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

胃腸道疾病的檢查主要用鋇劑造影,其價值可與內鏡檢查媲美。USG和CT對瞭解胃腸道腫瘤的內部結構、胃腸壁的浸潤程度和轉移等具有特殊意義。這些方法的綜合應用對胃腸道腫瘤病期的劃分和治療方案的確定。可提供有力的依據。血管造影﹝angiography﹞用於胃腸道血管性疾病﹝diseases_of_blood_vessel﹞、胃腸道出血的檢查和介入治療,對小腸腫瘤的診斷也有一定價值。MRI在胃腸道疾病的診斷中價值較小。

 胃腸道X線論斷:

一、X光檢查﹝X-ray_examination﹞:

﹝一﹞普通檢查:普通檢查對胃腸道疾病的診斷價值有限。

﹝二﹞造影檢查:胃腸道造影所用的造影劑﹝contrast_media﹞是硫酸鋇﹝barinm_sulfate﹞。鋇的原子量高,不易被X線穿透,在胃腸道內與周圍組織形成鮮明對比。硫酸鋇為白色粉末,不溶于水,不被胃腸道吸收,不引起中毒或過敏反應﹝hypersensitivity_reaction﹞。應強調的是醫用硫酸鋇不得混有可溶性鋇化物如硫化鋇、氯化鋇等。應用前依造影要求將鋇劑加水調製成不同濃度的混懸液。有胃腸道穿孔﹝perforationof_gastro-intestinal_tract﹞時禁用。

胃腸道鋇劑造影應注意以下三點:

 ①、透視與照片結合,透視可從各個角度觀察胃腸道影像,攝影除用於記錄透視所見外,更有利於微小病變的顯示;

 ②、形態與功能並重,形態變化為診斷的主要依據,但功能變化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③、觸診﹝palpation﹞的使用,按摩及加壓可造成胃腸道的不同充盈狀態,觸知胃腸道管壁是柔軟或僵硬、有無腫塊、壓痛及移動性。

藥物輔助造影檢查,是利用某些藥物改變胃腸道的功能或消除某些功能異常,達到詳盡顯示病變的目的。例如用抗膽鹼藥如鹽酸山莨菪鹼,降低胃腸道張力,有利於顯示胃腸道粘膜面的細微結構及微小病變;用於消除胃腸道痙攣,使某些異常如潰瘍龕影﹝crater﹞得以顯示;幫助鑒別狹窄是痙攣性還是器質性。

肌肉注射新斯的明或口服胃複安﹝滅吐靈﹞可以增強胃腸道緊張力,促進蠕動﹝peristalsis﹞,在小腸檢查時可縮短鋇劑運行時間,能在較短的時間內﹝1~2小時﹞觀察全部小腸。將甘露醇混合在鋇劑內服用,也能使鋇劑較快地通過小腸,縮短檢查時間。

01、鋇劑造影檢查:按檢查範圍可分為:

 ①、上胃腸道造影: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duodeno﹞及上段空腸;

 ②、小腸系造影:可在上胃腸道造影後每隔1~2小時檢查一次,用於空、回腸及回盲部的檢查;

 ③、結腸造影;分為鋇劑灌腸造影及口服法鋇劑造影,前者為檢查結腸的基本方法。

按造影方法:可分為傳統的鋇劑造影法和氣鋇雙重造影法。

傳統的鋇劑造影法包括:

 ①、粘膜法:應用少量鋇劑以顯示粘膜皺襞形態,結構,為粘膜像;

 ②、充盈法:應用較多鋇劑使受檢部位完全充盈,顯示其輪廓﹝contour﹞、形狀和蠕動﹝peristalsis﹞等,為充盈像;

 ③、加壓法;適當壓迫受體檢部位,推開較多的鋇劑以顯示病變的某些特徵,為加壓像。氣鋇雙重造影法;簡稱雙重造影,是先後引入氣體與鋇劑,使受檢部之粘膜面均勻塗布一層鋇劑,氣體則使管腔膨脹,以顯示粘膜面的細微結構及微小異常。

為了檢查小腸還可用小腸灌鋇造影。將十二指腸導管置於十二指腸﹝duodeno﹞遠端,在透視下於5~6分鐘內灌注低濃度鋇劑500~600ml,觀察小腸情況。一般20~30分鐘到達回盲部;多注入氣體並用抗膽鹼藥行低張雙對比造影。

02、血管造影﹝angiography﹞動脈造影:

 主要用於鋇劑檢查無所發現的胃腸道出血和和腫。在急性大出血和腹部外傷出血可立即確定出血部位,以便迅速行血管栓塞治療或手術治療。

造影方法:是以經股動脈穿剌,在透視監視下,將特殊曲度的導管插入腹腔動脈、腸系膜上動脈或腸系膜下動脈,注入造影劑﹝contrast_media﹞,快速連續攝影,可顯示血管發育異常和腫瘤的異常血管,如有大出血可見造影劑﹝contrast_media﹞自血管逸出。這種將導管放入主動脈一級分支的方法為選擇性動脈造影﹝selective_arteriography﹞。發將導管放入第2~3級分支如胃十二指腸﹝duodeno﹞動脈、右結腸動脈等,為超選擇性血管造影﹝superselective_angiography﹞。造影劑﹝contrast_media﹞量可以大為減少,顯影更為清楚。

對於門靜高壓、食管-胃靜脈曲張﹝esophageal_and_gastric_varicosis﹞的患者,可作門靜脈造影以及顯示側支迴圈的走向和程度,為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資料,也可作療效的追蹤觀察。

二、正常X線表現

﹝一﹞咽部:

 咽部在側位上像可以觀察。口咽和喉咽﹝下嚥﹞的前緣由上到下為舌根﹝Radix_linguae﹞、會厭﹝epiglottis﹞奚。會厭﹝epiglottis﹞和喉,後緣是椎前軟組織﹝soft_tissues﹞,輪廓﹝contour﹞光滑整齊,厚度一般不超過0.5cm,但下嚥部以下的椎前軟組織﹝soft_tissues﹞厚度可達18mm﹝包括食的厚度﹞。吞鋇正位觀察,上方正中透明區為會厭﹝epiglottis﹞,其兩旁充負的小囊狀結構是會厭谿﹝Vallecula_epiglottidis﹞,會厭谿﹝Vallecula_epiglottidis﹞外下方較大的充鋇空腔是梨狀窩近似菱形且兩側對稱,兩側梨狀窩中間的透明區是喉頭,勿誤認為病變。梨狀窩向中線匯合,向下引入食管,匯合處有生理狹窄區,長約1cm,相當第6頸椎水準。側位觀察,會厭谿﹝Vallecula_epiglottidis﹞在上方偏前,梨狀窩則在下方靠後。吞咽時梨狀窩收縮,上移且變小,靜止時較寬大。梨狀窩內鋇劑多為暫時充盈,片刻即排入食管。

﹝二﹞食管:

 食管為一肌肉管道,於第6頸椎水準與下嚥部相連,其下端相當第10~11胸椎﹝thoracic_spine﹞水準與賁門﹝cardia﹞相連。腹段食管在肝左葉之後向左下斜行入胃。在食管上口與咽連接處以及在膈的食管裂孔處各有一生理性高壓區。為上、下食管括約肌。

