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epistatxis﹞:

鼻出血﹝epistatxis﹞又稱鼻衄,是臨床常見症狀﹝symptoms﹞之一,多因鼻腔﹝nasal_cavity﹞病變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偶有因鼻腔﹝nasal_cavity﹞鄰近病變出血經鼻腔﹝nasal_cavity﹞流出者。鼻出血﹝epistatxis﹞多為單側,亦可為雙側;可間歇反復出血,亦可持續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輕者僅鼻涕﹝nasal_discharge﹞中帶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復出血則可導致貧血。多數出血可自止。

出血部位大多數和在鼻中隔前下部的易出血區﹝Little_區﹞,其原因如下:

 ①鼻中隔前下部有鼻齶動脈、篩前動脈、上唇動脈鼻中隔支及齶大動脈分支相互吻合,形成網狀血管叢。

 ②鼻中隔前下部粘膜甚薄,血管極易損傷,且由於這些血管與軟骨關係緊密,破裂後不易收縮。

 ③鼻中隔前下部極易因挖鼻而損傷,而且容易遭受空氣刺激,使粘膜乾燥、結痂,乾痂脫落時易發生出血。若鼻中隔有偏曲或距狀突,這種情況更為常見。

 兒童鼻出血﹝epistatxis﹞幾乎全部發生在鼻腔﹝nasal_cavity﹞前部;青年人雖以鼻腔﹝nasal_cavity﹞前部出血多見,但也有少數嚴重的出血發生在鼻腔﹝nasal_cavity﹞後部。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的鼻出血﹝epistatxis﹞,常與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有關,出血部位見於鼻腔﹝nasal_cavity﹞後部,位於下鼻甲﹝inferior_turbinate﹞後端附近的鼻咽靜脈叢﹝Woodrff's_plexus﹞為鼻後部出血的較常見部位。

【病因﹝Cause_of_disease﹞】

原因複雜,大致可分為兩類:

﹝一﹞局部原因

01、外傷:鼻及鼻竇﹝paranasal_sinus﹞外傷或手術、顱前窩及顱中窩底骨折。如鼻外傷性篩竇﹝ethmoid_sinus﹞骨折可引起篩前動脈破裂;顱底骨折可損傷頸內動脈虹吸部,在顱底發生假性動脈瘤,進而侵蝕蝶竇﹝sphenoid_sinus﹞外側壁進入蝶竇﹝sphenoid_sinus﹞,可導致嚴重的鼻出血﹝epistatxis﹞,甚至危及生命。劇烈咳嗽﹝cough﹞或噴嚏、擤鼻、挖鼻、經鼻腔﹝nasal_cavity﹞插管等也可引起鼻出血﹝epistatxis﹞。

02、氣壓性損傷:鼻腔﹝nasal_cavity﹞和鼻竇﹝paranasal_sinus﹞內氣壓突然變化,可致竇內粘膜血管擴張或破裂出血。

03、鼻中隔偏曲﹝deflection_of_nasal_septum﹞:多發生在脊或距狀突附近或偏曲的凸面,因該處粘膜較薄,易受氣流影響,故粘膜乾燥、糜爛、破裂出血。鼻中隔穿孔﹝abscess_of_the_nasal_septum﹞也常有鼻衄症狀﹝symptoms﹞。

04、炎症:

 ①非特異性炎症:乾燥性鼻炎、萎縮性鼻炎﹝atrophic_rhinitis﹞、急性鼻炎﹝acute_rhinitis﹞、急性上頜竇﹝maxillary_sinus﹞炎等,常為鼻出血﹝epistatxis﹞的原因。

