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盲(視神經萎縮):

 青盲是指眼外觀端好,而視力漸降至盲無所見的眼病。病名首見於《神農本草經》,其後文獻多有記載,但以《證治準繩•七竅門》為詳。

 

 相當於西醫學之視神經萎縮。本病可從青風內障、視瞻昏渺、高風內障等多種瞳神疾病演變而來,亦可由其他全身性疾病或頭眼部外傷引起。

 

【病因病機】:

 一、脾腎陽虛,精微不化,目失溫養,神光漸失。

 

 二、肝腎兩虧或稟賦不足,精血虛少,不得榮目,致目竅萎閉,神光遂沒。

 

 三、心榮虧虛,目竅失養,神光衰竭。

 

 四、情志抑鬱,肝氣不舒,玄府鬱閉,致神光不得發越。

 

 此外,頭眼部外傷,或腫瘤壓迫,致脈道瘀阻、玄府閉塞亦可導致青盲。

 

【臨床表現】:

 患眼外觀如常,視力漸降,終至失明。

 

 檢視眼底,可見如下視神經萎縮的表現:

 (01)、視神經乳頭蒼白,邊界清楚,血管正常或變細,篩板明顯可見。

 (02)、視神經乳頭灰白或蠟黃,邊界不清,血管變細,篩板不顯;或視神經乳頭灰白,生理凹陷深大如杯狀,血管偏鼻側邊緣呈屈膝狀。

 

【診斷依據】:

 一、眼外觀正常,視力逐漸下降,終至失明。

 

 二、視乳頭色澤變淡或蠟黃,或蒼白,血管變細。

 

 三、視野有異常改變。

 

 四、視覺電生理檢查或頭顱CT掃描有助診斷。

 

【辨證論治】:

 本病按全身脈症分析歸納,虛證常屬肝腎不足,心營虧損,脾腎陽虛;實證多為肝氣鬱結,氣血瘀滯等。此外,熱病傷陰,脾虛濕滯,氣虛血瘀之類虛實錯雜證亦不少見。一般治療以針對病因為主,並適當配用通絡開竅藥物,以啟閉郁之玄府,發靈明之神光,至於由頭眼部外傷、腫瘤以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引起本病者,首先是病因治療。

 

一、內治:

(一)、肝腎不足:

【主證】:

 眼無外症,視力漸降,甚至失明。眼底可見視神經萎縮之改變。全身症見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脈細。

 

【證候分析】:

 久病過勞,或稟賦不足,致肝腎兩虧,精血虛少,目失滋榮,故視物漸昏;日久則目系枯萎,玄府閉塞,神光熄滅而失明,眼底則見視神經萎縮的改變。全身脈症亦由肝腎精血虧虛所致。

 

【治法】:

 補益肝腎,開竅明目。

 

【方藥】:

 明目地黃丸或加減駐景丸:加減。前方滋養肝腎之陰,補益精血,適用於肝腎陰虛,精血虧少者;後方以菟絲子、楮實子、五味子、枸杞、熟地、當歸為主藥,補益肝腎,填精養血之力較前方強,且有川椒溫陽,其性偏溫。臨證選方,應該有所區別。本證選此二方,取其補虛治本。若加牛膝、麝香之類通絡開竅,則有標本兼治之功。

 

 


 

(二)、心營虧虛:

【主證】:

 眼症同前,面白無華,頭暈心悸,失眠健忘,舌淡脈細。

 

【證候分析】:

 心主血,目為血所養;心藏神,運光於目而能視。今久病過勞或失血過多,心營虧虛,以致目竅失養而萎閉,神光衰竭而失明。面白、頭暈、健忘、心悸失眠、舌淡、脈細等,皆血虛失榮所致。

 

【治法】:

 養心補血,寧神開竅。

 

【方藥】:

 人參養榮湯或天王補心丹加減。前方重在益氣補血,養血寧神,適用於血虛氣弱者;後方長於滋陰補血,養心寧神,適用於陰血虧虛者;如熱病後陰血虧耗,視力漸降者,即宜此方加減。二方用於本證,均宜選加牛膝、川芎、麝香、石菖蒲之類藥物,以增通絡開竅的作用。

 

(三)、脾腎陽虛:

【主證】:

 眼症同前,面白形寒,腰膝酸冷,少氣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沉細。

 

【證候分析】:

 久病虛贏,或稟賦不足,脾腎陽虛,則不能運化水穀精微以上榮頭目及溫煦肢體。目失溫養,玄府漸閉,陽虛火衰,神光遂沒,故目無所見。眼底則見視神經萎縮的病變。因精氣不能溫養頭面肢體和充養血脈,故面白形寒,腰膝酸冷,少氣乏力,舌淡脈沉細。陽虛內寒,不能腐熟運化水穀,則食少便溏,舌苔白滑。

 

【治法】:

 補脾益腎,溫陽通竅。

 

【方藥】:

 補中益氣湯加味。原方重在補脾益氣升陽,加附子、肉桂、補骨脂、熟地、以溫;補腎陽,人川芎配肉桂、當歸、熟地,則有養血活血、通脈利竅的作用,故諸藥合用能奏補脾益腎,溫陽通竅之功。

 

(四)肝氣鬱結:

【主證】:

 目視不明,眼底有視神經萎縮之病變,患者情志不舒,頭暈目脹,口苦脅痛,脈弦細數。

 

【證候分析】:

 鬱怒傷肝,氣機失調,氣滯血瘀,脈道不利,玄府閉阻,神光不得發越,以致目視不明,眼底則見視神經萎縮之病變。肝氣上逆,則頭暈目脹。肝氣失和,經脈不利,故脅痛脈弦。氣鬱化熱則口苦,脈細數。

 

【治法】:

 清熱疏肝,行氣活血。

 

【方藥】:

 丹梔逍遙散加減。原方清熱疏肝,理脾和營,若加香附、郁金、川芎,則可增強行氣活血通絡的作用。鬱熱不重者,方中酌減丹皮、梔子。

 

(五)氣血瘀滯:

【主證】:

 外眼無異常,視物昏昧,或頭眼部外傷後,視力漸喪。眼底有視神經萎縮的病變,視網膜血管明顯變細。全身或見頭痛健忘,舌色瘀暗,脈澀。

 

【證候分析】:

 由邪氣或外傷致氣滯血瘀,脈道阻塞,目失所榮,神光泯滅,終至失明,眼底則見視神經萎縮之病變。日久視網膜血管明顯變細,血瘀於上,經脈不暢,髓海不充,故頭暈健忘。舌色瘀暗,脈澀等皆為瘀血之象。

 

【治法】:

 行氣活血,化瘀通絡。

 

【方藥】:

 血府逐瘀湯加減。原方行氣活血,化瘀通絡之力較強。病久正虛,不勝攻逐者,可去方中牛膝、枳殼、桔梗,酌加黃芪、黨參、白術、陳皮益氣扶正,取其攻補兼施。

 

 


 

二、針灸療法:

(一)、體針:

 常用穴:睛明、球後、上明、太陽、風池、養老、肝俞、脾俞、腎俞、足三裏、足光明、三陰交等。每次局部取1~2穴,遠端配用2穴,每日針1次,10次為一個療程。久病陽虛者,遠端穴位可施灸法,或針灸並用。

 

(二)、穴位注射:

 取上述體針腧穴,用復方丹參注射液作穴位注射。每次局部選1穴,遠端配1~2穴,每穴注入藥液0.5毫升左右,每日或間日1次,一般5~10次為1個療程,療程之間休息3~5日。

 

(三)、頭針:

 取視區(詳見總論第六章),每日或間日針1次,10~15次為1個療程,療程之間休息3~5天。

 

【預後】:

 古代文獻指出,本病「不易治」,根據現代臨床觀察,早期治療,或可恢復一些視力。待病至晚期,則治難奏效。

 

【文獻摘要】:

 一、《世醫得效方•眼科》:「小兒青盲,胎中受風,五臟不和,嘔吐黃汁,兩眼一同,視物不明,無治法」。

 

 二、《古今醫統•眼科》「青盲」:「此證因酒色太過,內傷腎氣,不痛不癢,漸失其明,眼目俱不傷損,有似常人。只因一點腎氣不充,故無所見。」

 

~~~~~~~~~~~~~~~~~~~~~~~~~~~~~~~~~~~~~~~~~~~~~~~~

 

 

【現代研究】:

一、陸南山著《眼科臨證錄•視神經病》「視神經萎縮」小結:

 

 (一)、病程均屬後期,視神經已呈器質性的損害——萎縮。根據中醫理論應作精氣奪則虛,所以著眼於虛字。

 

 (二)、視神經乳頭色澤均呈蒼白,不復有健康時的紅潤。因此在中醫的辨證中認為是營血不足以上達於目。

 

 (三)、眼底視網膜的血管隨病程的長短而相應地變細。從中醫理論來看,認為是血虛不能養目,因目得血而能視,今血管變細,血的供應營養既少,則視力勢難恢復。

 

 根據以上的共同點,基本用藥就以滋補肝腎為主,如熟地、黨參、淮山藥、歸身、杞子等。這裏要特別強調的是用當歸身,根據過去臨床實踐的經驗,當歸身是補血的主要藥。處方中用當歸身對於視神經萎縮症的療效亦比較明顯。

 

二、韋玉英

 《明目逍遙湯治療血虛肝郁型兒童視神經萎縮的臨床研究》

 (摘要):治療70例,136只眼,治療後視力基本恢復者78眼,占57.35%,臨床有效率為92.65%,半數患者進行了10年以上隨訪,遠期療效鞏固(北京中醫1986;4:17)。

 

三、鄭建中等

 《針刺和頭針治療視神經萎縮的療效》(摘要):以針刺和頭針治療各類視神經萎縮250例,396只眼。

 

針刺穴位:主穴為健明、球後、睛明等;配穴為腎俞、合穀、翳明、陽白等,每日選主穴1~2個,配穴1個,針刺深度1~1.5寸。

 

頭針:枕骨粗隆水準線上,前後正中線上各旁開1釐米,向上垂直引一直線約4釐米,以26號毫針刺入皮下,兩針分別接電脈衝刺激器的正負極,通電頻率240次/分。

 

結果:顯效95只眼,進步146只眼,無效155只眼,有效率60.9%(中西醫結合眼科1983;3:4)。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