吞鋇後正位觀察,食管位於中線偏左。輪廓﹝contour﹞光滑整齊,管壁伸縮自如,寬度可達2~3cm。右緣可見主動脈弓﹝aorta_arch﹞和左主支氣管壓跡。右前斜位是觀察食管的常用位置,在其前緣可見三個壓跡,由上到下為主動脈弓﹝aorta_arch﹞壓跡和左心房壓變跡。在上兩個壓跡之間,食管往往略顯膨出,勿誤診為憩室。在老年,明顯迂曲的降主動脈﹝Aorta_descendens﹞可在食管下段後緣造成另一個壓跡。食管的粘膜皺襞表現為數條纖細縱行而平行條紋狀影,與胃小彎﹝Stomach-lesser_curvature﹞的粘膜皺襞相連續。

正常食管﹝吞鋇右前斜位﹞:

食管的蠕動﹝peristalsis﹞將鋇劑由上向下推進,可分兩種:

 第一蠕動波﹝peristaltic_wave﹞系由下嚥動作激發,使鋇劑迅速下行,數秒內進入胃。

 第二蠕動波﹝peristaltic_wave﹞又名繼發蠕動波﹝peristaltic_wave﹞,由食物團對食管壁的壓力引起,常始于主動脈弓﹝aorta_arch﹞水準向下推進。

 所謂第三收縮波是食管環狀肌的局限性不規則收縮性運動,形成波浪狀或鋸狀邊緣,出現突然,消失迅速,多發于食管下段,常見於老年和食管賁門﹝cardia﹞失弛緩症患者。

 深吸氣時膈下降,食管裂孔收縮,常使鋇劑於膈上主停頓,形成食管下端膈上一小段長約4~5cm的一過性擴張,稱為膈壺腹呼氣時消失,屬正常表現。

賁門﹝cardia﹞上方3~4cm長的一段食管,是從食管過渡到胃的區域,稱為胃食管前庭段,具有特殊的神經支配和功能。此段是一高壓區,有防止胃內容物返流的重要作用。現在將原來所定下的食管括約肌與胃食管前庭段統稱為下食管括約肌。它的左側壁與胃底﹝fundus_of_stomach﹞形成一個銳角切跡,稱為食管胃角或賁門切跡﹝cardiac_incisure﹞。

﹝三﹞胃:

 胃分胃底﹝fundus_of_stomach﹞、胃體﹝body_of_stomach﹞、胃竇﹝Stomach-antrum﹞三部分及胃小彎﹝Stomach-lesser_curvature﹞和胃大彎﹝Stomach-greater_curvature﹞。胃底﹝fundus_of_stomach﹞立位時含氣稱胃泡﹝stomach_bubble﹞。幽門﹝pylorus﹞為長約5mm的短管,寬度隨括約肌收縮而異,將胃和十二指腸﹝duodeno﹞相連。

胃的形狀與體型、張力和神經系統的功能狀態有關。一般分為四種類型。

 牛角型胃,位置與張力均高,呈橫位,上寬下窄,胃角不明顯,多見於胖型人。

 鉤型胃,位置與張力中等,胃角明顯,胃下極大致位於髂脊水準。

 長型胃,又名無力型胃,位置與張力均較低,胃腔上窄下寬如水袋狀,胃下極常在髂脊平面以下,多見於瘦長型人。

 瀑布型胃,胃底﹝fundus_of_stomach﹞呈囊袋狀向後傾,胃泡﹝stomach_bubble﹞大,胃體﹝body_of_stomach﹞小,張力高,鋇先進入後傾的胃底﹝fundus_of_stomach﹞,充滿後再溢入胃體﹝body_of_stomach﹞,猶如瀑布。

胃的輪廓﹝contour﹞在胃小彎﹝Stomach-lesser_curvature﹞和胃竇大彎一般光滑整齊。胃體﹝body_of_stomach﹞大彎輪廓﹝contour﹞常呈鋸齒狀,系橫、斜走行的粘膜皺襞所致。

胃的粘膜像皺襞間的溝內充鋇,呈條紋狀緻密影。皺襞則為條狀透明影。

 胃小彎﹝Stomach-lesser_curvature﹞的皺襞平行整齊,向大彎處逐漸變粗而呈橫向或斜行。

 胃底﹝fundus_of_stomach﹞皺襞較粗而彎曲,略呈網狀。

 胃竇﹝Stomach-antrum﹞粘膜皺襞主要與小彎平行,有時亦可斜行。胃粘膜皺是可塑的,可以自行改變其形狀。

 胃粘膜下層的厚度、粘膜肌層的張力及肌層的收縮與舒張以至服鋇多少、加壓輕重等對粘膜皺臂的粗細和走向都有影響。一般胃體﹝body_of_stomach﹞部粘膜皺襞的寬度不超過5mm。

在胃雙重造影片上,上述的粘膜皺襞消失而顯示胃微皺襞﹝fine_relief﹞的影像。胃微皺襞是胃小溝及其勾劃出的胃區﹝Areae_gastricae﹞。胃區﹝Areae_gastricae﹞直徑約1~3mm。圓形或類圓形的小隆起,呈網眼狀,在胃竇﹝Stomach-antrum﹞易於見到。胃小溝充鋇後表現為很細的線狀,寬度小於1mm,粗細深淺均勻。

胃的分型:

胃的蠕動﹝peristalsis﹞由胃體﹝body_of_stomach﹞上部開始,有節律地向幽門﹝pylorus﹞方向推進,同時波形逐漸加深,一般同時可見2~3個蠕動波﹝peristaltic_wave﹞。

 胃竇﹝Stomach-antrum﹞沒有蠕動波﹝peristaltic_wave﹞,是整體向心性收縮,使胃竇﹝Stomach-antrum﹞呈一細管狀,將鋇劑排入十二指腸﹝duodeno﹞。

 片刻後胃竇﹝Stomach-antrum﹞又整體舒張,恢復原來狀態。但不是每次胃竇﹝Stomach-antrum﹞收縮都有鋇劑排入十二指腸﹝duodeno﹞。胃的排空受胃張力,蠕動﹝peristalsis﹞、幽門﹝pylorus﹞功能和精神狀態等影向,一般於服鋇後2~4小時排空。

﹝四﹞十二指腸﹝duodeno﹞:

 十二指腸﹝duodeno﹞全程呈C形,將胰頭部包繞其中。在描述時,將十二指腸﹝duodeno﹞全程稱為十二指腸曲﹝duodenal_flexure﹞﹝有人稱之為彎或袢﹞。一般分為球部、降部和升部。球部呈錐形,兩緣對稱,尖部指向右上後方,底部平整,球底兩側稱為隱窩或穹窿,幽門﹝pylorus﹞開口於底部中央。約在第1腰椎水準處急轉向下成為降部。在球部與降部之間還有一小段,稱為球後部,其長短差別較大。降部位於第1~3腰椎的右緣,在第3腰椎高度轉向左上成為升部。升部在第1~2腰椎水準急轉向下續為空腸。

球部輪廓﹝contour﹞光滑整齊,粘膜皺襞為縱行彼此平行的條紋。降部以下則與空腸相似,多呈羽毛狀。球部的運動為整體性收縮,可一次將鋇排入降部。降、升部的蠕動﹝peristalsis﹞多呈波浪狀向前推進。十二指腸﹝duodeno﹞正常時可有逆蠕動﹝peristalsis﹞。