 ②特異性感染﹝Infections﹞:鼻結核、鼻白喉、鼻梅毒﹝Syphilis﹞等,因粘膜潰爛,易致鼻出血﹝epistatxis﹞。

05、腫瘤:鼻咽纖維血管瘤﹝hemangioma﹞、鼻腔﹝nasal_cavity﹞、鼻竇﹝paranasal_sinus﹞血管瘤﹝hemangioma﹞等,可致長期間斷性鼻出血﹝epistatxis﹞。鼻腔﹝nasal_cavity﹞或鼻竇﹝paranasal_sinus﹞的惡性腫瘤早期常鼻出血﹝epistatxis﹞症狀﹝symptoms﹞,出血量一般不多,但可反復發生。晚期破壞大血管者,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06、其他:鼻腔異物﹝foreing_body_in_nasal_cavity﹞、鼻腔﹝nasal_cavity﹞水蛭,可引起反復大量出血。在高原地區,因相對濕度過低、而多患乾燥性鼻炎,為地區性鼻出血﹝epistatxis﹞的重要原因。

﹝二﹞全身原因

01、血液疾病:

 ①血小板量或質的異常: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hrombocytolytic_purpura﹞、白血病﹝leukemia﹞、再生障礙性貧血﹝aplastic_anemia,AA﹞等。

 ②凝血機制的異常:如血友病﹝hemophilia﹞、大量應用抗凝血藥物、纖維蛋白形成受阻、異常蛋白血症和膠原性疾病等。

02、急性傳染病:如流感、鼻白喉、麻疹﹝urticaria﹞、瘧疾、猩紅熱﹝scarlet_fever﹞、傷寒﹝typhoid﹞及傳染性肝炎等,多因高熱,鼻粘膜嚴重充血、乾燥,以致出血,出血部位多在鼻腔﹝nasal_cavity﹞前段。

03、心血管疾病:

 ①動脈壓過高:如高血壓、動脈硬化症、腎炎、伴有高血壓的子癇等;其他如用力過猛、情緒劇烈波動、氣壓急劇改變﹝如高空飛行、登高山及潛水等﹞,均可因一時性動脈壓升高而發生鼻衄。出血前可有預兆,如頭昏、頭痛﹝Headache﹞、鼻內血液衝擊感等。

 ②靜脈壓增高:如二尖瓣狹窄﹝congenital_mitral_stenosis﹞、胸腔或縱隔和頸部巨大腫塊、肺氣腫﹝pulmonary_emphysema﹞、肺水腫﹝edema﹞及支氣管肺炎等。

04、維生素缺乏:維生素C、K、P及微量元素鈣等缺乏時,均易發生鼻出血﹝epistatxis﹞。

05、化學藥品及藥物中毒:磷、汞、砷、苯等中毒,可破壞造血系統的功能引起鼻衄。長期服用水楊酸類藥物,可致凝血酶原減少而易出血。

06、內分泌﹝endocrine﹞失調:代償﹝compensation﹞性月經、先兆性鼻出血﹝epistatxis﹞常發生于青春發育期,多因血中雌激素﹝Oestrogen﹞含量減少,鼻粘膜血管擴張所致。

07、遺傳性﹝autosomal_dominant﹞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肝、腎慢性疾病以及風濕熱﹝rheumatic_fever﹞等,也可伴發鼻出血﹝epistatxis﹞。

【臨床表現﹝clinical_manifestation﹞及診斷】

鼻出血﹝epistatxis﹞屬於急症,應在最短時間內確定出血部位,判明出血原因,以便及時給予有效治療。有些病因不明者,需在止血之後,再探查其原因。在詢問病史時應迅速問清哪一側先出血、出血時的情況、過去發生過鼻出血﹝epistatxis﹞否、此次出血有無自覺病因,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局部和全身檢查。出血可發生在鼻腔﹝nasal_cavity﹞的任何部位,但以鼻中隔前下區最為多見,有時可見噴射性或搏動性小動脈出血。鼻腔﹝nasal_cavity﹞後部出血常迅速流入咽部,從口吐出。一般說來,局部疾患引起的鼻出血﹝epistatxis﹞,多限於一側鼻腔﹝nasal_cavity﹞,而全身疾病引起者,可能兩側鼻腔﹝nasal_cavity﹞內交替或同時出血。

