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同病病機

如前所述,氣血兩者之間,無論在生理功能或病理變化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關係,所以氣病可以影響及血,而血病亦可以影響及氣。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盛則血充,氣衰則血少,血虛則氣少,血瘀則氣滯,血脫則氣隨血去,血病日久,必及於氣。因此,臨床上除單獨的氣病、血病外,氣血同病亦屬常見。

 

一、氣滯血瘀

多因情志不遂,濕熱或寒濕蘊結,以及閃挫外傷等,引起臟腑、經絡的氣機鬱滯,氣滯不行而血液運行障礙,故表現病變部位脹滿、疼痛,或有腫塊,拒按,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等症狀。

 

二、氣虛血瘀

多由於久病正虛或年老體虛,致氣亦不足,氣不足則不能充分推動血液的運行,致血行不暢以至瘀滯。在出現短氣、心悸、乏力、自汗等氣虛症狀的同時,伴有病變部位刺痛,肢體麻木、疼痛甚或癱瘓,面色紫暗,舌質有瘀點、瘀斑等血瘀症狀。

 

三、氣血兩虛

多因久病不癒,氣血俱傷;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耗;或先因氣虛,不能生化血液,以致氣血兩虛。出於氣血俱虛,既失溫煦,又失濡養,故見短氣懶言,乏力,自汗,心悸,失眠,面色蒼白或萎黃,唇舌色淡,脈細弱等症狀。


 

四、氣不攝血

出於各種原因引起氣虧氣虛。氣虛則不能統攝血液,溢出脈外而形成出血,可表現為鼻蛆、齒蛆、吐血、便血或尿血等症。同時伴有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動則汗出,面色蒼白,舌淡,脈弱等氣虛症狀。其中若見氣虛下陷諸症,而又見便血或尿血者,則稱為血隨氣陷。

 

五、氣隨血脫

各種原因所致的大出血,均會使氣隨之暴脫。氣與血相依相成,血為氣母,血以養氣,血以載氣。大量失血,則氣無所依附而隨之外脫,以致出現氣脫陽微;不能達於四未,四肢厥冷;氣血衰少,不能上榮頭目,而見暈厥;氣血脫失,不能鼓助及充盈血脈,脈即微細或芤。

 

六、血隨氣逆 

指氣因升降失常,升舉過度或有升無降,上逆為患,而血亦隨之上逆或上溢的病理變化。氣屬陽而血屬陰,氣輕清而血重濁,血因氣而運,隨氣而行。故氣升逆過甚,血亦隨之上逆為患。如肝氣橫逆,胃氣上逆,肺不肅降等,血亦隨之俱逆,發為吐血,咳血,咯血乃至鼻、目、舌等症。嚴重者,則血隨氣上溢於腦,發為昏厥卒倒,中臟中腑等重危病變。如《素問‧調經論》所說「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即屬此種病理變化。

A2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