低張造影時,十二指腸﹝duodeno﹞管徑可增寬一倍,羽毛狀皺襞消失,代之以橫行排列的環狀皺襞或呈龜背狀花紋。降部內緣可較平直或略凸,有者可在內緣中段交界有一肩樣突起,稱為岬部,為乳頭﹝nipple﹞所在處,其下的一段較平直。平直段內可見縱行皺襞。十二指腸﹝duodeno﹞乳頭﹝nipple﹞易於顯示,位於降部中段的內緣附近,呈圓形或橢圓形透明區,一般直徑不超過1.5cm。

﹝五﹞空腸與回腸:

 空腸與回腸之間沒有明確的分界,但上段空腸與下段回腸的表現大不相同。空腸大部分位於左上中腹,富於環狀皺襞且蠕動﹝peristalsis﹞活躍,常顯示為羽毛狀影像,如腸內鋇劑少則表現為雪花狀。回腸腸腔略小,皺襞少而淺,蠕動﹝peristalsis﹞不活躍,常顯示為充盈像,輪廓﹝contour﹞光滑。腸管充鋇較少、收縮或加壓時可以顯示其皺襞影像,呈縱行或斜行。末段回腸自盆腔向右上行與盲腸相接。回盲瓣的上下緣呈唇狀突起,可在充鋇的盲腸中形成透明影。蜿蜒盤曲的腸管稱為腸曲或腸袢。小腸的蠕動﹝peristalsis﹞是推進性運動,空腸蠕動﹝peristalsis﹞迅速有力,回腸慢而弱。有時可見分節運動。服鋇後2~6小時鋇先端可達盲腸,7~9小時腸排空。

﹝六﹞大腸:

 大腸繞行於腹四周。橫結腸﹝Transverse_colon﹞和乙狀結腸﹝sigmoid_colon﹞的位置及長度變化較大,其餘各段大腸較固定。直腸居骶骨之前,其後部與骶骨前部緊密相鄰。直腸壺腹為大腸中最寬的部分,其次為盲腸,盲腸以下的腸管則逐漸變小。大腸的長度和寬度隨腸管的充盈狀態及張力而不同,位置還與患體位元和呼吸狀態有關。

結腸X線表現的主要特徵,是充鋇時可見多數大致對稱的袋狀凸出,為結腸袋。它們之間由半月襞形成不完全的間隔。結腸袋的數目、深淺、大小因人因時而異,橫結腸﹝Transverse_colon﹞以上較明顯,降結腸﹝descending_colon﹞以下逐漸變淺,至乙狀結腸﹝sigmoid_colon﹞接近消失。充盈過滿或腸管收縮均可使結腸袋消失。直結腸沒有結腸袋,但在壺腹的兩側和前壁可見淺切跡,由半月形皺襞所造成。大腸的粘膜皺襞表現為縱、橫、斜三種方向交錯結合的紋理。盲腸與升、橫結腸﹝Transverse_colon﹞的皺襞較密,以斜行及橫行為主,降結腸﹝descending_colon﹞以下皺襞漸稀且以縱行為主。大腸的蠕動﹝peristalsis﹞主要是總體蠕動﹝peristalsis﹞,右半結腸出現強烈的收縮,成細條狀,將鋇劑迅速推向遠側。結腸的充盈和排空時間差異較大,一般服鋇後24~48小時排空。

正常大腸﹝充盈像﹞:

闌尾﹝vermiform_appendix﹞在鋇餐或鋇灌腸時可能顯影,呈長條狀影位於盲腸內下方。一般粗細均勻,邊緣光滑,易於推動。闌尾﹝vermiform_appendix﹞不顯影、充盈不均或其中有糞石﹝Stercorolith﹞而造成充盈缺損﹝filling-defect﹞不一定是病理性的,闌尾﹝vermiform_appendix﹞的排空時間與盲腸相同,但有時可以延遲達72小時。

在雙重造影照片上,有可能見到結腸的微皺襞,又稱無名溝或無名線,這是一些纖細、長短不等、相距不足1mm、與腸垂直的線條影,它們可以平行,或成網狀。觀察微皺襞的形態有助於結腸病變的早期診斷。

三、基本病變X線表現:

鋇劑造影顯示的是胃腸道內腔或內壁。當胃腸道病變引起粘膜和管腔改變時,可由造影檢查顯示。胃腸道腫瘤、潰瘍、炎症可以造成形態和功能的改變。

﹝一﹞輪廓﹝contour﹞的改變:

 胃腸道壁上的病變,可使其輪廓﹝contour﹞發生改變。

01、龕影﹝crater﹞:龕影﹝crater﹞是由充鋇的胃腸輪廓﹝contour﹞某局部向外突出的含鋇影像。來自胃腸道壁的局限性缺損,見於胃腸道潰瘍,也是作為描述潰瘍的鋇劑造影表現。切線位元易於顯示,軸位元投影則呈鋇斑與胃腸道重疊。

胃小彎﹝Stomach-lesser_curvature﹞潰瘍

胃腸道憩室則表現為腸輪廓﹝contour﹞上向外膨出的囊袋狀影像,與龕影﹝crater﹞表現不同。

02、充盈缺損﹝filling-defect﹞:充盈缺損﹝filling-defect﹞是充鋇胃腸輪廓﹝contour﹞某局部向內突入未被鋇劑充盈的影像,來自胃腸道上局限性腫塊,多見於胃腸瘤,也是腫瘤的直接徵象。也見於胃腸炎性肉芽腫和異物。

食管癌﹝esophageal_carcinoma﹞

A標本所見,食管腔內有菜花狀腫物

B造影所見,服鋇劑後顯示為充盈缺損﹝filling-defect﹞

﹝二﹞粘膜與粘膜皺襞的改變:

 粘膜的異常表現對發現早期病變和鑒別診斷﹝differential_diagnosis﹞有重要意義。

01、粘膜破壞:

 表現為粘膜皺襞影像消失,代之以雜亂不規則的鋇影,大都由於惡性腫瘤侵蝕所致。粘膜破壞與正常皺襞常有明確的分界,造成粘膜皺襞中斷的表現。

02、粘膜皺襞平坦:

 表現為皺襞的條紋狀影變得不明顯,嚴重時可完全消失。造成這種表現的原因有二:

 一是粘膜和粘膜下層被惡性腫瘤浸潤,其特點是形態較為固定而僵硬,與正常粘膜有明顯分界,常出現在腫瘤破壞區的周圍。

 另一類是由於粘膜和粘膜下層的炎性水腫﹝edema﹞引起,與正常粘膜皺襞無銳利的分界而逐漸移行,常見於潰瘍龕影﹝crater﹞的周圍。

03、粘膜皺襞增寬和迂曲:

 是由粘膜和粘膜下層的炎性浸潤、腫脹和結締組織增生引起,表現為透明條紋影的增寬,也稱為粘膜皺襞的肥厚和肥大,常伴有皺襞的迂曲和紊亂,多見於慢性胃炎。粘膜下靜脈曲張也常表現為皺襞的增寬和迂曲。

慢性胃炎

胃粘膜皺襞增粗、迂曲

04、粘膜皺襞糾集:

 表現為皺襞從四周向病變區集中,呈放射狀。常由慢性潰瘍性病變產生纖維結締組織增生﹝瘢痕收縮﹞而造成。有時硬癌﹝浸潤型癌﹞的收縮作用也能造成類似的改變,但較僵硬而不均勻。

