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病痛機精是構成人體並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它既可影響和支配人體生、長、壯、老、死的生命過程和生育功能,又對人體起著重要的營養滋潤作用。

 

所以,《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生之本也」。

 

精有廣義、狹義之別與先天、後天之分。

狹義之精:主要指生長、生殖之精,具體則指腎精及腎精所化的腎氣,

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述主持男女生長發育全過程與生殖功能的「腎氣」和「天癸」,即指此而言。如再加細則,亦可分為,「生長之精」與「生殖之精」。先天之精,指與生俱來和先於身生之精,稟受于父母,

 

《靈樞‧經脈篇》所說的:「人始生,先成精」,和

《本神脯》所說的:「生之來,調之精」。

後天之精,指來源於飲食水穀精微之精,包括氣血津液髓等精微物質,由脾胃所化生,亦稱臟腑之精。

 

廣義之精:則是包括以上幾種的總稱。

其中,先天之精與狹義之精的主要作用是主持、支配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後天之精的主要功能是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前者既可影響後者的生成轉化與盈虛盛衰,又須後者的供養化生以為補充之源泉,而後者又可不斷地轉化為前者,並保證了前者的物質基礎與正常功能。

 

從精的陰陽屬性劃分,可分為陰精、陽精兩種。

陰精是腎中陰津之本,陽精為腎中陽氣之根;前者屬於腎陰的範疇,又叫「元陰」、「真陰」。

 

後者屬於腎陽的範疇,又稱「元陽」、「真陰」。

 

總的皆屬於腎精。鑒於氣血、津液病機後而另有專章論述,故本章以狹義之精為主要討論範圍。凡由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以致精受託傷、失泄、腐變,從而使其生理功能減退或紊亂,發生相關於精的生理病埋,《內經》早有論述,後世更有發揮。《內經》對於精病病因,比較強調酒色、勞倦、飲食、七情等因素的危害,但同時也指出了傷精的外感因素。

 

《靈樞‧五癃津液別論》說:「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則減而下」,

《素問‧脈要精微論》說:「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髓減」,「精衰」,就是精的虧損不足的病理。

 

《內經》論述精病病機的特點是以腎為中心,以精的生理和病理聯繫來加以闡述的。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氣傷精」,

《素問‧疏五過論》有「氣虛無精」,

《靈樞‧本神》有「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

《靈樞‧決氣》有「精脫看耳聾」,

《靈樞‧海論》有「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腔酸眩暈,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靈樞‧大惑論》有「精散則視歧」

等敍述,揭示了精與氣、神、骨髓、腦髓、耳目之間的生理病理關係。

 

繼《內經》之後,《難經‧十四難》提出「五損」的部位及症狀,虛損上下傳變的機理,以及調益營衛氣血虛損的治法,特別提出「損其腎者,益其精,都是有關精虛不足的病理論述。

《金匱‧血幟虛勞病篇》則具體提出「精氣清冷」、「亡血失精」和「失精家」的病變,及無子、陰寒、目眩、發落、失精、夢交、少腹弦急、脈虛極芤遲的症狀表現與治療方藥。

 

隋‧巢元方《病源》認為七傷相虛勞中的白濁候、無子候、少精候、尿精候、失精候、夢泄精候、精血出候、贏瘦候等疾病,都由勞傷腎氣,腎虛不能藏精或不能制精引起。


 

宋‧嚴用和《濟生方》指出,上下水火不交可致精元失守。

 

明‧綺石《理虛元鑒》指出虛勞病有陽虛、陰虛之分,其中陽虛成勞者又有「奪精」一種,與「奪氣」、「奪火」並列,都是陽虛勞證的病理變化。並指出「精」具有「水火之兼」的特性。

 

綺石所論實際上已有陰精、陽精分化的含義。

葛可久《十藥神書》論虛勞證治中,對於腎虛精極、陰精虧虛的病理,也作了闡述。

 

明代王肯堂則明確提出「精有陰有陽」《證治準繩‧卷一‧虛勞》。

 

張景嶽主張精虛分陰中之陰虛和陰中之陽虛《景嶽全書‧雜證謨?虛損》。

清‧葉天士創下焦精損分精血不足與精氣不足之說《臨證指南醫案‧虛勞》邵新甫按語),都主張精有陰陽,精虛亦當分陰陽的學術觀點。

 

