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靜脈血栓形成
【病因及發病機制】:
腎靜脈血栓(renal vein thrombosis,RVT)常在下列情況下發生:
①血液高凝狀態(如腎病綜合徵);
②腎靜脈受壓,血流淤滯(如腫瘤、血腫壓迫);
③腎靜脈血管壁受損(如腫瘤侵犯)。
臨床上以腎病綜合徵併發RVT最常見,據統計約20%~50%的腎病綜合徵患者(尤其膜性腎病患者)併發RVT。
【臨床表現】:
RVT的臨床表現取決於被阻塞靜脈大小、血栓形成快慢、血流阻斷程度及有無側支迴圈形成等,約3/4腎病綜合徵患者併發的RVT、(尤其在較小分支時)並無臨床症狀。
急性RVT的典型I臨床表現如下:
①患側腰脅痛或腹痛;
②尿異常,出現血尿(鏡下或肉眼血尿)及蛋白尿(原有蛋白尿增多);
③腎功能異常,雙側腎靜脈主幹大血栓可致急性腎衰竭;
④病腎增大(影像學檢查證實)。慢性RVT、有時還可引起腎小管功能異常,呈現腎性糖尿等。另外,腎靜脈血栓常可脫落引起肺栓塞。
【診斷】:
確診RVT必須依靠選擇性腎靜脈造影檢查,若發現靜脈腔內充盈缺損或靜脈分支不顯影即可確診。非創傷性影像檢查(如磁共振、CT及多普勒超聲)對發現RVT欠敏感,僅對腎靜脈主幹大血栓診斷有一定幫助。
【治療】:
RVT確診後應儘早開始溶栓及抗凝治療。腎靜脈主幹大血栓溶栓無效且反覆導致肺栓塞時,可考慮手術取栓。(諶貽璞)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