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白喉

【疾病科屬】:兒科

【疾病概述】:

 白喉又稱白纏喉,是感染時行疫癘之氣而致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多見於2~6歲的小兒,以秋冬兩季為多見。臨床以咽、喉、鼻等粘膜上形成白色假膜,伴有犬吠樣咳嗽﹝cough﹞、喘鳴﹝stridor﹞和全身毒血症狀為特點。西醫亦稱之為白喉。

【診斷要點﹝Diagnostic_key_points﹞】:

1、流行季節發病,或有接觸史。發熱38~39℃之間,輕度咽痛,神萎,面色蒼白﹝pasty-faced﹞,脈細數,中毒症狀較明顯。咽白喉,扁桃體中度充血,有灰白色假膜,邊緣清楚,牢固附著,強行剝離時可見出血,假膜可擴展到咽峽部和懸壅垂。喉白喉,咳聲如犬吠,聲嘶啞,吸氣困難,甚則窒息、昏迷。鼻白喉,全身症狀輕,鼻塞﹝snuffle﹞,有粘液性、血性分泌物。

2、白喉初起時應與下述疾病相辨別:

①乳蛾:起病較急,發熱惡寒亦伴咽痛,喉核明顯紅腫,可見白點或黃白色分泌物,易於拭去而不出血。

②丹痧:重症者在喉核及附近,可有膜狀滲出物,但不像白喉假膜之不易拭去,其初起亦高熱及咽痛,但伴有腥紅色皮疹及楊梅樣舌。

③鵝口瘡﹝aphtha﹞:口腔粘膜各處有奶塊狀白膜附著,嚴重者咽部亦可呈現苔膜,但易於剝脫,多見於體弱的乳兒或長期應用抗菌藥物者。

3、實驗室檢查:

可作假膜直接塗片,查找白喉桿菌或細菌培養。有條件者,可作錫克試驗及螢光免疫測定抗體的存在,有助於診斷及治療。

【辨證分析】:

1、本病的發生有內外二大成因,內因是素體陰虛,肺胃常有蘊熱,外因是秋冬氣候乾燥,疫癘邪毒從口鼻而入,侵犯肺胃二徑,邪熱上熏咽喉,腐蝕喉膜,則咽喉腫痛,白膜布生。初期邪毒在表,故有發熱惡寒。白喉疫癘邪毒為燥火之邪,燥則傷肺,引起陰虛;邪毒熾盛,正氣不支,則變生多種危象。

2、本病的辨證應辨別證之輕重。輕者,白膜範圍不大,僅局限於咽部,色白,雖咽喉腫痛,咳聲如犬吠,但呼吸仍暢順,四肢溫暖。重者,白膜範圍大,迅速蔓延至喉關內外,甚則侵至懸雍垂及上齶部,膜之色由白色轉為灰白色或灰黃色,顏色愈深則病情愈重。若患兒出現呼吸困難﹝dyspnea﹞,顏面發青或精神萎糜,面色灰白,頭面汗出,四肢不溫,脈律不整或數疾者,均為重證危證。

3、本病治療的總原則:一般均採用養陰清肺,兼以辛涼宣肅為主要治則。

【辨證論治】:

風熱疫毒

【證見】惡寒發熱,頭痛﹝headache﹞身痛,全身不適,咽部紅腫,附有假膜,不易拭去。舌紅,苔薄白,脈浮數。

【治法】:辛涼透達,清熱解毒。

【方藥】:

→主方:銀翹散(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薄荷6克(後下),牛蒡子10克,桑葉10克,野菊10克,土牛膝10克,玄參10克,桔梗﹝radix_platycodi﹞8克,山豆根10克,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水煎服,每日1劑。高熱者,加板藍根15克、生石膏30克。咽腫痛甚者,加浙貝母﹝bulbus_fritillariae_thunbergii﹞10克、赤勺10克。

→中成藥:

(1)銀翹解毒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2)清解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3)羚羊清肺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單方驗方:銀花白喉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金銀花藤、一點紅各15克,土牛膝、山大顏各30克。水煎濃縮為30毫升,1次服下,每日2~3劑。

陰虛燥熱

【證見】

 咽部紅腫,喉間乾燥,喉部有假膜,色灰白或灰黃,甚則侵及懸壅垂和上齶部,口氣臭穢,發熱口渴﹝thirsty﹞,咳聲嘶啞或如犬吠。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治法】:養陰清肺,泄熱解毒。

【方藥】:

→主方:養陰清肺湯(鄭海澗《重樓玉鑰》)加減

處方:生地黃10克,麥冬10克,玄參10克,牡丹皮10克,赤芍10克,川貝母6克,板藍根15克,土牛膝15克。水煎服,每日1~2劑。

音啞者,加木蝴蝶3克、蟬蛻10克。咽部假膜多者,加馬勃10克、射干10克。

→中成藥:

(1)小兒清熱解毒口服液,口服,1~2歲每次5毫升,3~6歲每次6~8毫升,7~10歲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2)清喉咽合劑,含服,第一次10~15毫升,以後每次5~10毫升,每日4次。

(3)玄麥甘桔沖劑,口服,每次10克,每日3~4次,開水沖服或含服。

→單方驗方:抗白喉合劑(江育仁等《中醫兒科學》)

處方:連翹、黃芩各18克,鮮生地黃30克,玄參15克,麥冬9克。

水煎至60毫升,為1日量,分4次服。

疫毒攻喉

【證見】壯熱面赤,咽痛明顯,假膜延至咽喉深部,聲音嘶啞,犬吠樣咳嗽﹝cough﹞,呼吸困難﹝dyspnea﹞,喉間痰鳴,面色蒼白﹝pasty-faced﹞,口唇發紺,煩躁不安。

舌質紅或紫黯,苔黃燥,脈滑數。

【治法】:瀉火解毒,滌痰通閉。

【方藥】:

→主方:黃連解毒湯(王燾《外台秘要》)加減

處方:黃連6克,黃芩10克,黃柏10克,山梔10克,土牛膝15克,竹瀝10毫升(沖),礞石1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2劑。喉間痰鳴者,加貝母10克、大青葉15克。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6克(後下)、玄明粉10克(沖)。

→中成藥:

(1)三黃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3次。

(2)牛黃清胃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3)六神丸,口服,1~3歲每次1~3粒,4~8歲每次5~6粒,9~12歲每次8粒,每日3次。

(4)新癀片,口服,每次1~2片,每日3次。

→單方驗方:雄黃丸(朱大年《實用中醫兒科手冊》)

處方:雄黃30克,郁金30克,巴豆14粒(去皮、油)。以上三味共研細末,蜜糊為丸,如綠豆大。6個月~1歲每次服0.2克,1~3歲每次0.5克,4~7歲每次1克,8~14歲每次1.5克;每日服1~2次。

疫毒攻心

【證見】神疲乏力﹝fatigue﹞,面色蒼白﹝pasty-faced﹞,心悸﹝palpitation﹞氣短﹝brachypnea﹞,頭面汗出,心煩不眠,脈數無力或結代,甚則四肢不溫,呼吸淺促,脈微欲絕。

【治法】:益氣養心,溫振心陽。

【方藥】:

→主方:生脈散(李杲《內外傷辨惑論》)加減

處方:黨參﹝radix_codonopsis﹞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fructus_schisandrae﹞6克,丹參10克,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水煎服,每日1~2劑。脈息不整者,加西洋參5克(另燉)。脈沉細者,加熟附子6克(先煎)。四肢不溫,汗出不止者,加高麗參3~5克(另燉)、黃芪﹝radix_astragali﹞15克、龍骨、牡蠣各15克(先煎)。

→中成藥:

(1)生脈飲,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

(2)四逆湯,口服,每次10~20毫升,每日3次。

(3)人參精口服液,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2~3次。

→單方驗方:甯心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人參9克,麥冬9克,生地黃15克,酸棗仁9克,桂枝6克,瓜蔞皮9克,夜交藤20克,丹參15克,炙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9克。水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1~2劑。小兒量酌減。

【其他療法】:

1、外治法

(1)巴豆(去殼研成細末)與朱砂各0.5克,置於普通膏藥中心,貼於患兒兩眉之間,經8小時後除去,只貼1次。膏藥去除後局部皮膚發出紅斑,繼之出現大小不等的水泡,塗以10%龍膽紫,日後自癒。

(2)蝸牛1個,冰片90毫克。將蝸牛去殼燒存性,加冰片共研細末,吹喉、適用於喉白喉。

(3)熟巴豆4粒,生巴豆3粒,去油研末吹喉,每次用0.2克。適用於喉白喉。

(4)大蒜數個,搗爛用油紗布兩層包裹,壓成餅狀,選敷於印堂、合谷、陽溪、徑渠、曲池、人迎等穴。每次只選1~2穴,並刺雙少商穴出血,1日1次,連用數天。

【針灸療法】:取少商、尺澤、合谷三穴,用瀉法。咽喉腫閉甚者,加大椎、魚際、太沖。

【飲食療法﹝dietetic_therapy﹞】:

(1)紅莧菜根湯:紅莧菜根20~30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數劑。

(2)馬齒莧飲:馬齒莧30~60克,白糖適量,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5~6劑。

(3)蒜頭飲:獨頭蒜1個,搗爛蒜頭,加紅糖適量調味,溫開水沖服。每日1劑,連服4~5劑。

(4)紅蘿蔔湯:紅蘿蔔適量,煎水代茶飲服,每日1劑,連服數劑。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