其中,尤以業葉天士集《內經》、《難經》,以及前人關於精和奇經八脈理論的大成,吸收了李中梓關於肝腎同源的觀點,將腎、肝、奇經的病變統一在精病的範圍之內,提出了「八脈隸平肝腎」,「下元之損必累八脈」,「下焦之病多屬精血受傷」之說(分別見《臨證指南醫案》654頁朱案,50頁範案,521頁吳案)。

主張精損當分精血和精氣(相當於陰精和陽精)不足,精損屬於體質病變,強調治法應以血肉有情之類填補或溫養與兼通奇經等一系列獨特見解,對精的內涵和精病病機的實質作出了比較完整深入的論述。

 

精病的常見病因有六淫、七情,飲食不節、勞倦、外傷、失血、久病以及體質因素等。

 

六淫中以暑、火(熱)損精傷精最為常見,而風、寒、濕、燥邪則多先經化火(熱),再進一步損害腎精。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風客淫氣,精乃亡」,系風邪外入,淫亂了陰陽之氣,化熱傷陰,橢乃消亡(據張景嶽《類經》393頁注)。至於臟腑功能紊亂而內生的風、寒、濕、燥、火(熱)諸邪對於精的發病作用與外感六淫基本相似。金刃擊僕等外傷,通常先造成氣滯、血瘀、失血、氣脫等病理變化,若傷損較重和遷延日久,則可由氣血病變傳變為精病。

 

《內經》十分強調情志因素對精的致病作用。

《素問‧疏五過論》說:「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能傷精,嘗貴後賊,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

《靈樞‧本神》說:「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

 

大致而言,心動神馳,腎精不攝,擾亂氣機,暗耗精氣,是情志傷精的兩個發病環節。飲食不節對於精的影響有二:

其一、食養不足,精失後天所養。

其二、偏食嗜飲,久而內傷脾胃,化生痰飲、濕熱、燥火等內邪,損害腎精。

其他如勞倦耗氣,氣虛亦可及精;早婚多育,房室不節,墜胎過多等,又可直接耗奪腎精。亦有大量失血或慢性失血,可致血不化精。

 

血虛而精亦虛等。再有臟腑功能不足或氣機紊亂,導致精的生化之源匱乏,或失于封藏攝納,亦為精病的重要原因。凡此種種。為引致精病的後天因素。此外,尚有稟賦不足的先天因素以及體質因素等,均與精病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係。

 

精傷的形成相途徑主要有以下三種:

其一、內竭,又稱內奪、內損,指精耗竭於體內而言。多見於熱病的煎熬消灼或情志過激,化火內劫,以及酒色的戕伐耗傷等。此多積漸而然,又稱暗耗。

其二、外失下奪,失精亡血。如急慢性失血亡血,嘔吐,瀉利,汗出過多或自汗、盜汗的陰液亡失,以及因濕熱下注,擾動精室,或精關不固而致的遺精、滑泄與白淫、帶濁等。

其三、腐變敗壞,如因氣滯血瘀或濕熱、痰熱、火邪等因素壅遏精室,使精液腐敗,變為瘀濁、痰濁、帶濁和瘀血敗精等。

 

精病的傳變、轉歸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精的各項生理功能不足,如生長不良、生育能力下降、體弱、早衰等等;

其二、繼發氣、血、津液、神等形質的虧損和臟腑經絡的功能失常,以及形體消瘦,虛贏乏力,面色不華,精神萎靡,健忘,癡呆,怔忡,虛勞等:

其三、日久則精傷及氣,陰損及陽,導致氣虛、陽虛以及精氣交虧、陰陽俱虛的虛損病變。

 

精的病變以虛為主,多屬虛證。其由精室受濕熱邪火或瘀血之灼擾,精液受其蒸腐瘀阻,而為敗精瘀濁及遺精者,則屬實證。或因五志過極,心火亢盛者,亦屬實證。


 

決定精病轉歸的關鍵因素是精的虛損程度。

《素問‧通評虛實論》曰:「消嬸虛實何如?脈虛大,病久可治;脈懸堅小,病久不可治」。張隱庵注曰:「瘴乃精虛於內,故實皆可治」《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故精損之輕者,治而可愈,精損之重者,治而難愈,或久久不癒。

 