05、胃區﹝Areae_gastricae﹞及胃溝異常:

 胃區﹝Areae_gastricae﹞及胃溝的異常在疾病的診斷中有較大價值。中度和重度萎縮性胃炎,胃小溝寬增寬、密度增高,胃區﹝Areae_gastricae﹞增,且大小不均。炎性糜爛使胃小溝和胃區﹝Areae_gastricae﹞破壞消失,有小片不規則鋇劑存在其中。良性潰瘍周圍胃區﹝Areae_gastricae﹞和胃小溝存在,但大小粗細不均。癌瘤局部胃區﹝Areae_gastricae﹞和胃小溝完全破壞消失,其周圍可見極不規則的溝紋。因胃區﹝Areae_gastricae﹞和胃小溝完全破壞消失,其周圍可見極不規則的溝紋。因胃區﹝Areae_gastricae﹞和胃小溝並不是總能清晰顯示,判斷時要慎重。

﹝三﹞腔大小的改變:

 超正常範圍的持久性管腔縮小為狹窄。炎症性纖維組織增生所造成的狹窄,範圍較多廣泛或具有分段性,邊緣較整齊。癌瘤造成的狹窄範圍多較局限,邊緣多不整齊,且管壁僵硬,局部常觸及包塊。外在壓迫引起的狹窄多在管腔一側,可見整齊的壓跡或伴有移位。先天性狹窄邊緣多光滑而較局限。腸粘連引起的狹窄形狀較不規則,腸管的移動主受限,甚或互相聚攏。痙攣造成的狹窄,形狀可以改變,痙攣消除後即恢復正常。

超過正常限度的持久性管腔增大為擴張或擴大。胃腸擴張多由於遠側有狹窄或由於緊張力降低,常累及較長範圍。由梗阻引起的管腔擴大常有液體和氣體的積聚,並有蠕動﹝peristalsis﹞增強,例如幽門梗阻﹝pyloric_obstruction﹞和腸梗阻﹝Intestinal_obstruction﹞。由於緊張力降低引起的管腔擴大沒有通過障礙,也有液體和氣體積聚,但蠕動﹝peristalsis﹞減弱。發現管腔擴張伴蠕動﹝peristalsis﹞增強時,應注意顯示狹窄的部位、程度、範圍等,以明確診斷。

﹝四﹞位置及可動性的改變:

 病變的壓迫和推移可改變胃腸道的位置。推移常使某處比較「擁擠」,而另外又比較空虛。壓迫常使胃或腸管出現弧形壓跡,多可拉及腫物。粘連與牽拉除造成位置改變以外,還常引起可動性受限。先天性異常可以使胃腸道改變,例如盲腸位過高或過低等。胃腸道可動性受性主要見於粘性病變。先天性固定不良或腹水,腸管可動性加大。

﹝五﹞功能性改變:

 胃腸道器質性病變常有功能性改變,包括張力、蠕動﹝peristalsis﹞、運動力和分泌功能等改變,但功能性改變也可以單獨存在。

01、張力的改變:

 胃腸道有一定的張力,維持管腔的正常大小,猶如一個彈性口袋具有一定的鬆緊度一樣。張力由神經系統調節和平衡。迷走神經﹝vagus_nerve﹞興奮使張力增高,交感神經興奮或迷走神經﹝vagus_nerve﹞麻痹使張力降低。張力高使管腔縮窄、變小、而張力低則使管腔擴大。引起張力改變的原因可以是神經反射性的,也可以由於局部剌激﹝如潰瘍﹞所致。

痙攣是局部張力增高,多為暫時性。食管痙攣﹝esophagospasm﹞表現為輪呈波浪狀,明顯時可呈螺旋狀。胃大小彎的痙表現為一個或多個深淺不等的凹陷,其邊緣光滑。胃竇痙攣表現為胃竇﹝Stomach-antrum﹞狹窄,但其形狀可變,胃壁柔軟,使用解痙藥物可以消除。幽門痙攣﹝Pyloric_spasm﹞使幽門﹝pylorus﹞持久收縮,鋇通過幽門﹝pylorus﹞及胃排空延遲。十二脂腸和回盲部痙攣使它們充盈不良,一旦充盈迅即排空。腸痙攣使腸管細小,袋形增多,腸壁出現多個凹陷切跡,使腸壁呈波浪狀。

02、蠕動﹝peristalsis﹞的改變:

 可為蠕動波﹝peristaltic_wave﹞的多少、深淺、運行速度和方向的改變。蠕動﹝peristalsis﹞增強表現為波增多、加深和運行加快,蠕動﹝peristalsis﹞減弱表現為波減少、變淺和運行緩慢。與正常運行方向相的反的蠕動﹝peristalsis﹞為逆蠕動﹝peristalsis﹞,可能出現在梗阻區的上方。胃腸的麻痹可使蠕動﹝peristalsis﹞消失,腫瘤浸潤使局部蠕動﹝peristalsis﹞消失。

03、運動力的改變:

 運動力為胃腸道輸送食物的能力具體表現在鋇劑到達和離開某部的時間。例如,服鋇後4小時胃尚未排空可認為胃運動力減低或稱胃排空延遲。服鋇後少於2小時即到達盲腸為小腸運動力增強或通過緩快,超過6小時為運動力減弱或通過緩慢。超過9小時而小腸尚未排空為運動力減低或排空延遲。胃腸道內鋇劑的排空同張力、蠕動﹝peristalsis﹞和括約肌功能等有密切的關係。

04、分泌功能的改變:

 某些病變可以引起分泌功能的改變。胃分泌增加造成空腹狀態下胃液增多,在站立位可見胃內液面,為空腹瀦留。服鋇時可見鋇劑不能均勻地塗布在胃壁上而呈絮片狀下降和不均勻分佈。小腸分泌增加使粘膜皺襞膜糊或使鋇劑分散在分泌液中,呈不定形的片狀影。大腸分泌增多時,鋇劑附著不良,腸管的輪廓﹝contour﹞顯示不清或在粘液中呈現線條狀鋇影。

四、胃腸道病症X線表現與診斷:

﹝一﹞食管靜脈曲張﹝esophageal_varices﹞:

 食管靜脈曲張﹝esophageal_varices﹞是門靜脈高壓﹝portal_hypertension﹞的重要併發症,常見於肝硬化﹝hepatocirrhosis﹞。

正常情況下,食管下半段的靜脈網與門靜脈系統的胃冠狀靜脈、胃短靜脈之間存在著吻合。當門靜脈血液受阻時,來自消化器官及脾等的回心血液不能進入肝,而被迫另找出路,大量血液通過胃冠狀靜脈和胃短靜脈進入食管粘膜下靜脈和食管周圍靜脈叢,經奇靜脈進入上腔靜脈﹝Superior_vena_cava﹞,於是形成食管和胃底﹝fundus_of_stomach﹞靜脈曲張。

X光檢查﹝X-ray_examination﹞是發現食管靜脈曲張﹝esophageal_varices﹞的有效、簡便而安全的一種方法。

早期食管靜脈曲張﹝esophageal_varices﹞發生于食管下段,表現為粘膜皺襞稍增寬或略為迂曲,有時因皺臂顯示不連續而如虛線狀,管壁邊緣也稍不整齊。典型表現為食管中下段的粘膜皺襞明顯增寬、迂曲,呈蚯蚓狀或串珠狀充盈缺損﹝filling-defect﹞,管壁邊緣呈鋸齒狀。病變加重。上述表現則更為明顯,食管張力降低,管腔擴張,蠕動﹝peristalsis﹞減弱,鋇劑排空延遲,病變也逐漸向上發展。本病的食管壁柔軟而伸縮自如,是與食管癌﹝esophageal_carcinoma﹞的重要鑒別點。