鼻出血﹝epistatxis﹞多發生于單側,如發現兩鼻孔皆有血液,常為一側鼻腔﹝nasal_cavity﹞的血液向後流,由後鼻孔反流到對側。出血不劇者,可用1~2%麻黃素棉片收縮鼻腔﹝nasal_cavity﹞粘膜後,從先出血的一側鼻尋找出血點,必須仔細檢查,尤其是對鼻中隔前下部位,注意粘膜表面有無充血、靜脈曲張、糜爛潰瘍等。有的通過前鼻鏡檢查不能發現出血部位,如出血不劇,可行後鼻鏡或光導纖維鼻咽鏡檢查。鼻竇﹝paranasal_sinus﹞內出血,血液常自鼻道或嗅裂﹝olfactory_sulcus﹞流出。除了尋找出血點外,並作必要的全身檢查﹝測量血壓、血常規檢查、出血時間及凝血時間測定、毛細血管脆性試驗及血小板計數等﹞。有時尚須與有關科室共同會診,尋找病因。

若出血較劇,不允許從容地進行檢查,應立即採取止血措施,並迅速判斷是否有出血性休克,同時要注意:

01、休克時,鼻衄可因血壓下降而自行停止,不可誤認為已經止血。

02、高血壓鼻衄病人,可能因出血過多,血壓下降,不可誤認為血壓正常。應注意病人有無休克前期症狀﹝symptoms﹞如脈搏快而細弱、煩躁不安﹝dysphoria﹞、面色蒼白、口渴、出冷汗及胸悶等。

03、要重視病人所訴出血量,不能片面依賴實驗室檢查﹝laboratory_examination﹞。因在急性大出血後,其血紅蛋白測定在短時間內仍可保持正常。

有時大量血液被咽下,不可誤認為出血量不多,以後可嘔出多量咖啡色胃內容物。

【治療﹝treatment﹞】

﹝一﹞一般原則

01、醫生遇出血患者時應沉著冷靜,對患者應多方安慰。

02、嚴重鼻出血﹝epistatxis﹞可使大腦皮層﹝Cerebral_cortex﹞供血不足,患者常出現煩燥不安,可注射鎮定劑,一般用巴比妥類藥物,但對老年人以用安定或異丙嗪為宜。對心力衰竭﹝Cardiac_failure,CF﹞及肺源性心臟病患者鼻出血﹝epistatxis﹞時,忌用嗎啡以免抑制呼吸。對高血壓所致的嚴重大量出血患者,用降壓藥物時應慎重,因高齡高血壓患者和有嚴重的動脈硬化的高血壓患者,在心臟供血不足時,不應將血壓降得過低,否則可能造成動脈血栓形成。

03、已出現休克症狀﹝symptoms﹞者,應注意呼吸道情況,對合併有呼吸道阻塞者,應首先予以解除,同時進行有效地抗休克治療。

﹝二﹞局部止血方法:

按病因和病情不同區別對待。

01、指壓法:此法作為臨時急救措施,用手指壓緊出血側和鼻翼﹝nasal_alae﹞10~15分鐘,然後再進一步處理。

02、收斂法:用浸以1~2%麻黃素液或0.1%腎上腺素液的棉片填入鼻腔﹝nasal_cavity﹞內止血,然後尋找出血點。

03、燒灼法:適用於反復少量出血並有明確出血點者。在出血處進行表面麻醉後,用30~50%硝酸銀或三氯醋酸燒灼出血點至出現腐蝕性白膜為止,注意不可使藥物流到他處,也不要在鼻中隔兩側相對處同時燒灼,以免發生鼻中隔穿孔﹝abscess_of_the_nasal_septum﹞。電灼、電火花法或YAG鐳射凝固法與藥物燒灼相似。燒灼後可用油劑滴鼻以防局部乾燥。

