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與五臟六腑的關係:

(一)、眼與心和小腸的關係:

01、心主血脈,諸脈屬目:

 《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諸血者,皆屬於心」,「心之合脈也」,「諸脈者,皆屬於目」;

 《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脈者,血之府」。

 由此可知,心主全身血脈,脈中血液受心氣推動,迴圈全身,上輸於目,目受血養,才能維持視覺。

 

02、心主藏神,目為心使:

 《靈樞•大惑論》說:「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

 這裏的「神」,是指人之精神、思維活動(實為腦的功能)。因神藏於心,其外用又在於目,故眼之能視,受心主使。

 《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又說:心神在目,發為神光,神光深居瞳神之中,才能明視萬物。

 

此外。

 《素問•解精微論》還說:「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

 由於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臟腑精氣任心所使,而目賴臟腑精氣所養,視物又受心神支配,因此,人體臟腑精氣的盛衰,以及精神活動的狀態,均能反映於目,所以,目又為心之外竅。這一理論,也為中醫望診的「望目察神」提供了重要依據。

 

03、眼與小腸的關係:

 人食水穀,由胃腐熟,傳人小腸,小腸則進一步消化,分清別濁,其清者,包括津液和水穀之精氣,由脾轉輸全身,從而使目受到滋養。

 

 此外,心與小腸臟腑相合,經脈相互絡屬,經氣相互流通,故小腸功能是否正常,既關係到心,也影響到眼。

 

(二)、眼與肝和膽的關係:

01、肝開竅於目:

 《素問•金匱真言論》在論述五臟應四時、同氣相求、各有所歸時說:「東方青色,人通於肝,開竅于目,藏精於肝。」指出了目為肝與外界聯繫的竅道。因此,肝所受藏的精微物質,也能源源不斷地輸送至眼,使眼受到滋養,從而維持其視覺功能。

 

02、肝受血而能視:

 肝主藏血,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功能。雖然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但目為肝之竅,尤以肝血的濡養為重要。所以。

 《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肝受血而能視」。

 《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則進一步闡述說:「肝中升運於目,輕清之血,乃滋目經絡之血也」。

 還指出血與眼內神水,神膏、瞳神等關係密切,血養水,水養膏,膏護瞳神,才能維持眼的視覺。

 

03、肝氣通於目:

 肝主疏泄,具有凋暢人體氣機的重要功能。氣能生血、生津,又能行血、行津。凡是供給眼部的血液、津液,無不依賴氣的推動,而人體氣機是否調暢,又與肝的疏泄功能所反映的主升、主動的特點密切相關。所以。

 《靈樞•脈度》說:「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

 這就強調了只有肝氣沖扣條達,眼才能夠辨色視物。

 

 此外。

 《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臟化液,……肝為淚」。

 淚液對眼珠具有濡潤和保護作用。它的分泌和排泄要受肝氣的制約,同樣與肝的疏泄功能相關。

 

 

 

04、肝脈連目系:

 《靈樞•經脈》說:足厥陰肝脈「連目系」。

 通觀十二經脈,唯有肝脈是本經直接上連日系的。肝脈在眼與肝之間起著溝通表裏,聯絡眼與肝臟,為之運行氣血的作用。從而保證了眼與肝在物質上和功能上的密切聯繫。

 

 鑒於眼與肝在生理上有著以上多方面的密切聯繫,因而肝的病理變化也可以在眼部有所反映。所以。

 

 《仁齋直指方》又說:「目者,肝之外候。」

 概括了眼與肝在生理、病理上的關係。

 

05、眼與膽的關係:

 肝與膽臟腑相合,互為表裏。肝之餘氣溢人於膽,聚而成精,乃為膽汁。膽汁於眼,十分重要。膽汁的分泌和排泄,都要受肝的疏泄功能的影響。

 如

 《靈樞•天年》說:「人年五十,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

  在《靈樞》論述的基礎上。

 

 《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更明白地說:「神膏者,目內包涵之膏液,……由膽中滲潤精汁,升發於上,積而成者,方能涵養瞳神。此膏一衰,則瞳神有損。」

 由上可知,膽汁減則神膏衰,瞳神遂失養護。

 

(三)、眼與脾和胃的關係:

01、脾輸精氣,上貫於目:

 脾主運化水穀,為氣血生化之源。

 《素問•玉機真臟論》在論及脾之虛實時說:「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其中包含了脾虛能致眼病。

 李東垣《蘭室秘藏•眼耳鼻門》進一步闡述說:「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上貫於目。……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

 這就突出了眼賴脾之精氣供養的關係。

 

02、脾主統血,血養目竅:

 《景嶽全書•雜證謨•血證》說:「蓋脾統血,脾氣虛則不能收攝;脾化血,脾氣虛則不能運化,是皆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

 由是可知,血液之所以運行於眼絡之中而不致外溢,還有賴於脾氣的統攝。若脾氣虛衰,失去統攝的能力,則可引起眼部的出血病症。

 

03、脾主肌肉,瞼能開合:

 《素問•痿論》說:「脾主身之肌肉」。

 脾運水穀之精,以生養肌肉。胞瞼肌肉受養則開合自如。

 

04、眼與胃的關係:

 脾胃臟腑相合,互為表裏,共為「後天之本」。胃為水穀之海,主受納、腐熟水穀,下傳小腸,其精微通過脾的運化,以供養周身。

 

 所以,

 李東垣《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說:「九竅者,五臟主之,五臟皆得胃氣乃能通利。」

 並指出:「胃氣一虛,耳、目、口、鼻俱為之病。」由此可見胃氣於眼之重要。

 

此外。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脾胃為機體升降出人之樞紐,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二者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清陽之氣升運於目,目得溫養則視物清明;濁陰從下竅而出,則不致上犯清竅。

 

(四)眼與肺和大腸的關係:

01、肺為氣主,氣和目明 

 張景嶽說:「肺主氣,氣調則營衛臟腑無所不治」(《類經•藏象類》注)。由於肺朝百脈,主一身之氣,肺氣調和,氣血流暢,則臟腑功能正常,五臟六腑精陽之氣充足,皆能源源不斷地輸注入目,故目視精明。若肺氣不足,以致目失所養,則昏暗不明。

 

 此即

 《靈樞•決氣》所謂:「氣脫者,目不明」。

 

02、肺主宣降,眼絡通暢:

 肺氣宣發,能使氣血和津液敷布全身;肺氣肅降,又能使水液下輸膀胱。肺之宣降正常,則血脈通利,目得衛氣和津液的溫煦濡養,衛外有權,且濁物下降,不得上犯,目不易病。

 

03、眼與大腸的關係:

 肺與大腸臟腑相合,互為表裏。若大腸積熱,腑氣不通,影響肺失肅降,則可導致眼部因氣、血、津液壅滯而發病。

 

(五)眼與腎和膀胱的關係:

01、腎精充足,目視精明:

 人體之精乃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素問•脈要精微論》謂:「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黑白,審長短;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說明眼之能視,有賴於充足的精氣濡養。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

 眼的視覺是否正常,與腎所受藏臟腑的精氣充足與否,關係至為密切。

 

02、腎生腦髓,目系屬腦:

 《內經》說:「腎生骨髓,腦為髓海,目系上屬於腦」。

 腦和髓異名同類,都由腎所受藏之精化生,目系連屬於腦,也就關係到腎。因此,腎精充沛,髓海豐滿,則思維靈活,目光敏銳。若腎精虧虛,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目無所見。

 

 

 

 《醫林改錯•腦髓說》則謂:「精汁之清者,化而為髓,由脊骨上行人腦,名曰腦髓,……兩目即腦汁所生,兩目系如線,長於腦,所見之物歸於腦。」

 可見王氏已明確地將眼之視覺歸結於腎精所生之腦,而且還通過腎闡明瞭眼與腦的關係。

 

03、腎主津液,上潤目珠:

 《素問•逆調論》說:「腎者水臟,主津液。」

 《靈樞•五癃津液別篇》又說:「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

 如津液在目化為淚,則為目外潤澤之水;化為神水,則為眼內充養之液。總之,眼內外水液的分佈和調節,與腎主水的功能有密切關係。

 

04、眼與膀胱的關係:

 腎與膀胱臟腑相合,互為表裏。在人體水液代謝的過程中,膀胱主要有貯藏津液,化氣行水、排泄尿液的功能。膀胱的氣化作用主要取決於腎氣的盛衰。此外,膀胱屬足太陽經,主一身之表,易遭外邪侵襲,亦常引起眼病,故不可不引起重視。

 

(六)眼與三焦的關係:

 三焦為孤府,主通行元氣與運化水穀、疏通水道的功能,故上輸人目之精氣津液無不通過三焦。若三焦功能失常,致水穀精微之消化、吸收和輸布、排泄紊亂或發生障礙,則可引起眼部病變。

 

此外。

 《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還指出:目內所涵神水,是「由三焦而發源」。

 所以,三焦功能失常可致神水衰竭而發生目病。

 

 實際上,眼與五臟六腑之間的關係各具特點,其密切程度雖不等同,但人體畢竟是一個有機整體,因此,臨證時不可片面強調某些臟腑的作用,而應從實際出發全面地進行觀察和分析,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