輕度中度

食管靜脈曲張﹝esophageal_varices﹞

食管粘膜皺增粗、扭曲,呈串珠狀

﹝二﹞食管癌﹝esophageal_carcinoma﹞:食管癌﹝esophageal_carcinoma﹞好發於40~70歲的男性,主要症狀是進行性吞咽困難﹝dysphagia﹞。

食管癌﹝esophageal_carcinoma﹞的病理形態分為三型:

 ①、浸潤型:管壁呈環狀增厚、管腔狹窄;

 ②、增生型:腫瘤向腔內生長,形成腫塊;

 ③、潰瘍型:腫塊形成一個局限性大潰瘍,深達肌層。

以上各個型可混合出現。

有人將食管癌﹝esophageal_carcinoma﹞分為四型:

 ①、髓質型;

 ②、蕈傘型;

 ③、潰瘍型;

 ④、縮窄型。

食管癌﹝esophageal_carcinoma﹞的X線表現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①、粘膜皺臂消失、中斷、破壞,代之以癌瘤表面雜亂不規則的影像;

 ②、管腔狹窄,在典型浸潤型癌,腫瘤表現為環狀狹窄,狹窄範圍一般局限,為3~5cm,邊緣較整齊,與正常區分界清楚。鋇餐通過受阻,其上方食管擴大。管腔狹窄也見於各型食管癌﹝esophageal_carcinoma﹞的進展期,範圍常較大,輪廓﹝contour﹞不規則、不對稱,管壁僵硬;

 ③、腔內充盈缺損﹝filling-defect﹞,癌瘤向腔內突出,造成形狀不規則,大小不等的充盈缺損﹝filling-defect﹞,是增生型癌的主要表現;

 ④、不規則的龕影﹝crater﹞,見於潰瘍型癌,可見一個較大、輪廓﹝contour﹞不規則的長形龕影﹝crater﹞,其長徑與食管的縱軸一致,周圍不規則的充盈缺損﹝filling-defect﹞。向食管壁內或管外生長的腫瘤可形成橫隔﹝mediastinum﹞內腫塊影。

癌(增生型)食管中段顯示不規則

食管癌﹝esophageal_carcinoma﹞(增生型)食管中段顯示不規則

充盈缺損﹝filling-defect﹞,粘膜破壞,管腔狹窄:

以上這些表現常不同程度地同時存在。

早期食管癌﹝esophageal_carcinoma﹞只侵犯粘膜和粘膜下層,範圍局限,症狀輕微,必須進行細緻的檢查才能作出診斷。其X線表現為:

 ①、病變區粘膜皺襞增粗、迂曲、紊亂、毛糙和中斷;

 ②、在紊亂毛糙的粘膜面上出現一些0.2~0.4cm的小龕影﹝crater﹞;

 ③、出現局限性小充盈缺損﹝filling-defect﹞,直徑約0.5cm,最大不超過2cm;

 ④、食管壁一小段柔軟度和舒張度減低。

 此外可出現病變區鋇劑通過減慢和痙攣表現。正確的檢查方法:是診斷早期食管癌﹝esophageal_carcinoma﹞的重要環節,應拍攝良好的食管雙重造影像,清晰顯示粘膜的細微結構,才能早期發現。

不同部位的食管癌﹝esophageal_carcinoma﹞有其特殊的表現。食管上端癌使氣管後軟組織﹝soft_tissues﹞影增寬,喉向前推移,鋇易返流入氣管。食管下端癌常為胃賁門﹝cardia﹞癌向上發展所致,有時可在胃賁門﹝cardia﹞部和胃泡﹝stomach_bubble﹞內見到軟組織﹝soft_tissues﹞塊影,或賁門﹝cardia﹞附近的侵犯。在某些有吞咽困難﹝dysphagia﹞而難而食管檢查陰性的患者,尤應注意賁門﹝cardia﹞和胃底﹝fundus_of_stomach﹞的情況。

食管癌﹝esophageal_carcinoma﹞的併發症可產生相應的X線表現。食管癌﹝esophageal_carcinoma﹞穿孔形成瘺管,可見造影劑﹝contrast_media﹞逸出食管輪廓﹝contour﹞之外。癌瘤穿入橫隔﹝mediastinum﹞可造成縱隔炎﹝mediastinitis﹞和橫隔膿腫,使橫隔﹝mediastinum﹞影增寬,有的可見液面,其中有鋇劑進入。併發食管氣管瘺,則鋇劑經瘺管進入相應的支氣管,使之顯影﹝大多為左下葉﹞。食管癌﹝esophageal_carcinoma﹞有胸內淋巴結轉移,發展夠大時可造成肺門增大,呈結節狀,使上橫隔﹝Superior_mediastinum﹞增寬。明顯增大的淋巴結可使食管發生移位。X光檢查﹝X-ray_examination﹞對判斷腫瘤能否切除及預後有較大價值,而CT檢查對食管癌﹝esophageal_carcinoma﹞的分期,可切除性及預後的判斷更為精確。

﹝三﹞胃、十二指腸潰瘍:

 胃、十二指腸潰瘍是常見疾病,好發於20~50歲。十二指腸潰瘍﹝Dudenal_ulcer,Du﹞的發病率﹝incidence﹞約為胃潰瘍﹝gastric_ulcer﹞的五倍。

潰瘍從粘膜開始並侵及粘膜下層,常深達肌層,其直徑多為5~20mm,深為5~10mm。

 潰瘍口部周圍呈炎變水腫﹝edema﹞。慢性潰瘍如深達漿膜層時,稱穿透性潰瘍。

 如漿膜層被穿破且穿入游離腹腔者為急性穿孔。後壁潰瘍易致慢性穿孔,與網膜、胰等粘連甚至穿入其中。

 潰瘍周圍具有堅實的纖維結締組織增生者,稱為胼胝性潰瘍。

 潰瘍癒合後,常有不同程度的瘢痕形成,嚴重者可使胃和十二指腸﹝duodeno﹞變形或狹窄。潰瘍常單發,少數為多發。

 胃和十二指腸﹝duodeno﹞同時發生潰瘍稱為胃合性潰瘍。

本病的臨床表現﹝clinical_manifestation﹞主要是上腹部痛﹝epigastric_pain﹞,具有反復性、週期性和節律性的特點。嚴重者可繼發大出血和幽門梗阻﹝pyloric_obstruction﹞。胃潰瘍﹝gastric_ulcer﹞可惡性變。

01、胃潰瘍﹝gastric_ulcer﹞:

 胃潰瘍﹝gastric_ulcer﹞的直接徵象,是龕影﹝crater﹞。多見於小彎,切線位呈乳頭﹝nipple﹞狀、錐狀或其他形狀,邊緣光滑整齊,密度均勻。底部平整或稍不平。龕影﹝crater﹞口部常有一圈粘膜水腫﹝edema﹞所造成的透明帶。這種粘膜水腫﹝edema﹞帶是良性潰瘍的特徵,依其範圍而有不同的表現:

 ①、粘膜線;為龕影﹝crater﹞口部一條寬1~2mm的光滑整齊的透明線;

 ②、項圈症:龕影﹝crater﹞口部的透明帶寬0.5~1cm,如一個圈;

 ③、狹頸症:龕影﹝crater﹞口部明顯狹小,使龕影﹝crater﹞猶如具有一個狹長的頸。

 慢性潰瘍周圍的瘢痕收縮,造成粘膜皺襞均勻糾集。這種皺襞如車輪狀向龕影﹝crater﹞口部集中且到達口部邊緣並逐漸變窄,是良性潰瘍又一特徵。

胃潰瘍﹝gastric_ulcer﹞

胃角部突出腔外的龕影﹝crater﹞﹝↓﹞:

胃潰瘍﹝gastric_ulcer﹞

胃竇部﹝Stomach-antrum﹞圓形龕影﹝crater﹞﹝↓﹞:

顯示龕影﹝crater﹞以雙重造影及加壓法較準確,雙重造影尚可清晰顯示線形潰瘍,其龕影﹝crater﹞呈線狀、啞鈴狀或蝌蚪狀等。

胃潰瘍﹝gastric_ulcer﹞引起的功能性改變包括:

 ①、痙攣性改變,表現為胃壁上的凹陷﹝又稱切跡﹞,小彎龕影﹝crater﹞,在大彎的相對處出現深的痙攣切跡,猶如一個手指指向龕影﹝crater﹞。胃竇痙攣或幽門痙攣﹝Pyloric_spasm﹞也很常見;

 ②、分泌增加,使鋇劑不易附著於胃壁,液體多時在胃內形成液面;

 ③、胃蠕動﹝peristalsis﹞增強或減弱,張力增高或減低,排空加速或減慢。此外,龕影﹝crater﹞處常有不同程度的壓痛。潰瘍好轉或癒合時,功能性改變也常隨之減輕或消失。

胃潰瘍﹝gastric_ulcer﹞引起的瘢痕性改變可造成胃的變形和狹窄。小彎潰瘍可使小彎縮短,致幽門﹝pylorus﹞與賁門﹝cardia﹞靠近。也可以使胃體﹝body_of_stomach﹞呈環狀狹窄而形成「葫蘆胃」。幽門﹝pylorus﹞處潰瘍可造成幽門﹝pylorus﹞狹窄和梗阻。

胃潰瘍﹝gastric_ulcer﹞還有一些特殊表現:

 ①、穿透性潰瘍:龕影﹝crater﹞深而大,深度和大小均超過1cm,龕影﹝crater﹞周圍常有範圍較大的水腫﹝edema﹞帶;

 ②、穿孔性潰瘍:龕影﹝crater﹞甚大,如囊袋狀,其中常出現液面和分層象,即氣液鋇三層或氣鋇兩層現象,但這種表現並非穿孔性潰瘍所特有;

 ③、胼胝性潰瘍;龕影﹝crater﹞較大,達1.5~2cm,深度一般不超過1cm。龕影﹝crater﹞口部有一圈較寬的透明帶,其邊界清楚而整齊,常伴有粘膜皺襞糾集。這種潰瘍與惡性潰瘍難於鑒別。

胃潰瘍﹝gastric_ulcer﹞癒合的X線表現為龕影﹝crater﹞變淺變小,周圍水腫﹝edema﹞減輕或消失,較大潰瘍癒合後可遺留一些瘢痕,使局部胃壁平坦而蠕動﹝peristalsis﹞呆滯,該處皺襞可平坦或糾集,但無龕影﹝crater﹞。較小潰瘍癒合後可不留痕跡。

慢性胃潰﹝Chronic_gastric_ulcer﹞發生惡變且發展到一定階段,可在良性潰瘍表現的基礎上出現一些惡性表現:

 ①、龕影﹝crater﹞周圍出現小結節狀充盈缺損﹝filling-defect﹞,猶如指壓跡;

 ②、周圍粘膜皺襞呈杵狀增粗或中斷;

 ③、龕影﹝crater﹞變為不規則或邊緣出現尖角徵;

 ④、治療﹝treatment﹞:過程中龕影﹝crater﹞增大。胃潰瘍﹝gastric_ulcer﹞惡變發展到後期,與潰瘍型癌的表現一樣,統稱為惡性潰瘍。

02、十二指腸潰瘍﹝Dudenal_ulcer,Du﹞;十二指腸潰瘍﹝Dudenal_ulcer,Du﹞絕大部分發生在球部,占90%以上。球部腔小壁薄,潰瘍易造成球部變形,X光檢查﹝X-ray_examination﹞易於發現。球部潰瘍常較胃潰瘍﹝gastric_ulcer﹞小,直徑多為4~12mm,大都在後壁或前壁,因此多顯示為軸位元象,表現為類圓形或米粒狀密度增高影,其邊緣大都光滑整齊,周圍常有一圈透明帶,或有放射狀粘膜皺襞糾集。可以是單個或多個。龕影﹝crater﹞通常使用加壓法或雙重造影法才能顯示。

胃潰瘍﹝gastric_ulcer﹞——大彎側痙攣切跡

↑龕影﹝crater﹞,痙攣切跡

十二指腸球部﹝duodenal_bulb﹞潰瘍

十二指腸球部﹝duodenal_bulb﹞小彎側龕影﹝crater﹞﹝↓﹞,周圍水腫﹝edema﹞而內陷,其對側可見痙攣切跡﹝↑﹞。上角為加壓像,顯示龕影﹝crater﹞更清晰

許多球部潰瘍不易顯出龕影﹝crater﹞,但如有恆久的球部變形,也能作出潰瘍的診斷。球部變形主要是由於瘢痕收縮、粘膜水腫﹝edema﹞和痙攣所致,可以是山字形、三葉形、葫蘆形等。有時在變形的球部仍可顯示龕影﹝crater﹞。球部潰瘍癒合後,龕影﹝crater﹞消失,變形可繼續存在。

十二指腸球部﹝duodenal_bulb﹞潰瘍﹝變形﹞:

球部呈不同形狀的變形,有的其中可見龕影﹝crater﹞﹝↓﹞:

此外,球部潰瘍還可出現一些其他徵象:

 ①、激惹症:表現為鋇劑到達球部後易停留,迅速排出;

 ②、幽門痙攣﹝Pyloric_spasm﹞,開放延遲;

 ③、胃分泌增多和胃張力及蠕動﹝peristalsis﹞方面的改變等。也常伴有胃炎的一些表現如胃粘膜皺襞的粗亂、迂曲等;

 ④、球部有固定壓痛。

﹝四﹞胃癌﹝Gastric_cancer﹞:胃癌﹝Gastric_cancer﹞是胃腸道最常見的腫瘤,好發於40~60歲。可發生在胃的任何部位,但以胃竇﹝Stomach-antrum﹞,小彎和賁門﹝cardia﹞區常見。

按胃癌﹝Gastric_cancer﹞的大體形態常將胃癌﹝Gastric_cancer﹞分為三型:

 ①、蕈傘型﹝息肉型、腫塊型、增生型﹞:癌瘤向胃腔內生長,表面大多高低不平,如菜花樣,常有糜爛,與周圍壁有明確的分界;

 ②、浸潤型﹝硬癌﹞:癌瘤沿胃壁浸潤生長,常侵犯胃壁各層,使胃壁增厚、僵硬,彈性消失。粘膜表面平坦而粗糙,與正常區分界不清,病變可只侵犯胃的一部,但也可侵及胃的全部,形成「革袋狀胃」;

