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體質形成的因素是極為複雜的。

 

首先、地理環境在體質的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素問‧異法方宜論》早就指出東南西北中五方之人,其體質是不同的,如說:「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引收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等。

 

其次、與這種地理因素同樣重要的是氣象因素對於體質的影響。

南北地區的人對氣溫寒熱適應能力的顯著差異,就是不同氣候的影響而形成的不同體質差異。

 

第三、與先天稟賦有關。

稟賦是指小兒出生以前在母體內所稟受的一切特徵而言,它既包括血緣所賦予的遺傳性,又包括在母體內的發生過程,營養狀態,以及母體在妊娠期間所給予的種種影響。父母臟腑之氣有所不足,即可影響小兒之稟受而形成其體質狀態。正如《幼科發揮》所說:「小兒疾病有因父母稟受所生者,胎弱是也,胎弱者,稟受於氣之不足也。子于父母,一體而分,如受肺之氣為皮毛,肺氣不足,則皮脆薄、怯寒,毛髮不生。受心之氣為血脈,心氣不足,則血不華色,而無光彩。受腫之氣為內,脾氣不足,則肌肉不生,手足如削。受肝之氣為筋,肝氣不足,則筋不束骨,機關不利。受腎之氣為骨,腎氣不足,則骨軟。此胎稟之病,當隨其臟氣求之。子之贏弱,皆父母精血之弱也。故兒有頭破、顱解、神慢、氣少、項軟、頭傾,手足痿弱、齒生不齊、髮生不黑、行走坐立要人扶掖、皆胎稟不足也」。充分說明先天稟賦在體質形成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出生之後,體質又將隨著年齡之增長而改變,不同年齡期的體質是不同的,大致可分三個階段,即小兒期、成年期及老年期,並有兩個轉折時期,即青春期和更年期。小兒並不是成人的縮小,在結構上、機能和代謝方面都具有其特殊性。小兒體質素有「純陽」與「稚陰稚陽」之爭。其實「稚陰稚陽」之說正確地反映了小兒形體脆弱、血氣未定、臟腑精神未充的生理特點和臟腑嬌嫩、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等病理特點。故在小兒疾病的治療上,苦寒傷陽、辛燥傷陰與過寒過熱均不相宜。小兒期的另一個體質特點是所謂「肝常有余,脾常不足」,這是因為小兒生長發育較快,對營養要求較高,加以脾胃綿脆,故餵養不當,易饑易飽,導致消化不良等脾胃病,或不善調理,故常致「脾氣不足」。就其生理而言,小兒處在生長發育旺盛時期,即所謂「稟少陽生髮之氣」,做為「肝氣有餘」。就病理而論,則因小兒機能尚未完善和有欠穩定,且陽熱之體易於動風,又是稚陽之體,抗病能力較差,故常易感受外邪而發熱,並導致抽風搐溺之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故亦屬「肝氣有餘」。


 

青春期是從性不成熟和不能生育的兒童轉變成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的成年人的過渡時期。青春期中人體機能、代謝與結構急劇變化,隨著性的發育,體內各種生理活動進行著整體性的調整,在心理上也有顯著變化。青春期體質上的進退對日後的身心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小兒期體質較差者,如能在青春發育期注意培育,體質即可由嫩弱變為健壯。相反,如小兒期體質較強,而青春期攝生不當,則體質亦可變弱,而形成種種病理體質。

 

成年期的體質類型已基本定型,一般亦比較穩定。

 

青春期的發育好壞對中年則體質是較為重要的環節,而更年期的轉變順逆則對老年期體質又是極為重要的轉折,因為更年期是中年走向老年的漸進性衰老過程。對於這種人體不同時期在機能、代謝和結構上的變化,中醫學中有著不少精闢的論述。如《靈樞‧天年》說:「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騰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頒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善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這段經文說明瞭人體氣血及內臟盛衰與年齡的關係,從生長,發育,壯盛以至衰老、死亡的過程中,五臟精氣由盛至衰,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決定看人的體質特點,從而也決定著各年齡組對致病因素反應的能力與類型。