關於精病的治療,由於精病多不足,故大法宜補。因精為人體至關重要和至精至貴的物質,故需補以乳酪臟卵等血肉有情之晶始兌奏效。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腹中論》篇的四烏賊骨一慮茹丸方中之運用雀卵、鮑魚,可視為關於精病治法、用藥的原則論述和示例。其後歷代醫家在此基礎上不斷有所發展和補充,如張仲景之用阿膠、豬膚、雞子黃;朱丹溪之用豬脊髓、龜板;張景岳之用鹿膠、龜膠、左歸,以及河車大造丸之用胞衣和其他醫方之運用人乳、牛乳、雞、鴨、魚、琢等,都是體現了大補精血的治療原則。

 

迨至葉天士提出「溫養有情,栽培生氣」,「填養精血,務在有情」,「溫按下元,須誣絡脈」等法《臨證指南醫案》48頁孫案,117頁薑案,709頁宋案),從此,「填補」(陰精)、「溫養」(陽精)、「宣通」(奇經)就成為精病虛證的三大治法。

 

由於陰精和陽精在生理上互相滲透,病理上互相影響,故治療應當注意「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規律。至於精病的實證,如前所述,多為情志過極化火成濕熱邪氣的灼擾,故治療則宜舒肝解鬱,清心瀉火,或趨其邪熱,使精免受消灼,得以守藏。此外,如久病而精關不固,失于攝藏諸,又當治以固精、澀橢;精傷及氣或導致精氣、陰陽俱虛者,又當益氣生精或益氣填精並舉,陰陽雙補為治。

 

一、精氣虧損

精氣虧損包括陰精虧損和陽精虧損,亦即精血不足和精氣不足,是精氣虧損病理變化的兩個方面,也是其他精虧不足病變的病理基礎,可由先天不足及內外病因所致的後天損傷引起。由於精氣為人身之本,是人體的元陰、元陽,故無論陰精或陽精虧損,均能導致根本的不足,表現為形體消瘦,神氣憔悴,骨弱腦衰,齒搖發落,生長遲緩,發育不良,多病早夭以及生殖功能衰退等病變。其中陰精虧損可見潮熱、盜汗、失眠、心煩、遺精等症狀,而陽精虧損則可有神志萎靡、懶於言動、畏寒肢冷、面胱無華等表現。由於腎中陰津由陰精所生,腎氣、腎陽為陽精所化,故精氣虧損又多程度不同地伴有腎陰和腎陽的不足。陰精相陽精在生理上相互滲透,在病理上亦必互相影響,互相波及,故陰精虧損多同時伴隨和包涵陽精的不足,而陽經虧損亦多同時伴隨相包涵陰精的虧損。二者相互之間及其與腎陰、腎陽之間的區別與聯繫,可以下表表示之:

 

二、精不化氣

精與氣的關係,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氣歸精,精化為氣」,是一種互根與互相資生的關係。在病理過程中,既有氣傷及精的一面,又有精傷必及於氣的一面。前者為精虧的原因,後者是精虧病變的結果與轉歸,亦可稱為「氣因精虛」。其基本病理包括下述三種:

其一、精不化氣。當陰精或陽精虧損,人身陽氣即缺乏生化之源,從而發生氣虧氣衰。由於陽精直接化生腎中陽氣,鼓舞全身,所以精不化氣尤多表現為腎氣不足。

 

其二、虛火耗氣。陰精虧損可以導致相火過盛,相火盛則虛火內熾,虛火內熾則必傷氣耗氣。

 

其三、氣隨精脫。精之與氣相互資生、相互依存,如失精過多或卒然陰精大傷,則氣失依附與化源,致精亡氣竭,氣隨精脫。此多見於大病、久病或精泄不止等病症中。精不化氣還可引起肺氣、心氣和脾氣的不足,表現為相應的病候,此即下損及上的病理變化。

 

不化氣的一般臨床表現,除消瘦形萎,骨弱腦衰,小兒五遲五軟等精虧症狀外,同時有明顯的少氣懶言,神疲食減,四肢清冷,畏寒等氣虛陽弱的表現。精不化氣與氣不生精可以互為因果,惡性循環不已,終至氣精陰竭。

 

治療上宜補精以養氣,或補精益氣兼施;在氣隨精脫的情況下,由於有形精血難以驟複,無形之氣所當急固,應以益氣固脫為急,繼以填精培氣為治。


 