 ③、潰瘍型;癌瘤常深達肌層,形成大而淺的盤狀潰瘍,其邊緣有一圈堤狀隆起稱環堤。潰瘍型癌又稱惡性潰瘍。

臨床表現﹝clinical_manifestation﹞主要是上腹疼痛﹝pain﹞,不易緩解,吐咖啡渣樣血液或有柏油便,可以摸到腫塊或發生梗阻症狀。

01、胃癌﹝Gastric_cancer﹞X線表現:X線表現與大體形態有關,但不能截然劃分。常見下列表現。

 ①、充盈缺損﹝filling-defect﹞,形狀不規則,多見於蕈傘型癌;

 ②、胃腔狹窄、胃壁僵硬,主要由浸潤型癌引起,也可見蕈傘型癌;

 ③、龕影﹝crater﹞,見於潰瘍型癌,龕影﹝crater﹞形狀不規則,多呈半月形,外緣平直,內緣不整齊而有多個尖角;龕影﹝crater﹞位於胃輪廓﹝contour﹞之內;龕影﹝crater﹞周圍繞以寬窄不等的透明帶,即環堤,輪廓﹝contour﹞不規則而銳利,其中常見結節狀或指壓跡狀充盈缺損﹝filling-defect﹞。以上表現被稱為半月綜合症;

 ④、粘膜皺襞破壞、消失或中斷,粘膜下腫瘤浸潤常使皺襞異常粗大、僵直或如杵狀和結節狀,形態固定不變;

 ⑤、癌瘤區蠕動﹝peristalsis﹞消失。

不同部位胃癌﹝Gastric_cancer﹞的X線表現又有些特殊性,不再贅述。

癌﹝蕈傘型﹞:

胃底﹝fundus_of_stomach﹞:癌﹝蕈傘型﹞:胃底賁門區巨大腫塊,不規則癌﹝局限浸潤型﹞:

胃底賁門區巨大腫塊,不規則癌﹝局限浸潤型﹞:

胃體癌﹝局限浸潤型﹞:

胃體﹝body_of_stomach﹞:部明顯狹窄、僵硬﹝↓﹞:

胃竇癌﹝潰瘍型﹞:

胃竇部﹝Stomach-antrum﹞小彎側腔內不規則龕影﹝crater﹞,

其周圍_有不規則的環堤

02、早期胃癌﹝Gastric_cancer﹞:當前國內外多採用日本內鏡學會提出的早期胃癌﹝Gastric_cancer﹞定義和分型。

 早期胃癌﹝Gastric_cancer﹞是指癌限於粘膜或粘下層,而不論其大小或有無轉移。

 早期胃癌﹝Gastric_cancer﹞依肉眼形態分為三個基本型,尚有混合型。

胃雙重造可顯示粘膜面的細微結構而對早期胃癌﹝Gastric_cancer﹞診斷具重要價值。

 ①、隆起型﹝Ⅰ型﹞:腫瘤呈類圓形突向胃腔,高度超過5mm,邊界清楚;

 ②、表面型﹝Ⅱ型﹞:腫瘤表淺,平坦,沿粘膜及粘膜下層生長,形狀不規則,邊界清楚,少數病例境界不清。其三個亞型中的隆起及凹陷均不超出5mm。此型需在良好的雙重造影及加壓象上才能顯示,可見胃區﹝Areae_gastricae﹞及胃小溝破壞呈不規則的顆粒狀雜亂影,有輕微的凹陷和僵直,多數病區界限清楚;

 ③、凹陷型﹝Ⅲ型﹞:腫瘤形成明顯凹陷,超過5mm,形狀不規則。雙重造影及加壓法可顯示形態不整、邊界明顯的龕影﹝crater﹞,其周邊的粘膜皺襞可出現截斷、杵或融合等,但有時難與潰瘍的龕影﹝crater﹞鑒別。

早期胃癌﹝Gastric_cancer﹞的診斷要綜合X線、胃鏡、活檢等材料才能診斷。

03、胃癌﹝Gastric_cancer﹞的鑒別診斷﹝differential_diagnosis﹞:

﹝1﹞胃惡性潰瘍與良性潰瘍的鑒別診斷﹝differential_diagnosis﹞:應從龕影﹝crater﹞的形狀,龕影﹝crater﹞口部的充鋇狀態及周圍的粘膜皺襞情況,鄰近胃壁的柔軟和蠕動﹝peristalsis﹞等作綜合分析,才能得到較正確的結論。現將主要鑒別點列表4-2-2。

表4-2-2_胃良性潰瘍與惡性潰瘍的X線鑒別診斷﹝differential_diagnosis﹞:

                                                                                         
   

 

   
   

良性潰瘍

   
   

惡性潰瘍

   
   

龕影形狀

   
   

圓形或橢圓形,邊緣光滑整齊

   
   

不規則,扁平,有多個尖角

   
   

龕影位置

   
   

突出於胃輪廓外

   
   

位於輪廓之內

   
   

龕影周圍和口部

   
   

粘膜水腫的表現如粘膜線、項圈征、狹頸征等。粘膜皺襞向龕影集中直達龕口

   
   

指壓跡樣充盈缺損,有不規則環提,皺襞中斷、破壞

   
   

附近胃壁

   
   

柔軟,有蠕動波

   
   

僵硬,峭直,蠕動消失

   

 

﹝2﹞胃竇癌與胃竇炎﹝antral_gastritis﹞的鑒別診斷﹝differential_diagnosis﹞:

胃竇炎﹝antral_gastritis﹞或胃竇﹝Stomach-antrum﹞慢性潰瘍可以引起胃竇痙攣、變形和狹窄,因潰瘍較小而可以查不出龕影﹝crater﹞,需與胃竇癌鑒別。鑒別的著重點是觀察粘膜皺襞是否完整和胃壁是否柔韌等,見表4-2-3。

表4-2-3_胃竇癌與胃竇炎﹝antral_gastritis﹞的X線鑒別診斷﹝differential_diagnosis﹞:

                                                                                                                             
   

 

   
   

胃竇癌

   
   

胃竇炎

   
   

粘膜皺襞

   
   

破壞消失

   
   

存在,常肥大、迂曲、粗亂

   
   

輪廓

   
   

不齊、陡峭

   
   

較整齊或如波浪形

   
   

胃壁柔韌度

   
   

僵硬不變

   
   

柔軟可變化

   
   

蠕動

   
   

消失

   
   

存在

   
   

病變區與正常區的分界

   
   

截然、清楚

   
   

無明確分界

   
   

腫塊

   
   

大多有

   
   

沒有

   

 

﹝五﹞腸結核﹝intestinal_tuberculosis﹞:

 腸結核﹝intestinal_tuberculosis﹞多繼發於肺結核﹝TB﹞。腸結核﹝intestinal_tuberculosis﹞好發於青狀年,常與腹膜結核和腸系膜淋巴結結核﹝Tuberculosis_of_lymph_nodes﹞同時存在。臨床上常為慢性起病,長期低熱,有腹痛﹝Abdominal_pain﹞、腹瀉﹝diarrhea﹞、消瘦﹝emaciation﹞、乏力等。

