。

6、自覺不同程度的疼痛及灼熱感。

7、皮疹發生於面部(尤眼部)者,病情較嚴重,常引起劇烈疼痛,並可損及眼球各部,甚至失明。應特別注意。

8、病程約2~3周,能自癒,癒後一般不復發。但少數患者(尤老年患者)皮疹消退後,疼痛仍可持續1~2個月,甚至更久者。

【辨證分析】:

蛇串瘡﹝herpes_zoster﹞多因情志內傷,肝鬱化火,以致肝膽火盛;或因飲食失調損傷脾胃,或憂思傷脾,則脾失健運、濕濁內停、鬱久化熱,以致濕熱內蘊;兼外受毒邪,則濕熱火毒薰蒸皮膚而發疹。

辨證主要辨肝膽火盛和濕盛,可根據皮疹之表現及全身見證予以辨別。

 臨床以肝膽火盛型:為多見。皮疹大部或全部消退後,局部仍疼痛不止者,多屬氣滯血瘀;而老年患者疼痛日久亦有屬氣血虛者,應注意辨別。

 本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是瀉肝火、利濕熱,並宜結合外治。

【辨證論治】:

肝膽火盛型:

【證見】:皮扶上出現紅斑、簇集性水皰,自覺灼熱疼痛,伴有口苦、咽乾、口渴﹝thirsty﹞、煩躁易怒,小便黃赤,大便乾結。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滑或弦數、弦滑數。

【治法】:瀉肝火,利濕熱。

【方藥】:

→主方:龍膽瀉肝湯(李東垣方,錄自《古今醫方集成》)加減;

→→處方:龍膽草、黃芩、澤瀉、車前子、大青葉各12克,柴胡、山梔子、木通各9克,生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5克,生地黃、板藍根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便秘﹝obstipation﹞者,加大黃12克(後下)。疼痛較甚者,酌加化瘀通絡之品,如延胡索9克、乳香、沒藥各6克,丹參15克等,或三七末3克(沖服)。兼血熱而出現血皰、壞死者,可加水牛角30克(先煎)、牡丹皮、紫草各12克等。

→中成藥:

 ㄅ、龍膽瀉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ㄆ、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ml),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濕盛型:

【證見】:皮膚淡紅斑,水皰破潰,糜爛,滲液較多,伴有口不渴或渴不欲飲,納呆,腹脹﹝Abdominal_distention﹞,大便溏。舌質淡紅,苔白厚或白滑,脈濡緩等。

【治法】:燥濕清熱,理氣和中。

【方藥】:

→主方:除濕胃苓湯(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蒼術﹝rhizoma_atractylodis﹞、白術﹝rhizoma_atractylodis_macrocephalae﹞、厚樸、延胡索、木通各9克,車前子、澤瀉各12克,滑石、土茯苓﹝poria﹞、板藍根各30克,陳皮﹝pericarpium_citri_reticulatae﹞、生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各5克。水煎服,每日1劑。

疼痛較甚者,酌加乳香、沒藥各6克,丹參15克,或加三七末3克(沖服)。

→中成藥:

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ml),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氣滯血瘀型:

【證見】:皮疹大部或全部消退後,局部仍疼痛不止,伴有夜眠不寧,精神疲乏。舌質黯紅,或舌尖邊有瘀斑﹝eccymosis﹞,苔白,脈弦。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方藥】:

→主方:柴胡疏肝散(張介賓《景嶽全書》)加減;

→→處方:柴胡、赤芍、枳殼、香附各12克,丹參15克,雞血藤30克,延胡索9克,川芎、陳皮﹝pericarpium_citri_reticulatae﹞、生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如疼痛較甚,舌有瘀斑﹝eccymosis﹞者,加桃紅、川紅花各9克、三七末3克(沖)。

氣血兩虛型:

【證見】:皮疹消退後仍疼痛日久者(主要見於老年患者),伴有面色晄白,氣短﹝brachypnea﹞,納呆,神疲乏力﹝fatigue﹞,夜睡難寐。舌質淡,少苔,脈細或弦細。

【治法】:調補氣血,重鎮安神,佐以化瘀止痛。

【方藥】:

→主方:八珍湯(薛己《正體類要》)加減;

→→處方:黨參﹝radix_codonopsis﹞18克,白芍、丹參各15克,白術﹝rhizoma_atractylodis_macrocephalae﹞、茯苓﹝poria﹞各12克,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川芎各9克,炙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三七末3克(沖),龍骨、牡蠣、珍珠母各3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劑。

【其他療法】:

【外治法】:

一般不宜挑破水皰。

1、水皰末破者,可用雙柏散、青黛散、金黃散或二味拔毒散,冷開水調搽;或用紫金錠與雲南白藥各半,冷開水調搽;也可用五妙水仙膏點塗。

2、水皰已破糜爛者,可用青黛散油外塗,也可外塗2%龍膽紫溶液。

3、個別患者滲液較多者,可用板藍根、銀花葉、木賊、虎杖、野菊花、黃柏各30克,煎水待冷濕敷。

可採用針刺療法﹝acupuncture_therapy﹞,【體針】或【耳針】:可根據皮疹發生部位而選取穴位。

【體針】:常取穴內關、曲池、合谷、陽陵泉、足三裏、三陰交,或取阿是穴,每次取3~4個穴位,用瀉法,留針20~30分鐘,每日1次。

【耳針】:常取穴肝區、神門及皮疹分佈之所屬區,留針30分鐘,每日1次;也可埋針或貼耳珠。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型、色、體、徵(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