04、冷凍止血法:對鼻腔﹝nasal_cavity﹞前部出血較為適宜。

05、翼齶管注射法﹝齶大孔注射法﹞:對鼻腔﹝nasal_cavity﹞後部出血有效。注射後可封閉上頜動脈﹝internal_maxillary_artery﹞的分支蝶齶動脈。方法為將注射器針頭在第三磨牙內側刺入齶大孔內,注入含少量腎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3ml。針頭刺入不宜超過28mm,以免將藥液注入圓孔或眶內。

06、填塞法:此法是利用填塞物填塞鼻腔﹝nasal_cavity﹞,壓迫出血部位,使破裂的血管形成血栓而達到止血目的。

 ﹝01﹞、鼻腔﹝nasal_cavity﹞填塞法﹝nasal_packing﹞:常用凡士林紗條經前鼻孔填塞鼻腔﹝nasal_cavity﹞。填塞時,紗條遠端固定,逐漸由後向前,由上向下,折疊填塞可避免紗條墜入鼻咽部或堵在鼻前庭﹝nasal_vestibule﹞。此法對鼻腔﹝nasal_cavity﹞前部出血效果較好。也可用明膠海綿、止血紗布等填塞或醫用生物膠粘合。局部壓迫止血後,出血點或出血創面塗以薄層快速醫用生物膠,具有粘合、止血、防止感染﹝Infections﹞、止痛和促進創面癒合的作用。還可用乳膠或矽橡膠氣囊填入鼻腔﹝nasal_cavity﹞,注入空氣或水使氣囊膨脹,進行壓迫止血。

 ﹝02﹞、後鼻孔填塞法﹝postnasal_packing﹞:先將凡士林紗條或消毒紗布卷迭成塊形或圓錐形,長約3.5cm,直徑約2.5cm,用粗線縫緊,兩端各有約25cm長的雙線,消毒備用。填塞時先收縮和表麻鼻腔﹝nasal_cavity﹞粘膜,咽部亦噴有表面麻醉劑。用導尿管由前鼻孔沿鼻腔﹝nasal_cavity﹞底部插入直達咽部,用鑷子將導管從口腔拉出,導尿管尾端則留於前鼻孔外,再將填塞物上的雙線系于導尿管,此時將填塞物由口腔送入鼻咽部,填塞於後鼻孔。為了減少患者痛苦,可用彎止血鉗將填塞物在明視下送到懸壅垂的後上方,再將導尿管的鼻端向外拉緊。最後在前鼻孔處用一紗布球,將雙線系於其上,以作固定,口腔端的線頭可剪短留在口咽部﹝oropharynx﹞,便於以後取出填塞物時作牽拉之用。後鼻孔填塞後,一般都需加行鼻腔﹝nasal_cavity﹞填。鼻腔﹝nasal_cavity﹞填塞物應於24~48小時內取出或更換,以防引起鼻竇﹝paranasal_sinus﹞及中耳感染等併發症。

﹝三﹞全身治療:

01、半坐位休息。注意營養,給予高熱量易消化飲食。對老年或出血較多者,注意有無失血性貧血、休克、心臟損害等情況,並及時處理。失血嚴重者,須予輸血、輸液。

02、尋找出血病因,進行病因治療。

03、給予足夠的維生素C、K、P等,並給予適量的鎮靜劑。

04、靜脈注射50%葡萄糖、5%氯化鈣或凝血質﹝3~4ml,肌肉注射,每日2次﹞,以促進凝血。適當應用止血劑,如抗血纖溶芳酸、6-氨基已酸、止血敏或雲南白藥等。

05、反復鼻腔﹝nasal_cavity﹞填塞時間較長者,應加用抗生素預防感染﹝Infections﹞。

﹝四﹞手術療法:

手術治療可酌情採用。如對鼻中隔前下方反復出血,可考慮鼻中隔粘膜下剝離術或劃痕術,使該處形成疤痕組織,閉塞血管而止血,若為鼻部外傷或手術等原因,致大血管破裂,出血猛烈,填塞無效,根據出血部位不同,或施行頸外動脈結紮術、篩前動脈結紮術、篩後動脈結紮術或超選擇性動脈栓塞等。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