腸結核﹝intestinal_tuberculosis﹞好發於回盲部其次為空、回腸。病理上常將腸結核﹝intestinal_tuberculosis﹞分為潰瘍型和增殖型,但實際上不能截然區分。

潰瘍型腸結核﹝intestinal_tuberculosis﹞:首先是腸壁集合淋巴結和淋巴濾泡受侵,形成乾酪樣病灶,隨後潰破而成為潰瘍,病變可沿腸壁擴散或向深部發展,易侵及漿膜,導致粘連或瘺管形成。潰瘍修復時可產生瘢痕組織,甚至造成腸狹窄。

增殖型腸結核﹝intestinal_tuberculosis﹞:首先侵犯盲腸;再蔓延到升結腸﹝ascending_colon﹞和末段回腸。乾酪樣病變很少,而以大量肉芽組織增生為其特點。腸壁增厚、腸腔狹窄,局部可形成腫塊。腸粘膜上可以有潰瘍,但不嚴重。如有腹膜和腸系膜受累,可造成腹炎、腸粘連和腹水。

本病常首先口服鋇餐檢查,配合鋇劑灌腸以全面瞭解腸道的形態與功能。

潰瘍型腸結核﹝intestinal_tuberculosis﹞的主要X線表現為患病腸管的痙攣收縮,粘膜皺臂紊亂。鋇劑到達病變區時,如回盲腸結核﹝intestinal_tuberculosis﹞,不能在該區正常停留,而迅即被驅向遠側腸管。因此常見到末段回腸、盲腸和升結腸﹝ascending_colon﹞的一部分充盈不良,或只有少量鋇劑充盈,呈細線狀,或者完全沒有鋇劑充盈,而其上、下、腸管則充盈如常。這種徵象稱之為「跳躍」徵,是潰瘍型腸結核﹝intestinal_tuberculosis﹞較為典型的表現。鋇劑灌腸檢查,可發現回盲部並沒有器質性狹窄,鋇劑可以使腸管擴展而充盈,但粘膜皺襞紊亂或破壞或見到小點狀或小刺狀的龕影﹝crater﹞。腸道運動常加快。

腸結核﹝intestinal_tuberculosis﹞﹝潰瘍型﹞:

未段回腸、盲腸、升結腸﹝ascending_colon﹞痙攣

收縮,充盈不良,呈細線狀﹝↓﹞:

增殖型腸結核﹝intestinal_tuberculosis﹞主要表現為腸和升結腸﹝ascending_colon﹞的狹窄、縮短和僵直。粘膜皺襞紊亂、消失,常見多數小息肉樣充盈缺損﹝filling-defect﹞,代表腸壁的肉芽組織增生。回盲瓣常受侵犯,表現為增生肥厚,使盲腸內側壁凹陷變形,末段回腸擴大以及小腸排空延遲。如末段回腸受累,也可造成短段的狹窄與僵直以及皺襞的紊亂和息肉樣改變,鋇劑灌腸時上述改變恒久不變。

腸結核﹝intestinal_tuberculosis﹞﹝增殖型﹞:

盲腸管壁增厚、管腔狹窄,欠規則,位置固定

﹝六﹞結腸息肉﹝polyp_of_colon﹞:

 結腸息肉﹝polyp_of_colon﹞多數為腺瘤和炎性息肉,少數為錯構瘤。腺瘤性息肉好發生於直腸、乙狀結腸﹝sigmoid_colon﹞,為癌前期病變。

臨床粘以反復性血便為主,或有粘液便、腹痛﹝Abdominal_pain﹞等。

鋇灌腸是診斷息肉的重要方法,尤以雙重造影重要。結腸充鋇時,息肉表現為圓形充盈缺損﹝filling-defect﹞,常光滑整齊,稍可活動,往往需要在加壓時才能顯出。如息肉帶蒂,蒂顯示為帶狀透明影,且可見息肉有一定的可動性,但與蒂始終相連。排鋇後,息肉表面與腸粘膜上有鋇劑殘存,息肉顯示為圓形影。雙重造影上,息肉常顯示更為清楚,在透明的氣影中顯示為邊界銳利的腫塊影,常有一圈鋇影環繞。如表面有糜爛或潰瘍可顯示為不規則影像。

檢查前準備腸道非常重要,否則腸內糞便將造成干擾或導致誤診。

下列情況應考慮息肉有惡變的可能:

 ①、息肉表面毛糙不規則,呈分葉狀或菜花狀;

 ②、息肉較大且基底較寬﹝大於3cm,70%~80%有惡性變可能﹞;

 ③、息肉處腸壁內陷和僵直;

 ④、息肉迅速增大﹝1年內增大一倍﹞。

結腸息肉﹝polyp_of_colon﹞

癌:可見充盈缺損﹝filling-defect﹞

盲腸癌:可見充盈缺損﹝filling-defect﹞﹝↑﹞:

多發息肉廣泛累及全部結腸甚至小腸,稱為息肉病﹝polyposis﹞,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autosomal_dominant﹞,惡變機會也多,大多在兒童和青年期發病。鋇灌腸可見腸腔內有很多彌漫分佈的小充盈缺損﹝filling-defect﹞,粘膜皺襞明顯紊亂變形,腸管輪廓﹝contour﹞很不整齊。腸腔並無明顯狹窄。

﹝七﹞結腸癌﹝carcinoma_of_colon﹞:

 結腸癌﹝carcinoma_of_colon﹞好發生在直腸乙狀結腸﹝sigmoid_colon﹞。

可分為三型:

 ①、增生型:腫瘤向腔內生長,呈菜花狀,表面可有淺潰瘍。腫瘤基底寬,腸壁增厚;

 ②、浸潤型:癌瘤主要沿腸壁浸潤,使腸壁增厚,病變常繞腸壁呈環形生長,使腸腔形成環形狹窄;

 ③、潰瘍型:腫瘤主要表現為深而不規則的潰瘍。

臨床表現﹝clinical_manifestation﹞為:

 腹部腫塊、便血﹝hemostool﹞和腹瀉﹝diarrhea﹞,或有頑固性便秘﹝obstipation﹞,也可有膿血便或粘液樣便。直腸癌﹝Rectal_cancer﹞主要表現為便血﹝hemostool﹞、糞便變細和裏急後重感。

鋇灌腸表現如下:

 ①、腸腔內出現充盈缺損﹝filling-defect﹞,輪廓﹝contour﹞不規則,粘膜皺襞破壞消失。病變多發生在腸壁的一側,該處腸壁僵硬平直、結腸袋消失。如腫瘤較大,可使鋇劑通過困難。病變區可摸到腫塊;

 ②、腸管狹窄,常只累及一小段腸管,狹窄可偏於一側或環繞整個腸壁,形成環狀狹窄,輪廓﹝contour﹞可以光滑整齊或不規則。腸壁僵硬。粘膜破壞消失,病變界限清楚,此型腫瘤易造成梗阻,甚至鋇劑止於腫瘤下界,完全不能通過。狹窄區可摸到腫塊;

 ③、較大的龕影﹝crater﹞,形狀多不規則,邊緣多不整齊,具有一些尖角,龕影﹝crater﹞周圍常有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損﹝filling-defect﹞和狹窄,腸壁僵硬,結腸袋消失,粘膜破壞。

乙狀結腸癌﹝carcinoma_of_colon﹞:

乙狀結腸﹝sigmoid_colon﹞局限性不規則環形狹窄,粘膜破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型、色、體、徵(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