三、精不化血

營血的生成不僅源於後天脾胃的生化,還須賴腎精為其化生之本。而精血同源,相互資生轉化。張景嶽謂:「腎之精液入心,化赤而為血」《類經》3頁);《簡易方》說:「精為仇之本」《醫方類聚》第一冊19頁)。所以精虛則血無以化,導致精不化血的病理。其原因多出於六淫病邪或藥石誤投,致精髓被傷而不能化生血液,或因久病精虧與亡血失精,均可發生精不化血或精血兩虧,甚者形成血不養精、精不化血的病機迴圈。故其病理變化與證候表現有精氣虛乏,消瘦憔悴,骨弱神衰,生長發育不良,早夭,以及心悸怔忡,氣短乏力,面色萎黃,經少、經閉,肢體麻木痿弱,爪甲蒼白等精虛血虧見證。

 

四、精髓空虛

腎藏精生髓,髓養骨充腦。《素問‧五臟生成論》說:「諸髓者皆屬於腦。《太平聖惠方》說:「骨髓之液謂之精」《卷七‧腎臟論》。張景嶽亦謂:「精髓同類」《類經》47頁)。

可見精與髓的生理關係和病理影響極為密切。精虛則髓空,髓虛則精亦虛虧,精髓兩俱不足,即成精髓空虛的病理。

 

《素問‧痿論》曰:「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靈樞‧本神》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

說明「精髓空虛」可由勞倦、六淫與情志損傷而引起。精髓空虛常可引起和表現為健忘、神思遲鈍、癡呆、昏眩等症。

 

《靈樞‧經脈篇》又說:「督脈之別……虛則頭重、高搖之」。

督脈根於腎而上絡腦髓,所以督脈虛則精氣不能升達於腦,亦可致腦髓空虛。故精髓空虛又表現為骨失所充和腦失所養。骨失所充的臨床表現有四肢酸軟,背脊冷痛,骨骼脆弱畸形,骨傷經久不癒,齒搖發落等;腦為髓海,是元神之府,腦失所養主要反映在腦神不健方面。如眩暈、健忘、思維遲鈍、癡呆、精神渙散萎靡等。其次,腎開竅於耳、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故精髓空虛也時常產生耳鳴、耳聾、目花、視歧等症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髓生肝」,肝又主筋,髓液不足則肝血亦虛,筋失所養,因此精髓空腑,骨失所充,導致筋骨同痿。

 

五、精虛神怯

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與神常多並提,充分反映了精與神的密切關係。神可以調節精的生化和功能活動,但「神由精氣而生」,「精氣既足,神自旺矣」《類經》5頁)。並且,《靈樞‧本神》曰:「腎藏精,精舍志」。若精氣不足,則神亦虛乏,導致神氣衰憊,精神潰散,志意不振,從而形成「精虛神怯」的病理變化。

 

其常見原因和表現有以下幾種:

第一、精奪神怯。多由夢遺滑精及帶下日久或房勞過度所致,使腎精下奪而致神氣衰弱。

第二髓傷神怯。多由腦髓受病邪或暴力傷害,致髓海空虛、腦神不健。

第三、精脫神散。指精氣精血枯竭於內或亡脫於外,致神失所養而散亂。如熱病未期營血、陰精大傷,心神大衰,致神氣渙散;或精血暴脫,神機渙滅。

 

精虛神怯,精虛為本,故神怯的嚴重程度決定精虛的程度。輕者僅引起心神失守,腦神衰弱,表現為健忘、恍惚、思維遲鈍,夢寐驚怖,目有所見,心中動悸不安等等。重者,神氣衰敗昏亂或散越不收,表現為嗜睡,昏亂,精神飄忽無主,笑妄癡迷,目不識人等。「精脫神散」症狀是陰陽行將離決,神機隨之渙滅的嚴重表現。

 

六、精室虧虛

精室虧虛可以由先天不足、稟賦虛弱所引起,也可以因久病久虛所造成,或由精關不固、精室受擾,致精不固藏轉化而來。

 

精室虧虛主要是生殖之精的匱乏,表現為精液稀少,甚至無精,女子經少、經閉,以及男女不育不孕等證。此外,常多伴有生長高欠佳,形神萎敗,腰酸骨弱等症狀。如在老年,則屬生理改變,不應視為病理變化。

