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飲食與口味:飲食是後天水穀精氣之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須的物質。臨床很多疾病都能影響飲食口味發生異常改變,故通過詢問飲食口味情况,可瞭解體內津液的盈虧及臟腑功能的盛衰。
口渴與飲水
口渴是指口乾渴的感覺,飲水是指實際飲水的多少。口渴與飲水這兩個症狀密切相關,一般口渴者多喜飲,口不渴者不欲飲,但有時不儘然。應注意詢問口渴特點及其兼症。
口渴與飲水——口不渴飲
口渴與否,是體內津液的盛衰和輸布情况的反映。口不渴,不欲飲,提示津液未傷,多屬寒證、濕證。[原因:由于寒邪或濕邪不耗津液,津液未傷,故口不渴而不欲飲。或爲無明顯燥熱症狀的病證表現。]
口渴與飲水——口渴欲飲
口渴欲飲水,是津液損傷的臨床表現,多見于燥證、熱證。
如:①口乾微渴──多屬外感溫病初期,傷津較輕。
②大渴喜冷飲──多屬裏熱熾盛,津液大傷。
③渴而喜熱飲──多屬陽氣虧虛,或痰飲內停。
④口渴不多飲──多屬濕熱內蘊,或熱入營分。
⑤口渴欲飲不咽──多屬瘀血內阻,氣不化津。
⑥口渴多飲,小便量多──爲消渴病──多因腎虛水不化津而下泄所致。
⑦口渴欲飲,飲入即吐──爲「水逆證」──多因水飲停積于胃所致。
食慾與食量
食慾是指進食的要求和對進食的欣快感覺,食量是指實際的進食量。[說明:由于胃主受納,腐熟水穀,脾主運化,轉輸水穀精微,二者共爲後天之本。胃氣和降,脾氣健運,則有食慾,幷能保持適當的食量。如脾胃或相關的臟腑發生病變,常可引起食慾與進食的異常。]
詢問患者的食慾與食量,對于判斷病人的脾胃功能强弱以及疾病的預後轉歸意義重大。且應注意結合其兼症加以辨證分析。
食慾與食量——食慾減退
包括
不欲食(不欲食,是指不想進食,或食之無味,食量減少,又稱食慾不振。)、納少(所謂納少,主要是指進食量減少,常由不欲食所致。)與
納呆(所謂納呆,是指無饑餓和要求進食之感,可食可不食,甚則惡食。),
三者含義雖很相似,但又不能完全等同。
食慾減退,爲常見病理現象,多因脾胃虛弱、脾胃濕熱、濕盛困脾、食積停滯所致。[說明:若是新病,爲正氣抗邪的保護性反應,病輕,預後良好;久病食慾減退,兼神疲、面色萎黃、舌淡脈虛者多屬脾胃虛弱;食少納呆,伴有頭身困重,脘悶腹脹,舌苔厚膩者,多由濕盛困脾,或飲食停滯,脾胃運化不及。]
食慾與食量——厭食
厭惡食物,或惡聞食味,稱爲厭食,或稱惡食,多見于食積。兼有噯腐、腹滿,則屬飲食積滯所致[如《丹溪心法》說:「傷食必惡食」。]。厭食油膩之物,兼胸悶嘔惡、腹滿,多屬脾胃濕熱。厭食油膩厚味,伴脅脹痛,身熱不揚者,是爲肝膽濕熱。孕婦有厭食反應,屬生理現象。但嚴重者爲妊娠惡阻,是妊娠期常見的疾患。
食慾與食量——消穀善饑
食慾過于旺盛,食後不久即感饑餓,進食量多,稱爲消穀善饑,或稱多食易饑。乃胃火熾盛,腐熟太過所致。《靈樞·師傳》曾說:「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饑。」若消穀善饑,形體消瘦,多見于消渴病(說明:多飲、多食、多尿、消瘦者,爲消渴病。)。如多食易饑,兼大便溏,屬胃强脾弱(說明:所謂胃强,是指胃腐熟功能過亢,故多食易饑;所謂脾弱,是指脾運化水穀功能減弱,故大便溏泄。)。誠如《醫學入門》所說:「能食不能化者,爲脾寒胃熱。」
虛火內擾則易于饑餓,陰虛胃弱,受納腐熟水穀功能減退,故不欲食。
食慾與食量——饑不欲食
是指患者雖有饑餓感,但不欲食,或進食不多。多因胃陰不足,虛火內擾所致。[說明:虛火內擾則易于饑餓,陰虛胃弱,受納腐熟水穀功能減退,故不欲食。]
食慾與食量——偏嗜食物
若嗜食生米、泥土等異物,稱爲嗜食異物,小兒常見,多屬蟲病。
正常人由于地域與生活習慣的不同,有飲食偏嗜,一般不致病。但若偏嗜太過,則可致病[如偏嗜肥甘,易生痰濕;偏食生冷,易傷脾胃;過食辛辣,易病燥熱等。]。婦女妊娠期間,偏嗜酸辣,不屬病態。
食慾與食量——疾病轉歸
在病程中,食慾恢復,食量漸增,是胃氣漸複,疾病好轉;若食慾漸不振,食量漸減,是脾胃功能逐漸衰弱,提示病情加重;久病重病,本不能食,如突然暴飲暴食,稱爲「除中」,是脾胃之氣將絕的徵象,危在旦夕。
問口味
是指口中有異常的味覺或氣味。是脾胃功能失常或其它臟腑病變的反映。
① 口淡無味 ── 多爲脾胃氣虛,或寒證。
口淡:指口中無味,舌上味覺減退。
② 口中苦味 ── 多屬肝膽火旺,膽氣上逆的病變。
口苦:是自覺口中有苦味。膽汁味苦,其與肝之疏泄有關;苦屬火,火盛則苦。
③ 口中甜味 ── 多屬脾胃濕熱,或脾虛所致。
口甜:指自覺口中有甜味。
④ 口中酸味 ── 多屬食積不化或肝胃不和。
口酸:自覺口中有酸味,甚則聞之有酸腐氣味。
⑤ 口中澀味 ── 多屬燥熱傷津或臟腑熱盛,氣火上逆所致。
口澀:指口有澀味如食生柿子的感覺。每多與舌燥同時出現。
⑥ 口中鹹味 ── 多屬腎虛寒水上泛。
口鹹:指自覺口中有鹹味。
⑦ 口粘膩 ── 多屬濕濁停滯,痰飲食積或肝膽濕熱。
口粘膩:指口中粘膩不爽,常伴舌苔厚膩,常與味覺異常同見。
此外,尚有口麻、口痛者,雖不屬口味的異常,但有臨床意義。[說明:口舌麻木而感覺減退者,有肝陽化風的可能,亦可因某些藥物過量所致;口腔疼痛者,多因脾胃火熱上炎,或爲陰虛火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