 

關於病理體質,目前尚無統一的分類和名稱。大約陰虛體質與「燥紅質」,陽虛體質與「遲冷質」,痰濕體質與「膩滯質」,氣血虛體質與「倦胱質」,瘀血體質與「晦澀質」相類似。這是五種主要的常見的病理體質類型,現將其形成機理簡要敍述如下:

 

(一)、陰虛體質:

主要是因元陰、精、津、液不足,導致整個機體處於津液不足、乾枯不潤的狀態。此多以稟賦不足,或青春期或成年期縱情色欲、房勞傷精為重要原因。亦可由於長期偏嗜辛燥飲食,和久服溫熱補陽燥劑,助火損陰所致。此外,長期情志抑鬱而化火傷陰,亦是常見因素。陰液不足,內燥由生,此與肺、胃及腎有較密切的關係。正如石壽棠《醫原》所謂:「內燥起於肺胃腎,胃為重,腎為尤重。蓋肺為敷布津液之源,胃為生化精液之本,腎為敷布生化之根柢」。又由於「陰虛則內熱」,故此種病理體質常呈「內熱「狀態。

 

(二)、陽虛體質:

主要是由於元陽不足而引起整個機體代謝下降,精力衰退,熱量不足,寒從中生的狀態。可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元陽素虧所致。亦可因偏食寒涼,損傷脾胃;或久服苦寒之藥,損傷腎陽命火而形成。在青春期及成年之後,則以房勞傷精為最重要。因陽氣由陰精所化,精不足則氣不足,氣不足則寒從中生。

 

(三)、痰濕體質:

主要是由於臟腑功能低下,水穀津液運化機能不足,而使水濕內聚的狀態。其成因有由飲食不節,傷及脾胃,脾陽久傷,失於健運,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以致聚而成濕者;有因病後濁痰不去,水飲宿留而形成者;有長期嗜酒釀濕者;有久居濕地及陰寒之地,陽氣受傷而致內濕停滯者。石壽棠《醫原》云:「內濕起於肺脾腎,脾為重,腎為尤重。蓋肺為通調水津之源,脾為散輸水精之本,腎又為通調散輸之樞紐」。這些論述對闡明痰濕體質之形成機理是極為重要的。


 

(四)、氣血素虛體質:

主要是由氣血兩虛而導致金身臟腑器它之功能低下,對內外環境之適應能力降低的狀態。究其形成,以後天因素為多,如營養不良,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生冷無忌,傷及脾胃所致。因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之源。而情志因素及操勞過度,既傷脾胃,也耗心血,久之必致氣血,兩傷而形成病理體質。此外,大病久病,耗傷氣血,又未適當調理,亦為形成之因素。又氣血同源,凡傷氣必傷血,血少氣亦少;精血同源,房勞傷精,精不化氣,氣虛而血弱,久之亦可形成氣血兩虛之質。在婦女如月經不調及崩漏、失血過多,均可形成氣血兩虛的體質。

 

(五)瘀血體質:

主要是由於氣機鬱滯,血脈行不暢,而成瘀滯的狀態。其形成的原因是複雜的,多樣的。如跌打損傷而惡血內停;長期寒凝脈阻;持久的情志抑鬱而血鬱於上;病久津虧而營衛行澀;經絡澀滯而不通;婦女經產惡血留滯等,都可形成瘀血體質。小兒期瘀血體質少見,而老年期較為常見,與導致衰老的因素亦有密切關係。

 

在論述體質形成機理時,必須指出體質之可變性。因為人體的陰陽、氣血、精神、津液,以及臟腑功能,經常處於動態變化之中,先天稟賦因素固屬重要,但後天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不過體質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其形成是以先天稟賦與後天的多種因素為基礎的,故其改變亦相當困難。但如果掌握了體質的形成因素,有針對性地施加影響和糾正偏頗,就可能有效地改變病理體質。

 

 

 

 

 

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