 

七、精氣虛冷

精氣虛冷,多由陽氣虛弱或腎氣虛寒,命火衰微與下元不足引起,致精室、精氣失於溫養和溫煦而成。

 

主要表現為精液清冷,陰寒陽萎及女子不育等,同時伴有腰脊酸軟,少腹冷痛,四肢不溫等症。精氣虛冷常與精室虧虛同時存在,或相互轉化為病。


 

八、精關不固

精貴固藏而忌妄泄,以藏泄有度為宜。精液之得以藏泄有當,除腎氣的固藏作用外,精關亦為重要的一環。若精關失於固約,致精不得守藏,發為遺精滑泄者,即屬精關不固的病理。

 

精關不固的發生原因,據張景嶽《景嶽全書‧雜證謨。遺精》言,有「先天素稟不足,元陽不固;有值勞倦即遺者,此筋力有不勝,肝脾之氣弱也;有因用心思索過度輒遺者,此中氣有不足,心脾之虛陷也;有因濕熱下流,或相火妄動而遺者;有無故滑而不禁者,此下元之虛,肝腎之不固也;有久服冷利等劑,以致元陽失守而滑泄者」等。

 

趙獻可又說:「腎之陽虛則精不藏」《醫貫‧夢遺並滑精論》。

 

葉天士則說:「久遺,八脈皆傷」,並指出:「欲涵陰精不漏,意在升固八脈之氣」《臨證括南醫案》154頁某案,172頁夏案),這是因為奇經具有涵蓄和約束精、氣、血、津的作用,與精關的藏泄功能直接相關。

綜上所述,精關不固最常見最重要的原因,有腎氣不固、奇經損傷相濕熱下注,精室、精關受其灼擾幾個方面。其主要表現是精失秘藏而遺泄滑脫與漏精帶下等。精關不固日久,可以精氣枯竭與精室虧虛為最終轉歸。

 

九、精隧阻塞

精雖以固藏秘守為貴,但亦須適當通泄,始能保持其生理常度而完成其正常生理功能。若由各種原因導致精隧不通,精不得泄者,即成精髓阻塞的病變。

其最常見的原因,

其一、濕熱下注。孫文垣指出「酒味濕熱可下注精臟」《續名醫類案,淋濁》;或由膏粱厚味,嗜酒貪飲,內生濕熱;或由外感濕熱、暑濕,俱可下注精室,蒸敗精液成濁而瘀阻精隧。

 

其二、火伏精室。李士材謂:「龍火虛火,精瘀竅道」(同上)。葉天士指出:「房事強忍,敗精離位,變成汙瘀,精離本宮,腐敗凝阻尿竅而成」《臨證指南醫案》170頁張案、徐案)。又說:「陰精上蒸者壽,陽火下陷者危……老人陰精已憊,五液化成敗濁,水火不交,陰精變成腐濁」《臨證指南醫案》l17頁某案、172頁夏案)等,都說明相火、心火、欲火妄動,可以鬱灼精室,蒸腐津液,以及強忍不泄,致精液腐敗,化為瘀濁,阻塞精隧竅道。

 

由此可見,精隧阻塞的病理,實際包含了精竅不通與敗精為濁兩個基本方面。其中火伏精室與濕熱下注又可互相交織。敗精瘀阻精隧和精室,不但使精不得泄,還可致新精難生。

 

臨床表現為少腹隱痛,精道刺癢灼痛,精液難出,或精不得泄,或精出火有敗血、膿濁等。其中有血者稱為赤濁,不帶血者稱為白濁,稱之為精濁。精隧阻塞的直接影響是生殖功能減弱以至喪失。其由熱邪或濕熱蒸腐所致者,又可引起精血乾枯。故葉天士指出:「敗精宿於精關,宿腐由溺強出,新者又瘀在裏,經年累月,精與血並皆枯槁,勢必竭絕成勞不治」《臨證指南醫案)171頁顧案)。

 

由上所述,精隧阻塞的治療大法不外祛除病邪,清理瘀濁以疏通竅隧。祛邪之法又當依濕熱、實火、虛火之不同,分別採用苦辛芳香、化瘀通竅,瀉火導濁等法。如已發展至精血枯槁者,則又當參照其他有關病機進行辨治。

 

 

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